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18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docx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六

第一篇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我们从整体的马克思学说的整体研究来论述马克思生态学思想与生态经济理论在马克思学说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之后,还有必要研究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叉与整合的关系,进一步阐明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科学证明与深刻运用。

本篇,我们就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进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综合研究与统合探讨,阐述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

这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科学发展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自然环境与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作全面考察和总体思考,把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放到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经验事实中去考察,创立了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从而奠定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

正是这种最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就使马克思的自然环境理论及人与自然学说体现着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经济思想。

在此,兹摘其要者研究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哲学与经济学之统一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多次申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完全承认和坚持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批判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时,明确提出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1],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的科学论断,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我们认识自然的逻辑前提,这是哲学与经济学之统一的生态经济思想。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使现代经济社会与生态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自然界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问题也就日益明显和十分突出,这个光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外部自然界”的自然概念,大都是作为一般哲学范畴,从最广义的自然概念去理解,即主要是用哲学理论考察它的基本哲学意义。

现在,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交叉与整合特征,用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之统一来挖掘这个光辉思想的生态经济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一)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先在性

在马克思的自然环境概念中,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唯物论基础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自然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是物质实在,是客观世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的东西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地存在”着这种本体论本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肯定自己”[2]。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多次谈到自然是指“一切对象的东西,包括社会在内”[3],他还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

在《神圣家族中》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布?

鲍威尔的唯心论自我意识哲学时就把“自然力”与精神相对待,就像存在之于思维、头脑之于心灵、客体之于主体、实践之于理论一样。

[4]很明显,这样的自然概念,是与物质、存在、客观世界几乎等价的概念。

正因如此,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他指出:

“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

[5]可见,先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界无疑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作用结果的自然界,也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

这种客观实在性和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先在性,是强调自然对人及社会的本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的: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6]所以,马克思恩格斯都在本体论意义上看到人类及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从自然界中逐渐派生出来的。

我们完全可以说,从自然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本原性来说,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不同形式的表现而已。

自然界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否性和优先地位,就从根本上规定了自然界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源性基础。

按照马克思把自然作为全部存在的总和及最广义的物质世界来理解,那么,自然界当然就是最先的、最基础的存在;因而,就自然与人的关系来看,自然界无疑是人的存在及其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马克思指出,无机的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理论领域说来,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科学和艺术的对象,“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从实践领域说来,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的普通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7]这样,人的客观的、社会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在人与自然关系这对范畴中,应该说,人是自然的对象物,人的任何性质的实践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归根到底是由自然决定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哲学与经济学著作中,都从多视角研究了自然环境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问题。

在此,我们强调两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自然的物质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他明确指出: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这是因为,自然界一方面“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内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又在更广泛“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

[8]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历史的前提时认为,“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其中既包括了“人们自身的生理特征”,也包括了“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他们还强调指出: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9]接着,他们在批评由历史观没有把以自然为对象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时进一步指出:

“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10]

2、自然环境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人类劳动过程时就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时,详细考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把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内的自然生态条件视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基础,在分析了人类劳动的外部自然生态条件时指出: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1]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初期,人类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劳动资源十分简单,人类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衣着、住宅等生活资料,以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过程,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当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特别是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劳动资料结构的复杂化,就使得具有生产资料效用的自然资源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并成为制约现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显而易见的。

 

(二)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界本原的依赖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界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具有本原的制约性;另一方面是人对于自然,对于感性自然界而言,人类生存和社会存在与发展对自然界存在着本原的依赖性,这是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这个问题两种表现形式,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哲学根基的重要内容。

1、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从而确立了人的存在及其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依赖于物质自然界的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2]马克思还从社会历史观作出结论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13]恩格斯同样认为: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14]因此,他要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15]可是自然的发展创造了人,自然界生养哺育了人类,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与人的“血缘”关系并没有因为现代人类自身力量的空前强大而断裂,人类的生存与一切实践活动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养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因而,自然界永远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人离不开自然界,离开了外部自然界,就不会有人的发生,不会有人的存在。

这是因为,人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异物,而是自然界大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都赋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本性的巨大意义,即是把人的生物本性看作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

马克思极其明确地指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因此,“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人是自然存在物,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

”[16]因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作为生物的、活的有机体存在物,是永远不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当然,马克思还强调人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

人不仅能够“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17]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的支配”。

[18]因此,马克思作出结论说: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19]

2、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时,提出了“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科学命题,并把自然界称作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提供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活资料。

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生存活动便无法进行,人的生命之延续也无法实现。

人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

所以,马克思始终把作为人的“周围的世界”的自然界,当作人的生存或社会存在的外部环境。

[20]这就是说,马克思把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自然看成既是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又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21]

在这里,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对人的生存的极端重要性,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这一科学命题,阐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所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把自然界看成与人的自身的身体具有同样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把自然界看成与人类有着内在的、本质关系的生态系统。

这样,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就应当既是指“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又是指“人本身的有机体”即人的自身的自然,即自然界是人自身的自然与人身外的自然的统一体。

这个观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人类劳动过程时,更明确认为人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22]马克思还把自然界解释为“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

”[2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重要著作中,深刻论证了人类的全部血肉之躯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生存活动,都要依赖于自然,适应于自然,否则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马克思指出:

