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76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docx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范例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

机制初探

 

学院:

文学院

年级:

2008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XXX

学号:

20081234

指导教师:

XXX

 

2010年4月9日

摘要

金融自由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潮流。

从全球眼光来看,金融自由化显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看起来,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难免被卷入这一世界潮流。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增加了金融结构的内在脆弱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国际金融的传递机制。

金融危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抑制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就不能不对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渠道和机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对金融危机在国际间传递给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一点正是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理论所缺乏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探索。

 

关键词

国际金融,金融危机,传递机制

Abstract

Financialliberalizationhasbeenthetrendoftheworldsincethe90s20thcentury,.Fromaglobalpointofview,financialliberalizationisclearlyanirreversibleprocess,itseems,inthecontextoffinancialglobalization,everycountrywillinevitablybedrawnintotheworldtrend.Accelerationofeconomicglobalizationnotonlyincreasestheinherentvulnerabilityofthefinancialstructure,increasevolatilityinfinancialmarkets,butalsogreatlyenhancethetransmissionmechanismofinternationalfinancial.Financialcrisisisawarofnosmoke,tosuppressthefinancialcrisisanddefusefinancialrisks,protecttheeconomicsecurity,

Itwillhaveonthefinancialcrisisintheinternationaltransmissionchannelsandmechanismsforan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financialcrisis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passedtoacountryharmseconomicsecurityhaveaclearunderstanding.Thisisthetraditionaltheoryofthelackofprotectionofnationalsecurity,isanewproblemweface.Thisalsoledtoourexplorationofthefinancialcrisistransmissionmechanism.

 

Keywords

internationalfinance,financialcrisis,transmissionmechanism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形成2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传递机制的影响2

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3

(一)国际贸易方面的传递………..3

(二)金融渠道的传递4

(三)心理预期传递渠道5

(四)背景相似传递渠道6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对策分析7

(一)建立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7

(二)利用各种金融创新手段防范国际金融风险8

(三)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9

(四)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施有重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9

五、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策略建议10

(一)保持国内经济健康运行,积极推进经济改革10

(二)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微观组织制度建设10

(三)审慎放开资本项目,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11

(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11

结论14

参考文献14

前言

金融自由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潮流。

从全球眼光来看,金融自由化显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看起来,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难免被卷入这一世界潮流。

但是,金融自由化带给各国的结果并不相同:

在有些国家,自由化刺激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在另外一些国家,自由化则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动荡。

国际清算银行在1998年公布的对世界性的48个外汇市场持续三年的考察报告显示,货币项目下的外汇交易1992年—1995年增长了45%,1995年—1998年增长了26%,每天达到1.5万亿美元的水平。

而1997年全球商品和劳务的年交易量不过6.6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量仅为250亿美元,这意味着外汇市场交易量是商品和劳务交易量的60倍。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权威报告中,外汇现期交易量只占整个外汇市场交易量的40%,各种金融衍生物交易远远超过了现期交易,1998年底场外交易的衍生合同总价值达80万亿美元,外汇的期货和期权合同总价值为13.5万亿美元。

这些数字说明,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各个国家的金融联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并且会随着经济虚拟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危机更加频繁并出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即金融危机在多国间同时或相继爆发的群发性和传染性特征明显。

特别是2008年初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股市跳水、房价下跌、财富缩水、商业萧条,紧接着裁员、失业、丢订单⋯⋯铺天盖地的负面经济信息,给全球的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又一层的阴影,金融危机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引发战争,实际上,金融危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争。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是指某种金融现象在国际间传递的渠道、规律及其特征的总和。

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动也日益国际化,不同国家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也日益明显[1]。

20世纪80年代之间金融国际化尚未达到全球化的程度,金融现象由一国传递至其他国家并没有频繁的发生,国际金融传递机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国际间金融相互影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金融政策层面和金融结构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效应上。

不过,关于金融传递机制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对于学者而言,当时主要考虑和分析的是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至于金融结构的传递,更多是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向发展中国家的传递[2]。

从总体上看,金融传递并没有成为金融相关研究和金融相关影响的主要内容。

金融政策效果的相互影响是国际金融相互依存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危机的传递有几种不同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正常的相互依赖而引起的外溢。

例如,由于国家间存在不动产和金融联系,相互依赖意味着冲击会在国家间传播。

这种传播被卡诺和瑞恩哈特称为“以基本面为基础的传染”。

在正常时期,这些国家经济因素的共同运动反映了各国间正常的相互依赖性,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则构成了危机传递的基础。

第二类是没有基本面的联系,而只是依赖于投资者和其他金融机构行为而引起的外溢[3]。

例如,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会导致投资者在无法分清各国经济基本面有所不同的情况下,撤回在许多市场上的投资。

这种传递可以引起“非理性”现象,如金融恐慌、羊群行为、信心丧失、风险增长。

这些现象是个体的理性行为,但却导致金融危机的传递。

从80年代开始,金融国际化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国与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高,金融现象由一国传递至另一国愈发频繁,金融的国际传递机制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传递机制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使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相互影响日益增强和显著,金融现象在国际间的传递渠道也必然会进一步增多。

