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805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x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

从头到脚

一、人为什么会生病?

《左传》——原因有三:

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

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

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

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

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

癌症)

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

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

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

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

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

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

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

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

三、健康的标准

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

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

1、情志不遂

2、饮食不规律

3、缺乏运动

4、滥服药物

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

一、头发的功能:

保暖与散热

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

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

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

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

肺、肝、肾、心、脾

金、木、水、火、突

白、青、黑、赤、黄

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

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1、秃顶——肾气发散过度

2、只头顶脱发——与肝血和脾胃相关,无端思虑过多导致

3、前额白发——胃脉衰落

4、头皮屑——阴盛阳虚,肾精敛不住虚火,虚火上炎,头皮的经血慢慢减少,得不到滋润

5、头发出油——关于脾、肺;土不生金,肺肃降不够,导致脾输布太过

6、斑秃——关乎情志,过渡焦虑或心结不开

五、头发的养护与健康

1、给生活减压:

君子向内追求、不向外攀比

2、做头部按摩:

日常多梳头,用齿疏的木梳或用手指,从前额开始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到后面的太阳膀胱经,稍用力。

3、春天散发、睡觉散发

4、不湿卧:

一定等头发干后再睡觉,尽量少用吹风机。

湿卧易造成头痛、眩闷、眼花、脱发、头皮屑、肤色黑、齿痛或耳聋等

从头到脚说健康-(1-2)头部经脉循行

一、脑

脑——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脑为髓之海,髓为先天,脑为后天。

二、入脑的经脉共六条:

1、督脉(属奇经八脉):

入于髓海,位于人体后部的正中线。

2、膀胱经:

主阳气,起于“晴明穴”,偏正中线督脉一点,从巅顶入络脑。

3、肝经:

主藏血,交巅顶,入络脑。

4、阳硚、阴硚(属奇经八脉):

入后脑,后脑主运动的协调性。

5、胃经:

循目系入络脑。

百会穴——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即人体诸阳之会。

三、人为什么要学习——克服本能、解除烦恼

1、学《诗经》:

“兴”-培养想象力;

“观”-培养洞察力;

“群”—处理人际关系;

“怨”—表达自己的情感;

“志”—表达自己的志向

2、学《礼》——养人之欲,即要学会制约和调养人的欲念。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神,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

四、脑部的保养:

道教三丹田学说:

上丹田——脑,精髓的聚集处。

(最重视上丹田脑部的保养)

中丹田——心,神能的聚集处;精、气、神三个能量的转换之所。

下丹田——少腹(小腹),精气的聚集处。

1、练习静坐—心神安定、养护大脑

每天静坐10分钟,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乳酸浓度,减少疲劳。

最好双手合十在胸前,掌根正对膻中穴一拳的距离,掌尖向外倾斜30度,两眼低垂敛神,这样收心静心很有效果。

2、锻炼大脑从动手开始——练习书法、绘画、弹琴、打算盘。

3、其他注意事项:

(1)吃饭只吃八分饱;

(2)好好睡觉;

(3)勤思考(要动脑不动心,心要静);

(4)食补要适度。

从头到脚说健康-(1-3)头部疾病

一、头痛

1、后头痛——太阳膀胱经头痛;症状:

脑后痛、颈椎痛、发热、恶寒、恶风。

2、前额头痛——阳明胃经头痛;症状:

前额痛、眉棱骨痛、眼眶发胀。

3、两侧头痛——少阳胆经头痛,左侧疼(肝血不足)、右侧疼(肺气不降);症状:

眼睛发花、早起口苦。

4、头痛而重(头如裹)——太阴脾湿头痛;症状:

像头裹着一顶湿帽子、头重抬不来,四肢酸疼且体感寒。

5、头痛而咽喉干痛——少阴心肾头痛;症状:

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

6、头顶痛——厥阴肝经头痛;症状:

干呕、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

7、血虚头痛——症状:

