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920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docx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

 

姓  名王海龙

学  号1029020138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班 级高技1001

指导教师常博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姓名

王海龙

性别

学号

1029020138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论文题目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

评价内容

具体要求

得分

论文标题

(10分)

不能含糊、空泛,要一目了然,或直接、准确地揭示论文的论点,或直接揭示论文的研究课题。

内容提要

(10分)

阐明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基本内容。

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目录(10分)

介绍论文章节的基本内容与便于读者查找阅读文章内容。

主体

(50分)

绪论

(10分)

能清楚交代问题背景、选题原因和实际工作的关系。

本论

(40分)

要说理充分,例证充足,逻辑严密,论点明确。

结论

(10分)

能总结研究结果,并作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0分)

参考文献是否与论文内容相切合,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否起到重要作用。

总分(100分)

指导

教师

评语与

成绩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注:

1、优秀(86--100分);良好(70--85分);与格(60--69分);不合格(59分以下)。

2、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每名学生一份。

 

 

摘要

对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简单介绍,对由于收缩、温度、不均匀沉降、钢筋锈蚀、施工等因素引起的非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以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混凝土裂缝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和非荷载作用下的裂缝。

 

关键词:

混凝土材料,裂缝,不均匀沉降,塑性收缩

 

第一章一般裂缝的成因与类型

 

1.1一般裂缝产生的原因

(1)由外载荷(静、动载荷)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即

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裂缝,称之为“载荷裂缝”。

(2)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包括结构因湿度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当变形得不到满足才引起应力,而且应力还与结构的刚度大小有关,只有当应力超过一定的数值才引起裂缝。

例如:

由于地震或火灾等情况也会引起混凝土的变形导致的开裂。

(3)由外载荷作用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如屋架按

铰接节点来计算,但实际上屋架节点有弯矩和剪切力,故它们也会引起节点裂缝。

 

1.2裂缝的分类

 

1.2.1按裂缝活动性质分。

(1)死缝,是指那些已经开裂的,其开度和长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它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被生成的胶凝物愈合,产生自愈现象。

(2)准稳定裂缝,是指随季节变化产生的周期性裂缝。

在南方这种现象一般不多见,在北方出现的比较多。

(3)不稳定裂缝,是指裂缝的开度和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加剧,它是动态的变化。

1.2.2按裂缝宽度分。

(1)宏观裂缝是指可以用肉眼观察得到的,一般肉眼可看到的最小宽度为0.02~0.05mm。

(2)微观裂缝是指小于0.05mm的裂缝。

1.2.3按裂缝形状分。

(1)贯穿裂缝,裂缝贯穿结构的整个断面,将结构分离,严重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影响了结构的性能,可能引起质量事故。

(2)深层裂缝,裂缝延伸部分结构断面,对结构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危害性。

它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缺陷产生的,如大孔洞、结构形状不规则变化等。

(3)表面裂缝,是在混凝土表面,一般出现在大体积混凝土当中。

它的危害一般比较小。

但是它也有可能发展成贯穿裂缝,对结构产生大的危害。

 

第二章荷载作用下的裂缝

 

2.1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的规律性

荷载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发生开裂。

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裂缝通常垂直于主拉应力方向,一般沿构件宽度方向贯通全截面。

防止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关键是在设计阶段做好荷载的计算、强度的检算和裂缝宽度的检算。

 

第三章非荷载作用下的裂缝

非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非常复杂,有时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裂缝,这些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收缩

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养护阶段会发生体积收缩,体积收缩又分为塑性收缩、干缩和自生收缩(化学收缩)。

1)自生收缩。

也叫化学收缩,指水泥水化生成物的体积,比反应前的总体积小。

化学收缩量的大小随混凝土硬化龄期延长而增加,此收缩不可恢复。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过大,则化学收缩量大,易形成裂缝。

防止此类收缩最有效的办法是控制水泥用量。

2)塑性收缩。

通常发生在混凝土终凝之前,有两种类型:

a.由于热风、高温、干燥以与洒水养护不与时等,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失水,表面出现裂缝;

b.混凝土内部不均匀,泌水、骨料自重下沉以与受钢筋阻挡时,骨料与胶合料之间、骨料与钢筋之间容易产生裂缝。

为减少混凝土的塑性收缩,施工中下料不要过快,浇筑间隔拉长,尽量振捣密实,使已浇混凝土密实,尽量减少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减少不均匀下沉,其次要加强养护,采取保湿措施,设置风挡和天棚等。