“人(和动植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24]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靠无机界生活。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5]其根源在于人是生物,是活的有机体,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26]

3、自然界的优先地位集中表现为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自然对人的本原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既体现为自然界与自然规律对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限制与约束,又体现为人对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服从与遵循,我们称之为“自然的制约性”。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自然与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因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一切实践活动尤其经济活动都要受到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限制与约束,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有理性、有目的的人来说,虽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生产实践改变外部世界,使之满足人的需要,能动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一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实现,是要基于人必须承认生存环境及其物质自然界固有规律的先在规定。

恩格斯在论述“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意义时说过:

“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的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27]这就是说,人类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外部世界,创造“人化的自然”,但是自然界及自然物质(包括人化的自然)本身并没有失去其自身所固有的本质规律性,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性,即是“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

马克思指出: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28]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经摘引黑格尔的一段颇有深意的话:

“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是服从于自然界的。

”[29]自然界及自然规律的超越是不可能的,现代人类实践活动越来越证明,人类是不可以脱离自然界及自然界的限制与约束而获得不依赖于外部自然界的独立性,即不承认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必须服从于自然界及自然规律的。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正是恰恰说明这一点。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自然界对人的社会的优先地位,它客观地规定了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受制于自然界及生态环境状况可能提供的条件及其容允的程度,即是把人类实践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容许的限度内,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具有的一种“自然理性”的秩序,是自然对人所规定的生态法则,是人对自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人类对自然界的变革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自然为我们服务,最多也只能改变自然规律藉以表现的具体条件和形式,而绝对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本身。

马克思说得好: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30]即使“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是“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31]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这种依赖性总是存在的,无视它,本身就是违反自然规律。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A?

施密特在《马克思学说中的自然概念》的著名论文中,非常赞同马克思的自然界对于人类优先地位的观点,承认物质自然界对于人类意识、意志的独立性,强调人们应当重视自然物质(包括人化的自然)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性。

他说:

“被马克思视之为物质的自然质料……受到由自然科学在与物质生产的长期接触中发现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之制约。

人类的目的可以通过自然过程的变化得以实现,但运用自然不能置自然规律于不顾,因为自然物料有自身的规律。

”所以,施密特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

人类不管其生活的历史条件如何,都不能超越面前的物质世界,而是要充分利用它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不能脱离外部自然界及生态环境而生存的,但是人绝对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够认识、掌握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利用、控制、调节、改变外部世界,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恩格斯指出:

我们改变和支配自然界,“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涉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33]列宁也指出: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34]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和改变外部世界,就在于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35]这就是说,人改变外部自然界的这种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恩格斯在批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时指出:

“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

”[36]

 

(三)自然界对于人类优先地位理论给现时代的生态经济意义

马克思提出自然界对人类优先地位的光辉思想快160周年,我们研读起来仍然感到非常深刻,十分新鲜。

应该说,“外在自然的优先地位”,“先于人的存在的自然界”,始终是马克思学说与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前提。

可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虽然有些学者肯定或赞同马克思这个论点,却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而经济学界把马克思的自然环境理论仅仅看成是哲学概念,就把这一科学命题遗忘了。

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直至整个大自然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并获得了新的意义,首先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从而给我们生态经济的启迪与导向必然是多方面,在此略论几点:

1、生态环境是人类及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必须把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稳固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环境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及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与物质前提,尤其是作为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外部自然界,它与人类社会经济相对应,那么,也就必然成为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与物质前提。

这是我们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即是承认自然对人类的本原性与物质根源性得出的必然结论。

这里的“自然基础”与“物质前提”,就是生存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的本质内涵,我们称之为“生态基础论”。

近20年来,我在阐述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反复强调生态基础论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通规律。

只是工业革命在创建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极大破坏了它的自然生态基础,违背了这个客观规律,由此受到自然生态规律的无情惩罚,迫使人类进行深刻反省,才认识到自然生态不仅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新文明发展的基础。

因此,生态经济学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是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的基础。

我们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也很重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论点。

早在1984年万里同志就说过:

“我们的各项经济建设都必须建立在符合生态经济平衡的更稳固的基础上。

”[37]李鹏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如果这个基础条件破坏了,环境污染了,生态恶化了,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安全。

”[38]“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把地球搞坏了,其他搞得再好也白搭。

人类无法生存,一切都完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39]在此,李瑞环同志深入浅出地把这个马克思主义真理说得多么明白,又是颇有深义。

按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的客观要求,现代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

这就是说,现代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以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才能使现代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绝对建立在生态基础上”,[40]并确保这种基础受到绝对保护和健康与安全,使其能够长期的、稳定的支撑现代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

”[41]

2、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理论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优先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承认和坚持自然界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中就必须遵守和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自然界在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优先性,生态应该也必须优先,这是生态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享有优先权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或者说它是人类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任何时代都是具有的一般规律。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界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和人类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存性更加明显和更加突出,因而,生态优先更是现代人类实践活动中享有优先权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并且获得了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或应该是)世界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是(或应该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法则。

[42]

如前所述,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那么,自然界就给人类的实践活动设下了不可超越的界限。

因此,生态优先原则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遵循自然生态极限的原则,它要求人类实践活动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严格地限制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与多样性,追求人类实践活动及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这样,生态优先特别关注现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应当给予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