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1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docx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

文游台讲解词详细版

(编辑整理:

李茜)

牌坊

景区大门处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三间四柱无楼火焰式牌坊,镌刻在牌坊横额上飘逸的“古文游台”四个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写的。

牌坊上端配有云头,云菇,云尾,石雀,下部配抱鼓石等石刻雕刻,古风尚存。

门厅

我们面前所看到的是清式五檀举架单檐悬山顶结构的门厅,上方悬挂着的这块匾额,是由清末康有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倡导维新运动,后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萧娴先生(1902-1997)所题写的“淮堧名胜”四个字。

第二个字是一个生僻字,左边是提土旁,右边上面是而且的而,下面是大小的大,这个字念“Ruán”,它的解释是,古城墙边或小河旁边的一处空地。

因为高邮,位于淮河下游,“淮堧名胜”,意指此处是位于淮河旁边的一处名胜古迹。

而这样的说法,早在南宋时期的《高邮州志》中便有记载。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左边的落款:

萧娴呵冻书时于九十四。

萧娴先生抵达此处,题写这块匾额的时候(1996年),是寒冬腊月,毛笔刚沾上墨便立刻冻硬了,于是她使劲呵了一口气,一挥而就。

94岁的高龄,这几个字写得仍是苍劲有力。

而两边抱柱上的对联“展畴比屋,连舻穿墙,尽占盂城胜概;策杖登台,持螯赏菊,想见学士风流。

”是由南师大教授,当代著名的训诂专家季廉芳先生题写的。

此对联正点出了景区的核心所在,文游台,文人聚会游玩的高台。

接下来,请各位随我进入景区,一起领略古今众多文人学士在此雅集的风采痕迹。

文游台景区始初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公元976年,原来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她最初的名字叫东岳行宫,是供奉东岳大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泰山王的一座大型道观,而文游台只是当时东岳行宫的一部分。

公元1084年,因苏轼过高邮与“一代词宗”秦观、本地先哲孙觉、寓贤王巩在这里聚会,载酒论文,当时的郡守听闻了此事,便为我们这里起了一个雅称:

“文游台”。

历经千年,盛衰兴废,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就只有原文游台这部分了。

秦观像

前面这座塑像中的美男子手持书卷,傲视远方,他便是秦观。

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三垛镇武宁乡左厢里人,现在那里则是以他的字来命名,改叫少游村。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尊称他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苏轼曾评价他“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

”“文士之冠冕也。

”代表作有《鹊桥仙》、《满庭芳.山抹微云》等,而《鹊桥仙》这首词中,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流芳千古,家喻户晓。

他的诗词,大多描写儿女风情,也有不少感伤身世的作品。

语言清丽,且婉转缠绵,世人也因此称他为“爱情之圣”。

盍簪堂

拾(shè)级而上,前面抬头看到的“文游古迹”的匾额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国务院司法部部长魏文伯题写。

这座依山而建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便是盍簪堂。

“盍簪”出自《易.豫》:

“勿疑,朋盍簪。

”意思是,不要迟疑不决了,朋友,快来聚会吧。

气宇轩昂的横匾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

而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高邮人汪曾祺先生曾称这里为“快来堂”。

两旁抱柱上的对联,也是由他题写:

(1986年9月)“拾级重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梦里;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

”联语情真意切,书法龙飞凤舞。

堂内最为珍贵的文物,是镶嵌在墙上的二十五块《秦邮碑帖》石刻和《苏轼自画像》、《苏轼生日祝寿图》、《修禊图》画像石刻三块。

《秦邮碑帖》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秦少游,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清代著名金石家钱泳勾勒刻石而成。

(具体内容附2)

主体楼

穿过盍簪堂,便来到了景区的主体楼,当时的四位才子贤人便是在这里的阁楼上聚会,因此这座高台建筑被称为真正的文游台。

阁楼外的匾额“山抹微云”,截取盍簪堂内董其昌所书的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中这几个字,放大制作成横匾,可谓是笔精墨秒,小字灵动流逸,大字仍显丰厚雍容。

