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811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docx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

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纪实

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北部有一个汉冶村,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这里曾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冶铁技术闻名于世——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史册上,先辈们利用火,为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然而,在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付出过无数沉重的代价。

在即将踏上新世纪门坎的公元1999年4月15日,还是在这块土地上,一群离乡背井的打工者为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忽视了火的存在,上演了一幕惊心悲怆的惨剧。

翻卷的大火宛如一条火龙直往上窜,突然,浓烟烈火中,传出几声女人尖厉的呼救,凄厉而恐怖。

1999年4月15日凌晨一点半左右,古城南阳夜深人静,谁也没想到,此时一场灾难正悄悄袭来:

在汉冶村13号天府家具厂,一场大火正从院内的工棚燃起,并疯狂地扑向东面室内正沉睡的人们。

当天最先发现火情的,是住在家具厂东南角市汉冶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家属院五楼的徐连文。

一点半左右,他被室外噼噼叭叭的声音惊醒了,睁开眼透过卧室和北侧洗手间敞开的门,发现洗手间的窗玻璃上一片火光,吓了一跳,急忙跑过去一看,只见天府家具厂院内大火冲天,徐连文顾不得细看,急忙跑到东侧的卧室报警,报完警,他又跑到洗手间打开玻璃窗察看火情,只见家具厂院内工棚已全部燃烧塌顶,工棚东边的一排瓦房,从北往南数第四、五间已经大火穿顶,火焰高达三四米,并迅速向南北两侧蔓延,仅仅两三分钟时间,整个家具厂东排的房子都已燃烧起来,一片火海。

而翻卷的大火宛如火龙一样,直往上窜,徐连文站在五楼上,脸被烤得发烫。

突然,他听见浓烟烈火之中传来几声女人尖厉的呼救,凄厉而恐怖——住在家具厂的人们已被大火围困在室内!

当时家具厂一共有26人,分别住在东排厂房的南北两侧。

火起时,他们正沉入梦乡,大火在房外的工棚内东奔西撞,熊熊燃烧,他们竟浑然不知,直到大火封门,向室内疯狂扑来时,他们才惊醒过来。

最先发现着火的女工罗清玉,立即大声呼喊身边的丈夫和室内其他人往外跑,然而此时已经太晚了,大火已将他们唯一的逃生通道封死了,只有罗清玉等7人冒死穿过正在猛烈燃烧的工棚逃出火海,而其他人或者因为慌乱,或者因为恐惧,被困在了室内。

陡起的大火不仅让家具厂的人们深感恐怖,同时也在离该厂仅3米的筹建处家属楼里造成了恐慌,大家匆匆地穿上衣服,许多人连想都不想夺门而出,跑下楼来。

住在一单元三楼西侧的董女士被户外呼呼的火声惊醒后下床一看,窗外火光冲天,火直往她家的窗台上卷,心里一急:

妈呀!

咋办!

忙一边喊起家人穿衣服,一边打电话报警,可电话线已被大火烧断,连厨房外的排气扇都已被烧坏——火上来了可不得了!

一家人急得啥也顾不上要了,等不及将孩子衣服穿完,便抱着孩子往楼下跑。

住在董女士家对面的袁女士,看见黑烟卷着火星,好像龙卷风一样扑了过来,吓得忙喊爱人:

“快起!

快起!

完了!

完了!

”一边忙给6岁的女儿穿衣服,孩子吓得坐在床上不停地哭,咋哄也哄不住。

这时,消防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来了,袁女士高兴地对孩子说:

“你听,消防车来了——呜呜响!

”孩子侧耳一听,真的,立即止住了哭声,惊恐的神色马上从孩子明亮的眸子里消失了。

火难的悲怆震撼人心,亲人的泪水与回忆谱出生命悲恸的挽歌

这次火灾中的19位遇难者,除了4位四川达县人外,其余全是四川遂宁县人,且大都为老板卢世中的亲友。

他们抱着脱贫致富的希望,背乡离井出外挣钱,却不幸踏上了惨死异乡的不归路。

魂断致富路

火灾后的第二天下午,天府家具厂老板卢世中的父亲、妹妹、妹夫就分别从四川老家和上海匆匆赶来了。

在这次火难中,他们一共失去了五位亲人:

卢世中夫妇及两个孩子,还有卢世中的姐姐卢世凤。

面对着一堆焦糊难以辨认的亲人尸首,面对着家具厂残砖烂瓦的废墟,三人痛哭失声,断断续续的絮叨回忆,成了他们对亲人最深切的怀念。

卢世中系四川省遂宁市横山镇三村十一组人。

据其家人讲,卢世中37岁,个子不高,经常佝偻着身子,虽然身为家具厂的老板,但出身的贫寒和工作的艰辛,使他在吃穿上都不太讲究,忙起来就跟工人一样,一身灰土和油漆也顾不得换洗。

