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18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docx

木垒第一中学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木垒县第一中学运动场、宿舍楼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

木垒县第一中学

1.1.4项目建设地点

木垒县第一中学校园内

1.1.5建设规模

木垒县第一中学建设项目为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占地面积17521平方米,宿舍楼面积3750平方米。

本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

1.1.6项目建设年限

50年

1.1.7项目投资

经测算,木垒县第一中学运动场、宿舍楼项目总投资1246.88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1081.825万元,占总投资的86.76%;工程建设其它费128.737万元,占总投资的10.32%;预备费36.317万元,占总投资的3%。

1.1.8资金来源

建设投资1246.88万元,全额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

1.2项目背景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发展与未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际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竞争的新特点,将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科技和教育仍不发达,地区发展又不均衡。

而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势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已经成为关系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

全面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才资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早作准备的战略举措。

随着木垒县第一中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

简易学生运动场明显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业余文体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目前的学生宿舍及辅助用房也严重缺乏,根本无力解决日趋增长的学生们的住宿问题。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用地证明等手续;

2、国家颁发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规程;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

5、《自治区2012年初中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建设规划》;

6、《木垒县2010统计年鉴》;

7、项目法人提供的相关项目资料;

8、木垒县一中就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的技术咨询合同。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金额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金额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246.88

2

资金来源:

中央预算内资金

万元

1.1

工程费用

万元

1081.825

3

建设规模

21271

1.2

其它费用

万元

128.737

3.1

运动场

17521

1.3

预备费

万元

36.317

3.2

宿舍楼

3750

1.5研究工作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最好体现。

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产生了巨大推动力量,亦给我国带来严峻挑战。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并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考虑,该基本国策为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功不可没。

2.新修运动场和学生宿舍楼,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学校教学等办学条件的迫切需要,达到省市示范学校的目标,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的需要。

3.项目建成后,才能提高学校集中办学和学校布局需要,才能有效提升木垒一中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同时加盖宿舍楼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安全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4.可以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生活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宿舍的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居住条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5.随着木垒一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共同居住的宿舍组成了一个具有学生特色的社区。

学生的宿舍文化具有其独特性,而且宿舍作为最具凝聚力的集体,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新建学生宿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体现木垒一中是全日制寄宿制标准化县直学校,寄宿制的办学模式,相对延长了学校教育的时间,有利于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问题,整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全面优化了育人体系,丰富了育人的内涵,畅通了育人的渠道,强化了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校主体教育功能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提高今后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提供机会。

7.运动场不仅仅是一块运动的空地,也是放飞梦想的平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同时有一个好的身体也是必要的。

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才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建设一个运动场让老师和同学锻炼身体,放松身心是很有必要的。

项目的建设适应了木垒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项目的实施是完全必要的。

2.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的建立符合“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教育工作做出计划,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夯实教育基础能力,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任务,谋划建设一批高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提高教育装备水平,到‘十二五’末期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0%以上。

而木垒一中宿舍楼建设符合徐水“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标准化学校建立,使生源增多的同时还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推动作用,对徐水未来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本项目符合“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因此项目是可行的。

2.满足社会对提高基础教育综合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大发展的机遇,这势必促进教育市场、教育服务及相关办学模式的发展。

木垒一中宿舍楼的建设,加强“寄宿制”正是按照市教育局的战略布署,顺应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体现,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走内涵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

3.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为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木垒一中准备邀请数名专业人员在项目实施中妥善安排各项工作,以保证各项工作交叉进行,以缩短工期。

在项目实施管理上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等均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招标。

签订设计、建筑施工等合同,严格监督工程质量和检验设备质量,使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在项目财务管理上设立项目专用帐户,专款专用。

做好工程预决算,做到手续齐全,收支账目相符,精打细算,节约项目投资。

并为项目设立了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上级要求去落实各项工作。

本工程项目的各方面组织计划到位,所以项目可行的。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和建设单位简况