3)干缩。

是由于水泥浆中的水分损失引起的,混凝土成型后表面水分散失速度快,内部水分损失慢,造成内外体积收缩不均匀,表面混凝土产生拉应力而开裂;骨料级配不良、粒径过小、含过多针片状颗粒,使用细砂、特细砂会引起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增大,出现干缩裂缝;另外,混凝土的体积干缩受钢筋或地基、垫层等的约束作用时,会使混凝土中拉应力发展而形成裂缝。

避免干缩裂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要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增大骨料用量、合理布置钢筋、并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3.2温度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膨胀系数约为1×10ˉ5/℃

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和水泥用量大的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

水化热在构件内部积聚,由于混凝土散热速度慢,内部温度升高很快体积膨胀,在外部体积的约束作用下,形成温度应力,导致温度裂缝出现。

因此,混凝土施工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要设法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选择低水化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掺加矿物质掺合料、使用缓凝型外加剂、埋冷却管等都是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要特别注意冬季的突然降温和夏季的暴雨对温度的影响。

水泥水化是一个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间产生一定的水化热。

每克水泥放出502J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00~550kg/m3来计算,每1m3混凝土将放出15500~27500KJ的热量,且大部分水泥水化热在3d内释放出来。

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快,使混凝土内外截面产生温度梯度,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内外温度差别更大,内部混凝土热胀变形产生压力,外部混凝土冷缩变形产生拉力,由于此时混凝土拉抗强度较低,当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3~5d,初期出现的裂缝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

3.3不均匀沉降

 

掌握的地质资料与实际不符,或者不良地基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贯穿性裂缝。

模板和台座支撑不牢固,也会使构件在施工中形成裂缝。

为防止此类裂缝,勘测工作要细致,地基处理要过关,保证模板体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4钢筋的锈蚀

钢筋混凝土内部的钢筋锈蚀,体积增大,使周围混凝土承受很大的径向膨胀应力,出现裂纹,逐渐扩展成与钢筋平行的裂缝。

钢筋锈蚀的原因主要有:

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密实度不够、孔隙率大,在侵蚀类物质如氯化物等作用下,钢筋生锈;

2)混凝土碳化使混凝土产生中性化甚至酸性化,钢筋的钝化膜破坏而锈蚀。

所以,控制原材料中的氯离子含量,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和密实度,在混凝土表面施作保护层,对钢筋做电化学保护等预防钢筋锈蚀的措施,可以减少混凝土裂缝。

 

3.5原材料的质量和配合比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不良,水泥或外加剂中的强碱类物质与活性骨料间的碱骨料反应,原材料中的有害杂质硫化物、硫酸盐含量过高,都会促使混凝土局部体积膨胀而开裂。

施工中,必须严格原材料质量要求,按国家标准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材料检验,严禁将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中;切实保证骨料级配,掺入有效的外加剂、掺合料(如粉煤灰等)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配合比设计中尽量减小水灰比、砂率和水泥用量,以减少裂缝的出现。

 

3.6施工方法

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水分损失过多,坍落度损失过大,易出现裂缝;混凝土浇筑前,为增加流动性额外加水,不但降低强度,更容易导致裂缝出现。

浇灌时下料过快,分段浇筑时,施工缝没有按规定处理,或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中途停顿时间超过了初凝时间,都容易引起裂缝。

振捣要适当,振捣不足,混凝土不均匀,产生蜂窝、麻面、空洞,是裂缝发展的原因;过振使表面形成浮浆层过厚,又容易产生干缩裂缝。

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以与终凝前重复压抹收面,有利于裂缝的减少。

混凝土养生不良易失水干缩,所以必须保证养护条件。

蒸汽养护时要避免升温、降温过快,以防出现温差裂缝。

过早拆除模板和支撑,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提早进行预应力张拉,也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

 

第四章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4.1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水泥水化是一个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间产生一定的水化热。

每克水泥放出502J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00~550kg/m3来计算,每1m3混凝土将放出15500~27500KJ的热量,且大部分水泥水化热在3d内释放出来。

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快,使混凝土内外截面产生温度梯度,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内外温度差别更大,内部混凝土热胀变形产生压力,外部混凝土冷缩变形产生拉力,由于此时混凝土拉抗强度较低,当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3~5d,初期出现的裂缝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