不自主地摇头

8、瘀血头痛——头内有瘀血,顽固性头痛、呕吐,严重可造成癫痫。

若喷射状呕吐,必须立即就医。

二、头晕——主要跟肝经相关

注意区分:

“眩”——两眼发黑;“晕”——天旋地转

脑部的疾病通常跟眼睛密切相关,如歧视、视物重影,应去医院检查脑部;突然看不见(目见鬼物),过于疲劳所致,要注意休息。

三、健忘症——“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属膀胱经气上不来导致的阳虚症。

保健方法:

1、静心愉悦;

2、有意识地背诵短文,加强记忆力,如《三字经》、《笠翁对韵》等;

3、闭眼按摩晴明穴,然后“鸣天鼓”(见耳朵保健章节);

4、尽量不使用手机,多用座机,减少辐射。

四、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人体自身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提醒人该注意休息和适当调整了。

1、肝肾脏器亏损易导致高血压,原因:

肝肾亏,导致脾输布功能下降,人体湿邪代谢不掉,血液粘稠、血流速减弱,大脑供血不足,于是自身通过加压方式保证大脑供血,即高血压。

2、大脑供血不足易导致顽固性头痛,出现眩晕、迟钝、健忘等症。

高血压加上顽固性头痛,易引发中风。

3、上午血压比下午高——元气衰退,病情在加重

4、下午血压比上午高——属人体自救功能,脏腑功能在恢复当中。

5、脉压小,高压降低而低压增高——脏腑运化功能已经衰退,比较危险,应尽快就医。

高压属后天,低压属先天。

低压高说明人在调老本,调元气,平日透支太多,急需放缓生活节奏和多休

  息。

6、低血压——属元气大伤,先肾气亏损,再心脏搏动无力,甚者出现心跳间歇。

  高血压医治的简单有效的几个注意事项:

1、情志放松、调整心情;

2、平时多做深呼吸;加强膈肌,对脾好,可使下焦的气(肾精)慢慢足起来;

3、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多静思。

4、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少管闲事、少东想西想、多运动、多旅游。

五、中风、脑溢血、脑血栓

1、中风分以下几个层面:

(1)中经——肌腠经脉层面,脑血栓造成,病在经脉。

人不昏倒,但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

病在表层、及时养护、不难医治。

(2)中腑——腑层面,脑溢血较轻的病症。

患者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

(3)中脏——病在五脏层面,脑溢血最重的病症。

患者会猝然昏倒,且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4)中血脉——属胃气大伤,症状主要是口歪眼斜。

2、脑溢血——元气不足,生大气易造成脑溢血。

3、脑血栓——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到脑部,导致血液流速慢,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

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治疗:

疏通血管为治标;固摄元气才是治本。

4、预防办法

(1)练习手指:

无事时做十个指尖相碰的运动,用力地相碰。

(2)提肛法:

锻炼肾和脾,每天坚持做100次,古人称此法为“回春术”!

(3)注意节欲,房事不可过度。

(4)少生气,学会克制。

5、脑溢血急救办法——“十宣放血法”(十个指尖放血,减轻脑部压力)

六、情志病

  人体内在的气血变化可导致情志的异常。

气血不足,会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躁(虚阳外越)。

1、弱智——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导致人傻傻的。

先天髓海不足导致先天弱智。

2、小儿多动症——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饮,喝水最好就喝白开水。

3、癫疾——五脏受邪;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大的惊吓和刺激,容易导致小孩先天癫痫。

  注意区分:

“癫”——真精不足,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患者偏安静。

“狂”——狂躁症,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

患者不知饿,精力旺盛,出现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现象等;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七、忧郁症(抑郁症)——属胃经和肾经这两条经脉的病

1、胃经抑郁症:

患者不愿与外界接触,怕光,怕声,心慌,喜欢在昏暗的环境下生活。

2、肾经抑郁症:

患者眼睛发直,无神,心老像悬在半空,有饿感又吃不下,伴心慌,感觉惊恐。

  强调一点:

不必把抑郁症想得过分绝对,偏忧郁一点的人往往很有成就。

  治疗方法:

