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06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 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docx

陕西省宝鸡石油中学1011高质量检测试题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doc

宝鸡石油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命题人:

杨宝英

欢迎参加考试,相信你能成功!

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做卷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签字笔、圆珠笔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

写在试题卷外无效。

题号

31

32

33

总分

得分

卷Ⅰ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1956年宝鸡市各界群众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游行,队伍中不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A.“社会主义好”B.“公私合营好”

C.“人民公社万岁”D.“走合作化道路”

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3.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5.《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6.我国的“二五计划”对计划完成时(1962年)的粮食、棉花、钢铁产量提出了预定目标。

然而,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这些目标历经三次修改。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

5000

4800

1050~1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①三个方案都反映出我国政府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愿望②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③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④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7、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8.1958农民绘制了一幅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9.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B.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巨大成就

C.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直接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10.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主要体现在

①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1.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②“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③“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

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

12.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的比例

年代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农业生产大幅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1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

万吨)

年份

1956

1957

1959

1961

1962

产量

19595

0

17000

14705

16000

①“大跃进”运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③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B.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15.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16.“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8、下列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D.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

B.是农业由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转变

C.农民由此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D.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②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农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被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的分别是

A.《论十大关系》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会议决议》

22.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1974、1980、1985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

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

欢度春节。

1985年: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

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23.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中共十四大召开

C.正式加入世贸组织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4.下列流行语中,属于80年代的是

A.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QQ、反恐、

B.下岗、抗洪、再就业、泰坦尼克、哇噻、帅呆了、美女作家、知本家、

C.下海、申奥、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

D.中国特色、倒爷、万元户、迪斯科、平反、一号文件

2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准确的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27.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28.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0亿元

5.78倍

48.5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B.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29.,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30.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卷Ⅱ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有3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一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一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3月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分)“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

(2分)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1分)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

此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分)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历史意义如何?

(2分)

 

(5)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32、,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

(12分)

材料一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

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

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摘自《学习时报》

材料三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

(2分)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

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6分)

序号

方面

举例

1

政治制度

建设

 

2

经济建设

热火朝天

 

3

外交成就

突出

 

(3)试例举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4分)

 

33.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

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完善为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材料一】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二】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

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三】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

“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

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D属于哪种性质的工业?

(2分)并简析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2分)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3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2.D3A4.D5.C6.B7.D8.C9.C10.C11.C12.C13.A14.C15.D16.B17.B18B19.AC21.C22.B23.B24.B25.C26.D27.B28.D29.B30.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3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31、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分)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1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4)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分)

(5)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两行,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32.

(1)破坏:

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史实:

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分)

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2分)

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分身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发挥重要作用等)(2分)

(3)天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任答2点即可,4分)

33、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2分)

影响:

经济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思想文化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中国人民思想解放。

(4分)

(2)不同之处:

中国:

以轻工业为主;西方国家:

重工业为主导;(2分)

原因:

社会制度(国情)的不同造成。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轻重工业的技术、投资、回报等的不同造成的。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4分)

(3)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②“一五”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尽快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分)

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

宝鸡石油中学杨宝英

总体意图:

突出能力立意,重视历史思维,体现学科特点。

一、体现课改的导向性

考查的范围是必修二第三专题,命题的依据是教学指导意见。

有些知识综合性较强,则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有一定的综合性。

鉴于当前高一历史教学中“划—背—默”的模式盛行,着力从命题角度加以否定。

这份试题试图提高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高度,变换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角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注重命题的情境性

全卷共用图片史料2张、表格8张,尽量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构建新的历史情境,设问尽力做到新颖,从而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情境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选择题几乎每一题都设置一些情境性的材料,力图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类题型的比例,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主干知识分析和解决一定情境下的历史问题,尤其是结合高考要求的能力命题。

特别突出对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突出考试的教育性

历史课程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和坚定信念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点。

不少历史老师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全面,信念不坚定,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小的冲击。

命题对此适当引导。

非选择题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等重大事件,希望引导历史教学把握正确的观念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