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665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docx

地域文化填空选择剖析

中原文化概论

一、填空题

1.中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为性、散播性等一系列特点。

2.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3.豫中文化区的中心城市为新郑、禹州、郑州和许昌。

4.南北朝时期,就诗人来说,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即谢氏家族、朱氏和庾氏家族。

5.在中国书坛上,被称为“北方书圣”的是北魏时期郑道昭。

6.在先秦时期,中原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关尹和列子。

7.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

8.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

9.佛教在中原的繁荣阶段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

10.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方面。

11.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行。

12.中原有两处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一是安阳殷墟是洛阳龙门石窟

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

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2.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5.《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7.“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8.孔子弟子端木赐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9.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1.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3.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4.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6.《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7.中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8.东汉杜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9.宋张商英所著的《护法论》,力主三教调和说。

4.中原四大古都是:

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

5.鸡公山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合成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6.豫菜到北宋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

7.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是贾湖遗址。

8.宋代四大书院是: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9.书院教育的教材“四书”是: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选择

1.郑韩文化属于(B.豫中文化区)

2.被书坛誉为“行书鼻祖”的是(B.刘德昇)

3.“画圣”吴道子为(A.唐阳翟人

4.下列剧目属于清官公案之类的是(A.《秦香莲》)

5.有“我以不贪为宝”之美誉的人物是(B.子罕)

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张衡)

7.“医圣”张仲景为(A.东汉时期人)

8.下列礼节不属于婚日礼的是(B.暖房)

9.名剎“少林寺”始建于(C.北魏时期)

10.下列书院不属于中原的是(B.白鹿洞书院)

三、名词解释

2.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3.饮食文化:

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

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

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原文化及后来华夏文明的摇篮,就因为炎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经营了近万年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勋业。

就像埃及原始先民开发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和后来的巴比伦先民开发“两河流域”和印度先民开发恒河、印度河流域而创造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中原地区的“嵩山区”先民开创炎黄、华夏文明一样,这是由天然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

4.《尚书》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

“尚”意为“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1.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

“关尹”为其官职,“喜”本为动词,被汉代人误为其名。

《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多记为“关尹”“关尹子”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2.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3.“二戴”谓汉戴德与戴胜(或戴圣)

戴德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任信都王(刘嚣)太傅。

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

戴胜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

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

《礼》学。

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4.韩非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1.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 "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2.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3.《灵宪》  东汉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4.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

(1)现实主义精神

(2)浪漫主义精神

(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

(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

(P147)

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

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1.“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

其有着怎样的政绩?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

春秋时宋国的贤臣。

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

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2.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

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

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1.为什么说宋元明清是佛教的衰落阶段?

宋元明清为佛教的衰落期主要特征是教义理论无新建树修行实践无新探索。

其一政治方面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与教权对立多于统一。

其二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与佛教经济发生矛盾。

其三文化方面佛教文化自身有局限性。

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继续发挥着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相互融通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因此佛教各宗派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来说相互调和的倾向日益鲜明。

2.佛教对中原文学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

3.农家思想对中原文化有着哪些影响?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4.简述朱载堉对科学、艺术的贡献。

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著成《算学新书》《乐律全书》等。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请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这既道出了墨学被冷落的原因,又指明了其本质和精华。

墨学的本质是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并突出地表现在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及其实践中。

“难遵”是因为节俭的要求较高,统治者剥削阶级自然是做不到的,一般人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程度不同地践行。

然而民众的心声是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强本节用”的价值观是绝“不可废”的。

“强本节用”———既重生产又重节俭,亦即“开源节流”,是一切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尤其是经济思想家的共识。

1.中原民俗的世俗性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世俗性表现在“敬畏”。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

    2.世俗性表现在“感恩”。

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

“祖有功、崇有德”,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3. 世俗性表现在“祈福”。

民间对自然、鬼神、英雄、祖先的祭祀,最终目的是祈求他们对当世之人护佑。

所以,子孙满堂、五谷丰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祈语都是这种思想最好的表达。

  4.,世俗性还表现在“戏谑”。

人们对神鬼的相信程度不一,所以,对鬼神的态度也是复杂的,除了敬畏、感恩、祈福,好多时候还有“戏谑”的成分,即调侃

2.古代的“私塾”另有哪些称法?

其类型有哪些?

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

从私塾的组织结构上来分析,包括私塾的开办和管理、塾师来源、塾舍开设场地、塾生的来源、私塾开办的目的等方面,可将其分为五类:

家塾、散馆(一般意义上的私塾)、村塾、义塾和族塾

3.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儒家“礼”的本原?

因为既不明白饮食或饮食文化,也不清楚儒家或华夏传统“礼”之义,所以才这么说。

华夏传统制礼作乐,是基于描述人类个体的生存意义,形成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适宜的思想行为指导,明确群体对外部,包括自然与人类适宜的关系尺度。

人类首先具备社会性,荀子所言“群”,并且需要与外界相处,群体不论内部、外界总有错综复杂的各种事务,影响整体的和谐稳定,礼乐的本义就是要指引个体、局部对自身损益得失的思想行为适宜全局、整体长久的和谐、发展

就自己所去过的中原的一个旅游景点,谈谈它的文化内涵。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石楼:

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2、九老堂:

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

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3、乾隆御碑亭:

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

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一、填空题

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 浑厚      。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1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

1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中庸”。

1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1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1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

1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  周敦颐、邵雍,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1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1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19、从本源上讲,“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生命观。

20、“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

21、作为关心命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理所当然地对“命”特别关注。

22、禅是佛教中国化的硕果。

23、如果说琴是沟通天人的工具的话,那么,棋就是  人与人之间  彼此沟通的工具了。

24、比生死搏杀更高一层的棋境,是“手谈”。

25、中国的书法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26、“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既标志着书画结合的开始。

27、除注重写意之外,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28、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

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正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29、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  民主意识  的普及作了准备。

30、上古以来巫史文化传统即表现出重人文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31、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 理藩院  。

32、侠文化跟墨家思想致为密切。

33、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是跟道教结合起来。

34、从根本上讲,清官文化仍以人治而非法制为基础。

35、中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36、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为社会的巨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37、从本质上讲,洋务运动是西方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官商结合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应答。

38、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9、鹤跟凤有所不同,如果说凤带有皇家气息的话,那么,鹤身上透露出来的则是平民气息。

40、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迁体现出来的是黄土文明:

农业文明的特征。

41、善是伦理宗法文化的必然追求。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A)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

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B)”。

A术B德C信D礼

4、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可以感到,他们都坚持“道”(A)元论的思想。

A一B二C三D多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 《老子》    C 《庄子》      D 《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B   )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D 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A 诗歌      B 钟鼎      C 书法        D 舞蹈

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

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

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

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舒徐委备

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

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

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

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B念C做D打

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

16、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7、《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

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18、直指君王为“独夫”、“民贼”的是(A)。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戴震

19、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全盘西化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

20、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D)

A邹容的《革命军》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天华的《警世钟》D陈独秀的《新青年》

21、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

A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B儒家的法家化

C法家的儒家化D伦理的法制化

22、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所有的德都是善德B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

C德有凶吉之分D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23、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A)

A《河图》所出的形状B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是一种生殖崇拜D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2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25、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

A性欲B情感C天性D爱

26、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C)

A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B含有一种欲望

C情感的专注D都讲究大公无私

27、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C)时期出现的。

A孔子《论语》中B《庄子》一书中

C宋学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