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1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0-1-21

  “十一五”时期是伊春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制定《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总体要求,结合伊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现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15.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6%,超过8%的预期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达107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2.9亿元,年均增长13.7%。

“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84.9%,年均增长21.2%。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特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绿色食品、北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冶金建材业、化工、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均有长足发展。

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5.4:

56.6:

28.0调整为2005年的24.9:

38.3:

36.8。

  3、全面实施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进行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和培育方式的改革,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封山育林,全面落实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

比实施天保工程前每年调减木材产量100多万立方米,五年累计减少木材产量521.6万立方米。

一次性安置森工富余职工6.0万人。

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面积2282万亩,封山育林777万亩,退耕还林26万亩,民有林发展到80.7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10万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积极推进了“严管林”,确定了“三个决不”原则,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严肃查处了涉林案件,严厉打击了毁林开垦、滥砍盗伐等违法行为。

全面停止了天然红松林木采伐,有效保护和恢复了红松林木资源。

2005年伊春市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

  4、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对1615户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改组改制,改制面达到98.8%。

充分利用国家振兴政策,完成了西林铅锌矿的政策性破产及资产重组工作。

分离企业办社会和辅业改制积极推进。

在国有经济退出的同时,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增加值年均增长11.3%,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

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实现增加值23亿元,占GDP的19.8%。

商品市场发展迅速,要素市场粗具规模。

投融资体制、粮食购销体制、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

  5、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全面提高了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招商引资的层次。

200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908万美元,年均增长22.5%。

五年共引进到位资金4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2463万美元。

对俄经贸合作在森林采伐、劳务输出、过境旅游、农业和矿产开发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6、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生态园林城建设成效显著

  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

县通乡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辐射功能增强。

城市的住宅、供电、供水、供热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全市供水普及率达58.7%,供热普及率达40%。

城镇园林、绿地面积迅速扩大,绿地面积达5620公顷,绿化率31.8%。

各种景观大量增加,环境整治向基层延伸。

2002年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7、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安置下岗职工就业15万人,其中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2.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养老参保人数达26.3万人,离退休人员10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25亿元。

启动实施了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4元,年均增长7.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91元,年均增长9.6%。

“十五”期间,企业职工人月工资增加140元,增长近50%。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33.8%。

  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和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126项,实施市以上产业化项目70项。

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成效。

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市场比较繁荣。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体系和血站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民政、体育、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可采林木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森林蓄积和可采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4.28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下降到1.94亿立方米和363.5万立方米。

所属17个林业局已有13个林业局无林可采,其余4个林业局也严重过伐。

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严重影响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2、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经济危困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由于政企合一体制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森工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由企业独立办社会,负担十分沉重,加之主导产业萎缩,收入大幅度下降,导致森工战线累积亏损5.3亿元,历史挂账32.5亿元,负债总额达78亿元,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3、经济结构单一,改革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接续产业规模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单一林业经济、单一全民所有制的经济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开放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仅5.7%。

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企业经营管理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弱,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

  4、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差。

随着木材产量的大幅度调减,森工企业富余职工比例达42%,尚有4.9万人需要转岗安置,11.6万混岗顶岗集体职工需要一次性安置,每年还有近3万名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仅森工企业离退休职工就达7.7万人,占全部在职职工人数的39.7%。

企业的养老金缴费负担过重,许多社会保险项目需由企业缴纳,而企业目前经济状况又难以承担,资金缺口很大。

很多职工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

  三、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主要是:

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效益;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开放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群众享受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为伊春市在更大范围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以及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开展经贸合作,也为伊春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正处于平稳较快增长阶段,为伊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大背景;“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政策将逐步到位,伊春市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启动实施以及延伸扩大实施天保工程,这些无疑为伊春市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和更多的资金支持;省内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以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都将为伊春市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看,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伊春市“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调整累积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释放,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蕴涵着巨大的潜力。

同时,几代伊春人培育和凝聚的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伊春精神,必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牢牢抓住“两大试点”这个历史性机遇,认真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战略,在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培育壮大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绿色食品、北药、矿产开发、绿色能源、建材化工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整体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加强林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加快经济发展。

落实“五个统筹”,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为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之间的置换。

集中力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

加快衰退行业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优化资产结构。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活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企业内部机制,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强对俄经贸合作,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注入提升资本质量,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关心群众利益,建设林区和谐社会。

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建设林区和谐社会。

  三、主要目标

  2006—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到1496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0%。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到2010年,林木年生长量达到959.2万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达到2.61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到80.8%。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木材消耗量明显降低,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加强。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初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实现接续和替代产业的置换,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7:

41.8:

35.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800元和4850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三章生态保护

  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森林大公园为方向,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延伸扩大实施天保工程,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区。

  一、延伸扩大实施天保工程,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伊春市是国家最大的国有林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是生态产业最有发展前途的城市,是对国家生态建设贡献最大的城市。

林业是林区的基础产业,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是林区经济转型的重要保证,是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有效保障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1、继续调减木材产量。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继续调减伊春市的木材产量,到2010年,力争调减到60万立方米水平。

对可采林木资源枯竭的双丰、桃山、铁力、翠峦、乌马河、南岔、金山屯、美溪、上甘岭、五营、红星、乌伊岭等林业局停止经营性采伐,实施封山育林。

  2、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营林结构。

加快更新方式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大保护和培育红松、黄菠萝、水曲柳等珍贵树种力度,增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速生丰产林、针阔混交林营造比重,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快森林抚育步伐,突出抚育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的提高。

