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赤壁矶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47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赤壁矶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登赤壁矶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登赤壁矶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登赤壁矶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登赤壁矶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赤壁矶答案.docx

《登赤壁矶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赤壁矶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赤壁矶答案.docx

登赤壁矶答案

登赤壁矶答案

【篇一:

滚动11】

一、基本知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

从事海外代购行业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________,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地震灾区,他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

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________。

③有网友说:

“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________,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

”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不足挂齿嗤之以鼻b.嗤之以鼻不足挂齿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嗤之以鼻d.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足挂齿答案b

解析“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出声冷笑,表示轻蔑、瞧不起。

“不屑一顾”形容对某事物看不起,认为不值得一看。

“嗤之以鼻”强调嘲讽讥笑,“不屑一顾”强调不值得一看。

“不足挂齿”形容事情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一致认为,只有做好股市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股市的制度建设,坚持对股市各种弊端进行打击,才能让股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b.董焰说,要改变“政府定价”的政策,由铁路运输企业自主确定价格,政府要做的是起到监管作用,维持一个长久、公平、合理,且与经济形势、百姓收入水平相当的价格体系,而非插手管理。

c.懂得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名将关羽之所以失去荆州三郡,是因为犯了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大忌造成的。

d.“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四句话十二个字,概括起来就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搭配不当。

“弊端”和“打击”搭配不当,应把“打击”改为“改革”。

c项,属于结构混乱。

“是因?

?

”和“由?

?

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

d项,属于语序不当。

“自我提高”和“自我革新”应互换位置。

“净化”“完善”“革新”的目的是“提高”。

3.下面的四首七绝,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请认真阅读这四首诗歌,然后在下面备选的诗句中选出恰当的诗句分别填入原诗中。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____①____。

《广陵怀古》:

____②____。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青冢怀古》:

____③____。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____④____。

a.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b.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c.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d.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e.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答案①b②a③e④c

解析还原近体诗中抽出的诗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看诗句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键词语)是否关联,二是看押韵是否一致。

就本题来看,①处所写内容是“赤壁怀古”,相关的内容则应该与“赤壁之战”有关;从提供的选项看,b项中含有“喧阗一炬”一语,这正体现了“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从押韵的角度看b项也与原诗一致。

②处单从押韵的角度就可以判定该选a项。

③处写“青冢”只能与昭君出塞有关,从“黑水”“曲中”等信息看,该选e项;具有相同押韵情况的d项有“羌笛”“《关山月》”等信息,说的是西部边塞而不是北部。

④处写马嵬,这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相关,c项中的“风流迹”与此吻合。

二、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诗词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赤壁矶①

韩驹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②尚栖鹘?

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③将归老,眷念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

(1)请简要分析本诗前三联的行文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首联写登赤壁矶的过程,颔联写登赤壁矶所见,颈联写登赤壁矶所感。

(2)尾联诗人因前贤的遭遇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先贤不在,自己微不足道,“空余诗句”传达了空廓虚无之感;“空余诗句”,虽无成就,毕竟有诗句尚余,自谦中透出对自己诗才的自负,空廓虚无中仍有欣慰之感。

解析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时要“三思考”:

①思考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背景。

诗歌要反映时代特征,要表现作者生活的处境,所以诗歌中的思想内容、感情等与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②思考诗歌的题材特

点。

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是不一样的,如咏物抒情、怀古咏史、山水田园等。

③思考意象体现的情感色彩。

分析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意象特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感情等。

诗歌鉴赏首联叙述登赤壁矶的过程,开始时缓步寻胜,漫步于赤壁矶的沙滩、竹林,接着又挽着藤梢,一步步地攀登到赤壁矶的上头。

颔联写登赤壁矶所见,已经见不到往日的栖鹘的危巢,也看不到苏轼贬谪黄州时留下的陈迹,只见江鸥飞翔而已。

颈联写登赤壁矶所感,想要经营田园以便返乡终老,却又由于眷恋这里山川风物的壮美,不能不为之稍留时日。

尾联写诗人自身和眼前的江楼,对比苏轼那样的一代文豪展开议论,自己这区区“百日使君”自然微不足道,离开黄州以后留下来的只有题在江楼上的诗句而已。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鉴上人

(唐)左偃一从携手阻戈①,屈指如今已十年。

长记二林②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冬夜听雨戏作③

(宋)陆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写“听雨”的内容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忆”当年锦城军旅豪放生活。

(2)同:

都使用了虚写(想象)手法。

异:

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

7.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

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

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

(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

“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

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篇二:

黄冈市2014年秋季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class=txt>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a(b项“梳”应为“疏”,c项“世”应为“事”,d项“缔”应为“谛”)

3.c(“薄凉”比“阴冷”更能突出深秋“晨风”的特点,更契合语段的意境,“阴冷”不合语意和作者心情;“绽放”,多写花朵的开放,“渲染”,国画一种画法,联系前后文语意和动宾搭配,此处用“渲染”更合适;“但”和“虽然”搭配,构成转折关系;“掷地有声”强调话语豪迈有力,“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与前面的“千钧之力”更协调连贯的是“掷地有声”。

4.d(a项“工商领导人峰会、嘉宾欢迎晚宴以及各种会议”并列不当,不合逻辑。

b项“登录”与“播出”重复,应为“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或“于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且“赢得了超高人气”的主语不是“主题”,应该是“《铁血红安》”,必须在“振奋人心的‘红色正能量’主题”前加上“凭借”或“以”。

c项成分残缺,在“销售与修配相分离”后加上“的经营模式”。

5.b(名著人物之间的关系弄错,应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且情节链条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他们对生活的不同追求。

)6.c(“在同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罩住的人也不可能有任何相同的人”太绝对,如文中所说的兄弟,还有同学、同事等。

对“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理解有误,应该是有重叠的人,但不可能完全一致。

7.d(孔子“不认同以一个‘己’作中心”错,原文第⑦⑧段中的相关表述: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

”)8.c(“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抛弃这种社会结构”错。

原文无据,且“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有其合理性。

9.d(名,识其本名,动词)10.c(王安石认为“求思之深”应具备的条件是志、力、物。

③说的是“志”,④说的是“力”,⑤说的是“物”。

)11.a(“既克服了褒禅山并非名山、确无优美景色可写的短处”错,“略写沿途所见景色”是因为“沿途所见景色”与后文的议论关系不大,另外,褒禅山景色优美。

)12.

