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08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docx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了解中英习语差异:

学会大师级翻译原则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

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

“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   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

“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的、互为补充、不断改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有不同,但中心都是要译文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那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

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

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物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

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

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

一件好的译作总是即有直译,又有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我们认为,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将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加以具体化。

 1、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如Easycome,easy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whiletheironis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makesperfect与“熟能生巧”Exampleisbetterthan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

相近似的有spendmoneylike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one’s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

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

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

Allroadsleadto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favou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译为Neitheradjustyourshoeinamelonpatch,noryourhatunderaplum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如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expectone’s 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acatonhot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则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

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

“对你说别人的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likecatand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Westillloveeachotherverymuch,butwefightlikecatanddog可译为:

“我们常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3、还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

命名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weaselgoestopayhisrespectstothehen。

盲人骑瞎马,A blindmanonablindhorse。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youcan’tmakeyourhorseworkwithoutfeedingit。

  4、其他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

如laughoff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laughinanextremeway,orbeyondreasonablelimits。

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

Tomakeone’s   hairstandonend和“令人发指”,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

如spea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与汉谚“说曹操”并无贬意。

把“雨后春笋”与likemushroo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从礼貌原则看英汉翻译的得体性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注意其得体性。

要做到翻译得体,礼貌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本文认为顾曰国提出的礼貌准则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礼貌习惯,在英译汉中可以作为我们翻译的标准。

关键字:

得体性;礼貌准则;翻译

1.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为了达到交际的成功,英汉翻译时要根据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汉两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做到译文的得体。

而在评估译文得体时,礼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从礼貌准则的角度来谈谈英汉翻译的得体性。

2.翻译的得体性

得体性是可以作为我们说话做事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做事说话要看场合,要适合当时的语境,符合当时的情况。

得体性在单一文化中就值得大家关注,那么在涉及到两种文化时,得体性无疑更应该受到重视。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其得体性。

2.1得体性

语言能力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否说出并理解语法完全正确而在特定语境中得体的话。

钱冠连也强调,得体的交际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

(2002:

164)可见,话语交际是否得体,涉及到很多的因素。

当然单纯的讲得体性,它是相对的。

在一种情况下看来体得,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未必得体。

在某一种文化看来体得,在另一种文化中也不一定得体。

得体性应满足交际者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2.2翻译的得体性原则

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环境的语言转换活动。

每一种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中根据各自的风俗习惯产生一种交际规则。

文化不同,交际规则就相异。

此外,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在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逐步达到高潮式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谈话时总是迂回曲折,先因后果;与此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他们谈话时往往开门见山,先果后因。

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差异,使译语符合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就是要注意翻译的得体性。

怎样才算得体呢?

笔者同意林大津的观点,他认为“得体性是指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的适应程度”。

(2005:

422)那么在英汉翻译中,也就是译出的汉语的内容与形式要在汉语的相关语境中达到英语想要表达的交际目的。

3.中西礼貌原则

礼貌准则是指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

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社会习惯和行为准则。

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礼貌准则,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时,应该注意这种差异。

3.1西方的礼貌准则

美国社会学家可夫曼(Coffman)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面子行为理论”。

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也都要受到面子的约束。

(刘葆花:

2009)在此基础上,英国学者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于1978年从人类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第一次对礼貌、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面子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

面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面子,一类是消极面子。

交际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①策略准则;②慷慨准则;③赞扬准则;④谦虚准则;⑤赞同准则;⑥同情准则。

3.2中国的礼貌准则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面子观”。

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讲究“有面子”,尽量去避免“丢面子”。

当进行语言交际时,为顾及双方的“面子”,汉语言文化会以礼貌为手段,力求和谐。

此外,顾曰国先生追溯了中国文化中礼貌的起源,并根据中国文化对于德、言、行的礼貌要求,对Leech提出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改,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

①“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②“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③“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④“脸”、“面子”与求同准则;⑤“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五个准则互相渗透,互为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突出特点。

(顾曰国,1992:

10-14)

3.3中西礼貌准则的差异

尽管中西方都有面子的礼貌准则,但侧重点不一样。

西方“面子观”强调个人行为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的需求不超过社会给予他的身份地位。

代表的是个人从属与社会的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策略准则是礼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汉语中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概念,但这在英语中的表现不是很明显。

汉文化中晚辈是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子的,而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晚辈是可以直呼长辈名子的。

由此可见,虽然中西礼貌准则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差异也是非常明显,在进行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应当尤其关注其差异,做到符合其各自的礼貌准则。

4.汉译得体原则

以上西方礼貌准则虽与中国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实际文化语境。

而顾曰国的这五个观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貌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可以把这五个准则作为我们翻译的标准,以达到英汉翻译的得体性。

4.1贬已尊人准则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互敬互爱、彬彬有礼的悠久传统。

在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贬低自己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在英译汉时,为了使译出的汉语得体需要注意这种自我贬低以示谦虚的礼貌原则。

例如:

A:

Itisverykindofyoutogivemesuchagoodadvice.