 

4.2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与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有关。

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m,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

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此外,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

因此,为更好的控制水化热所造成的温度升高、减少温度应力,可以根据工程结构实际承受荷载的情况,对工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复核与验算,并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可用56d或90d抗压强度代替28d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由于过去土木建筑物层数不多、跨度不大,且多为现场搅拌,施工工期短,混凝土标准试验龄期定为28d,但对于具有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高层建筑,大多数的施工期限很长,少则1~2年,多则4~5年,28d可能向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向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加设计荷载,因此将试验混凝土标准强度的龄期推迟到56d或90d天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点,国内外许多专家均提出这样建议。

如果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则可使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40~70kg左右,则混凝土温度相应降低4~7℃。

另一方面,应当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对于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的控制,《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中明确规定:

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不宜超过35℃。

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

2.2.1降低原料温度,每1m3混凝土中集料所占重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集料温度。

在气温较高时,为了防止太阳直接照射,可以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棚,必要时可向集料喷淋雾状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冲洗集料;2.2.2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冰块冷却;2.2.3生产砼时避开当天高温时段;2.2.4对搅拌运输车罐体、泵送管道采取保温、冷却措施。

 

4.3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浇注后仍处于塑料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的裂缝。

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

形状不规则。

长短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但薄板结构如果混凝土中掺加有含泥量大的粉砂则可能穿透。

此类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其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干燥天气条件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被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与混凝土本身的高水化热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

土强度几乎为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力而导致开裂,从混凝土中蒸发和被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干缩裂缝越易产生。

而预拌混凝土公司为了满足施工现场的可泵性、流动性,其出机混凝土坍落度和砂率较大,加之夏季高温中为降低坍落度损失,以与大体积混凝土中均掺缓凝剂,早期强度较低,所以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4.4干缩裂缝的控制措施

干缩裂缝的防止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4.1合理选择水泥品

种。

一般来说,水泥的需水量越大,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越大,不同水泥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按其大小顺序排列为:

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所以,从减少收缩的角度出发,宜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4.4.2控制水泥用量。

混凝土干燥收缩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增加量不显著。

在有可能减少水泥用量时,还是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因为泵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高,C20~C6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一般约为250~500kg/m3。

4.4.3用水量的把握。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受用水量的影响最大,在同一水泥用量条件下,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和用水量成正比、为直线关系;当水泥用量较高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用水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

综合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来说,水灰比越大,干燥收缩越大。

4.4.4最佳砂率的确定。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砂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加的数值不大。

泵送混凝土宜加大砂率,但不是笼统的和无限的,

也应在最佳砂率范围内,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和工程实践确定。

4.4.5化学外加剂的选用。

掺加减水剂、泵送剂,特别是同时掺加粉煤灰的双掺技术不会增大干燥收缩,但是对于某些减水剂、泵送剂,尤其是具有引气作用时,有增大混凝土干燥收缩的趋势。

因此在选用外加剂时,必须选用干燥收缩小的减水剂或泵送剂。

4.4.6正确选择养护时间和方法。

混凝土浇筑面受到风吹日晒,表面干燥过快,产生较大的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在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开裂。

如果混土终凝之前进行早期保温保湿养护,对减少干燥收缩有一定作用。

 

结束语

总之,对于混凝土的裂缝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多样,以上是常见的几个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如楼板的龟裂,可以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表面涂刷封闭或灌环氧浆液等。

对一般裂缝可以用砂浆抹缝养护。

对于较大面积的应检验结构安全性再做定论。

 

谢辞:

 

三年的艰苦跋涉,五个月的精心准备,毕业论文终于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心头照例该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

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工作的压力时时袭扰,知识的积累尚欠火候,于是,我只能一次次埋头于图书馆中,一次次在深夜奋笔疾书。

第一次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精力,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的艰辛与困难难以诉说,但曲终幕落后留下的滋味,值得我一生慢慢品尝。

敲完最后一个字符,重新从头细细阅读早已不陌生的文字,我感触颇多。

虽然其中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成果,但对我而言,是宝贵的。

它是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的结果。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

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参考文献:

[1]杨宗放,方先和.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吕志涛,孟少平.现代预应力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卢青.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4,30(10):

44-45.

[5]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8]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9]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10]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11]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

[12]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