从人们关注的传统金融相关性角度分析,首先,一国货币金融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增大,尤其是大国的政策,常常会迅速通过一体化的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其次,金融市场价格的广泛联系性和一致性,尤其是股票市场波动呈现出的一致性,已成为市场参与者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再次,由于国际资本流动量和其他金融交易量的扩大,不同市场上交易主体相互影响,从而使交易规则和交易习惯也越来越趋于一致,各国的金融管理手段和措施也逐渐趋于相似化、一致化,金融监管标准也开始走向一致;最后,不同国家间金融机构的差异正在缩小,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金融市场走向一体化之前,金融危机爆发通常是一两个国家的个别现象,一般与这个国家基本经济活动的失衡密切相关[4],危机不具有国际传递效应。

以六七十年代多次发生的国际货币危机为例,美元和英镑曾多次大幅度下跌,但这种危机并未引起连锁反应,美元危机和英镑危机也不属于相互传递引起的连锁反应。

真正具有传递效应的连锁性危机是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最多表现出这种迹象的是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影响了国际资本对该地区的投资信心,国际资本便开始流出该地区,于是债务危机便开始在整个地区蔓延,并越来越重,最终使整个拉美地区都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

自从那时起,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国际金融传递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是:

金融自由化过渡和政府放松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导致一种金融产品的损失传递到其他金融产品上,从而造成一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它不仅由一国传递到另一国,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造成世界各国多产业、多领域内更大的损失和破坏。

总结分析90年代以来发生的欧洲、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我们发现其震荡及破坏作用主要是循着以下传递机制扩散出去的。

(一)国际贸易方面的传递

贸易传递渠道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过节的经济基础[5],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国家遭受发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传播金融危机,即所谓的“贸易溢出效应”。

从经济学上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价格效应方面,美元的贬值将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同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

如欧盟和日本。

另一个是收入效应方面,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会直接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导致其他国家出口放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这种影响对那些依靠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尤为显著。

如,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加拿大等。

以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居民消费支出因此而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长期以来保持贸易逆差,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

中国作为美国主要进口国之一,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7.5%。

事实上,撇除价格影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7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超过20%放缓至12%,这种进口需求的减少短期内是无法让国内需求弥补的。

一些出口企业因此而遭受亏损,例如主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玩具业出口增长率大幅回落,全球最大玩具厂商之一合俊集团已经宣布停牌,其东莞的两家主力工厂已经倒闭。

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通过这种作用机制,美国将危机传递到其他贸易国。

此外,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国家大幅贬值,根据购买力平价机制[6],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进一步增加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贸易对方国市场与第三国市场的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竞争力下降,同时为这些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宏观经济的增长受到严重拖累。

(二)金融渠道的传递

金融渠道传递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递的媒介,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递的途径。

金融危机还会通过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在国家间进行传递。

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渠道主要包括相互持股、同业存款、跨国金融机构母子公司等。

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的今天,这一传递途径相比以往更加重要。

这也被称为“金融溢出效应传递机制”。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这一传递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危机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间的传递。

在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许多一向以稳健经营著称的欧洲著名银行都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

英国北岩银行遭到的挤兑冲击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以后,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

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

这其中,除了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近年来欧元区金融机构对美国贷款的强劲增长,也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递的几率。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7],在过去的两年中,欧元区五大国家对美国贷款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是对其他地区贷款增速的两倍以上。

伴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也日渐频繁,这也导致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在各国间进行传递。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实现。

根据J.Tobin和H.Markowitz的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多样化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总体风险。

因此,投资者一般都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证券组合。

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属于风险和收益基本相近的同一类别,相关度很高,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有价证券收益率的显著变化就将导致跨国机构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至少是与该国相邻近及贸易联系紧密国家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递。

另外,一国的危机将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将令投资者在未受到初始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

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递。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资本流动这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途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主要是国际市场上投资者结构变化的结果。

以新近崛起的主权基金为例。

我国政府于2007年9月成立了中投公司实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战略,但由于中投公司最初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金融资产,而这些资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导致美国信贷危机的风险也借此渠道传入我国。

(三)心理预期传递渠道

心理预期传递渠道是指由于投资者对突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恐慌在类似经济体内进行传递,能起到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的作用。

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美国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中,心理传递是真正的加速器。

由以上二种实际关联(直接的贸易或金融联系)无法解释的危机传递机制,可统一归为净传染机制,亦可称作危机传递的预期途径[8]。

具体说来,预期途径产生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投资者对其他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风险的传递和危机的产生。

预期传递机制又可从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而示范效应则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就是信心。

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约占97%,可见,世界资本市场已成为一个大赌场;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资金投资在瞬间得以完成。

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动荡无常,市场更为情绪化,投资者的心理也更加微妙,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市场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评估。

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如同“传染病”一样,在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中间传递和扩散,导致人们行为的极端盲目和过度反应,推动金融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波动,极大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程度。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很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顾危机发出的种种征兆及预警信号,不断投入资金,增持美国资产。

