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知道学前儿.docx
《学习目标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知道学前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知道学前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目标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知道学前儿
学习目标:
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知道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一般的组织步骤;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组织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活动目标得以落实,学活动目标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活动目标应注意两点:
1.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
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活动目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要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2.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
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都是围绕着教育目标来进行的,而教学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才能得以落实。
美术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方法选用,都必须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幼儿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
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注意点
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
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
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第一,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第二,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第三,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特点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性质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注意培养儿童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
总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及其分析
1.欣赏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了解对称谐、均衡、节奏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
(2)引导儿童初步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的表现性以及周围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
(3)引导儿童初步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内容的意义,帮助他们了解美术作品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引导儿童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引导儿童初步学习评价成人和同伴的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5)引导儿童初步学习评价成人和同伴的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2.绘画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理解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并学习大胆地运用这些艺术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培养其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2)引导儿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3.手工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并学习大胆地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塑造和制作多种平面的和立体的手工作品。
(2)引导儿童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的特点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在三个分类中的具体要求和不同的侧重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其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三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则使这一总目标在欣赏、绘画和手工三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但在不同的领域中,其展开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欣赏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绘画和手工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的体验能力则在欣赏、绘画和手工三个领域都能得到培养。
但是,这样的侧重并不是说在绘画、手工领域中不需要或不可能促进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同样,也不是说欣赏领域不需要或不可能促进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儿童在绘画、手工操作前,教师在引导他们积累内在图式的过程中,就已经促进了其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同样,儿童在美术欣赏中,从来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
因为,任何审美对象的呈现,都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审美欣赏的可能性,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的获得,仍在于儿童自身的主动建构。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儿童面对美术作品或周围景物时所进行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致包括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
学前儿童的绘画活动是他们运用笔、墨、颜料等绘画工具在纸、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
种造型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正是反映了欣赏、绘画和手工三者不同的性质特征。
欣赏强调的是外在审美对象内化的过程,其内化的内容是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以及由内化而提升的对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绘画和手工则不同,绘画强调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要素来进行平面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
手工虽然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但是它强调用塑造和制作形体来表现。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虽然是以美术这门学科为依托来进行分类的,却没有完全照搬美术的学科框架结构,而是考虑到学前儿童发展的逻辑和经验的逻辑,因而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
如不论欣赏、绘画还是手工,都强调的是“粗浅的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它不同于成人职业美术教育中深奥的美术知识与精巧的技能学习。
又如在欣赏、绘画、手工活动中都强调要让儿童体验这种活动的快乐,关注的是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对美术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主动性,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3岁~4岁(小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一个进一步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类的事物的过程。
教师必须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把自己对所欣赏作品的感受用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出来。
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这对培养幼儿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随着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要求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并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欣赏对象的简单描述。
(2)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并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第二,通过手的活动、脑的思索和眼手的协调,由模糊笼统的感知提高到具体明确的形象记忆,由简单的模仿提高到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引导儿童认识油画棒、蜡笔和纸等基本绘画工具和材料本使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
第四,引导儿童学会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的轮廓特征。
第五,以临摹画作业为主,培养儿童的形象概念,使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第六,引导儿童学会认识红、黄、蓝、橙、绿、棕、黑、白等基本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
(3)手工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使他们喜爱各种手工活动。
第二,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用纸折出(按照中心线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剪贴出简单的物象。
第三,引导儿童用比小班丰富、复杂的点状材料(如木屑、纸屑、泡沫屑等)粘贴出简单的物象。
第四,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用捏的方法塑造简单的立体物象,并学习用泥塑造平面的物象。
第五,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用其他点状、线状、面状和块状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
4岁~5岁(中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欣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题的意义,使其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
第三,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能理解的成人和同伴的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产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
(2)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画、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第四,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第五,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3)手工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根据需要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并将它们组合成整体物象。
第四,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开、折叠,并将它们拼贴成平面的物象或制作成立体的物象。
第五,引导儿童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5岁~6岁(大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
第二,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引导儿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
色彩的色调及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韵律与和谐美。
第四,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2)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培养儿童的形象概念,使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第二,引导儿童使用蜡笔或油画棒,结合使用彩色铅笔和毛笔,开始采取直接涂色画法作画(以后可以结合勾线),在6~12色蜡笔内选用颜色(以后可以选用几种水粉、水彩及水墨颜色),并要求他们将画面涂得浓、涂得满,逐步能涂匀和涂出浓淡,培养儿童掉换颜色作画的兴趣习惯。
第三,以意愿画作业为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画意愿画的欲望,开始引导儿童完全由自己选题材,自行构思、构图作画。