B:

I’mgladto.

译文一

A:

你真好,给我提这么好的建议。

B:

哪里哪里,不敢当。

译文二

A:

你真好,给我提建议。

B:

非常高兴,给你提建议。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西方人总是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往往是贬低自己以示谦虚。

译文一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译文二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译文一的B用“哪里哪里,不敢当”来努力的贬低自己,以示谦虚。

如果看译文二,会让人有一种不谦虚之感。

4.2称呼准则

英汉在称呼语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晚辈和长辈之间都可直呼其名以示亲近;而在中国,人们向来有尊敬祖宗和长辈的传统观念。

不仅小辈见了长辈,要喊尊称,就是同辈人中小的(如弟弟)见了大的(如哥哥)也要加上敬词如哥哥。

例如:

A:

Hello,LiYang.Howhaveyoubeenrecently?

B:

Hi,WangJian.Nicetoseeyouhere.I’mnottoobad.Howisyourwife?

译文一

A:

小李你好。

最近忙什么呢?

B:

:

你好啊,王大哥。

真巧,在这里碰见您了。

我还是老样子,没忙什么,嫂子最近还好吗?

译文二

A:

李洋你好。

最近忙什么呢?

B:

:

你好啊,王建。

真巧,在这里碰见您了。

我还是老样子,没忙什么,嫂子最近还好吗?

这是两个中国人打招的语言,在这里我想先交待一下这两个人的关系。

李洋是王建的弟弟。

很明显第一个译文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小的见了大的,应该加上一个敬语如译文中的王大哥。

4.3文雅准则

一个人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礼貌语言、举止来体现的。

如果有些话使人感觉不悦,最好换一种婉转说法,当然有些误解或反感是由社会风俗或传统习惯所引起的,这时我们应当避免使用。

语言上犯忌和文化犯忌一样,都会使人生厌。

为了表示尊重,汉语常用一些措词谦和的婉语,如求人办事称“拜托”。

但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也是千差万别的。

拿“老”字为例,美国人怕老,就千方百计忌讳“old”一词,常借用其它的词来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homeforadults(养老院)、anadultcommunity(老人区)、seniorcitizens(资深公民),等等。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译入语文化特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4.4求同准则

中国人最讲“面子”,希望自己有“面子”,别人给“面子”。

因此,在交际中我们要尊重人的面子,遵循“求同准则”。

如果违犯了这个准则,就会使人“丢面子”。

例如:

“Mr.Wang,howisyourfamilydoing?

”这句话要看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说,还是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

如果地位高的人对低的人说可译为:

小王,你家人情况如何?

反之应译为:

王主任,您家人还好吧?

同样的一句问候语,要想说得体,那就要寻求共同的基础,满足双方的面子。

4.5德、言、行准则

德、言、行礼貌准则与西方文化中的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大致相同。

在交际中,人们都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这样会使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也会增加双方的友谊。

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言辞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

B帮A进行了录音制作。

A:

Thankyou.Youhavehelpedmealottoday.Youmusthavebeenverytired.B:

Well,it’smypleasuretohelpyou.ButI′mnottiredatall.A本来想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但他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表示B很辛苦,而且帮了很大的忙,然而西方人会听着不自然。

“干这活就累,我是不是太无能了?

”A的话不适合英语的文化背景,所以显得不得体。

因此,翻译时应该根据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努力做到译语的地道。

5.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垮文化交流的得体性。

本文探讨了得体性以及与翻译的关系,强调了翻译得体的重要性。

要翻译得体,礼貌原则是一个应该注意的重要方面。

而顾曰国提出礼貌准则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礼貌准则,因此在英译汉中可以作为我们翻译的标准,从而实现中西方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0-17.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大津.谢朝群.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

争议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419-424.

[4]刘葆花.英汉翻译中礼貌的语用等效[J].时代文学,2009(3):

42-43.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