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61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docx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

陈大伟教授为宝城小学的老师答疑

王萍老师问:

陈教授,我还记得您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讲到“观课、议课就像照镜子,它更大的功能是看看我们扣子有没有扣错,哪里能扣得更好,而不是只是为了知道自己照的有多漂亮。

”我们现在做观课、议课的确能让我们自己达到一种幸福、一种被理解的感觉,我们更能找到教学更好的方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缺乏一种被认同的感觉,执教者的幸福感在这之中会不会打一点折扣,或者说能不能在议课之前我们也来说一说好话?

陈大伟老师答:

就我个人的设计,观课议课既不是对课说好的,也不是说差的,说好和说不好就是评课。

议课是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的。

课堂上有些故事是美丽的、合理的,创造过这样故事的执教者是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的;有些故事是有缺陷的,可能上课教师会有一种难受,但观课议课不是来批评这些故事和创造这些故事的老师和学生的,而是讨论如何让这些故事变得合理,变得更美丽的。

在议课时,我们不仅仅可以找存有问题的故事,也可以找一些在课堂中很美的故事讨论,这也算说好话。

我们已经在尽可能设计让执教者获得认同的观念和方法了,比如我常给献课教师说:

“在观课议课中,你上出了自己满意的课,你尽可以享受一种成就感;如果出现了问题,你可以享受一种贡献感,你的贡献在于提供了参与者讨论的话题。

用“照镜子”说意义不是说照见自己很丑心里很高兴,而是照见自己的“丑”以后可以改进,让自己变得美好一些,心里高兴。

我以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力量的增强和自身力量的实现。

自身力量的实现表现为有能力改造外在世界,自身力量的增长表现为不断改造自我,自身在不断成长的历程。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学而时习之,习有所得,不亦说乎”,这是一种幸福;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看到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生活更幸福、成长更明显是另外一种幸福。

我以为,这样的幸福比短暂的虚荣更有价值。

另一个方面,所有的教学都会有批评,优秀不是没有批评,而是对所有批评都曾经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选择和得失都预先想过,他们会对这些批评坦然,他们感受的批评是议课者的真诚关心而不是“挑刺”,批评会打开了你认识世界、认识教学的另外一扇“窗户”,帮助你看到另外的教学风景。

王萍老师问:

我还有一个问题,在观课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只能关注到小部分的学生,那么这小部分的学生怎么能代表全班同学的水平?

用这样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来讨论整个的教学是不是不太合理?

陈大伟老师答:

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部分组成了整体,没有了部分也就没有了整体。

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你观察一部分,我观察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就在我们观察的部分中。

其次,我们又要尽可能研究所看到的学生是否具有代表性,防止以偏代全。

在观课的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一定要提前进教室,在上课之前要和身边的同学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比如问一问“叫什么名字”“家住是哪儿”“多大啦”。

也要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调查,比如,问一问他“读书累不累”“我能能看看你的作业吗”。

调查的目的其实就是去了解这个学生在班上属于什么水平的学生,是在班上比较好的,还是稍落后一点的。

做好了这样的调查,在接下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避免以极端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讨论教学。

第二,一边是精细地观察身边的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观察一些其他学生。

如我今天就近可以观察两位学生,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起身观察了12位学生,我注意到12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采取指读的方式。

观察的面大一点,代表性就出来了。

第三,要分辨老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中的现象是否具有讨论的普遍价值。

对于教师偶尔的教学失误,做人要厚道,下来提醒就行了,不必大张旗鼓地证明我发现了教学的问题。

对于有讨论价值,可以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则可以先说现象、先讲故事,引起大家的讨论。

比如在我观察到学生指读的现象以后,我就在想,一年级下期学生指读是否还有价值?

指读的好处是什么?

指读的缺陷是什么?

什么时候帮助学生不指读更合适?

观课时这样想过了,议课时,我就会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一年级指读习惯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这样的问题,这时讨论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两个同学的行为,而是我们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了。

曾经有朋友说:

“陈老师,做过观课议课以后,我们现在不怕上公开课了,我们怕观课和议课了。

”为了怕观课,观课需要一双会观察课的眼睛,我们需要修炼这样的眼睛。

我以为,真正会观课了,我们就找到了学习上课的一条捷径。

罗利老师问:

观课议课提倡要发挥教学想象力,要创新我们的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创新思维有时很狭隘。

陈教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发挥教学的想象力、去创新教学?

