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77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docx

刘永好人才培养理念

老 子:

反者,道之动。

刘永行:

你必须与众不同。

不随大流是我的一贯做法。

“反者”刘永行

——东方希望的管理秘笈

  写在前面:

我与新希望运营总监、原东方希望董事长助理唐勇先生合作编写的《中国式精益化管理——刘永行内部讲话》出版之后,受到包括众多“正和岛岛民”在内的企业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企业也邀请我们前往讲课。

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特别编写了本课件,供大家参考。

——凌龙

  凌龙先生供农财宝典、新牧网独家稿件

  刘永行用30多年时间才悟出了东方希望的秘笈——反道。

反道,简而言之,就是做大众文化的价值和财富提供者——“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因素有很多,但直接推动者却是作为消费者的普罗大众。

人们在消费时总是希望尽可能地“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

正是这种不断寻求“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大众文化,决定了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企业只有不断满足其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因为大众文化在提供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在给企业投票,并以优胜劣汰的形式不断清理着市场。

这种“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大众文化,正是诸多因素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企业经营本质上就是顺应这种大众文化的需求。

  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组成企业的每个员工也是普罗大众的一分子,如果大众文化主导了企业经营,企业和员工在经营活动中也奉行“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大众文化,那么,企业就无法满足大众“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要求。

很显然,这样的企业只有灭亡一途。

  如今,很多企业徘徊在两者之间,付出时有“不得不”的被动,得到时又有“差不多”的迁就,这才是很多企业做不好、做不大的深层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消费者和生产者。

在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当然有权利要求“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但当我们作为生产者时,就必须“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

刘永行认为,优秀企业和其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把优先权让给消费者,持续把价值和财富让给大众,这样的企业才算真正“得道”的企业。

  “得道”的企业非得要“反”大众文化而行之,也就是要“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这就迫使企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持续努力地使大众真正感到满意、享受财富,由此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认可与回报,这就是优秀企业的竞争、壮大和成为“百年老店”之道。

  无论商业环境如何变换,企业只要以为大众谋取财富为其文化,就会不断地通过过滤和积淀打造本身持久的竞争力。

  我们必须清楚,企业及其员工的生存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企业与员工都不可能在同样水平的重复中得到的越来越多,他得到的是“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的副产品。

在这样的氛围里,应当始终鼓励挑战、支持创新,鼓励这样的“得到”。

企业只有首先对大众和社会负责,对企业本身负责,进而才能对其成员负责。

  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必须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企业和企业文化就必须随着他们的进步而进步。

但是,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相对的稳定性。

在优秀企业的主导文化中,滤去大众文化,凸现的应该是诚信、学习、创新和意志力,彰显的应当是诚信、奉献和发展的品格。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化的。

  由这样的价值观形成的企业文化,才会培育出大批充满持久激情的创造者,这才是企业持续积累、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基石。

员工在这样的企业中,经过艰苦磨练和努力奉献,就会进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快车道,就会拥有更多的空间和天地。

这才是所有“百年老店”共同的DNA。

  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在同一水平上做得更好,一个是在更高水平上做得更大。

优秀企业的成长将为有志者搭建更多更大的平台。

伴随着优秀企业的成长,优秀员工将会得到比当初期望更大的增值。

这就是优秀企业、优秀员工的“得到之道”。

我将这个“得到之道”称之为“反道”。

我认为,“反道”才是“正道”和“王道”。

到了这个高度,所有“百年老店”便都是一样的,因为上升到哲学层面,优秀企业都是一样的。

  刘永行的“反道”——

  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刘永行认为,人必须“敬畏大自然”。

(人类与自然——哲学)

  宇宙已经存在一百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才七千多年。

与宇宙存在的时间相比,人类的历史只是一个瞬间。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行为当然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刘永行说,我是无神论者,如果说有神,我觉得大自然就是神!

以此为基础,他提炼出了东方希望的经营哲理:

  敬畏大自然,顺应大自然,读懂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享受大自然给我们的奖赏,并尽可能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就是要用人类积淀的科学原理来指导我们做事。

大自然不会讲话,但有行动,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经济版,所有违反大自然规律的事情,都将受到惩罚。

  大自然形成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特别是经过大自然长时间调整下来的东西,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美的。

凡是不合理的东西,大自然都会将它修饰得合理。

  企业精益求精、节能减排、不断创新,就是在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有无穷的力量,无所不能的力量,你做好他便奖励你,你做差他迟早会惩罚你!

  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当然也要向大自然索取一些东西,但一定要在必要时才索取。

刘永行说,他仔细研究过“进化论”,他发现,狼、兔子、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平衡关系,狼要有一定的激进基因,要勇于去猎食兔子,但索取要采取审慎原则,吃饱了就不能再去捕猎,如果无节制地猎取兔子,最终将会导致自己的消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激进基因(要去吃兔子)与保守基因(不能将所有兔子都咬死)要结合在一起。

反映到企业经营中,过度获取土地、银行贷款、过度投资都是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都是违反“进化论”的。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对土地也要一省再省。

  人是大自然的精华,因此,保证员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将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把普通员工培养成优秀人才,帮助他们做成更大的事业,就是尊重人,就是顺应大自然。

  举例:

刘永行喜欢什么样的报刊和电视节目——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选择(动物世界,探索);利用自然落差运输原料;尽可能地少用土地。