(1)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高”“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意译为“加高”“加长”,1分。

“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1分;宾语前置1分)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说法是妄造的。

(“一”“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把?

?

看作一样”“把?

?

看做相等”,1分;“虚诞”,虚妄荒诞,“妄作”,妄造、没有根据,1分;“彭殇”,长寿和短命,1分)(3)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结构后置1分,“渔樵”名词用作动词1分,“侣”“友”意动用法,1分)

13.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

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每处0.5分,限断六处,多一处扣1分,多两处判0分)

【参考译文】将帅,国家之辅助也。

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

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

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14.

(1)重章迭句(2分)。

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使诗歌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意境美;(1

分)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强化主人公等待恋人而恋人不至的焦灼和怨恨之情。

(1分)

(2)①通过动词表现人物的心理。

“挑”“达”等动词,刻画了主人公等待恋人而恋人迟迟不至时来回走动的情态,传达出主人公焦虑和烦躁之情;(2分)②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写人物的心理。

诗的第一、二章,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烦乱和幽怨之情;(2分)③借助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写人物的心理。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三月”与客观时间“一日”的反差,极写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不可拘泥于所给答案,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5.①士贰其行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同心而离居④绕树三匝

⑤鸡鸣桑树颠⑥抱明月而长终⑦长风破浪会有时⑧学而不思则罔

16.bd(b项“句式骈散多变”“排比的修辞手法”“充满书卷气”赏析有误,d项“意在表明许多老东西,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只是人们不忍丢弃”理解不当,此段具体表现了人们对老户人家“老根底子”的呵护和敬畏。

17.①前几段叙写蚂蚁、老鼠、鹞鹰等动物的“安家”,生动活泼,饶有兴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

②文章前半部分表现了各种动物对和睦共居的家园的选择和钟情,自然引出下文,为后文集中揭示老户人家“老根底子”的内涵作铺垫。

(从丰富文章内容表达和对文章结构的作用两个角度作答,丰富内容2分,结构作用2分,大意正确即可)

18.①原始村落,老户人家的院子;②老户人家留下来的生活物资,如木头、车辕、筐子、麻袋、老柴火及肥土等;③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传统生活方式。

(答出两点,且包含实和虚两方面,给4分;答出两点只有实的方面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

19.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老户人家由于时间久远,环境稳定,总有一些东西代代相传,难以割舍。

(2分)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些老物件、老柴火及羊圈底下几米厚的肥土一样,也许已经破旧,已经过时,却是新东西存在的根基。

(2分)其实,老户人家扔不掉的不仅有具体的物品,还有传统的宁静、和睦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2分)反观现实生活,祖辈留下的勤劳、韧性的品质,节俭的美德,好的家风,博大的悲悯情怀等无不是“扔不掉的老东西”,值得我们用心珍藏和传承。

(2分)(答案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对“老东西”的解读,结合文本的列举,联系现实的思考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历史悠久别具一格(或绚丽多彩)穿越时空寻根问祖(或怀旧情感、认同祖先、寻根文化)(四个方面各1分,4分。

)21.答案示例:

①那碧绿辽阔的天空,那青天下的“驯鸽”,那飘零于庭院的槐树“落蕊”,那穿着很厚的夹袄的都市闲人,组成了一幅“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图。

②在和风煦煦的春光里,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不曾远去,正穿过阳光,向我们款款走来。

罪恶的黑手毁灭了璀璨的青春,而先生的冷峻和博爱却温暖了“淋漓的鲜血”,照亮了“惨淡的人生”。

(答案须将画面与课文结合起来,语言或生动,或精辟,4分。

)22.答案示例:

①登顶天堂寨冲浪桃花冲,饱览另类风景;徜徉赤壁矶漫步将军城,体会别样心情。

②红色热土,将军摇篮,燃烧激情岁月;养生天堂,时珍故里,尽享幸福时光。

(内容,2分;语言,2分)23.略(按2014年6月湖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说明:

考虑必修1、必修2的“表达交流”文体训练重点为记叙文写作,结合当前作文命题的特点,本次调考仍然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则采用易于触动记叙和抒情的一首散文诗。

这首散文诗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删改,以适合考场作文对材料的要求。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味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记忆的召唤,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写作时,考生可联系自身经历,虚实结合,叙往事,抒真情,谈感受,“爱的味道”“思念的味道”“寂寞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成长的味道”等皆可入题;确要写作议论文,也未尝不可,围绕“味道”这一话题,或论述生活中的各种“味道”,或由事及议,阐发“美好味道”的积极意义。

总之,作文立意空间较大,应鼓励学生真切表达。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评分点,不求全面,有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缺标题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4分。

(4)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5)建议45分起评。

命题:

蕲春实高凌勐蕲春一中胡善国

黄冈市2014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

【篇三:

河北省沧州市2016届高三4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ass=txt>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上书

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

它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

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也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

但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

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

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

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们变得理想而崇高。

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种区别,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

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横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

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

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

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

中国是头上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其中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做权威判断。

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

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

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