陈大伟老师答:

发挥教学的想象力,创新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创新。

比如,我们以前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从字词学习等层面去考虑,现在我们在选择教学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对学生的人格、自尊、自信等方面去实现。

比如说昨天我教《乡下人家》中的教学创新就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的审视文本”,我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

就算再好的文本我们也要用一种批判的眼睛去审视它,读课文的时候既要读出他的美和好来,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教学目标的创新。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比如说我在上《蝙蝠和雷达》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思路,课文要解决的是飞机夜航怎么看见的问题,在教学时我对它进行了拓展。

在看不见的夜晚如何看见基础上,拓展了看不见的地方——地下、身体里、海底如何看见,看不到的人——盲人如何看见,如何不让他人看见——隐形技术等学习内容,使这篇说明文中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尽可能得到开发。

第三是教学顺序和结构的创新。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来讲解课文,我们也可以从课文中间或是最后入手。

比如说昨天我上《乡下人家》就是以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了作者喜爱的心情”来进入文本,那就是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

再比如,我在上《和时间赛跑》文中有一句话“爸爸等于给了我一个谜语”,文章中并没有谜语。

于是我就从这个谜语入手来说一说“这个谜语是怎么来的”,“爸爸的谜语告诉我们什么?

启示是什么”,这样就从课文中间向前、向后去分析课文。

第四是教学活动的创新。

比如说生字教学,过去我可能采用教师找出较难的字念出来让学生来写,现在我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选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词语来写。

这样,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并从中养成预习的习惯。

创新的思路可以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有想象力,不要以为只能这样教,也不能以为习惯的就是最好的,是用不着改变的。

陈欣老师问:

一个班上的学生参差不齐,很不一致。

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们需不需要对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分层关注?

陈大伟老师答:

我非常赞同你的想法。

这样的工作可以在观课议课以前做,也可以借助录像技术课后分析。

观课议课前的工作可以包括观课说明,也包括观课分工。

观课说明有三个内容:

第一,说教学背景,包括先教了什么,后教了什么,也是让大家了解整个课堂你会做什么;第二,介绍自己的教学创新。

比如说我的课和其他老师的差不多,我准备在某个时候采取一种新的教法,让其他老师看一下这种新的方法效果怎样,可以怎么改,这叫教学创新;第三,介绍观察对象。

不一定非要等到教研组开展活动的时候才观课,比如我要上课了,班上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以叫两个老师进行观课,看看这几个学生上课到底在做什么。

这就是观课分工了。

再比如说,班上学生程度不一,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收获有什么不同,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困难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可以做出分工的。

有了分工,就有了量化的基础,比如老师提了多少次问,叫了多少同学,老师的站位等等。

我曾经有自己的一个教学反思,通过视频,我发现上课的时候在靠近多媒体的走廊走动了七次,较远的走廊走动了一次,我意识到多媒体会成为我们平等地走近每个学生的障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避免被多媒体所“绑架”,尽可能多的走近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

何星老师问:

在议课的过程中,根据帕尔默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某一个求知者会对一个案例主题提出自己教学方法或教学形态,其他求知者会相应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验证哪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更好呢?

这是不是涉及到观课议课的一个后续问题?

陈大伟老师答:

议课和磨课不同,磨课可以说是多中求一,把多位参与者的意见汇集起来,打磨出一节课来,这在优质课竞赛准备时用得比较多。

而议课是一中求多,就是以某个老师的这节课为平台,一方面是大家去理解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改变的路径,这叫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另一方面是发挥教学想象力,思考这节课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吗?

这就是拓展视野。

各抒己见地“求多”。

我注意到昨天王萍老师上过《一夜的工作》,我们议过课以后,有老师说她头脑中装上了四种处理方法,这就是发现了“多”。

是不是要在“多”中要求一呢?

我们说可以“求一”,也可以不“求一”。

这要看人,比如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最好告诉他哪种方法更好而采用这种方法,可能“求一”的效果更好;而对于有经验有自主能力的老师来讲,不“求一”是尊重教师这个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创造性,我们是鼓励教师自己去选择、去创造的。

是否需要后续呢?

这是肯定的,我们说观课议课不是写句号,而是写逗号、写问号的过程。

我自己设想的最好效果就是议完课后,参与的老师大多产生了“自己也来试一试”的冲动,他们渴望把观课议课中体会到的东西去创造性地实践一番。

这就是同课异构吧。

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实际的情况是,及时的改变和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它要经过一个删选、加工和沉思、再造的过程,没有经过消化、内化、转化的时间,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很难产生的。

不过没有关系,只要一棵有生命力的种子已经播下。

曾老师问:

对如何处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价值的发言,我一直都很困惑,是停下来,让学生把它们抄下来,还是用其他的办法呢?

