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043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教育发展主题

教育发展主题

1.(2015·广东惠州四模·39)(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

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

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

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

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

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8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

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10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3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背景从古希腊民主政治角度回答,经济背景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可知,民族国家和教会争夺教育权的斗争。

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与民族意识增强有关,民族意识增强又与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两条道路,根据材料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回答。

第二小问背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有关;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又与经济全球化有关;再结合所学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

(4)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方针等角度回答。

【答案】

(1)政治:

小国寡民,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政治氛围好;(2分)

经济:

奴隶制经济发达,特别是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2分)

(2)制度:

科举制。

(2分)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国家和教会争夺教育权的斗争。

(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道路:

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2分,每点1分)

背景:

冷战开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剧增;第三世界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认识: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民族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分,一点2分,两点以上给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2015·广东梅州二模·38)(26分)一定时期的教育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

……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

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

第一项法案……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

第三项法案……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

请举出该政治派别所创立的学校一例。

(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促成法国两项教育法案出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

(6分)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6岁以上少年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而颁布的法案和实行的重大举措。

(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宋明理学;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可总结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材料一中“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总结原因。

(2)第一小问派别和理由,结合材料二“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和表格体现的学习内容,从学校设立时间和内容方面判断派别和理由;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的内容列举学校。

(3)从材料三中的“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判断法国所处的时期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发展状况列举出促成法国两项教育法案出台的重要事件。

(4)第一小问法案,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容,归纳法案;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办学的举措,可知是启动“希望工程”。

【答案】

(1)特点: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

(2分)

原因:

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朱熹等学者在南方讲学的推动。

(6分)

(2)派别:

洋务派。

(2分)

理由:

课程表制定时间为1876年是洋务运动时期;课程体现出儒学与西学结合,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4分)

学校:

京师同文馆(或福州船政学堂)。

(2分)

(3)事件:

政治上,巴黎公社革命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

(2分)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分)

思想上,启蒙运动的推动或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2分)

(4)法案:

《义务教育法》(2分)

举措:

启动“希望工程”。

(2分)

3.(2015·北京朝阳二模·37)(34分)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

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

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14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国民政府的民众识字运动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将大众的识字与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

在民间,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文正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

“定县实验”就是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农村改革活动。

晏阳初的献身精神和他的活动筹款能力,使定县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

到1936年,定县有散布各处的平民图书馆、阅报所、问字处、图书担,有491种《平民读物》。

定县农民参与戏剧、篮球、足球等活动,与传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定县似乎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

后在战争威胁下,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学会被迫南迁。

——摘编自徐秀丽《平教会扫盲活动的历史考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定县实验”的认识。

(8分)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

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百年发展的历程”解读材料信息。

(12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商鞅变法;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可知《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变法运用法律明令主张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方式,官营手工业注重官府内部技能的传授;“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各学派通过私学向子弟传授技能;“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家族父兄亲情式技能传授渠道;第三小问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使得技能传授成为可能渠道。

(2)“定县实验”就是1929年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以教育、生计、卫生、自治为主题的农村改革活动”可知“定县实验”实验内容涉及范围广;“在国民政府的民众识字运动的官方宣传材料中,将大众的识字与三民主义能否实现直接挂钩”“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文正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实验得益于政府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及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定县农民参与戏剧、篮球、足球等活动,与传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定县似乎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

后在战争威胁下,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学会被迫南迁。

”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到政局、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工业革命时期强调学术实用性,注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1917年《史密斯——休士》开始着力建设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合作训练法案》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陷入经济滞涨,社会矛盾突出,立法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答案】

(1)不同:

《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4分)

方式:

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2分)

原因:

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

(8分)

(2)认识:

实验内容涉及范围广;实验得益于政府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及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到政局、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8分)

(3)解读: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8分)

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4分)

4.(2015·山东实验中学二模·38)(22分)中外教育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文化发达,乃“程朱桑梓之邦”,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书院就纷纷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

……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

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

“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

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

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教育发展的特点。

(6分)

材料二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年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三“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3)与材料二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6分)

(4)综上,影响教育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2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据材料一“……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

……宗族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

……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等关键信息从办学力量、教育功能、教育对象和目标等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二“……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可以归纳为尊重人的天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壮大、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归纳。

(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三“……教学相期者,……了解人生……,……了解国家之意义,……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了解未来责任”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经济、民族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抓住限制词“积极”,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培养人才、促进觉醒、推动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归纳。

(4)综合三则材料,从历史思维的常规角度概括即可,例如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

【答案】

(1)特点:

注重平民教育功能;具有宗族色彩;注重对贫寒子弟的资助、树立楷模。

(6分)

(2)内容:

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自然天性。

(2分)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分)

(3)特点:

从注重个体人性的解放,到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国家民族的解放。

(2分)

影响:

促进青年思想启蒙,有利于培养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6分)

(4)因素:

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思想意识、民族危亡、政治局势。

(2分)

5.(2015·山东德州二模·39)(22分)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

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

(注:

刘大绅编、教育部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1月)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订立的《九江岳氏家规》中强调祭祀的时候“拜跪尤不可懈怠”,并规定“倘赞礼方完,执事者致祭,即哄然手弹膝尘,亦属不敬”。

而同时代《南海荷溪乡何垂裕堂族规》中扫墓之仪式规定为“

(一)齐集;

(二)立正;(三)行三鞠躬礼;(四)肃立;(五)颁发领胙券;(六)礼毕”。

——黄书光《变迁与转型:

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家族教育的两种倾向。

你对近代家族教育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8分)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的具体内容,可以从公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教材所学,从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国外教育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3)第一小问倾向,据材料三,可以概括为守旧与革新两种;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辩证分析,既要看到时代进步对近代教育的影响,也要看到发展同时在空间上的不平衡。

【答案】

(1)特点:

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

(2分)

影响: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4分,答出2点即可)

(2)发展:

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

(2分)

因素:

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教科书对公民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意识增强;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众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现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思想兴起并发展;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影响。

(6分,答出3点即可)

(3)倾向:

一种家族教育是恪守传统教育,坚持祭祀跪拜礼仪;另一种则是废除了跪拜之礼,体现了家族教育观念的革新。

(4分)

认识:

在近代经济和思想发展的刺激下,传统教育和礼俗开始了艰难转型,彰显了近代的平等精神;(2分)但是这种变化并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家族间差异明显。

(2分)

6.(2015·天津七校高三4月联考·13)(18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1)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4分)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8分)

材料三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

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

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

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材料四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

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

在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口号是:

“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这些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

(3)从政治因素上分析美、德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4分)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2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概括黄宗羲对学校的认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黄宗羲主张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其积极意义。

(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概括近代中国教育的变化;第二小问影响,从以上教育内容、范围和形式的变化来归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材料三、四体现德国的教育具有服从和驯服的色彩,而美国教育具有开放自由和普及的特征,故结合德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加以说明原因即可。

(4)可结合材料四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说明我国应借鉴之处即可。

【答案】

(1)认识:

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