(1)交能倾诉的好朋友——人应该有倾诉的渠道。

(2)参加社会团体,学会互助,或寻找心灵良师。

(3)接受挫折教育,不要太过要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靠它的冷酷无情来教育我们如何去积累经验,掌握天地万物的属性,去主动规避对人有损伤的事。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方式,培养业余爱好,多运动,建议坚持跑步,年轻人打架子鼓。

不建议练太极拳,不适合抑郁症患者。

(5)保持诚实和自信,做人要单纯阳光。

  从头到脚说健康-(1-4)睡眠

一、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人体外围的为卫气。

卫气主固摄阳气,在体表不断运化行走。

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行走在人体的阴分里,即行于阴经。

当阳气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当卫气在阴经中走完,离开的一刹那,人就会醒来。

二、睡眠的问题

1、失眠

原因如下几种:

(1)心肾不交。

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心肾分离,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特困倦,两腿发沉。

与长期熬夜有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如不睡则慢慢出现心肾不交,导致失眠,较难治疗。

(2)血不足

胃主血,胃虚则造成血不足,不能有效上输于脑,脑部会因缺血而导致失眠。

(中医中的血是一种能量,代表一种动能,输布四方,供人体所需。

(3)胃不和则卧不安

晚上如吃得太多,气就会受到中焦阻隔,阳气不能上输于脑,造成失眠。

2、喜卧(有时也是病)

原因如下:

(1)湿气过重。

此种人偏虚胖,不爱动,形成恶性循环,易导致糖尿病等诸多疾病乘虚而入,应多锻炼。

湿气太重还会导致一些人上午喜睡,人的阳气振奋不起来,慢慢人的身体也会变差。

(2)肾精不足,全身无力。

“但欲寐”,想睡又睡不着。

晚上不睡、白天补觉:

从医理上讲不行,白天主生发,晚上主收敛收藏,老违背天地的规律,到老年就会生病。

3、多梦

原因:

虚火扰头,气能上来,但精不足,即营养物质带不上来,空运化,人就多梦。

多梦会导致人休息不好,慢慢会引发疾病。

治疗方法:

好好吃饭,通过合理饮食培元固气;打坐;点按涌泉穴。

三、做梦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做梦是魂魄飞扬,不同的时间段由不同的经脉所主。

依据《皇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把人体的五脏和五声、五志、五色全都配属了,从这些角度来解释梦象。

对应关系表

五脏:

肺、肝、肾、心、脾

五声:

哭、呼、呻、笑、歌

五志:

忧、怒、恐、思、喜

五色:

白、青、黑、赤、黄

四、如何治疗失眠?

1、从头到脚放松法(睡眠先睡心,让心先静下来,心能够先睡下,身体听从心的安排,也就睡了)

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然后躺在床上放松,从头发开始,放松头发,然后眉眼(你会发现,可能刚才眉头都是紧锁的);眼眉放松后深呼吸,慢慢地深呼吸,再放松肩膀(通常肩膀是人最难放松的部位),然后心、肺、胃、肾。

一直想下去,想到每一根手指头和每一只脚趾头都放松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就已经进入睡眠了。

2、睡觉采用虎抱头的姿势

学习婴儿睡眠的姿势——两个小手扬在上面,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这是肺气足的表现。

3、心肾相交法

用手心上的劳宫穴(心包经上的穴位)去搓另一侧脚心上的涌泉穴(肾经的主穴);此法简单易行,对促进睡眠非常有效。

从头到脚说健康(2-1)五官

一、五脏与五官对应关系表

五脏:

肺、肝、肾、心、脾

五官:

鼻、目、耳、舌、口

鼻为肺之官

肺热——鼻孔出气粗、热

肺寒——鼻孔冒凉气

目为肝之官

得肝病——眼角发青

孩子受惊吓——鼻梁处会出现青筋或青痕

口唇为脾之官

得脾病——唇黄、嘴唇四周发黄、嘴角蜕皮、流血等(阳明燥火太盛)