  二、在观念与行为之间,刘永行认为,“观念是第一生产力”。

(虚与实——文化)

  刘永行认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首先改变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国人的观念。

好的观念带来好的行动,好的行动带来好的结果。

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念,极大地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

允许办私营企业,允许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作用,观念一变,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观念与行为之间,他更重视观念的作用。

他认为,首先是观念正确,然后才是行为正确,“观念是第一生产力”。

  三、在战略与战术之间,刘永行认为,“战略确定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做战术”。

(大与小——战略)

  中国人从来不缺战略,我们都会谈战略。

所以,我们跟西方人相比,不是学他的战略,而是学他的战术。

我们不是整体不如人家,而是局部不如人家,每个局部不如人家,整体就自然不如人家。

  刘永行认为,要形成优秀、强势的企业文化,老板本人必须带头,你要求必须“过”一点,只有“小题大做”才能做好事情。

很多人说大企业家是做战略的,实际上我们有多少时间做战略?

战略要长时间构思,确定之后不应该随便改变。

战略确定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做战术。

战术的构成就支撑了战略的成功,是这些小事的成功支撑了我们的整体成功。

  刘永行说,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大资产公司变成小资产公司,以小为美。

比如我们有一个氧化铝厂,竞争力是中国第一。

为什么?

因为我们做的时候就要小。

同样的工厂,人家是15000亩,我提出只要1500亩,结果我们实现了。

正是因为“小”,我们的能耗就低,劳动效率就高,人家用15000人,我们1500人就做到了。

在劳动效率提高的同时工作标准化,员工的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

  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提高效率,两个人做一个人的事就是浪费他的价值。

如果按照中国一般企业的做法,我们这个企业至少需要10万人,多用了8万人能养得起吗?

养不起,特别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

  企业管不好,管得乱,全是一把手的问题。

把企业经营好,创造社会财富,才是企业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业者不要过高估计现在的能力,也不要过于低估计自己通过努力,三年、五年、十年后的能力,关键是现在要生存下去,兼顾发展,反而容易成功。

各级管理人员要总结过去的事,做好今年的事,规划三五年的事,浮想十年后的事。

  提高企业效率,要从投资和设计之初开始。

投资和设计没有做好,后面再做就很难了。

  四、在三流人才与一流人才之间,刘永行认为,可以“让三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

(普通与优秀——人才)

  1992年,重庆希望急需配备一位总经理,有人向刘永行推荐了正大的一位总经理,但他拒绝了。

他的思路是:

他为什么要离开正大?

无非是追求更高的待遇。

假如有人出更高的价钱,他又可能离开,而且希望文化他也不一定认可和接受。

经人介绍,刘永行找到了一个汽修厂的厂长,刘永行却用了他,因为刘永行发现此人思想品质好,而且基础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在配备了懂生产、技术、财务的管理干部后,这个人开始放手工作。

几个月过后,刘永行惊喜地发现,这位总经理很快成了内行,并创造了很好的业绩。

  他说,我更看重廉洁奉公和努力学习这两点。

外行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转变成内行,而一旦成为内行,他便成为了“希望人”。

东方希望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刘永行从来不接受任何高管离职的“威胁”,并且常常会主动地、无情地淘汰很非常重要的高管。

他还特别指出,对跳槽三次以上的人,他一般不予考虑。

  一个团队最大的本事不是让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事,而是让原本不是一流的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通过系统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磨练,让他们成为真正一流的人才,然后做成一流的事情。

  用高工资留人是错误的,优秀的人一定要用高工资,但千万不要用高工资留人。

  刘永行认为,抱怨是最不好的行为,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最大阻力之一。

他说,与邪恶相比,抱怨可谓其次。

公司内部也不可能绝对公正,但只要总体公平就好,东方希望提倡不抱怨。

  自我培养是人才培养最艰苦的路,也是最能锻炼人的路。

同样的,用一流原料生产一流产品不算真本事,用普通原料生产一流产品才是真本事。

  根据“企业相对论”,一切财富都源自人的效率。

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之高的。

每个环节差一点,结果就会差很多。

在环节越多时,差得也越多。

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是把事情只做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个企业、整个社会都这样,我相信我们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再改进一点,做足11分,我们不就能赶上欧美了吗?

  刘永行说,做事业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产,但资产多一点少一点,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在他看来,通过企业平台提高给国家的税收、给员工的福利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将普通劳动者培养成为行业的领先者、领导者,这需要大量资产,也是在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如果占有了很多资产,但却不盈利,那就是犯罪、是浪费。

财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备工具,有了财富我们才可以促进员工成长、促进社会进步,因此,财富就是一种平台和工具。

财富来自于社会,应该用之于社会,要能够最大程度地用于大自然,促进社会发展。

  举例:

大量无情地淘汰高层干部,包括老同学、老部下;用人用过程,用人用潜能。

  五、在人与事之间,刘永行强调,要“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大与小——管理)

  刘永行说,我这个人比较注重效率,我认为一切竞争力就是效率,包括当前的互联网。

互联网为什么能够时兴?

就是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

所有企业都一样,都是一个效率问题。

  2008—2009年互联网炒得很热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你为什么不进入互联网?

我说怎么没进入,我已经开始用了。

200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