“山”字显现出一种山的威严。

“云”字又透出一种云的飘逸。

下方横匾“文游台”由当代文学家田原所书,我们看到的左边落款“饭牛”是先生的自称,他家境贫寒,自小放牛,治学治艺,为人处事都凸显一股“牛劲”,以“饭牛”为别名,是他的自我写照。

两边抱柱是已故全国著名书法家、被日本誉为当代“王羲之”的上海华师大教授王蘧(qú)常先生撰写的“无双国士、终古文台”章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派生出的一种书体)。

主体楼为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厅,上下层面阔均为五开间,下层东西两壁嵌有苏轼、秦观的书法刻石《秦邮续帖》十二块。

前抱柱上留有清朝著名文学家,时任高邮知县的魏源所提的对联: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处江淮而怀堂庙;与古人稽,同今人居,若丘垤以仰泰山。

”中堂嵌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范曾绘制的四贤聚会的瓷壁画。

范曾,江苏南通人,是当代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奇才、怪才。

这幅画的原画作现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画面中的系蓝色腰带,豪放洒脱的,是苏轼。

但也许是出于作者对苏轼的喜爱、敬仰,画中的苏东坡依稀可见范曾本人的身影、神态。

苏轼身后同样传白色衣服的,是秦观。

这两人,在实施记载中,是师徒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

秦观在结识苏轼之前就非常仰慕他,后以学生的名义拜入其门下,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深得苏轼赏识、重用。

左边这位穿绿色衣袍,看起来年纪较长的,是高邮本地先哲孙觉,字莘老。

孙觉与苏轼是至交好友,他小女儿嫁给了“苏门四学子”之一,也是被誉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他是黄庭坚的岳父。

右边穿蓝色衣袍的是寓贤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

北宋著名的诗人、画家。

本人是山东人,但晚年徙居高邮。

四人相约来此登台聚会,留下千古佳话。

而范曾所画:

苏东坡、秦观等游古运河流连忘返,配以乌篷船、水牛、牧童,绝妙地勾画出四贤寄情于里下河水乡之中的风采。

并在下面题诗:

莽莽神州一脉通,千舟棹影诉长空。

悠悠此水钱塘去,即入东坡意匠中。

壁画两边,是由当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大羽题写篆书:

“古秦邮湖山留胜迹,文游台佳话传千秋。

”再往旁边看,是由当代作家、书画家,原扬州国画院院长李亚如(1918-2003)在1984年隆冬之时,来此所提:

“长堤漫漫,北引奔腾淮水,看茫茫大地极目茵茵,况复崇楼处处,轮帆阵阵,且登临击槛凭栏歌盛世;垂柳毵毵,西连浩淼洪湖,念悠悠往事过眼匆匆,今犹高台巍巍,殿阁重重,喜胜会扪碑辨字仰前贤。

沿木梯登楼,此处曾是高邮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凭栏而望,高邮城的全景,尽收眼底。

西边“湖天一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联部副部长李一氓所提),东边“稼禾尽观”(汪曾祺在1991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高邮时,登台所提)。

正中间陈设的落地屏风,是以扬州一项世界闻名的,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工艺,再现了北宋时期的一副名画作《西园雅集图》(附3)。

旁边许多书法家题写的楹联匾额使高台古朴而典雅,仿佛使人看到四贤雅集,饮酒论文的身影。

屏风两边由著名书法家王学仲于1986年9月题写的一副对联:

“八百载风流宛在,溯端明草诏,谏院正言,淮海填词,黄楼吹笛,长留芳躅辉青史;九重天日月光华,看万古江河,千秋才笔,满湖新绿,四壁琳琅,同上高台礼墨仙。

外侧是当代书法家常国武(字止戈)题写:

“文似行云流水,游如威凤长鲸。

最靠近的窗口的抱柱上,是由书画家萧平在1994年盈夏所题:

