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04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docx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

2.理解酶的性质(主要是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

3.用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

(3)如何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解题障碍

(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释和说明一些生物学现象。

(2)解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图表题。

(3)解有关的实验设计题。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观点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生命系统既是一个需要维持稳态的系统,又是一个瞬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运动着的系统,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新陈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温度、酸碱度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进行反应,怎样实现生命系统的这种功能?

因此就必须有一种结构或物质存在,来行使其功能。

这就是生物催化剂——酶。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

据估计,人体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的频率约为几百万次/min。

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

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

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更新的速度通常为200万/s以上,大约60d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d左右要更新一半。

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000kg,糖类为10000kg,脂质为1000kg,蛋白质为1600kg。

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

所有这些复杂的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有序地进行。

因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这就是功能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2)用“迁移法”来帮助理解酶的特性。

酶是生物催化剂,因而它既有与一般催化剂相同的性质,也有与一般催化剂不同的特点。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是:

第一,酶在催化反应加快进行时,在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改变,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应。

第二,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

第三,酶只能使反应加快达到平衡,而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应进行,也能加快逆反应进行。

酶促反应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酶与一般的催化剂相比又有其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生物化学理论的迁移

A.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理解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强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

例如,碳酸酐酶能够催化下面的反应: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快的酶之一。

每个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数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为6×105个/s。

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应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速度快107倍。

如果没有这种酶,CO2从组织到血液,然后再通过肺泡呼出体外的过程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远远不能满足生物体生存的需要。

酶具有这样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解释:

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质)时,先与底物结合成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反应物,并且放出酶。

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需酶催化的反应)可以写成下式:

B.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来理解酶的专一性:

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这就是说,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这种高度的专一性,可以用“诱导契合学说”来解释:

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酶和底物结合时,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

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状发生变化一样。

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就是科学家们普遍支持的“诱导契合学说”(见下图)。

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酶作用的专一性。

用来说明酶专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学说还有“锁和钥匙学说”,见本节教材复习题二图示,在此不再赘述。

(3)用“内外因法”来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的机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条件虽然不象一般催化剂那样苛刻,如要求高温、高压,但它还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的。

这些条件就是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温度与pH;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内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质——蛋白质所决定的。

我们主要研究其外因。

①温度:

酶的催化效率又称酶的活性或活力。

酶促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一样,一般说来,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随之提高,但不是无止境的。

随着温度升高,酶的稳定性也越来越低,表现为酶的活性急速丧失。

某种酶在某一温度下能表现出最大的活性,这个温度称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

就大多数酶来讲,最适温度在40℃左右,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以致完全丧失催化能力。

这是因为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温到70℃~90℃就会变性沉淀,如鸡蛋清在开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体一样。

各种酶能忍受高温的限度不同,绝大多数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坏。

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图。

②酸碱度(pH):

酸碱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种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图。

二是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过酸或过碱都会降低酶的活性。

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环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碱性(pH8)环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环境下活性最高。

[例1]在酶法生产葡萄糖时,pH先调到6,后调到4.5。

这是因为最初以一种淀粉酶溶液为原料时,该酶的____________,继后以糖化酶继续作用,该酶的____________之故。

解析:

用“内外因法”解。

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据题意,催化淀粉最终水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pH先调到6,后调到4.5,可见这分别是两种酶的最适pH。

答案:

最适pH为6最适pH为4.5

2.解题障碍的突破

(1)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有关酶的特性的问题。

按系统化方法将酶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下图。

具体化(对号入座)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例2]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B.分解酶C.水解酶D.蛋白酶

解析:

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

题目告诉我们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据我们已建立的上述知识网络将问题对号入座,很明显题目具体是考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总称;水解酶是催化有机物与水作用形成各类分解产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质的酶。

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

答案:

D

[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

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单糖引起的,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显然是单糖减少的缘故;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即单糖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单糖这种变化与温度有关,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是酶的作用。

答案:

(1)在酶的作用下,单糖分解或转变成淀粉

(2)高温使酶失活,抑制了单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失活

(2)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图表类问题。

在解图表类问题时,先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再对其分析。

具体分析时,用“层析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例4]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曲线。

请据图回答:

(1)曲线中的AB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中的B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中的BC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总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

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两个变量—温度与催化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后可以将此图层析为三段:

在AB段,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催化效率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曲线最高点B,就是酶的最适温度;BC段,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最后,综合整个图上的信息,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

