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8989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doc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6年修订版)

文本

邵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四月

—24—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区域概况 1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

第二节自然条件 1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2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2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3

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3

第二节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

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5

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5

第三节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6

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6

第一节基本农田布局 6

第二节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7

第三节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8

第四节旅游用地布局 9

第五节生态用地布局 9

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10

第三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2

第七章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 13

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13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4

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 14

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14

第八章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5

第一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5

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 16

第三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16

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17

第一节加强生态用地保护 17

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17

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18

第十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 18

第一节规划控制范围 18

第二节主要控制目标 18

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结构 18

第十一章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 20

第一节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重点 20

第二节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20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23

第一节 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 23

第二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 23

第三节 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23

第四节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3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4

第一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24

第二节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24

第三节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24

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25

第五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25

第十四章附则 25

附表:

26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以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强依法用地意识等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

然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为落实这些新要求,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7号)、《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业委员会<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6号)及相关文件精神,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对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编制《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划》)。

本次调整完善是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基于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从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引导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出发,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一章区域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永州、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05'。

邵阳是湘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连,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交通条件便利。

全市土地总面积20824.37平方公里,辖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及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十二个县(市、区)。

第二节自然条件

邵阳市地处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1℃~17.1℃,≥10℃年积温为5000~5400℃,无霜期271~309天,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之间,光、热、水资源丰富。

境内水系发达,河涌交织。

全市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663条,总长度为1199.7公里,分属资江水系、沅江水系、湘江水系、西江水系四大水系。

市域植被繁茂,生物资源丰富,土壤以水稻土、红壤、黄壤为主,土壤肥沃,适宜性广。

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以石膏、煤、锰为主。

旅游资源有包括崀山、南山、法相岩—云山、虎形山—花瑶等在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1.94万人,城镇化水平39.9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475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完成财政总收入1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5:

38.9:

38.6调整为21.8:

38.2:

40.0,已形成以机械、纺织、食品、医药、建材、造纸、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结构。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86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12.3%。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2014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2082436公顷,其中:

农用地面积18697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9.79%;建设用地面积133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其他土地面积79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见附表1)。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小,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邵阳市土地总面积居全省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25公顷,人均耕地0.054公顷(0.81亩),人均占有各种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为96.20%,土地垦殖率为21.4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小,但增长速度较快

全市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79%,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41%,但随着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14年间,全市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25公顷,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三、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市域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占较大比重,土地利用率高,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西部和南部地区山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相对粗放,投入产出率低。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2014年邵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81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

2006~2014年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550公顷,年均占用耕地506公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各项建设对耕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加上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邵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促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迅速减少。

城乡缺乏互动的用地结构,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使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的状况无法改变,同时也制约着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2014年,全市单位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45万元/公顷,与全省平均水平592万元/公顷,尤其是与长株潭等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全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02平方米,远高于国家140平方米/人的规划上限,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一、战略目标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湖南省“一带一部”、大湘西开发、邵阳市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东部城镇群建设等为主要背景,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区、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与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二、战略重点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提高耕地质量和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位。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探索城镇与农村平等互利、良性互动的用地机制。

城镇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重点保障中心城市、有发展潜力的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用地。

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

促进城乡居民点网络体系的协调与完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

(三)节约集约用地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效益。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加强废弃地复垦和工业污染用地整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用地布局;积极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土地生态安全屏障,鼓励城镇组团发展,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积极防治土地污染,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第二节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79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3070公顷。

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一)总量目标

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9625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505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2024公顷以内。

(二)增量目标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