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95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docx

河南天一大联考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

河南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

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

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

《易经乾卦第一》中说: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

“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

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详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桂林的受难

巴金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

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

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

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

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

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

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

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

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

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

以后我看见大火。

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

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

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

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

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

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

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

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地在烧烧。

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

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

策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

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

然而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来。

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

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

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

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

这是出人意外的事。

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

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

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

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

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

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

”飞机!

”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

我觉得奇怪。

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

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

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

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骚动平息了。

飞机声又响了。

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

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

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

十八架飞机在空小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

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

文昌门内起了大火。

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

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

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

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

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

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

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

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

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

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

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

……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

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

它们全在受难。

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

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

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

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

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所写的主要内容,意蕴丰富,既可指在日寇侵略下桂林遭受到的疯狂轰炸,也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桂林民众受到的深重灾难。

B.“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通过使用拟人手法,强烈而形象地表现了敌机的轰炸所带来的创痛之深。

C.市民听到汽笛声就狼狈逃难的情形与“我们”等着听到紧急警报才出门形成对比,从中可看出市民遇到灾难时惊慌忙乱,无从应对,“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

D.文中写了四次大轰炸,每次写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动作、细节等描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

5.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桂林的受难”,文章为什么要从自己寄住在桂林的相关情况写起?

请简要分析。

(5分)

6.冰心曾评价巴金:

“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

”请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文中寄寓着作者哪些情感。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宜庆

1907年4月15日,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小虹桥外祖父家。

此时,他的父亲朱希祖在日本留学。

“海滨孤城,人烟寥落,小楼一角,兀峙河畔”,这就是朱偰的诞生之处。

1913年,朱希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接家眷北上。

朱偰告别江南,定居京城。

朱偰进入北大时,新文化运动尚未落潮,他所承受和赖以成长的思想营养,仍是科学与民主精神时代的日月光华。

当时的北大,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自由讲学,自由研究,学术空气极为浓厚。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预科完成后,朱偰转入政治学系。

从周鲠生先生学国际公法及外交史,从高一涵先生学习政治思想史,从马寅初先生学经济学,还选修了一些史学系的课程。

1928年8月24日,随着法国邮船“阿托斯第二号”缓缓离开上海港口,朱偰在船上挥手告别送行的亲友,告别故国家园,留学德国。

四年后,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年仅二十六岁。

朱偰常针对当时国内的财政热点问题——废银圆实行纸币制、关税自主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声名鹊起,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以联系实际而著称,大盛时誉。

财政学是朱偰的专业,在文学艺术和文物考察方面,他拥有广阔的舞台。

在文学创作方面,朱偰先后有几部游记作品出版。

《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写山川名胜,展人文底蕴,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

1935年6月,朱偰听闻北京的形势危急,开始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宫殿苑囿、寺庙陵寝进行研究,并于当年夏天返回北京,实地测量摄影,摄影五百余幅,完成了《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部专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在抗战大时代,朱偰写了大量的诗文,以诗记录中日之间的战事。

战火毁掉了他精心准备的《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但他无暇悲伤。

报刊上不断出现他抨击日寇侵略、研究战时经济的文章。

1955年3月,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第二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许多人在城南拆毁明代的古城墙。

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

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

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拆除。

令朱偰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把古石头城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用来铺路。

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

焦急万分的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

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

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被派到出版社当编辑,并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

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精神是高扬的,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

1966年八九月间,朱偰遭遇连续抄家。

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

1968年7月15日,不堪忍受的朱偰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朱偰去世10年后,南京图书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

“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摘编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①在比较中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朱偰说:

“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摘自《朱偰:

用生命守护南京明城墙》)

朱偰之子朱元曙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文中说:

“父亲把南京的文物古迹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南京的文物古迹,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吞吐千古的伟业。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偰幼时一直生活在江南,六岁时父亲朱希祖从日本留学归来,任职于北京大学,朱偰便随着父母定居北京。

B.朱偰在北大期间,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民主精神的有益影响,同时,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朱偰学的专业虽然是财政学,但在其他领域也有建树,他曾创作出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的《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

D.当听闻北京形势危急,朱偰便投入到对北京城市、宫殿等的研究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传记题目颇具诗意,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而且还有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体现了对朱偰的追忆,并对他生前不被理解、遭遇悲惨深感不平。

B.朱偰之所以能成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最年轻的教授,主要得益于他在北大时师从周鲠生、高一涵、马寅初等著名学者以及留学德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C.朱偰通过将金陵与长安、洛阳、北京做对比,使人们认识到了金陵在文学、历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从而改变了人们对金陵古都的传统看法。

D.抗战时期,朱偰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行动中,他以诗文为刀枪,对日寇的侵略不断抨击,连《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不幸毁于战火,他也没顾上悲伤。

