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73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docx

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

 

2015年十三五产业分析报告

 

2015年10月

在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发展大类目标提出:

GDP预期年均增速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43%提升至47%,城镇化率提升4个百分点至51.5%。

最终11-14年GDP增速年均8%,14年底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48.9%,均超额完成预期性指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近期即将面世,本文为第四篇专题,探讨总需求增长路径、以及从产业角度,探讨服务业、工业在十三五期间的转型变迁趋势;本文大多数预测均基于我们测算的GDP路径、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3-14年转型的节奏,是一种理想化的贡献;

另外一个贡献可能并非显性的优质结论,我们试图将概念主题、未来转型的趋势基本面化,纳入宏观数据框架、并进行技术性积累,以便产生波段与预期差异曲线,当然关于这一点,功不在当前。

增长率分歧:

现实困境、明确底线与预期路径分歧。

过去两年经济增长下降弹性趋弱,总量经济变化近似成为常量、并为市场所习惯。

然而15年以来,增长的趋势、结构、与宏观政策的互动均出现不同的变化,以名义额或真实数量衡量的增长率变动较大、价格跌幅加深并逐渐扩大至消费领域,服务业的滞后调整趋势也较为明确,同时增长对财政货币政策弹性丧失。

现实困境无需进一步探讨,未来数年的政策底线较为明确。

按照2020年翻一翻的目标,发改委近期表示,6.56%是未来数年的增长底线。

与业界预期相比偏高,但与舆论导向以及接近政策决策的人士观点相比,却是偏低,“7%左右”、“有为政府”是主旋律。

按照主流7%的预期目标,叠加6.56%的底线管理,年度增长将成为6.5-7之间的直线。

不过期间存在两方面考验,一是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政策是否有效,均将带来预期波动;二是稳增长加码从政策上看合理,但是否加剧未来的产能、负债问题,从而导致十三五后期的压力更大。

因此主流导向下,可能导致“先不甜、后也不甜”的中期格局。

15年前的两年,从转型角度看是最美好的时光:

尽管GDP下台阶,但是价格水平温和、服务业增长势头与份额全面超越工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创业热情与改革积极性萌发。

因此,我们假设服务业份额延续十二五的转型目标(实际预测中扩张4.3个百分点),并参照13-14年的大类子行业结构变化外推,得出的经济增速逐渐下降的倾斜路径(2015-2020年:

7、6.7、6.2、5.8、5.6、5.5),不过上述路径较为理想化。

现实中,服务业的周期属性、消费的后周期属性仍然很强,15年以来新的状况,也提示我们,新老交替、稳定与发展的零界点,需要渐进迂回越过,改革也需要韧性,因此未来数年的路径问题更加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具有累加性。

服务业多元化:

老引擎萌芽、成熟至调整,新引擎逐渐形成。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提升超过了预期目标;按照当前的政策导向,十三五期间,服务业至少延续提升4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回顾2000年以来服务业的引擎变迁,经历了多元化萌芽期、地产金融顺序主导期,逐渐过渡至14、15年的结构调整期。

期间,整体服务业的提升由慢到快,服务业的内部占比结构看:

批发零售长期保持稳定,交运、住宿餐饮占比长期下滑,地产经历高峰出现下降、建筑业上升至今(但严重过剩)、金融服务业整体上升至今(近年来经历波动与引擎转换);涵盖了众多子类别的其他服务业整体份额提升(2000年的35%提升至2014年的38.8%),但期间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00-05年,多元化的萌芽期:

新老经济周期的交替衔接期中,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萌芽,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至41.4%,其中房地产、住宿餐饮和其他服务业增速提升最为显著(分别达到9.3%、11%、12.5%);而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上,以房地产业发展为主导、占比逐年提升(+0.7至11.1%),住宿餐饮业发展趋于饱和、占比稳定(+0.1至5.5%),金融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运份额均小幅下降,其中交运行业200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而其他服务业大幅上升5.5个百分点。

2、06-13年,地产金融等老引擎的“旺盛成熟期”:

工业发展鼎盛至金融危机及其正常化阶段,工业、服务业发展逐渐分化,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5.5至46.9%),其多元化以金融业持续上升为代表(+5.2至14.9%),房地产业波动中延续上升格局,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占比逐渐提高,发展饱和的交运仓储(生产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占比下降,其他服务业占比下降3.2个点。

3、14年-15年,调整期:

传统引擎大幅放缓、新引擎逐渐显露苗头。

房地产增加值由13年7.2%大幅下滑到14-15年2-3%的较低水平;批零服务业加速下滑,从13年10.5%下降至14年9.5%、至15年仅增长6%;交运连续下滑至15年4.7%的极低水平;金融业增加值由13年10.6%下降至14年9.7%、但在15年大幅回升至17%,主要体现了非银、直接融资对传统金融的替代;而受益于信息技术、人口变化、收入提升等因素推动,其他服务业占比则提升1.3%。

金融服务业的引擎替换、其他服务业的逆势提升,显露出新引擎替代的苗头。

4、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处于转型期。

一方面,从已有规划导向以及实际发展趋势看,与生活、消费相关的服务业上升空间较大,包括教育、体育、养老、健康、信息、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金融服务有望保持较高增速(10%左右),直接融资逐渐壮大、保险等非银机构创新发展、理财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业务空间出现。

批零与住宿餐饮行业基本维持现状,预计未来保持中高速增长(9%、8.3%左右)。

政策导向方面,适应与对抗老龄化、增加假期安排、放开医疗服务门槛等多类规划存在建议;科技与服务业、商业模式的融合更加深入,互联网+与医疗服务、信息安全、购物方式、教育、金融、交运等领域逐渐替代旧引擎。

