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709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docx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文件

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特色小(城)镇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集约型新型城镇发展新形式,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人口和资源要素科学聚集、“产、城、人、文”有机相融,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定区域,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位和产业园区的非镇非区的创新创业载体;特色小城镇是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独特、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建筑特征明显、历史文化保持相对完整的建制镇。

按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建设一批符合我市特色的小(城)镇,对在新形势下深化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端资源要素聚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和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为统领,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总体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强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供给效率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平台、新支撑,为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有力支持。

三、基本原则

政府指导。

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强调顶层设计,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供以及检查评估等职能作用,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制度指引、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以企业为投资运营主体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不断创新建设、营运和管理模式,提高多元化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特色引导。

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精准发力,特色化成长,不搞“一刀切”,避免千镇一面。

布局疏导。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生态优先、资源合理利用,使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相适应,适度超前,避免区域间产业同质同构、浪费资源,实现区域布局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四、建设要求

(一)特色小镇:

分为特色产业类、科技创新类、历史文化类(综合文旅类)等主要类型。

特色小镇规划空间范围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特色产业类和科技创新类特色小镇达到3A级景区标准,历史文化类(综合文旅类)特色小镇达到4A级景区标准。

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对定位高端制造业以及工业产业的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有效投资50亿元,山区地区投资额可放宽至30亿元。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生命健康、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项目投资30亿元。

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总投资额20%,且投资于特色主导产业的占比不低于70%。

以上投资均不含住宅项目。

(二)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分为专业特色镇和综合性小城镇等类型。

特色小城镇规划空间以行政区划为界,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要素,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对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鼓励其探索县级管理职权与权限试点改革创新。

鼓励重点镇、专业镇、中心镇、生态乡镇、历史文化名镇等建制镇,优化提升特色产业,配套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

专业特色镇的投资及特色产业产值要求比照特色小镇相关要求。

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五、总体目标

按照“示范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的分类培育路径,通过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重点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生命健康等特色小(城)镇,构建“123456”的发展格局,即:

一个导向、“双创”并包、三生融合、四量协同、五态兼顾、六廊相联,打造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亮点和品牌。

专栏1惠州市特色小(城)镇“123456”发展格局

1

一个导向(目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双创并包(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

三生融合(功能)

生产、生活、生态

4

四量协同(路径)

控制数量,提升质量,优化存量,增加份量

5

五态兼顾(形态)

国际品牌、省市共建、多功能叠加、融资渠道多元、惠民效果明显

6

六廊相联(布局)

以绿色化、现代、山水三大元素为引领,串珠成线,在全市建设6条特色小(城)镇廊道,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又逻辑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30个左右特色小(城)镇,其中建成15个左右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城镇功能完善的美丽特色小城镇,15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市级特色小镇;努力实现全市特色小(城)镇3-5年内新增有效投资超过1000亿元、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个创新创业团队和300名高端人才,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六、工作重点

(一)强化规划引导。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导则及相关配套细则,优化顶层设计。

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区)、部门按照“多规融合”、“产、城、人、文”融合的要求,高起点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创建方案和专项规划。

特色小(城)镇要结合空间地域、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特点,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业、文化、社区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一镇一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命健康、文化旅游、时尚创意及高端服务等七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特色。

优化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传统工业工艺与服务等产业,提高配套能力与水平。

特色产业以一业为主,链条延伸,多元融合,集群发展。

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区)以特色产业的提质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掘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夯实发展基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和自身条件,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向特色小(城)镇集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支撑体系。

3-5年内,主导产业税收占特色小(城)镇税收总量的70%以上。

(三)优化空间布局。

以建设六大特色小(城)镇廊道为导向,联动优化中心城市、特色小(城)镇及外围区域的空间结构关系,构建中心城市与特色小(城)镇之间、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城)镇之间、乡镇之间要素配置新通道,鼓励将部分中心城市职能疏散到特色小(城)镇,强化特色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形成点、线、面联动发展格局。

全市特色小(城)镇原则上按“六廊相连”规划进行布局,科创类特色小(城)镇布局要对应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一基地、双平台、多节点”的创新支撑格局;产业类特色小(城)镇应布局在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历史文化类特色小(城)镇主要依据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条件等合理布局。

在特色小(城)镇区域内,科学安排规划区与建设区功能布局,实现多功能叠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将特色小(城)镇打造成为“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

按照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理念,建设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交往空间等综合功能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设施功能布局,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专栏2惠州市特色小(城)镇“六廊相连”总体思路

绿色化廊道

1、龙门—惠东大绿色产业廊道

2、龙门—惠城区现代康养产业廊道

现代廊道

3、博罗—仲恺高新区创新产业廊道

4、中心城区、惠阳—大亚湾高端装备产业廊道

山水廊道

5、惠东—惠阳红色旅游产业廊道

6、环大亚湾滨海产业廊道

(四)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广播电视、排水、防洪、集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高品质配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特色小(城)镇吸引力。

鼓励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在特色小(城)镇开展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景区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和防控技术,实现公共WIFI、数字化管理和技防管理全覆盖,推进电商发展和“快递下乡”。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支持特色小(城)镇补齐智力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与保护等短板,把特色小(城)镇打造成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建设的新高地,成为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平台。

(五)集聚创新要素。

特色小(城)镇要围绕特色,彰显特色,放大特色,做足特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产业龙头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与生产制造的特色小(城)镇至少引进1个总投资达5亿元以上项目,依托文化创意与现代服务的特色小(城)镇至少引进1个总投资达3亿元以上项目,集聚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要积极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每个科创类特色小镇聚集不少于30家高新技术企业、2个创新创业团队和50名高端人才,每个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和工业类特色小城镇聚集不少于20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个创新创业团队和20名高端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科技进步。

(六)加强生态保护。

必须与环保同行,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嬴,要按照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要求,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保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优势。

生态环境除应达到规定的相应景区级别外,还要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

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落实全域性旅游理念。

特色小(城)镇旅游特色要鲜明,做到“一镇一景区”,达到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其中文化旅游类小(城)镇达到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

(七)塑造文化品牌。

注重自然保护,承接历史传承,将古迹遗存、村落文化与山川、河湖、绿地、草木有机融合,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彰显人文气息。

充分挖掘小(城)镇历史、人文和产业文化,保护独特风貌,优化民居民宿布局,开展房屋、店铺及院落风貌整治,防止外来建筑风格对原有特色风貌的破坏,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留得住乡愁的特色小(城)镇。

发挥惠州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等文化名片优势,融合客家山歌、农民画、麒麟舞、惠东渔歌、瑶乡舞火狗等地方特色,拓展岭南山水古城营建、海防军事、中医药等山海文化资源,形成山呼海应的惠州特色小(城)镇地方文化标识。

(八)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方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机制。

创新投资机制,大力推广PPP方式,鼓励采用BOT、ROT、TOT、BOO等方式,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