舌为心之官

心脏有病——舌头不灵活、舌卷缩、颧骨发红;口误,经常说错话。

平时应关注印堂颜色:

印堂发红,图案如灯花状——心神将散,可能会有重病突发。

印堂发黑——肾水太多,心火太弱,是危险信号。

耳为肾之官,得肾病——耳鸣、耳聋

二、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三、五官养生方法

常闭眼——养神

少说话——养心

平稳呼吸——养肺

多食美味——养口

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从头到脚说健康(2-2)眼睛

一、目为心之使

《皇帝内经》: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皇帝内经》: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挟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是心的使者。

心藏神,神散则目惑。

二、眼病

1、眼泪汪汪——肺(主通调水道)气不足、肝(主水道)收敛功能不足。

2、逆风流泪——肝经不能收敛。

3、眼干——肝血不足同时阳气虚,此种人平时爱发脾气,爱发无名火。

4、眼外凸——肝经收敛不住。

此种人通常眼压高,大多饮酒过度,脾气大,爱发火,争强好胜,女性易得甲亢。

5、眼袋(水肿)——眼下小肠经经过,跟三焦、小肠、肾都相关。

寒邪造成,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

上眼皮肿——脾湿

下眼皮肿——阳虚

三、人为什么悲伤时会哭泣?

“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目为心之使,心神一乱,眼睛就会乱,液往上涌,导致掉眼泪。

泪流不止——夺精,会导致“目无所见”。

四、眼睛的保养方法

1、熨眼法——明目去风,去目瘴,尤其适合电脑使用者。

用劳宫穴来热敷眼睛,先将两手搓热,闭眼,空掌捂眼睛,多停留一会。

每天一次,一次21遍。

2、后眼按摩法(应经常按摩)

后眼位置——后脑勺正对眼睛的地方,有两个凹陷即是。

按摩方法:

闭眼,按摩后眼,能很快使眼睛干涩、眼花等症状明显地改善。

针刺方法:

眼压高后眼处会鼓起来,用针刺的方法轻微放血,眼睛马上清亮。

3、经常做眼保健操

从头到脚说健康(2-3)鼻子

一、鼻祖之源

“鼻”字最初在造字时写作自己的“自”,平时生活中指自己时经常指向自己的鼻子。

“鼻祖”来源——道教认为人在胚胎期受母血腥气刺激,最先生出的器官就是鼻子,由鼻子的功能而生肺气,从太阴肺开始,人的气机在体内周转,循环不息。

由于古人认为五官里最先生成的是鼻子,所以中国人称祖先为“鼻祖”。

二、鼻子的循行经脉

鼻子与小肠经(抵鼻)、大肠经(走鼻下)、胃经(走鼻子的外形)和肺气(鼻孔)有关。

1、鼻子的外形由胃经所主:

鼻子红、鼻子上长疙瘩等是胃火,是有胃寒使得机体生出胃火来消除寒邪造成

2、鼻孔由肺气所主:

鼻孔里边出来的气凉或热都跟肺气相关。

“鼻子”在相书里称为“粮库”,认为鼻子大的人财运好。

脾胃好,后天足,鼻子大;肺气足的人有魄力,得到的俸禄就会多。

因此有发财之相。

三、五脏与五臭对应关系图

五脏:

肺、肝、肾、心、脾

五臭:

腥、臊、腐、焦、香

1、臊味与肝气相关,肝气旺的人喜欢吃猪下水

2、焦——烤焦的味道为心的味道。

3、香——脾胃相关,脾虚的人喜欢吃香辣的、味道浓的东西。

4、腥——肺

5、腐——肾气衰败时,病人散发的味道就是腐味。

所以中医治疗时常用腐味的东西做药引子。

四、鼻子的常见疾病

1、流鼻血(鼽衄)

(1)女性经期经血少或流鼻血——脾不统血(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各司其职)