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营林苗圃的改革。

大力营造药用、绿色食品等各类经济林,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实行科学经营。

加快民有林发展步伐。

逐步减少国有造林的比重,鼓励和扶持林区职工、群众及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

到2010年全市更新造林4万公顷,建设经济林基地1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达542万亩次。

  3、完善和深化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

探索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的配套措施,坚持管护与经营两手抓、两结合,把管护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大力发展林下多种经营,帮助承包经营的职工选准经营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壮大家庭经济规模,提高林区群众收入水平。

  4、加快林场所布局调整,搞好生态移民区建设。

根据木材生产任务量,科学调整、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撤并结合、撤小留大,将林管局所属218个林场(所)调整到164个,撤并54个。

撤并林场的居民主要向中心林场和局址集聚;在农林交错地带、重点火险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区面积较大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等7局施业区内,建立95.6万公顷生态区,实施生态移民。

  5、加强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把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作为根本性的基础工程和首要任务,加强保护区建设,积极保护培育发展森林资源。

以保护原始红松林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重点加强丰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保护恐龙化石为主,加强嘉荫龙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各级各类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由现在的54万公顷扩大到58万公顷。

以保护松花江支流源头的生态功能作用为目的,建设总面积为68万公顷的汤旺河、呼兰河、伊春河三大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

以保护乌伊岭湿地、翠北湿地、库尔滨河湿地、红星湿地、友好湿地为重点,建设总面积为40万公顷的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增强小兴安岭中北部地区蓄水涵养、调节气候的能力。

到2010年使全市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6、认真贯彻严管林的方针。

坚持依法治林,坚持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坚决杜绝超计划、超限额采伐和盗伐林木,严格“三总量”控制。

依法保护林地资源,全面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强化林政管理,坚决打击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的行为。

切实抓好森林防火,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强化“天保”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挤占、截留、挪用。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搞好森林病虫鼠害测报和防治工作,加强对外来生物的检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林区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地区发展、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改造,从企业入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节约能源、资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到2010年,除实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指标以外,伊春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70%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65%达到80%,木材综合利用率由80%提高95%以上。

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1、启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一是启动伊春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

研究探索林木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发展模式,建设成林木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城市;二是启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以伊春市北部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五个林业局为主,以新青为中心,设立循环经济园区,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要内容,重点发展木材及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产品;以西林钢铁公司为主,设立西林循环经济园区,利用西林钢铁公司炼钢废弃物,发展煤焦油、精铁粉等产品;三是启动建设循环经济企业试点工作。

以伊春林业发电厂、林都热电厂等热电联产企业为主,与伊春市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设立余热、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企业;以朗乡林业局为主,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循环利用林木资源。

  2、建设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推进带岭、朗乡和北部林区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加快美溪、嘉荫、南岔等水电项目开发和西山水电站项目的前期以及开工建设工作。

争取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粉煤灰、焦炉煤气、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为全市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示范;逐步在城区建设废弃塑料、轮胎、包装物和报废汽车、家电等废旧物品处理中心,提高中心城区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

加强新型燃料的开发和利用,调整林区燃料结构。

加快建设农村沼气项目,推广省柴节煤炕连灶1万个。

  3、大力推进废物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伊春林业发电厂、林都热电厂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建材产品,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加快西林钢铁公司煤气系统的优化改造和蓄热式燃烧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西林区超细粉加工项目和浩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利用粉煤灰项目,使工业废渣得到充分利用。

积极支持汤旺河福旺木业有限公司和朗乡人造板集团的发展,使林区的“三剩”原料得到有效利用。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林区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控制环境污染。

加大投入,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尤其对汤旺河沿岸污染严重的南岔结核病院、西林钢铁集团、友好纤维板厂等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

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建立工业污染防治激励机制,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工程,改造、淘汰污染严重企业。

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快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伊春中心区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垃圾345吨的伊春中心区垃圾处理厂建设。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能力工程,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

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结构,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加强矿产、水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加强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实施物种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制度。

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重视新型环境问题预防工作。

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环保执法能力。

  第四章产业发展

  以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林区经济转型。

  一、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以推进工业信息化、传统工业升级为重点,加快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项目,不断优化伊春市工业结构,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

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3.1亿元,年均增长12.5%。

  1、建设新型现代化的森林工业基地。

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森林资源,合理调减木材产量,实施商品林基地建设工程,走加工与营林一体化的路子,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搞好以朗乡、新青、汤旺河林业局为重点的15万公顷的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建设,以家具、人造板、木制工艺品为主导产品,抓好骨干产品更新换代和重点项目的改造,不断提高各类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份额。

加快推进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和北药深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力争到2010年森工产业增加值达到54亿元。

  2、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建设全省最大的钢材、水泥生产基地和较大的化工基地。

重点围绕冶金、建材、化工三大产业建设,支持西林钢铁集团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工艺设备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十一五”期间,投资100亿元,建设两座1260立方米的高炉,实现年产钢400万吨、钢材390万吨、铁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利税24亿元,建成龙江精品钢材基地。

支持华泰投资公司整体收购浩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十一五”期间,投资10亿元进行扩能改造,新建两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到2010年,形成年产熟料37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支持浩良河化肥分公司扩能改造,投资4.5亿元,扩建尿素生产线,建设生产10万吨甲醇生产线,成为全省较大的化工基地。

到2010年全市重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年均增长25%,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提高到6%。

  3、大力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建设几个具有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矿山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开发铁力钼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争取开发响水河铅锌矿以及其他中小金属矿,形成一个较大的矿山企业集群,为西钢提供原料保证。

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伊春市的石灰石、麦饭石、珍珠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