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73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docx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

化学会考主要知识点讲解及其解答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下列四个层次。

A: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认识“是什么”)

B: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即明确“是什么”)

C: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即懂得“为什么”)D: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即能够“综合应用”)

化学2

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

1.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A)

答: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质量数(A):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到的数值。

A=Z+N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a为原子个数b为电荷数c为化合价练习:

必修1P33/2、3、4、5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B)

答:

(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高的电子层里。

电子层数(n):

1-7电子层符号:

K、

L、M、N、O等

(2)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原子次

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要求:

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

P26/2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

4.元素周期律(B)

答:

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表现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实质: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注: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

1.金属活动顺序

2.单质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

3.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

非金属性:

1.单质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的稳

定性

2.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3.非金属置换非金属的难易

要求:

能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练习:

P10/1、4、8、10P26/1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答:

按原子序数的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分为横行和纵行:

有7个横行,称为周期

有18个纵行,称为族

6.周期和族(B)

答:

周期:

短周期第1-3周期

长周期第4-6周期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

元素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元素化合价:

最高正价+1→+7最低负价-4→-1

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为8

金属性:

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族:

主族(族序数:

罗马数字+A)7个

副族(族序数:

罗马数字+B)7个

Ⅷ族:

第8.9.10三个纵行1个

零族:

最外层稳定结构1个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

元素原子半径:

逐渐增大

元素化合价:

不变

金属性: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

练习:

P10/2、3、5、6P26/6

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A)

答:

1.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性质

2.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要求:

知道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感受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练习:

P10/9、11、12P26/3

8.化学键(A)

定义:

物质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离子、分子等

分类:

常见的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9.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A)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又称范德华力。

特点:

1.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

2.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

10.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B)

例:

11.有机化合物碳原子的成键特征(B)

答:

碳原子和其他原子之间可形成四个共价键,两个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

多个碳原子之间还可以形成碳链、碳环、笼状结构。

所以有机物必定是含碳化合物,有机物的种类比无机物的种类多。

12.同分异构现象(A)

定义: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现象

定义:

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形现象。

这些单质之间互称为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举例:

O:

O2、O3等

C:

金刚石、石墨、C60等

P:

红磷、白磷等

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A)

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旧的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体系能量升高。

新的化学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体系能量降低。

所以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B)

定义:

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常见类型:

1.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1.

2.所有的燃烧反应2.C+H2↑+H2↑

放热反应3.酸碱和反应吸热反应3.C+CO2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4.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判断依据:

1.反应物体系总能量和生成物体系总能量高低

放热反应:

反应物体系总能量>生成物体系总能量

吸热反应:

反应物体系总能量<生成物体系总能量

2.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和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高低

放热反应:

E吸

吸热反应:

E吸>E放

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

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

1.写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一般不写条件

2.方程式最后标出反应热△H符号:

放热(—),吸热(+)单位:

KJ·mol-1

3.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标名各物质的状态,S、l、g

3.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在生产生活的应用(B)

①通过吸热和放热反应达到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②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开发高能洁净燃料的重要性

③燃料的热值:

完全燃烧每克燃料形成稳定的物质所放出的热量单位:

KJ·g-1各种燃料的热值各不相同。

4.原电池(B)

定义: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构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和回路

④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流方向:

正极→负极

金属的腐蚀:

①化学腐蚀:

金属直接跟周围的物质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电池的应用(A)

一次电池:

用过后不能复原

电池

二次电池:

充电后能继续使用

几种一次电池:

锌锰干电池、氢氧燃料电池(两极为多孔碳棒,负极通氢气,正极通氧气,以氢氧化钾溶液等为电解质)等。

几种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镊氢电池等。

6.化学反应速率(A)

定义:

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

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单位:

mol·(L·s)-1或mol·(L·min)-1

注意:

①化学反应速率没有正、负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②在同一反应可以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它们之间的等

于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

率。

④一般不用固体反应物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7.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A)

内因:

物质的性质

外因:

①浓度:

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②接触面积: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③压强(只针对有气体反应物参加的反应):

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

率越快

④催化剂: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⑤温度:

一般反应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⑥其他:

光、电磁波、溶剂等

8.可逆反应(A)

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想逆反应方向进行

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注意:

①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正逆反应都不能进行彻底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不能完全转化

③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9.化学平衡及其特征(B)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保持不变的状态。

特征:

①逆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为可逆反应

②等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相等

③定在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④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但是正逆反应并没有停止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一定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当条件发生改变

时平衡会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又会建立新的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几种判断依据:

①同一反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②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保持不变

③反应物或生成物消耗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烃、烷烃(A)

烃:

碳氢化合物成为烃。

烷烃

定义:

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连接,其余的价键均用于与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这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烷烃。

通式:

CnH2n+2(n=1.2.3......)