3.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木垒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倚天山雪峰与鄯善县隔山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界线长15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径89°56'——92°19',北伟43°14'——45°17'。

南北最大长度为198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38千米,通过县城的宽度为128千米,总面积22171平方千米。

木垒县人民政府驻地木垒镇。

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270千米。

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

木垒县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天山东段余脉自西向东纵贯于县境的东南部,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南部山地、群峰挺拔,原始森森郁郁葱葱,林间空地牧草茂盛,是传统的夏牧场,前山丘陵地带,缓坡浅丘连绵,其间山涧溪流;河水自南向北而下,浇灌万顷良田,是传统的河灌溉农耕区。

中部地区为为荒漠戈壁平原与北部的沙漠地带相连接是传统的牧业区。

3.2项目区自然条件

3.2.1气候条件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干燥少雨。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5.0℃

最热月平均气温:

23.7℃

最冷月平均气温:

-9.9℃

极端最高气温:

43℃

极端最低气温:

-42.6℃

2、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

3080.6小时

冬季日照率:

64%

≥10℃的积温:

2526.5℃

3、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292.6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

2181.4毫米

4、气压:

年平均气压:

695毫米汞柱

最高年平均气压:

701毫米汞柱

最低年平均气压:

689毫米汞柱

冬季气压高,夏季气压低

5、风向:

年主导风向:

南风

年次导风向:

西南风

年平均风速:

3.6m/s

6、地震烈度:

木垒县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3.2.2自然条件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形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状盆地。

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

南部山区,峰峦连绵;东北部山区,地势平缓;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

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

有6条山溪性河流,地表水资源量2.88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1.34亿立方米。

有英格堡河、水磨沟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6条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沟、泉等。

3.2.3项目区基础设施情况

木垒县城城区公路交通通达便捷,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对外交通便利。

3.2.4电力、通讯条件

县城区供电设施完备,项目供电有保障;已全面铺设通信光纤网,各通信公司已建立程控交换系统,通信用户能很方便的接入程控交换网;全县已覆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移动通讯网络,电信线路完善,可保证项目区的通信需求。

3.2.5给排水及供热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木垒县县城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给排水和供暖管网遍布全城区,能够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3.3社会经济情况

3.3.1社会条件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87229人,其中男性44951人,女性42278人。

总户数27839户,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2526人。

汉族人口57617人,哈萨克人口22425人,其他民族7187人。

 2007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229元,比上年增加4210元。

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达9637.5元,比上年增长31.54%,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532元,比上年增长21.90%。

农牧民人均收入3818元,比上年增长262元。

3.3.2经济条件

2007年,木垒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411万元,同比增长11.4%。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6800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9013万元,同比增长11%;工业增加值0.5亿元。

同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30598万元,同比增长17.3%。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2%、11.8%和40%。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50万元,同比增长14.2%;农牧民总人均总收入达到3818元,较上年增加262元。

地方财政收入2306万元,同比增长0.83%。

木垒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续建和新开工国家投资项目54个,外资项目1个,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元,同比增长19.9%。

国家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24.2%。

8个州重点建设项目均已实施并投入使用,有力拉动了全社会固定投资,加快了自治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4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层主要由杂填土、粉土组成,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场地地表水流向主要由南向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木垒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场地冻土层深度1.7m。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做拟建项目的场地。

在项目建设前,应对拟建项目的场地进行详细勘探,以最后确定的地勘报告为准。

3.5工程建设条件

1.交通:

木垒县有等级和通柏油公路连接附近县市和周围乡镇,道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对外交通便利。

2.施工条件优越,项目施工场地地势平坦,四周道路畅通,施工用水,用电辅助设施齐全,施工场地开阔,具备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条件。

3.6项目实施地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位于木垒县,该地位于木垒县主街道,交通便利,水、电、供热、通讯、信息网络设施齐全,施工条件良好。

