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docx
《初中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篇一: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目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
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
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篇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
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
引言?
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
采集?
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臵: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臵: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篇三: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王燕明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探究。
学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
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
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
问:
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
它有什么危害?
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
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
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问:
什么看法?
原因是什么?
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
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虎门销烟”。
问:
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
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
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原因(直接、根本)。
强调:
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
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
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议议: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
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问:
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
(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
问:
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
(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小结巩固:
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
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
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
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探究。
学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并讨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得出结论:
?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
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
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
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
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
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
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
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
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
“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
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
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
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
指导读图。
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阅读了解: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
总结:
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问:
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
(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
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
”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是进行
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
”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
”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
“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