阿胶不能直接补血,而是通过驴皮的收敛功能将血暂时汇聚起来,集中在一处发挥作用,使机体状态暂时得到好转。

但阿胶属滋黏之物,一定要烊化(即放在碗里蒸)蒸后用药冲开才能喝,机体很难运化开,耗元气。

(2)人体阳气固摄能力减弱导致流鼻血。

中医里“补”的概念就是“固摄”。

(3)偶尔出鼻血——空气干燥,毛细血管破裂。

(4)生长期很难止住的流鼻血——可能是白血病的前兆或者是脑病造成脑压太大,人的自救功能发挥作用。

(5)流鼻血、鼻子阻塞不通——与膀胱经、胃经有关。

(6)流鼻血同时伴有眼珠发黄或口干、嗓子不舒服——大肠火胜

(7)止鼻血的方法:

让病人躺下,用一块冷毛巾敷在额头(为胃经与膀胱经所主,印堂为神明所主,把神内收,就是关键)上,血就会慢慢止住。

2、鼻窦炎

原因——脾胃精气严重不足,功能衰败;胃气不降、胃气不足。

症状——口臭,老打嗝、胃反酸、呕吐或干呕(胃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肃降)

预防——按压鼻翼两旁的凹陷处就很有效;手术要慎重,如手术不当,破坏经脉,就很难治愈。

3、过敏性鼻炎

西医——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中医——元气虚。

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元气,元气用尽,人就会死。

症状——打喷嚏,是肾阳振奋的变现,是阴阳合利的象,是肾在使劲地干活想把体内的寒邪攻出去。

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的产生与三个不良因素相关:

(1)严重的焦虑——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所致。

肺主一身之气,焦虑导致气结,使气机壅滞不通。

(2)冷饮——过食冷饮伤肺(不能纵容小孩喝冷饮),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

中国人体质——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用筷子。

饮食清淡、多食五谷,皮肤紧致、细腻。

西方人——游牧民族,杀伐文明,多食肉类,火热湿特性非常明显,为散湿散热,西方人多体毛。

(3)空调——空气不畅通,还会损伤皮(主收敛)毛(主宣发)的气机;导致人体自身皮肤的调节功能逐渐丧失,人体若不能正常出汗,还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夏天毛孔充分打开,皮肤可以充分出汗,到了秋天,营养物质才可以进到皮肤里去,冬天也就有东西可藏。

夏天不能好好出汗,可能秋天就会出现咳嗽等一系列疾病,到冬至左右会有重病,所以冬至的重病往往跟夏天有关。

五、治疗与预防方法:

1、治任何病都应该“先泄后补”,如经脉不畅通,吃任何东西都补不进去。

2、元气是不可以补的,元气藏于肾,五脏六腑肾最大,元气有余就会藏在肾里;如果盈余较多,则藏在奇经八脉里。

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所以没有一味药可以直接补元气,但可以间接补充:

(1)好好睡觉

(2)好好吃饭

(3)每天乐观愉快(生气会大耗元气)

3、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太乙真人熏脐法”

制备——乳香、没药、附子、肉桂等分,加小茴香和公丁香,研成细末,密封于瓷瓶中。

使用——将药末填入肚脐中,盖上一块生姜,用艾条熏灼,至印堂发热,下达涌泉,四肢微汗为止。

从头到脚说健康(2-4)口

一、五脏与五液对应关系表

五脏:

肺、肝、肾、心、脾

五液:

涕、泪、唾、汗、涎

小孩脾虚就会经常流口水,口水就是脾液;一些成年人晚上睡觉时也会经常流口水,湿气特别重。

二、关于口的一些疾病

1、口水多

原因:

胃寒特别重。

症状:

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之胃上口被胃酸腐蚀,食道不能下咽,下滞作痛,形成胃脘心痛之症。

治疗:

多按摩中脘穴和腹部,忌冷饮,每天坚持,胃气会逐渐恢复。

2、口热舌干

原因:

与肾经相关,肾经挟舌本,肾液没有调上来。

津液为唾,来自舌下,无唾则舌干口热。

干燥综合症的表现:

