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45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docx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2教师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

一、情景默写

1.根据意思,填写名句。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悟出来的。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明只要“尽吾志”。

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有“力”而无“志”就会达不到目的,因而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后悔的句子是,,。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两句照应“其

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答案】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二、选择题

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

“朔”

指的是每月初一,“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是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使用的“干支纪元法”。

C.《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浮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做“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游褒禅山记》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古时称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阳,“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北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时称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阳”“‘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北面”错误,山南水北为

“阳”,故“华山之阳”应是指华山的南面。

故选D。

3.《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寓意是()

A.学术登峰造极,令人啧喷称奇B.摒除门户之见,便能登堂人室

C.学道有得,自能另辟蹊径D.锲而不舍,必能一窥学术之深奥

【答案】D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结合文章的主题可以分析D项符合题干的要求。

4.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译文:

(曹操)固然是一代的英雄,但是如今怎能还在呢?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及十分之一。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取的缘故啊。

【答案】B(曹操)本来是一代的英雄,但是如今在哪里呢?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今安在哉?

”是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

”,因此翻译为“但是如今在哪里呢?

”。

对于这种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时一定要调整。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游褒禅山记》)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赤壁赋》)

B.今行而无信

信,书信(《荆轲刺秦王》)

夫夷以近

夷,平坦(《游褒禅山记》)

C.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丢下(《鸿门宴》)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D.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抵抗(《鸿门宴》)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兰亭集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项,“明”,照明;B项,“信”,信物;D项,“距”,把守。

6.下列各组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D.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项,“为”表被动,被动句;后者无特殊句式。

B项,“于斯文”“以事”,状语后置句。

C项,结合“也”分析,都为判断句。

D项,“吾”是“知”的宾语,正常语序

是“不知吾其亦已兮”;“羡何”,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

B.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C.樊於期乃前.曰(《荆轲刺秦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东面;从侧面。

B项,都是使动,使⋯⋯活;使⋯⋯流动。

C项,前者名词做动词,走上前;后者名词作状语,向西。

D项,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深度;边远的地方。

故选C。

8.《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A.两个:

有志,不随以止B.三个:

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C.四个:

力,志,物,不随以怠D.五个,志,力,物,已不悔,人不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必须在仔细回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课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说法,不难知道答案。

考点:

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B.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

如衡阳、江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个原则。

C.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

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庐陵萧君圭君玉中”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第一个“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真正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结合。

而三者中,首先必须要有志向。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亦“可以无悔矣”。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通过游褒禅山记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

9.B

10.B

11.C

12.

(1)探寻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

(2)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而不能至者”“而”表转折,之前断开,排除AC;

“其孰能讥之乎”“其⋯⋯乎”,固定句式,之前断开,排除AD。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

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错误,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1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错误,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故选C。

1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第一:

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

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

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

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本题,

(1)中“问”,探寻;“深”,深度;“穷”,穷尽。

(2)中“其”,自己;“随”,跟随;“极”,穷尽。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

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一)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①;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

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

今余之

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③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

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④童隶⑤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注)①胜:

景观优美。

②薪(qí):

通“祈”,求。

③沙:

指金沙堆。

④却:

退。

⑤童隶:

书查,仆役。

13.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B.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C.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D.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14.下列对文言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主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

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

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

15.下列对于这两段文言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与物,而这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哪怕不能达到目标,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C.《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D.《观月记》中作者认为观赏中秋之月最好是靠近水边,独自一人前往离人远的地方,这与王安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13.D

14.A

15.C

16.

(1)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深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缘故了。

(2)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些地方,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此句话译为: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

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正黄”修饰“沙之色”,中间不断开,排除AC;

“与月相夺”的主语是“沙之色”,“如玉盘”修饰“水”,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错,“君圭”是名。

文章最后一段“庐陵萧君圭君玉”译为:

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错,此文作者用的手法是:

因事说理。

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字:

(1)“此所以”译为“这就是⋯⋯的原因”;“学者”译为“求学的人”;“取”译为“采取”;

(2)“虽”译为“即使”;“身”译为“亲身”;“至”译为“到达”;“当”译为“应该、应当”

【点睛】译文:

(一)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

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

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二)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

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

果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