“酒气吞湖月,诗怀涌塔云”的对联。

秦观读书台

踏步而下,经过曲道,便来到了秦观读书台。

相传秦观入京应试之前曾在这里潜心读书。

这边是秦观的大事年表,这边是他的行踪图。

走下读书台,回头远看,这座歇山造卷篷顶式两重楼台,飞檐重迭,错落有致,独具匠心。

泰山庙

正如之前所说,这里在建立之初叫做“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

原占地百余庙,当时的建筑规划是按“船”形构思的,意思是:

“普渡众生”,佛义道用。

沿着中轴线由南至北,共七进。

第一进房子稍高些,喻为船头,外有石狮子把守,内供奉弥勒佛;第二进正面供奉韦陀佛站像,四大金刚分列两旁,背面朝北是牛头马面、判官阴差;第三进是正殿,供奉着东岳大帝;第四进是大戏台,供人们自带板凳来看戏;第五进是两层楼房,楼上供东岳大帝的娘娘、宫娥、使女看戏,楼下是文昌宫;第六进名盍簪堂,初建时只有石碑和神像,后逐渐增添《秦邮贴》、《续贴》,丰富了文游台内涵;第七进是庙的瞭望台,供游人休憩、观景之用,楼上也就是苏东坡、秦少游、孙莘老、王巩把酒吟诗的地方,是文游台主体楼的前身。

整座庙宇充斥着道、佛合璧的气息。

1938年秋,日寇侵占高邮城。

1939年春,在东头闸口和挡军楼北边筑土城、砌碉堡,将千年古刹的第一、二进房子及院墙拆去。

1947年春,国民党军也为了筑碉堡又将第三、四进房子(包括院墙、厢房)拆去,香火很盛的千年古刹泰山庙被拆去大半,只剩下后楼和两进正房,即文游台部分。

为了让泰山庙的香火得以传承,2008年底,在这里重建了东岳殿和元君阁。

至今每逢初一、十五,很多道教的信男善女都来此进香。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的生日,而在前一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七,会为他暖寿。

这两天,泰山庙会举办“泰山庙会”,张灯结彩,钟鼓齐鸣,庙里庙外人山人海,远道而来的香客们皆虔诚叩拜,祈祷安寿。

映翠园

映翠园在泰山庙的西边,是由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设计的。

“重光亭”是为保护高邮州公田记石碑而建的。

以前,高邮这里经常发大水,明嘉靖年间,高邮知州谢在将水灾后受灾的缺衣少食的贫民聚集起来,开垦公田,这样一来可以解决百姓吃饭穿衣问题,又可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地方不再向百姓摊派税款。

皇帝听说此事后,龙颜大悦,就赐了一块碑颂扬他的功德。

这块碑原置于高邮州署大堂内,八五年文管会将它收集在此,建亭保护。

龟驮碑,其实它不是龟,是龟的造型,叫赑屃,传说它是龙王的九太子,力大无比,曾帮助大禹治过水,大禹得到江山后,心里不踏实,总担心有朝一日,这位力大无比的大力士会起来谋反,于是采取了所谓的安抚政策,对他说:

“你治水立了大功,我给你刻石立碑,你驮着,让世人永远记着你”。

这位大力士虽然力气大,但却十分单纯,驮着这块碑一直站到了今天。

我们看这碑上面已经残缺不全了,那是日本人用机枪扫的。

日本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在他们心目中,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日本人名字中叫龟田的不少。

见到这块碑压着他们的吉祥物,就大为不满,用机枪乱扫一顿,留下了他们侵华的又一罪证。

四贤祠

走出映翠园往西,穿过泰山庙,便来到了西贤祠。

这是晚名时期的文人学士为纪念苏东坡、孙觉、秦观、王巩聚会而建的。

原祠内陈列着“四贤”造像,供后人思古拜贤。

这边的门厅为门楼砖雕,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门额上方刻有“泰山北斗”四字(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下方砖雕为“文王访贤”(周文王访贤访得姜子牙讨伐商纣),两侧上方是“文武状元”(左边武状元,右边文状元),下方是“渔樵耕读”,花牙为“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

