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096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docx

教育学社会心理学

前言

●人类是群集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类个体都是在与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过一生的,这种交往不只局限在其狭窄的家庭成员中间,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的。

之所以只有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并且在有了人类之后就使地球文明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集的,我们在群体中和其他人彼此相处,并且相互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的偏向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1、社会学取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科学。

——王康

●2、心理学取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吴江霖

3、两种取向的分歧:

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个体社会心理: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认知;人的态度与改变;人类的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人际吸引和人际交往

第二节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点

(一)涵义

●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

2、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

3、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社会情景、另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

第二节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二)特征

1、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2、内隐性又有外显性。

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一体”。

3、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4、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群体又包括个体。

第二节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1、社会

(1)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的主体。

(2)组成社会的人是处在以社会关系为主导的特定的

●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

(3)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第二节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2、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

●成员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社会和文化的区别在于:

社会由共享某种文化的、受

●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人构成;而文化则是该社会或

●群体共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生活的产品或创造物。

●3、人格

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借助人的感官、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1、参与观察:

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如一起生产、生活、一起游戏、一起进行某一项活动。

●2、非参与观察:

观察者作为旁观者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二、实验法:

1、定义:

在控制不相关变量的情况下,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变量的变化是否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2、特点:

操纵;控制

3、实验法的种类: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立情况为自变量,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因变量。

●如自习时操纵有无教师这个变量来观察学生行为变化。

现场实验法:

在生产或生活现场操纵一定变量并控制一些环境变量来观察人的行为变化。

●如要研究本地人是否欺负外地人,就可以在购买商品、打出租等活动中操纵顾客的来源看司机和售货员是否叫价不同等。

●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严格地控制较多的无关变量,通过实验材料或仪器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方法比较精确,可重复验证

●三、调查法:

通过访谈、问卷等手段,系统地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概括的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

●四、跨文化研究法:

通过对两种或以上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比较不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和伦理问题

●一、偏向问题

●1、研究者偏向:

研究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2、被试偏向:

由于研究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的研究结果偏差。

●因知道自己的被试身份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希望符合主试的研究意图,而是故意与主试意图相反。

●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有关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

实验期间,随着车间照明等工作条件(实验变量)的逐步恶化,工人的生产率(反应变量)不是像研究假设所描述的那样减低,反而是稳步地提高。

这是由于工人发现车间里来了许多陌生人在观察和记录生产情况,因而加倍努力地工作

●实验班效应、安慰剂效应

●双盲法:

让研究过程中的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研究的目的。

●如想研究降血压药物对高血压是否有作用可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吃降压药物,一组吃同样口味的非药物。

测量血压时用非研究者的专业医生实施测量

二、伦理问题

为了实验取得效果可能在研究中出现下列情况:

●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隐瞒实验目的和处理条件)

●侵犯被试的隐私(收入、疾病等)

●在实验中让被试遭受身心痛苦(如电击、感觉剥夺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被试自愿参加实验

●尽量减少被试风险

●进行风险和收益(取得实验结果的意义)评估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使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生活自理和谋生技能)

•行为规范社会化(法律、道德、习俗)

•角色社会化(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社会化(正常的智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性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政治社会化(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人生观等)

三、社会化的特点

•终身性

•自主能动性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内在途经:

遗传因素:

具备人的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条件。

人脑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为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神奇的大脑

•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

据估计,人的一生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

•人脑的神经细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每一秒钟,人的大脑中进行着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大脑神经细胞间最快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为400多公里/小时

其他动物无论怎样训练都不可能社会化。

克拉格夫妇同时训练7个半月的黑猩猩和9个月大的儿子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等,但当儿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一个也说不了,

海伊斯训练黑猩猩3年,只教会了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词。

自主性因素:

个体对环境刺激的选择性(选择不同伙伴、不同群体、不同信息等)

自主性对社会的作用:

1、影响对社会化内容的认识

2、影响社会化的自我导向(积极导向和消极导向)

3、影响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设计

二、外在途径:

社会文化:

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

不同民族文化的同质性:

如每一种文化中都强调待人接物要讲礼貌

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

如美国文化强调个性、中国强调集体性。

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影响到一个人的待人处事方式的形成、性格的形成、道德意识的形成、风俗习惯的了解等。

学校:

为一个人进入社会作知识的准备、纪律观念形成、集体意识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形成。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有其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流行时尚(追星、服饰、发型、流行语)

大众传播工具:

对人的行为方式具有暗示导向作用。

如现代爱情剧在泛滥为儿童的爱情意识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许多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服饰、发型通过电视媒体的作用为青年人的模仿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角色引导机制

对于社会接纳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急和恐惧,成为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原因。