(1)唾液腺分泌过少,固体食物难以下咽

(2)舌头不灵活,常有粘连感,舌头总与嘴巴粘连在一起

(3)牙齿干枯变黑

(4)双眼干涩

(5)腮腺炎频发,腮腺是正邪相争的战场

(6)阴道干燥

干燥综合症的原因:

肾液上不来,但不是肾液亏损,而是太阳膀胱经气虚弱,肾阳不足,经气不够,无法将肾液带上来。

干燥综合症的治疗——从膀胱经气和肾阳两个角度去医治

3、口苦

原因:

胆气上逆,少阳胆经的病

症状:

晨起口苦,咽干目眩,病人还可能经常唉声叹气。

4、口臭

原因:

脾胃衰败,人的消化功能出问题。

胃气(以降为和)总往上壅,腑气上逆,形成口臭。

5、口甘

原因:

脾(对应五味为甘)输布太过,收敛不住,上溢到嘴唇、口、舌头等部位,出现口甘。

从头到脚说健康(2-5)舌头

一、舌头相关疾病

1、舌本强、舌本痛——与脾经相关。

2、舌抖

中焦脾胃气不足,造成上焦无力,导致心精不足,出现手抖、腿抖、舌尖抖。

从恢复脾胃功能入手。

3、咬舌

心气不足——咬舌尖

肝胆气不足——咬脸颊里部(啮颊)

胃气上冲——咬嘴唇

4、错语——心经精气不足

5、谵语——胃气大伤

“实则谵语(一句话没完没了地磨叨),虚则郑声(很香软、很虚的声音)”

6、唠叨

跟心情和生理都有关,人太寂寞,缺少关爱,就会唠叨。

二、人为什么叹息?

叹气跟郁闷相关,人郁闷,心气会被憋住,需要长出一口气来化解。

这种人整个膈肌打不开,甚至会觉得心脏也有点不舒服,长出气可使自己疏泄一下。

三、人为什么打哈欠?

阴阳气相牵引所致。

人胃气不舒就会打哈欠。

人通过打哈欠使胃气舒展,即“善伸数欠”。

从头到脚说健康(2-6)牙

一、牙病

上齿——与胃经相关;疼痛需扎胃经上的穴位,如:

足三里、内庭穴等

下齿——与大肠经相关;疼痛需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

合谷穴。

二、“同身寸”

同身寸——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寸和尺

每个人的寸——大拇指横纹这段距离;或者中指弯曲过来以后第二指节的长度。

每个人的尺——指腕部到肘部之间的距离

三、合谷穴的位置

将大拇指的横纹卡在另一只手的虎口横纹处,然后往下一压,如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即为合谷穴。

四、让灵魂跟上脚步

中医针灸,一些技艺超群的针灸师扎针不一定直接扎在穴位上。

对于一些气血特别虚的人,气血根本就过不来,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扎在穴位上或下的位置,等候气的到来,即“候气”!

生活当中,人不能总让自己的身体冲在前面,要学会让自己的气和灵魂一点一点跟上来,让身心和灵魂合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活下去。

从头到脚说健康(2-7)耳朵

一、肾开窍于耳

1、肾开窍于耳:

耳内的疾患与肾气衰败(肾虚)也有关系。

2、心开窍于耳:

此为《黄帝内经》里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心火也会导致耳朵疾病。

二、耳朵的经脉循行

1、三焦经(即指连缀五脏六腑的系挂、网膜):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2、胆经有一条支脉,也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最后在走到外眼角的太阳穴。

3、三焦经与胆经均属少阳,故耳朵也属少阳,有生发之象。

三、耳朵的疾病

1、耳鸣:

与阳气有关

症状:

耳鸣如蝉鸣:

大虚之症,肾精不足导致

耳鸣轰轰响:

实症,三焦不通,内部火太重造成。

治疗:

临床上不好治,难点在于补肾精,肾精亏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所以治疗时间会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