砖雕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古朴。

回程介绍

走到这里,再一次回望秦观的塑像,塑像中的他,大概30出头,在他37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便很少再能回到家乡高邮了。

虽然政治生涯短暂,坎坷。

但除了众多流芳千古的诗词以外,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精彩的策论,以及关于农桑方面的《蚕书》,皆对后世影响深远。

无一不彰显着他的大家风范,正如我们迎面看到的匾额中,李亚如所题的四个字:

“遗风千载”。

而两边抱柱上的对联,则是由秦观的第三十二代孙,原扬州师范学院校长秦子卿所题:

“想当日,载酒文游,北指山阳,南瞻江表;看今朝,崇台弦诵,东传海域,西振淮堧。

汪曾祺纪念馆

高邮,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出很多文人大家。

古有秦观,而看今朝,则有汪曾祺。

他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位于景区入口不远处的东院落,曾建有汪曾祺文学馆。

而2017年是汪老逝世20周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将整个院落暂时划作汪曾祺纪念馆,重新布展。

并计划将在文游台景区外,大淖河旁,新建独立的,更具规模的汪曾祺纪念馆。

现存文游台内的汪曾祺纪念馆,分为三个展厅。

北展厅主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事迹。

此展厅的取名来自于原总书记江泽民的一次谈话。

那是一年正月初三,扬州市委领导去拜会江总书记,当谈及扬州文化名人时,扬州领导介绍道“高邮有秦少游”,江总书记当即说道“高邮还有个汪曾祺”。

后来,此话经一位友人转述给汪曾祺,汪老十分幽默地回应道:

“在高邮,第一是秦少游,第二是双黄蛋,我是第三。

”左手边的前言,是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对汪老的一段评价:

“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

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真正是幸福的。

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这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这边是汪老的书房,汪老虽然少小离家,但家乡高邮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家人将他北京的书房,原封不动的搬回了这里。

这边是汪老笔下,自己关于文学方面的启蒙和开悟。

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小学毕业的暑假,跟随韦鹤琴先生学习古文,对后来作文写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到了西南联大中文系求学,遇到了老师沈从文先生,更是对写作风格影响巨大。

这边是汪老离开家乡之后,六十年的履迹游踪。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在上海生活,旁边照片中的人物(巴金、黄永玉等),就是他在上海这段时期结交的好友。

1948年8月1958年底,在北京。

期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58年底至1961年底,下放至张家口。

汪曾祺一生和五个地方结缘,张家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因为其他四个地方:

高邮、昆明、上海、北京,都是他成长、求学、生活、工作的地方。

而张家口却是他劳动改造的地方。

1958年10月,因为他所在的文联系统右派指标不够,汪曾祺被错补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改造。

直到1961年底,才调回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

这一年冬天,汪老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97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77岁。

这边是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跟之后几次回家乡的缘由。

再往前走,我们便看到了汪曾祺的家世简表。

这边是以全息投影的多媒体形式,播放了关于汪曾祺的一个记录短片。

东展厅一进展厅,我们便看到汪老一段谦逊、幽默的自评:

“我事写作,原因无他。

从小到大,数学不能。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而两边,则是当代众位作家对汪老的评价。

南展厅的左手边,大屏幕播放的是汪曾祺的记录短片,右手边,则是两岸三地的“汪迷”互动区。

您可以坐在那边观看短片,也可以在这边的触摸屏中,留下您的感触。

南展厅则是汪老的作品赏析,进门左手边,首先是名家学者对汪老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的部分代表作,其中《受戒》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讴歌着人性和人情的美好。

《大淖记事》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创作的乡土系列小说之一,大淖河边上,挑夫的女儿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却不想巧云被玷污,接着小锡匠被打得垂死。