E.朱偰为了保护南京的明代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吁,遭到损坏的城墙虽然得以保存,他却因此被打成“右派”,最终在非人的折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9.“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是对朱偰一生最好的总结,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副挽联内涵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彪之字叔武。

年二十,须鬓皓白。

从伯导谓曰:

“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

”彪之曰:

“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尚书左丞、廷尉。

时永嘉太守谢毅。

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

穆帝发诏令受之。

彪之又上疏执据。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

“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

”遂从之。

转吏部尚书。

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

彪之执不从,曰:

“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

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

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

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

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

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

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

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

简文笑谓彪之曰:

“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

”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

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

桓温①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②。

彪之独曰:

“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

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

”竟不遣。

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注】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

②纲纪:

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B.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C.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D.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官,指主管栓选的官员。

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B.郊祀是中国古代君王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郊祭地、北郊祭天的说法。

C.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如“畿辅”“京畿”,后也泛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文中为“京城”。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与“致仕”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3分)

A.王彪之不重职位,坚守原则。

他不把官职高低放在心上,不已破格提拔为愿望;在廷尉任上,对周矫一案,他坚持按规定办事。

B.王彪之积极进言,意见中肯。

简文帝任抚军时,借祭祀大赦天下,彪之陈述其弊端;在句容令、湘东郡守人选上,他从当时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

C.王彪之善于谋略,慧眼识计。

雷弱儿等用奸计诱骗晋朝出兵,彪之看出他们的诡计,上书告知简文帝,后果如其所言,他得到了皇帝极高的评价。

D.王彪之一心为国,不畏权势。

任职会稽郡期间,抑制豪门大族,使先前逃亡的人大量返回;面对大司马恒温,只有他不肯曲意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

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2)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②切。

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

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①篠墙:

竹篱院墙。

②蛩:

蟋蟀。

③啼鴂(jué):

杜鹃鸟。

④文君:

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

⑤玲珑:

皎洁、晶莹。

14.下列对这首词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E.上阙最后三句声情激越,意境雄浑壮阔,词人借杜鹃鸣声来衬托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极为沉痛感人。

15.词的下阙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5分)

(1)古人写诗常用典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借“雁足传书”的故事,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淡淡的思想愁绪。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连用整齐的短句,写秦朝统治者大肆挥霍从六国搜刮来的珍宝,极不珍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加速推进本土化已成为合资车企的必然选择,“北京现代”在新形势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一系列举措快速迈入了本土化2.0时代。

②苹果概念股成为时下A股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主题,近日A股Wind苹果指数上涨4.33%,创下近一年来单日最大涨幅的记录。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风靡一时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如今市场销售急剧下滑,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已然成为明日黄花。

④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为年轻企业家授课时说,做实业要一生只读“一本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出神入化。

⑤与6年前“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击毙时国际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弹冠相庆相比,“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的死显得低调许多。

⑥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面对困境时,唯有踩着税制改革的鼓点革故鼎新,加快地税征管转型,才能完成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

A.①③④B.①②⑥C.③⑤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五年来,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剪接体三维结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从中国高校走出,中国高等教育迸发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走到世界最前沿。

B.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提出要建设文学之城,以与世界接轨,并运用鲁迅的影响力实施大师对话,探索中国文化巨匠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C.随着旅游消费的变革升级,游客需求趋于品质化,今年国庆假期自驾自助游成为主流——邻近省市间的“串门式旅游”和京津鲁豫游成为热门。

D.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美国、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冷冻电镜技术发展中取得的开拓性贡献。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早就听闻李老的水墨画乃当今一绝,如果您肯将这幅“空山图”补壁于我,我定当铭感五内。

B.杨老师,您学富五车,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您讲的语文课,也十分赏识您独特的教学方法。

C.今日欢聚,承蒙大家的抬爱,我勉强凑成几句诗,权当应景之作,在座各位见笑了。

D.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将雨伞借光给旁边一位不曾相识的路人,使他免被雨水淋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古代文字中的“吃”,①,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即口吃。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周昌,《汉书周昌传》中有“昌为人吃”的记载,指的就是②,绝非周昌被人吃掉的的意思。

古代讲到吃东西,③,如:

食肉、食菜等,但又有“食酒、食水”等词,可见“食”也包括“饮”的含义。

21.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

(100字左右)(5分)

秋天笑脸丰收田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白岩松的《十八是个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高三的生活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进入高三之前我在班上的排名是倒数,那个时候想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像我参加一场足球比赛,上半场我0:

3落后,在高三的这一年中,我的下半场,完成了逆转。

高考的时候我成了我们班正数第八,考到了北京广播学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帆风顺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曾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最终在许多原本开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请以“我看逆袭”或“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