(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2)酶作用的最适温度(3)如果温度在达到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后继续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就会下降(4)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3)用“求异思维法”来解实验及设计实验的问题。

所谓“求异思维法”(或称差异思维法)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

为了应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现象的原因,必须有两个场合,即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正面场合和所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反面场合。

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在正面场合中出现,而在反面场合中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这种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就是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这类题一定要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去充分体会实验的原理及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也可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实验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例5]在编号为1~4的4支试管内各注入10mL3%过氧化氢溶液,1号试管作为对照,在2号试管内迅速放入新鲜猪肝1~2小块,3号试管内放入一枚锈铁钉,4号试管内放入煮熟猪肝1~2小块,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为______________号,这种气泡是什么气?

_________。

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号试管内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号和3号试管内都能产生气体,就产生气体的速度和数量不同,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求异思维法”解。

此题的设计就是本着求异法的逻辑原理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延伸,增设了两个实验,1号试管作为对照,只在试管中加入1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没有任何现象发生;2号试管加入1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猪肝1~2小块,结果产生气泡(O2);两种场合,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那就是2号试管加了新鲜猪肝,导致产生O2,即产生O2的原因就是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的作用;这就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

这其中就体现了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理。

同理,3号试管内放入1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一枚锈铁钉,锈铁钉是为了提供Fe3+,Fe3+作为催化剂也是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O2原因;4号试管内放入1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煮熟的猪肝1~2小块,煮熟的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受高温的影响,酶的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活性,这样过氧化氢不被分解,没有任何现象发生。

2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产生O2的速度不同,2号试管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O2,而3号试管内的Fe3+是一般的无机催化剂,虽然能分解过氧化氢,但反应速度很慢,2号和3号试管相比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

(1)2O2新鲜猪肝内的过氧化氢酶迅速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产生大量O2

(2)没有煮熟猪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被破坏,失去活性(3)酶(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点评:

此实验将锈铁钉代替氯化铁,体现了实验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并且锈铁钉方便易得,所以这也是实验中可取方法,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经济、方便的实验材料,当然这应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为原则。

另一方面,本题的实验变量还可以扩展,但总体上应该注意单因子变量和对照。

 【同步达纲练习】

1.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用于去除细胞壁

A.蛋白酶与脂酶

B.纤维素酶与果胶酶

C.盐酸

D.淀粉酶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十倍与唾液原汁催化效果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分别表示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在酶浓度一定时,温度、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有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糊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

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3)图B中,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丙试管中装入胰蛋白酶与淀粉糊,且将溶液的pH调整至9,而后放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20min,试管内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做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结果见下表:

 表中“+”表示蓝色程度。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pH

5.00

6.20

6.80

7.40

8.00

结果(颜色)

++

橙黄色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试根据图回答:

(1)在35℃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和_________℃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但在再回复到35℃时,仅_________的催化效率恢复,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达纲练习】参考答案

1.解析:

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

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答案:

B

2.解析:

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

题目中的唾液稀释液和唾液都含有淀粉酶,都能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

区别在于,稀释后的效果仍和唾液原汁的效果基本相同。

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具有高效性的催化作用,稀释只是使酶的浓度有所下降,但只要酶存在,它就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所以,它们催化效果基本相同,应答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

酶具有高效性

3.解析:

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

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曲线的升降与反应速度的快慢有关。

酶活性的强弱,与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密切相关,酶活性越强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就越快。

因此通过本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酶的特性的理解。

A图,三种酶所催化的反应与温度的变化相关,在0℃至30℃之间,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速度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约在30℃至38℃之间是酶的活性最强的时候,其中曲线最高点a,就是酶的最适温度;以后,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因此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

甲试管反应速度加快,而乙试管无催化反应。

B图,三种酶的曲线分布有所不同,表明三种酶的最适pH是不同的。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9左右。

所以,c点表示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

虽然丙试管中胰蛋白酶所处的pH、温度都是最适值,但它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这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1)酶的最适温度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2)试管反应速度加快试管无催化反应(3)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4)无催化反应酶具有专一性

4.解析:

用“求异思维法”来解。

求异思维在实验中主要体现在单因子变量的原则上,pH是实验变量,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要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设法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6.8左右,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5.解析:

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

答案:

(1)最高

(2)0100A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当温度恢复时,酶的活性能够恢复;高温破坏了酶的结构而使其失活,不能再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