3.7项目建设单位简况

木垒县第一中学,1956年始建于木垒城镇的南梁,是一所包括汉、哈、维等十多个民族的完全中学。

1961年民语开始招收高中生,1972年汉语开始招收高中生。

这样,木垒中学成为全县唯一一所六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完全中学。

1980年2月,为了便于加强领导,发挥民、汉各自办学的积极性,加速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提高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木垒中学分为两个学校。

即:

木垒县第一中学和木垒县民族中学。

1990年8月,民族中学中又分离出了木垒县维吾尔族中学。

2000年8月,为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木垒县第一中学由南梁整体搬迁至如今新校址。

之后,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效益逐年增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2007年秋,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推广“双语”教学,提升办学效益最大化,县维吾尔族中学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又合并到木垒县第一中学,维吾尔族中学撤消,实现了木垒县教育结构布局逐渐从普通教育到优质教育的转变。

截止目前,有教学班56个(初中33个,高中23个)其中维语班6个(初高中各3个)。

在校生2580人(初中1544人,高中1036人),其中维语生149人,在编教职工234人,专任教师201人,其中维语教师24人。

现有住校学生1337人。

学校占地面积63662.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870平方米,生均7.7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7000平方米,生均1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4%。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和规模

4.1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4.1.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依据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校园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入手,按照起点高、立意新、功能全、环境美的建设思想,确保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超前性。

2、立足学校的发展,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增强学校的特色。

3、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拓宽建设思路,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建设规模,明确今后建设发展方向、布局及各项配套设施等重大问题。

4、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织绿成园,园中组景,形成花园式的学校。

5、完善建设各项设施,使学校建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不可预见因素。

4.1.2项目建设原则

本项目在建筑设计上追求实用性、功能性及美观性,致力于创造出高品质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运动场所,力争提升学校品质。

1、运动场、宿舍楼项目的建设要本着“牢固、实用、勤俭节约、方便生活”的原则,建筑结构使用寿命必须在50年以上。

2、科学合理的安排学校校园规划用地和校舍面积指标,保证学校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并注意美观。

3、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必须从学校和城区统一考虑,使其与之相协调,优化资源利用结构。

4、妥善处理工程建设和正常教学的关系。

将施工对学校教学和职工、学生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

4.2建设内容和规模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及木垒县第一中学实际情况,木垒县第一中学运动场、宿舍楼建设内容和规模如下:

运动场:

总场地面积为17521平方米,其中塑料草坪8212.48平方米,人工塑胶6010.49平方米,铺广场砖3297.03平方米,看台448.5平方米,沙坑60平方米。

场地设有4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设有跳高,跳远,铅球,标准足球场(90米X68米)等活动场地;设简易看台和原有主席台有机衔接。

宿舍楼:

建筑面积为3750平方米,共四层。

一~四层:

活动室,共3间;学生宿舍,共78间。

4.3建设方案

4.3.1总平面布置

项目在平面布置上应合理布置,力求做到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校园内各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相邻的校外建筑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卫生防护、日照、防火、通风等有关规定。

2、校园内生活区通往其他功能区的交通道路宜便捷,并应避免穿越体育运动场地。

3、建筑群组的布置应尽可能注重校园的绿化和美化。

4.3.2建筑特征与设计要求

1、技术指标

木垒县第一中学运动场,学生宿舍建筑标准应因地制宜地确定、充分利用本地建筑材料进行建设,保证建筑物符合安全、适用、卫生,并注意美观的要求。

2、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

(3)《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6-2005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学校提供的有关资料及设计要求及现场测量的有关数据

(二)、建筑工程特征

建筑工程特征表

分项名称

运动场、学生宿舍

建筑工程类别

三类

耐火等级

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

7度(抗震措施为8度)

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框剪结构

建筑物耐久年限

50年(结构主体)