在考试当中,明明这个问题是很重要,课堂上老师或同学讨论都非常详尽,但每一次检测都有很多学生做不了这样的题。

在教学中,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陈大伟答:

我不是小学语文老师,对有些具体的问题不是那么在行,这要请您原谅。

但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交流和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出的问题到底处理不处理呢?

我个人倾向考虑这样三点:

一是看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关联度大不大。

如果关联度大,正好顺水推舟,可以乐得其成。

如果关联度不大,就可能绕过去,跳过去。

二是看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不难,所需时间多不多。

如果难度过大,所需时间过多,花了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我也可能迈过去。

三是要看提出问题的学生的性情和状况,要看他的性情如何,他有什么渴望和需求。

如果这个学生是在课堂上从未举过手的,这次好不容易才鼓足勇气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即使花费很多时间,也要给他机会,照顾他的心理,满足他的需求。

老师讲过、学生也做过的,检测时学生不会做了,会不会在做的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动机和强烈度不够,或者没有从方法层次练习。

对于类似问题,或许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办法:

一是让所讲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他们听课和做练习的兴趣和欲望;二是原则上不要普遍检查,注意单独检查,提高练习质量。

三是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会还是不会的实际,这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课堂环境。

屈卫峰老师问:

好,那我说一下啊。

因为刚刚都是语文老师提问。

这是一个数学老师提的问题。

昨天他没有参加活动,今天仅仅是听了报告,他用短信发来疑惑,请您解答。

你刚刚说,观课时,要成为观课课堂的参与者,甚至还可以帮助老师。

这样的一个参与可能会对孩子有帮助,但对于这堂课的观察是否影响到它的客观真实?

因为它这一节课仅仅只是一个教研,它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有老师都到课堂去帮助这个授课的老师去纠正。

所以这个问题关系怎样看待?

会不会干扰和影响上课教师的教学?

陈大伟老师答:

感谢这位数学老师的短信参与,他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到课堂上去为了什么?

我想我们不是以专家的身份去的,专家的目的可能主要是求真,需要客观真实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是以一线教师的身份进课堂的,我们需要关注客观真实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践的问题,是要求善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给别人下一个“这个课好”或“这个课不好”的结论,因此,我们不必把是否客观看得太重要。

另外作为一位实践中的教师,看到眼前的学生学得不好,你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对他有所帮助,相信我们无法无动于衷,不然我们就会有一种良心和道德的内疚。

的确,我们无法天天跑到教室里边去帮助,但是你能够帮助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

我既然这里有了这个机会,能够对学生有所促进,我就可以有所促进。

比如说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某些难点的处理。

至少我坐到教室里的这节课,就让这节课的身边的学生不落后。

功莫大焉!

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研究者,我们是一个教学改进的促进者。

促进上课老师,促进学生学习。

研究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是否一定冲突呢?

我以为不是的,要帮助就要观察、就要理解、就要想办法,这是置身其中的研究,也是检验自己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这是更加深入和和有实效的研究。

我以为,进课堂,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能单一,不要以为研究授课教师才是研究,研究学生就不是研究,研究自己也不是研究。

还有我们一定不要有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我们千万不要太单一了。

一个人聪明在什么地方,聪明就能够做一件事情他能把前后左右的能够兼顾。

比如说在观察过程当中实际上肯定也在思考,现在一边研究,一边又能以举手之劳对别人提供帮助,我就会提供帮助。

注意,你跑到教室里边,千万不要只是一个单一的角色,单一的事情可以让机器来做。

附带也说一说,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要太单一,你看别人的课,不要以为他只采用这一种教学样式,就一定想他一直合理或一直不合理;也不要渴求一种教学样式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每一种教学样式都是自己适合的特殊情境,我们只能以发现一种新的可能去看待他人的教学。

这样,对于他人教学我们只是更多地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评判。

最后,成为促进者,这需要把握帮助的合适时机和参与程度,不能喧宾夺主,抢了执教老师的“镜头”和“风光”,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了。

强调促进者的角色,还因为我们需要和同事建设一种“同在共行”的伙伴关系。

屈卫峰老师:

好,这个时间也差不多了。

这样,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陈教授从昨天到今天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