因为这件事,乡邻之中发生一系列与世俗特异的行为,显示出宽容和祝福,仗义和关爱等人性之美。

洋溢着和谐清新之美,处处充满了对健康美丽人性的描绘。

他以优雅散淡的笔触,灵敏细致地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再往前,则是他所改编的现在京剧《沙家浜》和《范进中举》,可谓是“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汪老为人为文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可亲。

而儿女眼中的父亲,也是那么的本真可爱,他们都亲密地,“没大没小”地称呼他为“老头儿”。

汪曾祺还是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这边的食谱,每一道菜名,都是汪老笔下的一篇散文。

汪曾祺可以当之无愧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他的“大”在于融汇古今、贯通中西。

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强调。

他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瑰宝,随着人们对他认识的深入,其价值越来越弥足珍贵,其光泽将会被时间磨洗得越发明亮迷人。

这是当代知名作家王干对汪老的评价。

汪老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附1《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概意

关于秦观的爱情故事,流传最广的要数明朝时期一位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秦观》的故事。

大才子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才学过人,聪明伶俐,名扬京城。

因额头略微凸出,被哥哥嬉笑为:

“才出门前三五步,额头以至画堂前。

”妹妹随即便调侃东坡哥哥脸长,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留到腮边。

”苏小妹十六岁时,慕名求婚者不计其数,秦观也看中苏小妹是一个秀外慧中的美丽少女,心生爱慕。

可多少亲朋给小妹做媒她都不允,立志要选个天下才子做夫婿,在评阅众多求亲者呈上的文章时,看中了我们这位署名为淮海居士的才气。

就在秦观高中进士发榜之日,与苏小妹双双拜堂,喜结良缘。

古灵精怪的苏小妹就在这晚,出了三道难题考验新郎秦观,三题都中,才准入房。

可是呢,“三难”佳话,虽千古流芳,却跟《梁祝》一样,是杜撰的,只是作者对于才子配佳人的美好愿景而已。

附2《秦邮碑帖》

卷一——苏文忠春帖子词

苏文忠墨妙亭诗

苏文忠烟江叠嶂图诗

苏文忠挑耳图题后

卷二——苏文忠清虚堂诗

卷三——黄文节梨花诗

黄文节呈外舅孙莘老诗

米南宫露筋碑

秦少游获款帖

秦少章喜闻帖

卷四——赵文敏书张文潜送秦少章序

董文敏书秦淮海词

嘉庆甲戌七月,余撮篆秦邮,暇时登文游台谒四贤祠,意谓苏文忠与孙莘老,王定国,秦淮海辈尝游是台,而无诸奔遗墨为阙典,乃嘱金匮钱梅溪先生聚诸名迹刻石壁间,命曰秦邮帖,可增艺林中一段佳话也。

次年秋八月韩城师亮采书

春帖子词

翰林学士臣苏轼进

皇帝阁

霭霭龙旗色,琅琅木铎音。

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

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

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

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圣主忧民未解颜,天教瑞雪报丰年。

苍龙挂阙农祥正,父老相呼看籍田。

皇太后阁

宝册琼瑶重,新庭松桂香。

雪消春未动,碧瓦丽朝阳。

瑞日明天仗,仙云拥寿山。

倚栏春昼永,金母在人间。

朝罢金铺掩,人闲宝瑟尘。

欲知慈俭德,书试乐青春。

仙家日月本长闲,送腊迎春岂亦然。

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彤史年来不绝书,三朝德化妇承姑。

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袴襦。

元祐二年十二月五日进书以示王巩南监局轼

跋:

好学神孙类祖宗,又安知他日诏圣之误乎?