卢世中在老家时,经济上十分拮据,生活的艰难迫使他萌生了出外闯荡的念头。

1992年,其妻兄在南阳市工农北路开了个家具厂,卢世中和妻子便一起来到南阳,在妻兄的厂里干活,卢世中干木工,妻子干漆工,每月倒也能挣一些钱,逐渐有了些积蓄。

同时,阅历的增多,也使卢世中的眼界逐渐开阔。

两年后,卢世中利用自己的积蓄,又借了妻兄4千元钱,从老家招来五六位亲戚同乡,另起炉灶办起个小家具厂——天府家具厂。

生意越来越好,原来的地方和人手显得不够用了,1996年,卢世中又在汉冶村13号租了房子,将厂房迁到这里,并增添了一批工人。

今年春节后,他又买了部手机,像模像样地做起了老板。

火灾后,有人说他有一百多万积蓄,有人说至少二、三百万,但再多的钱,现在对于卢世中而言,都已随大火烟消云散!

“哥哥非常顾家,平时家里全靠他支撑,爸爸看病也是他拿钱;姐姐家里很困难,为了照顾她挣点钱,他还把姐姐(卢世凤)也接到厂里来干活……为了生活方便,哥哥还把两个侄儿都接来这里上学——两个侄儿也孝敬老人得很,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拿来给老人,大侄儿每次买菜都要省下点钱给老人——两个侄儿一个13岁,一个11岁,脸上红扑扑的,多爱人!

”谈到死去的亲人们,卢秀英语无伦次,泣不成声,“当天下午4点,我们还打电话问生意好不好,侄儿好不好,嫂嫂、姐姐好不好,都说好,谁知刚过几个小时……平时,哥哥总对我说:

‘妹妹,做生意要辛苦,哥哥做生意也辛苦,出门就是为了挣钱’——现在人也没了,钱也没了……”

黄泉路上一家人

在这次大火中,刘国庆(又名刘全顺)是和妻子苏数蓉、儿子刘欢一同丧生的。

刘国庆今年26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工好手,也是天府家具厂里的好师傅,很受老板的器重。

前两年刘国庆一直在湖北做家具,由于样式、质量好,很受当地人喜欢和尊敬,人人都请他干活。

卢世中多次托人捎信,才把刘国庆请来。

去年他在天府家具厂干了整整一年,卢世中为了留住他,没给他开工钱,说是让他今年继续好好干,多赚些钱,好回四川盖房子。

按照老板的吩咐,也为了一家人能相互照应,春节过后,刘国庆把妻子和3岁的儿子都带到了南阳,长久分别的家人能够守在一起,虽然条件差些,却也其乐融融,谁知就是这一念之差,竟也把妻子、儿子带进了火场!

这次火灾中全家遇难的,还有张富一家三口和杜尚明、杜尚和一家四口。

28岁的张富,系遂宁县横山镇大堰村人,1997年他带妻子开始出来打工,最先在湖北,去年过罢春节,两人带最小的女儿瑞雪才来到南阳,特别是女儿瑞雪,今年才一岁半,尚未读懂人世间的悲欢,便同父母亡身火海。

而撇在家中才上学前班的大女儿,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扶持,将如何面对漫长而艰难的人生?

与别的遇难者相比,四川达县的杜尚明、杜尚和一家显得尤为不幸。

三天前,杜尚明才带着兄弟和妻子、儿子一起从老家来到天府家具厂,可卢世中嫌他们手艺平常,本来是打发他们回去的,但他们也许觉得拖家带口出来一次不容易,想再等等重找机会吧,迟迟未动身,却不料等来的却是一场惨祸。

灾后,记者在南阳曾多次寻找他们的家属,却始终没找到,据知情人讲,杜尚明的父亲残疾,而母亲又卧病在床……

学业未成身先死

提起余超,其父余胜刚泣不成声,失去爱子的苦痛折磨得这位川中汉子几天时间瘦了许多,回忆起来,时断时续,甚至连孩子的准确年龄也记不清了。

余超是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机灵聪明,人见人爱,虽然有时爱耍小脾气惹父亲生气,但父亲打他一下却比打自己还心痛——小小年纪的余超十分孝顺,连买袜子也总是一次两双,从不忘记父亲。

初中快毕业时,余超见父母种地持家十分困难,就主动退学,但劳动之余他仍然见缝插针读书学习,一直思考着将来要学一门过硬手艺,好好报答父母。

不久后,余超到了个家具厂,先是跟人学油漆技术,后又学了加工安装铝合金门窗。

出师后,考虑到艺多不压身,他征得父亲同意,40多天前又来到南阳投奔同村亲戚卢世中,跟着同在厂里的表叔卢志刚学油漆家具。

14日下午,卢志刚由于患胃炎和父亲回四川治疗,余超还和同乡一起为俩人饯行,谁知道这竟是一场生离死别,而卢志刚竟因为患病和父亲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劫难。

余胜刚和其他死难者家属一起走进火场废墟,他蹲在那里不停地用手扒呀扒呀,当他看到余超生前穿的一件烧得破烂不堪的浅红色棉夹时,眼泪夺眶而出,扑通一下跪倒在残砖烂瓦上,号啕大哭,不停地将衣服摔下又捡起,捡起又摔下,哽咽地哭喊:

“你为什么不知道跑出来呢!