(3)手工教育目标
第一,儿童能较熟练地自己选择,使用相应的手工工具和材料。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材料,将多种形象组合成整体作品,表现简单的情节,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第三,引导儿童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技法制作各种有使用价值的作品.如教具、玩具、礼品、演出服饰、道具、环境布置等,并注意装饰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特点
1、对3岁~6岁年龄学前儿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2、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为单元目标和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总目标是一种方向性的要求,这种要求结合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各种活动类型等形成分类目标;分类目标再结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成为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的某一部分又可具体化为单元目标;单元目标结合美术这一学科的、儿童经验中的内容即成为教学活动目标。
行为目标
(1)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
(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是指儿童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应,如“画出”、“折出”、“剪出”等;
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也就是说,展开性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关注结果,而是注重行为进展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儿童在具体操作中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用行为目标来陈述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借助于展开性目标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儿童行为变化的结果,所以,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儿童行为结果的开放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
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十条原则
一是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的经验;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三是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四是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之处,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五是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六是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料;七是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八是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只是简单重复;九是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标准;十是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自己做得如何。
选择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结果,为美术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只有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来选择,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
(三)系统性原则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系统化了的内容才有助于儿童心智结构的建构。
但要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系统化的内容遵循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它不同于美术学科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是指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应该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
幼儿园学前儿童欣赏的教学内容
1.欣赏对象及其类型
(1)绘画作品。
从创作所用的工具材料看,学前儿童可欣赏的是那些所用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简单、清晰、明了的绘画作品。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看,学前儿童可欣赏的是那些内容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接近、表现手法为学前儿童所理解的作品,尤其是人物画的主题与情节。
(2)雕塑作品。
从制作工艺看,学前儿童可欣赏的雕塑可以有“雕”和“塑”两类。
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的部分删削掉、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等。
(3)工艺美术作品。
从实用性与陈设性看,学前儿童可欣赏的工艺美术作品有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
(4)建筑艺术。
学前儿童可以欣赏的建筑艺术作品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
纪念性建筑类,如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宫殿陵墓建筑类,如故宫;,宗教建筑类,如天坛;住宅建筑类,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圆楼、云南竹楼等;桥梁建筑类,如南京长江大桥;公共建筑类,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5)儿童美术作品。
教师在选择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作为学前儿童欣赏的对象时要注意选取那些同年龄孩子的、有童趣的作品。
(6)自然景物。
教师在选择自然景物作为学前儿童欣赏的对象时应注意选取学前儿童可以观察到的景物,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并注意自然景物的不同的美的形态。
(7)周围环境。
学前儿童可欣赏的周围环境大致有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类。
前者如家庭环境、幼儿园教室环境等;后者如广场、园林等。
2.欣赏知识与技能
美术作品知识和技能包括:
(1)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
(2)作品主题的分析,如艺术家的意图。
(3)对作品的联想。
(4)对作品的表达。
(5)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艺术家的生平等。
幼儿园学前儿童绘画的教学内容
1.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1)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质。
如油画棒的油性,水粉颜料、水彩颜料的水性,宣纸的渗透性等。
(2)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从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看,学前儿童可学习彩笔画、水粉画、蜡笔水彩画、水墨画、印画、纸版画、吹画、喷洒画、吸附画等。
2.绘画的形式语言
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所要学习的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有线条、形状、色彩和构图。
(1)线条。
有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的变化。
(2)形状。
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轮廓和结构,也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
学前儿童对形状的学习主要包括基本几何形状、基本几何形状的组合以及自然形体等。
(3)色彩。
学前儿童对色彩的学习主要包括色彩的色相、明度的辨认和色彩的运用。
学前儿童学习运用色彩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色与背景色关系的处理、色彩的装饰和色彩的情感表现等,这类学习主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进
(4)构图。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如单独构图、并列构图、均衡构图等。
这需要把握整体的能力和预先构思的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他们逐步学习。
3.绘画的题材
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学前儿童绘画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学前儿童的生活。
学前儿童学习绘画的题材有自然景物、日常用品、人物、植物与水果、动物、交通工具与生产工具、建筑物、简单的生活事件、自己想象中的物体与事件以及简单的装饰画。
幼儿园学前儿童手工的教学内容
1.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
(1)手工工具。
相对于成人的手工制作,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较为简单的操作活动,因此所用工具也较为简单,主要有刀、剪刀、笔、泥工板、牙签、切片尺、糨糊、胶水等。
(2)手工材料。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材料可以分为点状材料(如沙子、小珠子、纽扣、谷物、果核、种子等)、线状材料(如绳、棉线、毛线、麦秸、橡皮筋、高粱秆等)、面状材料(如纸、布、树叶、羽毛、刨花等)、块状材料(如泥、面团、萝卜、瓶子、纸盒等)四种形态。
2.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
学前儿童可学习的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有串连、粘贴、剪(如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叠剪)、撕(如目测撕、沿轮廓撕和折叠撕)、折(如对边折、对角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染、盘绕、编织、塑(如搓长、团圆、拍压、捏、挖、分泥、连接、伸拉)、插接等。
3.手工的题材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题材有:
玩具(如折纸、泥塑)、节日装饰物(如拉花、窗花)、游戏头饰(如帽饰、面具、纸花)、日常布置用品(如染纸、点线面状材料贴画、蔬果造型、瓶盒造型)和贺卡等。
第三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
(一)欣赏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幼儿的年龄不同,思维习惯、接受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异。
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以符合幼儿的欣赏习惯,被幼儿接受,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欣赏手段的多样化,既能调动幼儿欣赏的兴致,提高幼儿欣赏时的注意力,也能给幼儿多感官的刺激,加深和强化欣赏效果。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每件作品从形式、技法到内容,所表达出的东西是多方位的,欣赏时要选择其中适当的、幼儿能理解的内容作为欣赏重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
效果。
(二)绘画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铅笔、蜡笔、油画棒等),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要明确,考虑要周密。
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及幼儿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要,心里有数,作好应对解决的方案。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
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如这次作业要用几种颜色?
用什么笔?
画在什么纸上?
工具是每人一份还是小组共用?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
(三)手工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
第二,准备教案,确定教学重点。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包括收交作业的容器),并注意工具的安全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欣赏
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各阶段,结合美国美术批评家费尔德曼的美术
批评程序,我们可以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描述阶段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
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
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
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在描述阶段,教师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要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陈述清楚。
2.形式分析阶段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无一例外都是上述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