屋面防水等级

Ⅲ级

(三).装修标准

(1)学生宿舍装修一览表

装修部位

房间名称

地(楼)面

墙面

墙裙

踢脚

顶棚

备注

活动室

铺地砖

乳胶漆

乳胶漆

地砖踢脚

乳胶漆

宿舍间

铺地砖

乳胶漆

乳胶漆

油漆踢脚

乳胶漆

管理用房

铺地砖

乳胶漆

乳胶漆

地砖踢脚

乳胶漆

厕所、盥洗室

铺防滑地砖

瓷砖

瓷砖

瓷砖

油漆

门厅、走道、

楼梯间

铺地砖

乳胶漆

乳胶漆

水泥踢脚

乳胶漆

(2)、运动场装修标准

跑道:

塑胶面层。

·

足球场:

人造塑料草皮。

看台:

均刷彩色耐磨漆。

看台栏杆扶手:

距地面1.2米高,设不锈钢扶手。

3、结构设计

(1)自然条件:

建筑场地类别为二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基本风压值0.60KN/M2,基本雪压值0.80KN/M2,标准冻深为1.7M。

(2)结构形式:

宿舍楼为砖混结构。

(3)基础:

采用钢筋砼。

(4)墙体:

采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围护,外设80毫米厚EPS板保温,墙(柱)体结构应按地震裂度和抗风要求设防。

(5)楼板: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陶粒砼垫层保温、隔音。

(6)屋面: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平板屋面,SBS卷材防水、陶粒砼或EPS板保温。

上人屋面要相应增加活荷载,面层铺设室外防滑地砖,并应设置女儿墙或安全防护栏。

(7)楼梯:

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梯的形式和宽度应严格执行学校建设标准和防火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第五章公用设施工程

5.1给排水工程

一、设计依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

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二、水量估算

用水定额: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中3.1.10中的规定,学生宿舍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为100~150L/d·人,本工程取100L/d·人。

用水人数:

宿舍楼拟建六人间宿舍78间,学生按468人考虑,生活用水量为学生日常用水和活动室用水。

生活用水量QJ=61.8m3/d时变化系数:

k=3.0;

最大小时用水量为:

Qh=61.8x3.0/24=7.725m3/h

三、供水水质及水压要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统一供水系统。

供水管网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要求

水源由市政给水管道提供,水量、水压及水质均满足该建筑需求。

四、给水管材和敷设方式

室内给水管立管及支管均采用PPR塑铝稳态管,热熔连接。

室外给水管采用内外涂塑埋地管,直埋敷设,校区内管网内与采暖管道同沟敷设。

五、污水量估算

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90%考虑,QW=QJ×90%=61.8×90%=55.62m3/d

六、排水系统

项目产生的污水为一般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可直接排至校园内排水管网,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七、给水管材和敷设方式

室内排水管用机制铸铁管,排水管明露管段卡箍连接,埋地管段法兰连接,排水管道坡度i≥0.03。

室外排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埋设深度地面1.5米以下,排水管道坡度i≥0.004。

5.2供热工程

一、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

二、室内气象参数

宿舍:

20℃公共活动用房:

18℃

楼梯间、走道、卫生间:

16℃

三、采暖形式及热负荷计算

室内采暖系统采用带恒温三通温控阀的水平单管系统,以实现分室控温,满足节能要求。

室内散热器采用压铸铝双金属型散热器,采暖热媒为95-70°热水。

热负荷按45W/m2计,其采暖热负荷估算为Q=3750×45=168750W=168.75KW。

供热热源由市政供热管网提供,保证该建筑的热力供应。

四、采暖管材和敷设方式

室内采暖管立管采用焊接钢管,DN≤32采用丝接,DN≥40采用焊接。

室外供热管道主管采用直埋敷设方式,覆土深度大于1.5m,直埋保温管采用聚氨酯保温层。

管道材质:

无缝钢管,焊接。

5.3供电工程

一、设计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3、《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GB50116-98

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6、其他相关规范及图集。

二、设计概况

本项目用电负荷为三类用电负荷,主席台采用低压220V/380V电压进线。

各建筑由室外采用YJV电缆穿管-0.8m以下从较近的箱式变电站引入。

各建筑采用TN-C-S接地制式,进户做重复接地,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