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社会比较机制(费斯廷格1954)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希望对自己有明确的评价(社会

比较的动机),人们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社会性的评价,

但不存在绝对的社会性评价标准,所以人们通过与与自

己相似的他人比较获得明确的自我评

伍德(1989)对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动机有不同的比较方式。

社会比较的动机:

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自我提高。

社会比较的方式:

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

自我美化的动机使人向下比较;自我提高的动机使人向上比较

3、社会学习机制:

通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生存技能、道德意识、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

 

•4、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自己直接生活环境)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环境的亚社会。

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

第四节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我现在的状态,我的性格、我的能力、我的痛苦、我的快乐……

自我意识是以自我身心为对象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詹姆斯自我概念的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外貌、衣着、所有物等);

社会自我(所在团体的角色、名望地位、关系及其融洽性)

精神自我(智力、性格、兴趣、心情)

2、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的内容

本我

自我

超我

3、库利自我概念理论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是“镜中我”:

社会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反应,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了自我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无“我”

“我”的出现(两岁左右)

多方位的自我认识

自我意志

2、自我意识的结果

(1)分析自我

(2)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的方法(琼斯和皮特曼)

•迎合:

恭维话,附和他人观点和行为

•恐吓:

地位高的人和具有心理优势的人采用

•自我促进:

语言强调或行为表现自己的长处

•示范:

通过自己的示范是他人产生积极的行为。

•祈求:

寻求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时使用

3控制自我

•使自己发生某种行为

•制止自己发生某种行为

•控制自我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称为自我掩饰。

为了获得好的印象和不得罪他人往往掩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四、自我意识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自我意识高于客观自我则自傲、反之则自卑)

•自我意识对自我表现的影响(自我意识过高则行为冒进、反之则行为退缩)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1、选择性:

外界刺激是大量的,但人只是选取少量的刺激做出反应。

⏹人们选择刺激取决于两种因素:

⏹第一种是以往对报赏和惩罚的体验:

带来报赏的刺激容易被选择

⏹第二种是刺激的强度,如大人物的信息,引起强烈情绪的信息(大喜、大悲等)

⏹2、防御性:

如自己喜欢而得不到的对象往往选取负面的信息进行认知。

⏹3、完整性:

如当我们认为某个人是好人时,我们一方面会搜集好的证据、另一方面对其不好的行为作正面的解释。

⏹4、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对同一对象理解的意义不同,反应的显著性就不同。

如对一个面包的反应,饥饿者会有显著的反应。

又如人们的职业敏感性

三、社会认知的过程和途径

(一)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感知(形成印象)、判断和评价、推测和解释三个过程。

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高兴:

1.产生鱼尾纹2.两颊抬高3.眼周肌肉的变化

⏹伤心:

⏹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愤怒:

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怒目圆睁。

⏹害怕:

  1.眉毛抬升并紧蹙2.上眼睑抬升3.下眼睑紧绷4.嘴唇稍许超耳朵水平方向后拉

⏹惊讶表情特征:

1.双眉上抬2.双眼圆睁 3.双唇微启

⏹再次,我们谈人的体态表现。

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和动态。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例如,不同的动作(点头和摇头)和不同的姿势(垂手立正和抱臂叉腿)就明显地体现了个体所持有的不同态度。

体态所具有的这种作用,虽然是无声的,但它并不比有声的语言逊色,在有些方面更胜于有声语言。

第二节社会人知的内容与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

⏹主要根据他人的表情、目光接触与姿势来认知其情感和情绪。

⏹人类面部表情具有共同性特征(见教材实验63-64)

(二)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主要依据对他人过去信息、言语和行为方式的了解进行认知。

⏹现代心理学主要通过人格测验进行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与他人以及其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认知。

⏹主要根据他人的意见、态度、表情来推测人际关系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认知情境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影响人们对认知对象意义的认识

⏹3、情感状态

(二)认知对象因素

⏹1、魅力,包括外表的魅力和人格魅力

⏹2、知名度

⏹3、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境因素

⏹1、人际距离,人际距离往往表示关系亲疏的程度(见教材68)

⏹2、背景参考:

人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提供的个人身份信息、性格信息等是不一样的

⏹3、交往次数,交往多认识更为全面,反之容易以偏概全。

第三节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特点和过程

1、要素:

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2、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把各种信息组成一致性的整体,形成对对象的整体印象

(2)评价中心性:

对对象印象的描述主要有三个维度:

⏹评价(好-坏):

这是印象的中心。

包括社会特性和智慧特性,社会特性影响喜好程度,智慧特性影响尊重程度。

⏹力量(强—弱)

⏹活动(积极-消极)

⏹(3)核心特性作用,热情和冷淡是印象中的核心特性,(见教材70)

⏹3、印象形成的过程

⏹我们对人的印象是整体的,但我们获取信息总是零散的,那如何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的呢?