命名:

碳原子个数1-10个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烷。

碳原子个数超过10个命名为某烷。

性质:

与其代表物甲烷的性质相似(见下)

同系物:

这些结构相似,在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2.甲烷的化学性质(B)

①氧化反应:

(不与KMnO4、强酸、强碱反应)

CH4+2O2CO2+2H2O现象:

燃烧时火焰明亮

烃完全燃烧通式:

CXHY+(X+Y/4)O2XCO2+Y/2H2O

②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

现象:

①Cl2的黄绿色逐渐变浅;②瓶壁上出现油滴;③打开饼盖时饼口有白雾

3.乙烯的结构(A)

分子式:

C2H4结构式:

(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处于同一

平面,彼此之间的键角为120。

乙烯分子含有C=C碳碳双键,易发生加成、加聚等反应。

4.乙烯的化学性质(B)

①氧化反应

a使酸性KMnO4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b燃烧

CH2=CH2+3O22CO2+2H2O现象:

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②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

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与Br2加成:

CH2=CH2+Br2CH2Br—CH2Br(溴水褪色)

与HCl加成:

CH2=CH2+HClCH3—CH2Cl

与H2O加成:

CH2=CH2+H2OCH3CH2OH

与H2加成:

CH2=CH2+H2CH3CH3

③加聚反应:

含有碳碳双键或叁键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反应

nCH2=CH2(聚乙烯)

5.苯的结构(A)

分子式:

C6H6结构简式:

苯分子具有平面六边形结构,六个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碳碳键之间的夹角为120。

6.苯的性质(A)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有毒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

C,沸点80.1。

C。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

卤代:

+Br2(溴苯)+HBr

硝化:

+HNO3(硝基苯)+H2O

磺化:

+HO—SO3H(苯磺酸)+H2O

②氧化反应

a苯不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使溴水褪色。

b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③加成反应

+3H2(环己烷)

7.石油炼制(A)

石油的成分:

石油主要由C、H元素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O、S、N等元素。

石油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其大部

分是液态烃,在液态烃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炼制的目的:

一方面是将石油混合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另一方面是将含碳原子多的烃转变成为含碳原子较少的烃,以提高石油的利

用价值。

石油炼制的几种方法:

①石油的分馏

原理:

石油是烃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各种烃的沸点随含碳原子数增多而升高。

用蒸发和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

馏产物,这种方法叫石油的分馏。

分馏出来的各种成分叫馏分。

一种馏分仍然是多种烃的混合物。

主要原料:

石油

主要产品:

溶剂油、汽油、煤油等

②石油的裂化

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在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叫催

化裂化。

主要原料:

重油、石蜡等

主要产品:

汽油、饱和和不饱和的烃

例:

C16H34C8H18+C8H16

③石油的裂解

原理:

在更高的温度下,使长链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

烃的过程。

裂解是一种深度的裂化。

原料:

含直链烷烃的石油分馏的产品

主要产品:

乙烯、丙烯等短链不饱和烃

例:

C8H18C4H10+C4H8

C4H10C2H6+C2H4

C4H10CH4+C3H6

C4H82C2H4

8.煤的干馏(A)

煤的组成元素:

主要含碳,另外还含有上了的H、N、S、O等元素。

煤的干馏: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叫做煤的干馏。

在此过程,煤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

煤经过干馏得到焦碳、煤焦油、粗

氨水和焦炉气等物质。

9.乙醇的结构(A)

分子式:

C2H6O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3CH2OH

官能团:

—OH(羟基)

10.乙醇的化学性质(B)

①与活泼金属反应

2CH3CH2OH+2Na3CH2ONa+H2↑

②氧化反应

a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b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

现象:

热铜丝由黑色变成光亮的红色,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用途:

①作燃料②制造饮料、香精③化工原料④常用的有机溶剂

⑤医学用途

11.乙酸的结构(A)

分子式:

C2H4O2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3COOH

官能团:

—COOH(羧基)

12.乙酸的化学性质(B)

①弱酸性

CH3COOHCH3COO—+H+

1.使指示剂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

酸的通性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碱反应

5.与盐反应

②酯化反应:

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在反应,羧酸分子羧基上

的羟基跟醇分子的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其余部分结

合成酯。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

a现象:

饱和Na2CO3溶液上生成一层不溶于水的透明的油状液体,并且闻到特殊的水果香味。

b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和吸水剂

c导管末端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目的是防止受热不均发生倒吸

d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吸收蒸出的乙酸、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减少乙酸乙酯在水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

③用途:

有机化工原料、香料、燃料、医药及农药等

13.酯和油脂(A)

