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43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08.docx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8

《七律长征》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高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七律长征》就是记叙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毛泽东曾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把长征进行到底,迎接抗日战争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和决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2、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背景介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宁边区进行战略转移。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追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

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4、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云崖(yá)

(2)字形、字义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等闲:

平常、寻常。

5、指导朗读,

(1)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过程应该用那些字来概括?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

“远”“难”;“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写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不怕”“只等闲”;“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这是红军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的坚定回答,从容不迫,表现红军展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开宗明义,提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以下六句是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作用是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的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说成“细浪”翻腾和“泥丸”滚动?

“腾”突出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乌蒙山疾驰的样子,都赋予了它们以动态,以动写静。

同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总结】这两句紧承首联的“千山”二字,先具体写山。

同时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借此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3、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

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

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

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

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同时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追击跑封锁着桥头。

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员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

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

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

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总结】这两句承接首联的“万水”二字,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都是在5月份,天气都回暖了,但文中一“寒”一“暖”两字,有矛盾吗?

可见“寒”“暖”不是写时令而是写人的感触。

“暖”字是温暖之意,描写出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衬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

而“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的回味。

寒暖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4、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总结】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可毛泽东却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更喜”一词有什么作用?

“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1、主题: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通过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在写法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把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通过8句56个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

(2)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作者在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3)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用来比喻南京的险要、雄伟——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引用了李贺诗中的名句。

【阅读建议】背景:

渡江战役;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钟山即紫金山;苍黄,同仓皇。

本句是说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风雨的袭击。

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

虎踞(jù)龙盘:

形容地势优异。

慨(kǎi凯)而慷:

感慨而激昂

宜将剩勇追穷寇:

剩勇,余勇。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不可沽名学霸王:

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

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

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

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句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

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

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这首诗与《七律·长征》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体裁相同,都是七言律诗,结构也相同。

试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有哪些异同之处。

蒋介石惨淡经营了三个月的千里江防被我百万雄狮击溃,流露出诗人高兴、豪迈而不忘乎所以的心境。

【开放探究】

结合诗的内容回答问题:

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那么“长征精神”是什么呢?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要不要长征精神了?

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