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44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昆曲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用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学考报告】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b

“花部”与“雅部”之争

b

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

“近代百戏之祖”

c

考点一 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

1.昆曲

(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

(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 昆曲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一 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

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 

(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2017·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明朝王骥德《曲律》说:

“‘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在于魏良辅(  )

A.把昆曲推上了戏曲舞台

B.为昆腔赢得“官腔”的称号

C.借鉴北曲优点革新昆曲

D.使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

解析 材料并未表明把昆曲推上戏曲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官腔”,故B项错误;材料中“昆山派”源于“昆腔”,从元末到明中期,昆山腔跟戏曲演出没有发生直接关系,到了明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一批艺术家的改革,在曲调上吸收了“北曲”的长处,所以革新后的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故C项正确;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二 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及“花部”与“雅部”之争(b)

1.“花部”与“雅部”之争(b)

(1)清朝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

扬州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

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

(2)“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乱弹”,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2.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

(1)形成过程

①元朝末年,南戏清唱新腔调产生。

②明初,昆腔名称产生。

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

(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③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兴盛

①时间:

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②表现:

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3)衰落:

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吸引观众,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要点 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史料一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的兴盛时期。

在昆曲演出中,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

明代昆曲中,已经用各种彩色图绘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料二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思考

(1)史料一是如何体现昆曲兴盛的?

(2)据史料二,概括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 

(1)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

(2)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1.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景象。

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

A.昆腔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戏曲

B.东吴孙权政权势力极其强大

C.“吴门”同“无门”,四方唱歌的人没有统一的门派

D.《长生殿》在南京的演出引起了轰动

解析 昆山在三吴地区,明万历年间,昆曲在北京的演出引起巨大反响,以致全国各地的戏剧都受到它的影响。

故选A。

答案 A

2.(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魏良辅始创昆曲,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②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 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魏良辅是明朝的戏曲革新家,不是始创昆曲,他对昆山腔艺术的发展提高有过巨大贡献,故①错误;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播很大的助力。

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故②正确;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绩,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创建了婉转具体、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系统,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故③正确;昆曲的致命弱点就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三 “近代百戏之祖”(c)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其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3.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思维拓展 昆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要点 昆曲的艺术价值

史料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思考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提示 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材料,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答案 

(1)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2)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

(教材第98页)

提示 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9页)

一、本课测评

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 

(1)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3)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昆曲诞生了。

2.昆曲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 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

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但是,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又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二、学习延伸(略)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明朝嘉靖年间,因对昆腔进行革新,创造出曲调清丽委婉的“水磨腔”而被称为“昆腔之祖”的是(  )

A.魏良辅B.嘉靖帝

C.万历D.梁辰鱼

解析 经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和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答案 A

2.如图戏曲的作者是(  )

A.顾坚B.魏良辅

C.梁辰鱼D.关汉卿

解析 顾坚始创昆山腔;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浣纱记》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答案 C

3.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

A.唐末B.元末

C.明末D.清末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答案 C

4.昆曲折子戏取代全剧的演出是在(  )

A.康熙以后B.雍正以后

C.乾隆以后D.道光以后

解析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清朝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答案 C

5.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解析 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听到演唱昆曲,则“哄然散去”,可知昆曲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

答案 A

6.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其中“花”是指(  )

A.昆曲

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C.京腔

D.秦腔

解析 “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

“雅部”是指昆曲。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7.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神庙时,始特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

外戏,吴歈曲本戏也。

光庙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等。

——(明)史玄《旧京遗事》

材料二 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苎》,妙艳时人。

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

王元美(世贞)诗“吴阊白面而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者是也……传奇家曲剧本,弋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故是词家老手。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材料三 昆曲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之表现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它脱开“案头”,以“活态”的形式渗透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场上”,双方形影不离,相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四 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请回答: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昆曲得以发展的因素。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符合哪项申遗标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昆曲长期衰微的原因。