”一位年迈不知姓名的死者家属也突然扑到被砖、钢筋封死的残窗前,一下子就把里面的钢筋拉了下来,哭道:

“你们为什么不知道从这里逃走呢!

“也许重伤里面有他……”

卢世中的表弟张斌,也是这次火劫中的遇难者之一。

24岁的张斌长得高高大大的,木工手艺特别好。

他来天府干活已经两三年了,由于一个人在外打工,生活上非常不便,他来后不久便将妻子王凤和孩子也从家中接来了,王凤虽然在这里并没有干活挣钱,但凭着他每月千把元的收入,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去年11月,一年没回过家的张斌决定和妻子一起回去看看,火灾发生时,他一个人刚回厂不到一星期。

据这次火灾的幸存者卢志强回忆,当时卢志强和张斌睡在一个床上,还是张斌把他叫醒的,当时发现张斌拿了条被子顶在头上准备往外跑,可不知为啥,却最终没有跑出来。

“在家刚得到消息时,本来怀了一线希望,也许重伤里面有他,谁想连面都没见……”4月18日上午,在火灾现场的废墟上,见到了张斌的妻子王凤。

听到火灾的消息,王凤忙陪着张斌的父亲匆匆赶来了,她两眼已经哭得红肿,但一提起丈夫,仍禁不住泪水滚滚,“别人都跑出来了,他为啥没跑出来?

——他平时胆小得很,可能是被火吓昏了,也可能是没穿东西,或者被烟熏倒了……去年他出了次车祸,把我吓惨了,虽然缝了十多针,但人没受损,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可是这一次,连人都认不全了……”第二天,王凤随诸多死难者家属又一次来到火灾现场,一到丈夫生前居住的小屋,泪水便又淌了下来,她拎起一块已被烧得支离破碎的棉被,终于找到了丈夫生前的痕迹:

“这就是张斌盖的被子呀!

生的欲望使他们鼓足勇气冒死穿过火海,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也许会使他们一生都忘不了。

谭国强、罗清玉等7人幸运地逃出了火魔的手掌,与死神擦肩而过,火后余生的他们,对平安与幸福的理解,也许会比过去更深刻一些。

飘逝不去的身影

30岁的卢世海是第一个从大火中逃出来的,劫后余生的他躺在医院病床上,亡妻的身影总是飘逝不去。

火灾发生时,卢世海和妻子正在酣睡,是谭国强、罗清玉夫妻俩跑过来喊醒他们的。

闻听着火,卢世海和妻子余红英忙穿上秋衣秋裤,摸索着直奔屋外。

跑到大门口时,余红英却突然想起床下的钱和存单,又折身回屋去拿;而一个念头就是逃命的卢世海只说一声“快走”便只身赤脚冲入火海,火场纵深虽然只有10多米,但烈焰的灸烤却似万箭穿心,疼痛不已。

逃出火场后,等了一下,没见到妻子,很想回火场去救妻子但烫伤的脚使其难以挪步,加之火势太大,他只好望而却步。

平时在厂里干活,卢世海也觉得有点危险,不安全,但看在每天能挣到三、四十元钱的份上,加之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便把对危险的一点担心也淡化了。

大家都觉得房子不高,面积又小,又不是满屋汽油什么的,即使万一失火了,不过每人拎桶水,几分钟时间就能把它扑灭,哪能想到火会着得这么大,烧的这么惨。

接到遭火灾的电话,卢世海的父亲和岳母带着小孙子急忙赶往南阳,不料憨厚的老父亲却在成都火车站被骗,连路费也没了,只好暂回遂宁。

驼背矮小的岳母背着光着双脚的小外孙,在火场与医院之间来回奔跑,女儿死了,女婿躺在病床上,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脸凄楚和无奈,神志不清地呢喃着一些令人无法听懂的话语。

不满两岁的孩子手里拿着半个梨啃着,在孩子稚嫩单纯的眼中一点也看不到火难的影子和痕迹,也许只有等他长大成人后,才能知道这场大火带给他整个人生的负荷该有多么的沉重。

真夫妻患难与共

谭国强(又名谭建平)和罗清玉这对刚结婚才个把月的新婚夫妇,在这次火难中,虽然命保住了,可两人烧得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