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48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学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学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学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学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原.docx

《心理学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原.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原.docx

心理学原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核心方法是实验法。

3、临床法:

它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4、【简答】冯特的贡献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此外,冯特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对以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

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延脑与脊髓相连,上接桥脑,是脑干的主要部位。

它支配着呼吸、心跳、吞咽、胃肠运动等活动,故有“活命中枢”之称。

2、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3、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4、【简答】反射一般分两大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式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例如膝跳、眨眼、吮乳、排尿。

条件反射式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5、【简答】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1)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①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②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6、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

(一)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2)青少年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三)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由单纯自然的人变成有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所以重视青少年身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

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7、【简答、论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㈠、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的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㈡、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

(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的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1、【多选】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

2、【多选】学习的总类依学习水平划分-加涅(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系学习。

(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3、【简答】学习的总类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

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

(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经常表现为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

4、学习理论:

【选择】

(一)刺激-反应理论:

它由桑代克创立的,编著了1903年美国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最成功的是猫的迷笼实验。

桑代克任务,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起来的。

【多选】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简答】(三)社会学习理论:

由班杜拉所倡导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成为认知行为主义

5、【论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鼻尖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原)认知策略也影响这迁移的产生。

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向与心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

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

6、【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填空】技能的种类: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8、【多选、简答】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

最早系统研究智力技能的是加里培林,他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定向。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

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

(3)有声言语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语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过渡。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借助于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如学生心算。

(5)内部言语阶段。

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

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以内部简化的言语形式完成认知活动。

9、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简答】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1)前道德阶段(0-3岁)。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二)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重点)

他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定向。

强调对权力的服从;阶段2:

寻求快乐定向。

(2)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定向。

阶段4:

权威定向。

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

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阶段6:

普遍伦理原则走向。

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则有着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10、【简答】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1)认知因素

(2)人格因素(3)人际关系(4)环境因素(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简答】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2、【简答】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后象。

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2)感觉适应。

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例如,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3)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无彩色对比、彩色对比、同时性对比、继时性对比。

(二)不同感受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联觉。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如,冷暖感觉。

(3)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当某种感觉器官有缺陷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这就是不同感觉的代偿作用。

(三)感受性的发展

3、光的三个物理特征:

波长、振幅及纯度。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

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4、【多选】颜色混合

人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遵循以下三个定律:

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5、【简答】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包括两种类型:

(1)真动知觉

 

(2)似动知觉

 

6、※【简答】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2)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取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

(4)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7、【简答】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目的性强

(2)准确迅速(3)长期坚持(4)正确理解

第五章记忆

1、简述记忆的过程?

【也许是简答】

【填空】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在量的方面变化表现在:

一是记忆回涨现象,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搞。

二是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

有一部分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错误,这种现象就叫做遗忘。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2、【多选】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对于缺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人,如盲人或聋哑人等,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等会得到惊人的发展。

(2)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3、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机能定位说、

(2)记忆机能整体说、(3)SPI理论、(4)记忆分子学说

【简答】记忆机能定位说P140

 

4、P143图5-1人类记忆模型

 

5、【简答】简述感觉记忆的特征?

答:

(1)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6、【填空】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7、【多选】

斯腾伯格用实验研究了短时记忆的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方式:

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8、【填空】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则(先快后慢)

答:

他以自己作为实验的测试对象,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

他选用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并在一段时间后回忆这些无意义的音节,记录回忆量,然后,他又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说明了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一定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10、【论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

超出100%的过度学习保持量最高,但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

(4)情绪体验。

11、【简答】遗忘的原因:

(一)衰退说;

(二)【填空】干扰说;这种干扰作用分为两种: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前摄抑制:

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

例如,识记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一般总是材料的首位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

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在识记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作用。

(三)压抑说;

(四)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12、【简答】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3)可操作性。

13、【简答】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是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其记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具体表现为:

a、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b、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c、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初中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并有效地提高记忆成绩。

14、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

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线索、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第六章思维

1、【简答】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3)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4)抽象是把事件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

(5)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2、【次重点简答】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产生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2)【填空】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重点)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5)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多选】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

概念形成也称概念掌握、概念学习等,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4、【简答、论述】简述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答:

(1)过去经验的影响;

(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

5、【填空、选择】推理的种类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

6、【多选】影响推理的因素:

推理材料的性质、前提气氛效应、赌徒谬误。

7、【简答】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8、【简答】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重点)

(1)问题情境。

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

(2)功能固着。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3)原型启发。

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定势。

指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续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这种想象称为酝酿效应。

(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

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知觉障碍。

9、【简答】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1)语境;

(2)推理;(3)图式。

它是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是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关于当前事件信息的结合。

(4)策略。

10、【简答】想象的过程:

(1)粘合:

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与强调:

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增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拟人化。

它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4)典型化。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1、想象的类型: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二)【简答】有意想象:

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

(1)再造想象:

它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它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

(3)幻想:

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它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积极的幻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为理想。

而消极的幻想是完全脱离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为空想。

案例分析:

强迫思维P196

第七章意识状态

1、【简答】简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P206

 

2、【看】无意注意P208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一,刺激物本身的强度;第二,刺激物的新异性;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第四,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体自身的状态:

第一,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

第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3、【简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稳定性

①注意稳定性,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②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如果注意对象是内容丰富、活动的、多变的,注意的稳定性就容易维持;如果注意对象的内容是枯燥的、静止的,那么注意就难以稳定。

注意的稳定性与个体主观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2)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4、【看】P218-P221常见致瘾药物的分类:

(1)兴奋剂

(2)抑制剂(3)致幻剂

第八章行为调控

1、需要的理论(重要)

(一)【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这种理论反映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加图)

(二)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

2、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简答】生物性需要包括:

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需要。

【简答】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包括成就需要、交往需要、权利需要。

3、【填空】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4、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重点)

答: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工作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