尽观春帖,却思宣仁社饭语,至今使人悲。

此卷乃税巽父家物,巽父学于鹤山先生魏文靖公,有师友雅言行于世,并记诸此云。

延祐丁巳季春廿三日,高邮龚璛书

注:

1、苏轼作于1087年立春,字体为行楷。

诗篇多为绝句,文字工丽。

内容基本都是歌功颂德,或寓规谏之意。

2、跋是高邮人龚璛写于1317年。

龚璛,字子敏,号谷阳生。

生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善书法。

 

墨妙亭诗

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书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负膺。

——孙莘老求墨妙亭

注: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的好友孙觉(高邮人,字莘老。

)在吴兴(今浙江湖州)的府第中建亭,用来收藏古碑刻字帖,命名为“墨妙亭”,同时向苏轼求诗题咏。

而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便作此诗并亲手书写赠予孙觉。

 

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一首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

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渡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

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元祐四年三月十日

赵孟頫书

注:

1、《烟江叠嶂图》为驸马王诜所画,王诜(1036-1093),字晋卿。

能诗文,善书画。

书法,真、行、草、隶皆精。

尤其擅长画金碧山水。

2、此诗写于1089年,是苏东坡在朝奉大夫王定国家中的看到此画的观画感言。

也是苏东坡借诗表达的归隐之意。

此诗写景抒情都十分空灵,轻巧,淡远,飘逸。

尽写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美,充满了人情物性的哲理。

3、此诗苏东坡的手稿已流失,现存比较出名的,有元末赵孟頫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的版本(存疑:

碑刻上的字体,更像何绍基所书,落款却为赵孟頫)。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溢号“文敏”。

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挑耳图》题后

王晋卿尝暴得耳聋,意不能堪。

求方于仆,答之云:

“君是将种,断头穴胸,当无所惜。

两耳堪作底用,割舍不得!

限三日疾去,不去,割取我耳。

”晋卿洒然而悟,三日,病良已。

以诗示仆云:

“老婆心急频相劝,令严只得三日限。

我耳已较君不割,且喜两家皆平善。

”今见定国所藏《挑耳图》,得之晋卿,聊识此事。

元祐六年六月二日轼书

 

注:

1、在朝奉大夫王定国家看到此图,原是王诜所藏。

2、《挑耳图》为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人,王齐翰所画。

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是一件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上画着山光水色,江南烟雨,林木苍松,一派南国风光。

画中的主人坐在小桌后的一把椅子上,右手持耳匙,正在挑耳。

只见他左眼紧闭,一脸舒服惬意状,而画中左侧,有一位侍者,正在背身探头向屏风后面探望。

3、此画具有相当高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唐小朝廷文化人闲适的生活场景。

 

清虚堂诗

序:

兴龙节侍燕前一日,微雪,与舍弟子由同访定国清虚堂小饮,坐中出近诗数十首,皆清绝,而五言尤奇。

子由又言:

“与孙巨源辈同过定国,今几年矣,死生聚散有足悲者。

”夜归,稍醒,作此诗。

明日燕殿门外当以示定国。

天风淅淅吹玉沙,诏恩归沐休早衙。

遥知清虚党里雪,正似蕃葡林中花。

出门自笑无所诣,呼酒持劝惟君家。

踏冰凌兢战疲马,扣门剥啄惊寒鸦。

吾侪三昧入诗律,坐看五字飞天葩。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盆铺粟盘龙茶。

幅巾自作鸲鹆舞,画鼓谁惨渔阳挝。

头风已倩檄手愈,背痒恰得仙爪爬。

九衢灯火杂梦寐,十年聚散空咨嗟。

明朝相见殿门外,共看银阙曦晨霞。

跋:

黄山谷悬东坡书,晨起必令童子焚香,过必庄揖。

古人敬前辈文字如此。

此二百余字,即更东坡醒时不能复作,应作二百几十颗明珠观。

世间亦有东坡字,不能得其醉中书。

东坡能得一生几醉?

弢父酒量在东坡上,莫认醉容易也。

秦海陈深题

 

注:

1、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将行、真(楷)、草三种书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是苏东坡喝醉酒时所书,行书自然,真书飘逸,草书凝重。

书法家称之为书法中珍品的珍品。

2、题跋者陈深(1259-1329),字子微,南宋诗人。

3、需了解此篇书法中,三种字体的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