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振兴昆曲?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光庙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材料二“邑人魏良辅……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传奇家曲剧本,弋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材料三“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等信息归纳,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昆曲艺术具有独特、创新的特点,结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分析回答。

(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因素:

昆曲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昆曲演员对精湛技艺的追求;统治者的喜爱;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准: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原因:

昆曲脱离人民群众;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振兴:

创新,给昆曲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8.(2017·浙江杭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 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四五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

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问,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2)问,根据材料二中“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可得出角色分工越来越细;由“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可得出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由“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称为‘折子戏’”可得出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答案 

(1)汤显祖: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莎士比亚:

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

(2)原因:

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的。

课,完成好笔记及时的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分析,使全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坚持教育制度的同时,本班的老同志还以自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随时随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新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且三互小组也确实起到了互帮、互学、互管的作用,组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充分的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情。

  上半年由于施工任务所导致的训练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下,我班能够做好动员和转换工作,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身为一名班长,我知道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性,今年以狠抓新同志的体能素质,训练把科技练兵始终贯穿全局,在狠抓新同志体能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老同志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加压进行训练,调动全班同志的训练积极性,我们班还采取了以老带新,把人定到位的方法,如果说哪个新同志训练上不去,就说明那位老同志没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新同志训练热情,也增加了老同志的组织能力,本班的军事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在共同科目训练以及单兵训练课目及专业课目的训练,在全班人员的努力下,训练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狠抓全班人员的前提下,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加压,在上半年组织的尖子训练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处处给自己施压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指挥和训练中本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半年来本班人员在提高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作风纪律的要求,全班人员就利用教育和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习条令条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连队的营房制度管理细则,使同志们能严格把握内部关系和警民关系,特别是施工期间、地方人员及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严格的要求使全班同志在半年里大事没出过小事基本没有的好成绩。

  完成任务是一名合格军人必须做到的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班在严格落实连队各项任务,做到有任务,必有我们班的思想,并做到坚决高标准、严格要求完成

贯彻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掌握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内涵。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除四害、农村改水、改厕、创卫、健康教育等中心内容,使我校爱国卫生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校两个文明建设。

现将创建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我校始终把爱卫工作作为仁村中心小学精神文明建设一项不可获缺的内容,一直倍受领导的重视。

我校把将爱卫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明确了任务、职责。

为此,我校在年初按工作思路认真部署XX年爱国卫生工作,相应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爱卫办公室人员在工作分工上各有所重点,形成了具体工作负责制,这有利于工作人员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我校根据县乡爱委会的要求,相应制订《仁村中心小学爱国卫生工作三年规划》,层层落实,明确责任。

形成了领导负责抓、办公室工作人员具体抓、各部室协调抓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创卫工作

  开展全体师生健康教育活动,向全体师生输送卫生知识是提高农村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好形式,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校建立了仁村中心小学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今年我校一如既往地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征订健康博览杂志,办黑板报。

通过向中小学校师生宣传卫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中小学校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卫生基本常识,提高中小学校师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

  三、抓好爱国卫生月活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四月份是全国爱国卫生月,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爱卫工作,进一步整治改善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创造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中小学校师生的卫生意识。

我校认真贯彻县、乡有关文件精神,在总结往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广泛宣传,动员中小学校师生参与到此项活动当中。

此次爱国卫生活动月共出动中小学校师生达400余人次,清除卫生死角5处,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同时,我校根据本职工作特点,着重进行除“四害”消杀和改水、改厕等卫生基础设施的工作。

  四、狠抓除四害工作

  “四害”作为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卫生防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开展除“四害”工作活动已有二年,从总体效果来看是好的,但今后的任务还很重,尤其是要进一步宣传普及科学除害防病知识,加强除“四害”科研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中小学校师生生活服务。

开展除“四害”消杀工作是爱国卫生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校今年于5月~7月先后对校园范围开展4次环境消杀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蚊蝇密度,使之达到不足为害水平,保证了中小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环境。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少数师生的卫生意识偏低,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经常性爱国卫生管理工作不够,改厕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除四害工作体系需待完善,这些都是中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