而另一面,地产、建筑、交运等生产性服务趋势性进入调整期,但细分结构上,仍然存在转型替代空间。

交运仓储伴随着工业下行将缓慢下滑至7.8%左右。

房地产、建筑业增速将逐步回落(分别至2.1%、3.9%左右)。

工业调结构:

扩张放缓伴随政策驱动、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重型化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再重工业化、出口导向、以及金融危机后向新兴产业的艰难转型期。

近十年来,由于高投资、高出口、消费升级的需求面拉动,传统周期、高新技术、制造装备、轻工业成为工业的四大支柱,占比在10%以上;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采矿、水电气三类行业则占比10%以下,四大三小的工业结构固化至今(注:

本文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制造、电子通信、仪器仪表行业;制造装备业包括金属制品、汽车、铁路船舶、电气机械行业,其他更详细的分类详见正文)。

时至13-14年,工业结构渐进式调整:

高新技术、制造装备业优势明显,通专用设备制造滑中有新,传统周期类产业僵而不死,采矿业、水电气末日黄花:

(1)高新技术产业、制造装备业发展势头明显优于整体工业,且差距逐年拉开;

(2)旧引擎去化与新引擎萌芽,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呈现收缩格局,但滑中有新;(3)政府对冲经济下行、稳增长政策导致传统周期类产业僵而不死,但结构调整却也踌躇不前,部分时间产业增速甚至高于整体工业;(4)由于投资需求的趋势性滑落,地方政府驱动经济模式的约束,采矿业、水电气行业末日黄花,增速加速下降。

2015年来,工业持续收缩,结构差异更加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对抗周期下滑的主要力量,绝对增速最高、下滑幅度最小;制造装备业优势有所弱化、汽车、高铁等行业空间饱和,轨交、航天军工等新增长尚未形成大规模替代效应;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下滑加剧,前三个季度增速已不及14年底的一半;传统制造业仍是僵而不死,下滑幅度并不大;采矿业与水电气行业调整愈加深入。

从十三五的政策导向看,创新驱动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走向纵深:

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稳步发展,同时子行业亮点频现;制造装备业整体增速下行,新旧引擎的更迭亦将带来发展机会;传统周期类行业过剩产能去化过程漫长,同时伴随升级改造;水电气行业过剩加剧,与结构调整的碰撞中产生新机遇。

我们综合考虑十三五期间工业增速及占比持续下降、通胀水平相对温和(年均0.14)的约束条件,并参照13-14年内部结构转型速度线性外推,得到下文行业占比及收入复合增速的变化,更详细的测算请见正文表格。

高新技术产业:

稳步扩张、子行业亮点频现,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我们预测,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增长最为稳健,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将可能达到年均7.5%左右,占比年均扩大0.4%;其中,电子通信行业中的卫星遥感、高性能集成电路,以及医药行业中的高端医疗装备、化工行业中的精细化工、电子化学等,均将迎来发展机会。

制造装备业:

由高速增长略降为中高速,但行业引擎更迭、创新驱动发展。

汽车与高铁引擎交替放缓,城轨建设成为缓冲替代引擎;通用、专用设备新老更迭,保持中速增长。

“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贯穿高新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装备业;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工业4.0趋势上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当然发展是否顺利还依赖其他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

预计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装备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略有下滑,但仍能达到7.1%,工业内的占比年均扩大0.3。

传统周期性行业:

过剩产能去化之路漫长,升级改造提供结构性亮点。

因需求持续下滑、与政策不断对冲,传统周期性行业始终无法快速出清。

按照我们的对比逻辑,汇总大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年率降至3.4%,结构上15-20占比年均萎缩0.35%,速度略低于13、14年的结构收缩速度。

同时,传统周期性行业僵而不死的背景下,优势资源的整合、产品的升级改造,例如特钢、高端制造装备相关的金属材料等,存在投资机会。

水电气行业:

系统性的过剩加剧、与结构调整融合。

《十三五(3)能源篇》中我们详细研究了能源发展的趋势与结构变化,既指出了显示高投资与低需求的矛盾(本文测算,行业收入复合增长年率2.2%、占比年均萎缩0.2个点)、也指出了绿色消费革命、清洁能源的上游设备制造、以及电网管道建设等结构性机会。

一、2006和2013:

结构调整的两个分水岭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层面上看,农业占比日趋合理;工业发挥支柱作用,在06年左右达到工业化高峰,其后逐年下降;服务业占比长期稳健上升,分别于1985年、2013年超越农业、工业,跃升为第一大产业。

1、多角度观测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

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迈入长周期下行阶段,与此同时,服务业占比逐渐逼近并超过工业。

13年Q1起,第三产业贡献率超出第二产业。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占比提升约5个百分点,高出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43%提升至47%);截至15年二季度,服务业名义产值占GDP已经达到49.5%,较10年提升5.3个点。

增速上看,12年四季度起,服务业增长速度反超第二产业;13-15年,工业GDP增速大幅下降的过程中,服务业增长始终保持领先,其周期性不断弱化。

从PMI指数也可看出,服务业的景气程度持续高于工业,但高出的幅度不断收窄,显示服务业的周期性虽然不断弱化,但仍然存在、并滞后于工业变化。

从用电量看,2011年后,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并且在11-15年用电量增速的下滑过程中,前者高出的幅度逐年收窄,(12-14年分别高7.4、3.3和2.7个点)。

占比方面,2011年至今,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攀升至12.1%,而第二产业则逐步下降至73.5%。

此外,目前第三产业单位能耗远远低于第二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单位能耗的产出为1.1美元/千瓦时,第三产业为7.5美元/千瓦时。

但是整体上看,中国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12年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2、十三五期间GDP以及二、三产业增长路径测算

过去两年经济增长下降弹性趋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