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25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必修二61

副标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区”。

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

该地的经验是:

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

据此完成下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解决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

据此回答问题。

3.“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D.人地伙伴论思想

4.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

5.有关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人地中心论

B.人地中心论---地路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D.人地伙伴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

6.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

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8.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9.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

②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④积极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下图为“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是

A.a——原料B.b——土地C.c——劳动力D.d——技术

11.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13.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和全年高温高湿、水热充足的地区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你挑水来我浇园”“我织布来你种田”。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________时期。

A.史前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

15.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6.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

17.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阶段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B.土地数量

还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读“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8.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9.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达到最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20.能正确表达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的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为

A.

B.

C.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读“洞庭湖的变迁图”,回答:

(1)上世纪50年代后,洞庭湖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

其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山区________________,使得____________加剧,导致入湖泥沙多,淤积严重。

这反映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②人为大规模______________。

(2)上题所述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人地伙伴论的角度考虑,应该在长江流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人类活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原则。

22.

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

(1)描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判断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3)指出解决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碳排放总量下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4.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2)图中箭头C、D表示出的含义是:

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_______,当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②燃煤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排放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   ⑥酸雨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入侵的原因。

“深度海侵区”是因为海水入侵,而海水入侵的原因是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人地和谐的典型表现。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

相关不同于共生。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

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经济时期),人类发展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环境,主要是生态问题突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地矛盾最为尖锐;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认识了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循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故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

几种人地关系论的产生是各有背景的,先后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前两种分别以地理环境和人类为中心,过分夸大其中的一个要素,都是极端的理论。

其中夸大人类力量的理论就是人类中心论,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伙伴论。

C对,ABD错。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7.【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用于生产、生活活动。

A、B、C三项为自然灾害,并不是人类主动获取的,也不能用于生产、生活活动,所以ABC错误;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的资源,所以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若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若人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盲目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发利用资源,会导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①④错;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及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②③对。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狩猎文明时期,人类的食物来源于自然,人多力量大,才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故b表示劳动力;农业文明时期,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很大,故a表示土地;工业文明时期,引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故d表示技术,发展工业需要原料,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原料的需求下降,故c表示原料。

故选D。

 

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质量、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

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区位会直接影响地价,故对工业来说最为重要。

故选D。

12.【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

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

A正确,BCD均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活动,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区域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结合图示,可判断该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资源、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ABC均正确,D错误。

故选D。

14.【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文明时期的景象。

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应为农业文明时期,B正确;史前文明时期是狩猎文明,A错误;工业文明时期以工业生产为主,C错误;后工业化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而农业生产过程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C正确;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为采集和狩猎阶段,A错;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为工业社会阶段,B错误;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后工业化阶段,D错误。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过程。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图②吻合;人类中心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仅把地理环境当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人类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追求和征服自然,图①吻合;人地伙伴轮强调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图③吻合。

故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是②①③。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A错;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B错;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D错;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最为突出,C对。

故选C。

18.【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地思想的演变。

读图可知,①时期劳动力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④时期从事种植畜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大,表示农业文明时期;②时期从事工业活动的就业比重较大,表示工业文明时期;③时期知识劳动所占比重大,表示后工业化阶段。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阶段表示工业文明时期,该阶段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尖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D正确;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属于后工业化阶段,A错;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这种情况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B错;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达到最大,属于后工业化阶段,C错。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过程。

此图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质量下降;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认识到既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因而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上升。

综上所述,D对、ABC错。

故选D。

21.【答案】

(1)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 整体性 围湖造田

(2)人类中心论 持续性

【解析】

(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上世纪50年代后,洞庭湖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

其主要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同时引起下游湖泊淤积,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

(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上题所述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中心论。

从人地伙伴论的角度考虑,应该在长江流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人类活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22.【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人地关系的原理。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激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开始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人地矛盾开始并已激化,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3)本题考查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几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

23.【答案】

(1)特点:

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

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是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S2阶段的人均碳排放量和总碳排放量强度不断增强,据此可知S2阶段及其区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其中,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S3阶段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增加至最大值,从大气角度看,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且会出现极端天气现象,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本题考查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碳排放总量下降可采取的措施。

本题可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及环保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

24.【答案】

(1)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1分)

(2)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

(3)环境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4)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以及表现。

(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读图可知,C为环境系统指向人类系统,故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D为人类系统指向环境系统,故为人类作用于环境。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当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4)通过上一题分析可知,A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故②燃煤产生的烟尘  和③工业“三废”排放,属于A;B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故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和④过度抽取地下水属于B;C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故酸雨为环境污染,属于C;D为人类作用于环境,故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属于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