酯:

由酸和醇脱水生成的化合物称为酯。

油脂是酯的一种。

羧酸酯的通式:

RCOOR」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

形成的酯的分子式:

CnH2nO2

命名:

根据相应酸和醇的名称命名为“某酸某酯”

物理性质:

一般酯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低级酯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化学性质:

酯和水发生的水解反应

a酸性水解

RCOOR」+H2ORCOOH+R」OH(可逆)

b碱性水解

RCOOR」+NaOHRCOONa+R」OH(不可逆)

油脂:

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皂化反应)

+3NaOH3C17H35

COONa+

油脂的用途:

制皂、食用、化工原料等。

肥皂的主要成分:

硬脂酸钠去污原理:

硬脂酸钠分为亲油基团C17H35—和亲水基团—COO—亲油基

团“拉着油”,亲水基团“拉着水”,将油污“拖下水”。

14.糖类(A)

15.葡萄糖的性质(B)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

具有还原性①银镜反应

a银氨溶液:

AgNO3溶液加2%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b成功的关键碱性环境

c水浴加热

d现象:

试管壁上析出一层光亮的银镜②与新制Cu(OH)2反应

aCu(OH)2悬浊液:

2ml10%NaOH溶液滴加4-5滴5%CuSO4溶液

b成功的关键碱性环境

c加热至沸腾

d现象:

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可以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来对其进行检验,医学上还可以用来检验病人尿液葡萄糖的含量是否偏高。

16.蛋白质的组成(A)

组成元素:

C、H、O、N、S等

蛋白质是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相互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氨基酸

组成:

氨基酸是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生成

物。

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的性质:

①两性

碱性(—NH2结合H+):

+HCl——→

酸性(—COOH电离出H+)+NaOH——→+H2O

②缩聚反应

n+nH2O

基团称为肽键

17.蛋白质的性质(A)

①两性(同上)

②盐析:

少量的某些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蛋白质在这些盐的溶液由于

溶解度的降低而析出。

a盐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析出的蛋白质加水仍然可以溶解

b盐析是物理变化

c盐析可以用与蛋白质的提纯

③变性:

蛋白质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

a变性是一个不可逆的工程

b变性是化学变化

c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条件有:

加热、加酸、碱、加重金属盐(铜盐、铅盐、汞

盐、钡盐等)、某些有机物、射线等

④颜色反应

蛋白质与浓硝酸接触变黄

⑤灼烧

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用于蛋白质的鉴别

⑥水解

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

18.高分子材料(A)

合成有机高分子:

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万至几百万的有机化合物。

三大合成材料:

1.塑料2.合成纤维3.合成橡胶

19.乙烯、氯乙烯的加聚反应(A)

nCH2=CH2(聚乙烯)

nCH2=CHCl(聚氯乙烯)

20.海水的综合利用(B)

氯气的提取

原理:

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

2NaCl+2H2O2NaOH+H2↑+Cl2↑

设备:

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阳离子交换膜防止生成的Cl2与NaOH混合反应,降低Cl2与NaOH的产量。

溴单质的提取

原理:

氯单质置换溴单质

Cl2+2Br—===Br2+2Cl—

操作:

从海水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将溶液的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

生成的溴单质仍然溶解在水,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能使溴从溶液挥发出来,冷凝后得到粗溴,精制粗溴得到高纯度的溴单质。

镁的提取

原理: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MgCl2+Ca(OH)2===Mg(OH)2↓+CaCl2

Mg(OH)2+2HCl===MgCl2+2H2O

MgCl2Mg+Cl2↑

操作:

先将海边大量存在的贝壳煅烧成石灰,并将石灰制成石灰乳,将石灰乳加入到海水沉淀池,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将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蒸发结晶得到六水和氯化镁晶体(MgCl2·6H2O)将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加热生成无水氯化镁,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可以得到金属镁。

21.酸雨的防治(B)

酸雨:

pH小于5.6的雨水

类型:

硫酸型酸雨:

①2SO2+O22SO3②SO2+H2OH2SO3

SO3+H2O===H2SO42H2SO3+O2===2H2SO4硝酸型酸雨

危害: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它进入江河湖泊,会导致鱼类难以生存,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在土壤,使其的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溶出,

并迅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并被逐渐酸化,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

遭到破坏;它加快了桥梁、雕塑等建筑物的腐蚀速率等。

治理:

首先要从消除污染源着手,研究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这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这一有限资源,又能从根本上防止酸雨的产生;

其次要利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以降低二氧

化硫的排放,对燃煤、工业生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废气进行处理或回

收利用;此外,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思,加强国际间合作,全

人类共同努力减少硫酸型酸雨的产生。

22.绿色化学(A)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