⏹累加方式:

首先给所获取的每一个特性赋值,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得到一个总分,比较总分的大小可知印象的相对程度

⏹平均方式:

累加总分除以特性项目数得到平均分。

比较平均分可知印象的相对程度。

实验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对首因效应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

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

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例如:

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材料呈现安排: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方法: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

⏹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

⏹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3、刻板印象

请做下面的作业:

现在有100个人的情况介绍,其中30个工程师、70个律师,先从这100个人的介绍中随机抽取一个,对这个人的描述是:

杰克时45岁的男性,已婚并有4个孩子,他一般显得保守、谨慎,有事业心;对政治和社会问题不感兴趣,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家庭木工、驾帆船和数学游戏上。

你认为此人是A律师B工程师

⏹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据此推断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特征。

⏹社会现实中的刻板印象

⏹地域刻板印象

⏹年龄群体刻板印象

⏹职业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4、投射效应:

⏹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5、光环效应

⏹所谓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形成深刻、突出的印象后,就倾向于用这一突出印象推论其他特性。

⏹这种被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以一当十,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清醒认知。

 

社会生活的佐证

⏹在男女青年对恋人的评价上,当恋人的某一两个条件比较优越的时候,可能使我们忽视对恋人其他条件尤其是内在素质的考察,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也是光环效应的突出表现。

⏹在人际交往和管理中时,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于光环效应

第四章态度及其改变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 态度的概念:

人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行为趋向。

•二 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

对事物带有评价意义的看法和认识,如真假、善恶、好坏、美丑等;2、情感成分:

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挑剔,喜欢与厌恶等;3、行为成分:

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如接受与拒绝,趋向与回避等。

三种成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三 态度的特征:

•1、对象性:

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如人、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观念

•2、社会性;是在与社会中的人和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3、内在性;态度本身是内在的心理状态。

即使表现在行为上,态度本身还是内在的。

•4、稳定性与可变性;对一个对象形成了一定的态度,将会持续较长时间,不容易改变。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改变的。

四 态度的功能:

1、定向选择功能,态度影响人的知觉和记忆。

•追星者对某一名星的相关事件记忆效果很好。

对喜欢的人往往主要看到其优点。

2、动力功能。

态度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坚持性。

对自己喜欢的活动可以坚持相当长的时间。

耐痛实验:

•Lambert1960年。

耐压器绑在手臂上,然后充气,实在受不了了就喊叫松绑。

•对象是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首先初测两组的耐痛力水平,然后休息,在休息时间里分别对两个教派的各一半教徒说“据一报告认为,你们的耐痛力水平不如他们(另一个教派)”,休息后再测。

•结果是,被告知上述信息的被试耐痛水平显著提高,而其他被试无提高

•3、价值表现功能;对某一对象的态度能表现一个人的价值观。

•4、适应功能: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以适应不同的对象。

•五、态度与行为

1、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

比如张三对李四持有消极的态度,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在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张三不会投李四的票。

2、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体现了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如人们对色情、暴力影片的态度与他们的观看行为并不一致。

•拉皮尔(LaPiere1934)的研究 

•目的:

说明用态度预测行为到底有多大的准确性。

•研究的问题: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态度)。

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拉皮尔教授邀请了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驾车做环美国旅行。

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在66家旅馆、184家饭店落脚,得到很好的接待,只有一家拒绝。

•为了证明他们的态度,拉皮尔在回来6个月之后给这些店寄去问卷,基本的问题是“你愿意在你店里接待中国人做客吗”。

•结果:

81家饭馆和47家旅馆作了回答

•   75家饭馆和43家旅馆回答不愿意

•可见,态度和行为是不一致的。

•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如对一群人的一般态度是不好的,但对于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人的态度却是特殊的。

如对中国人和对某人的态度,前者是一般的,后者则是特殊的。

•②社会规范。

如对不愿意听的领导报告最后出于礼貌而鼓掌表示赞赏。

•③动机、能力因素。

为在选举中获胜而对不喜欢的人示好;对落水儿童很想去救但因自己不会游泳而无法作为。

•④情境压力。

迫于压力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交往不愿交往的人

•⑤价值与代价。

如果个体为表现某种态度所付出的代价高于行为目标的价值,那么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就比较低。

如看到持刀歹徒行凶,很愿意去制止,但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许多人不会见义勇为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关于态度的形成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与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服从、同化、内化。

(一)  服从(顺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称为服从。

(二)  同化

•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三)  内化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形成自己真正的、稳固的态度或彻底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从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