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表现极度悲观,从资本市场上仓皇而逃,不再相信政府的政策举措,这种“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9],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和地区由于资金流的翻转而陷入危机。

(四)背景相似传递渠道

这种传递的对象是那些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类型相同、地理位置相近、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类似,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

这次在亚洲新兴国家中,韩国损失最为惨重。

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创新对旧的金融秩序提出的新的挑战。

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真正实质是,美国金融市场滥用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预支市场和社会信用,从而造成信用风险逐渐累积,进而酿成信用危机。

这场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提醒美国,经济发展要更注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非虚拟经济的虚高。

虚拟经济的运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变得更加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就造成了经济中的泡沫,一旦泡沫被刺破,反过来将严重损害实体经济。

另外,金融工具的创新要控制在监管范围内。

任何金融创新都应该立足于战略高度来规划,仅仅满足于技术性的、工程性层面的创新必然会忽视社会性的整体风险。

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当中,金融危机的传递途径极其复杂,可能是其中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综合。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防范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最重要的是加强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

具体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层应首先对金融危机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防范。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循着传递机制从发源国传向另外一些国家,关键在于后者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否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完善,金融危机被传递的可能性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建立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在大规模爆发之前往往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运行会显露出各种不正常的迹象。

如果人们能对这些不正常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探析的迹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建立起某种模型或指标体系,对酝酿中的金融危机(包括原发型和被传递型)进行预警,便可及时采取各种防治性措施。

建立外债监测指标体系对金融危机进行预警便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做法。

一个国家外债过多,造成偿债困难,是发生或被传递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借外债进行负债经营是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状态的一条捷径,并不必然会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这里的关键是借外债的“度”要把握好。

经过长期的总结,经济学家们建立起了一套估算外债负担和对危机进行预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

1.偿债率,即当年的偿债额(到期债务本息)与当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

国际上一般都把偿债率作为衡量一国借外债“度”的综合指标。

国际公认的偿债率警戒线(又称安全线)为20%,即超过20%便进入了危险区,容易引发危机。

2.负债率,即外债额与GDP的比率。

其经济含义是指一国的负债水平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负债率的警戒线为10%。

3.短期债务率,即短期债务与全部外债的比率。

短期债务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务,特点是所投资的项目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就已到了还债期。

因此,短期债务越多,就越容易陷入危机。

国际公认的短期债务警戒线为25%。

4.外债增长率,即当年外债增长额与年初外债余额之比。

它反映一年内外债的增长速度,警戒线为其增长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0]。

5.配套资金率,即外债与本币的投入比率。

借用外债只有与足够的本币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国际经验表明,配套资金率应为1∶2.5,即1单位外债要与2.5单位本币相配套使用。

在国内资金紧缺时,更应重视配套资金率的考核,切勿盲目扩大外债规模。

6.外资依存率,即利用外资与国内总投资的比率。

其经济含义是,一国总资本的形成中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应进行有节度的控制。

外资依存率的警戒线各国差别较大,一般认为不宜超过5%。

(二)利用各种金融创新手段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传递,主要是由于各国存在金融风险。

但金融风险只是构成了危机的可能性,并非是必然性,只要防范措施得当,便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与传递。

要降低金融风险,一般有两种方式:

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

分散风险就是运用“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理来管理风险,这种方式的依据是著名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大,证券投资组合本身只能对某些种类的风险进行分散。

转移风险则是将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并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金融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的厌恶者,有些投资者愿意承担风险并赚取风险利润。

风险转移不是无偿的,而是以付给对方风险报酬为条件的。

金融衍生市场就是一种可被用来转移风险的市场。

在金融衍生市场中,人们可以利用各种金融创新手段防范金融风险。

可采用的金融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期汇交易。

又称远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以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根据所签订的远期合同,在未来固定的日期或可选择的日期,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买卖交易。

借助远期外汇交易控制汇率风险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被广泛用于各类外汇风险的管理。

2.外币期货交易。

这是指在未来日子交割一定数量外币的交易活动。

外币期货合同产生的基本原理是将外币债务转变为标准合同,其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外币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在原理上与远期外汇交易一致,只是技术过程稍有不同。

这种方式能将风险从套期保值者部分地转向投机者,并且能在两者之间形成某种最优的风险——收益均势。

3.即期合同交易。

这是指拥有外汇债务或债权的交易方与外汇银行签订购买或出卖外汇的即期合同,以消除外汇风险。

即期合同运用的基础是现货交易,一般需在签约后的第二个营业日内办理完实际交割,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风险和货币风险[11]。

4.金融掉期交易。

金融掉期业务对债务国来说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货币掉期、利率掉期和期权调换。

货币掉期是对债务本金而言;利率掉期则只涉及到债务本金的利息;期权调换包括缩短或延长债务期限两种情况。

金融掉期业务的操作主要应根据债务国对各种外币的汇率和利率变动趋势所做的预测,以及根据本国外债的使用状况和偿债能力而灵活掌握。

如果所借债务的货币开始形成强币时,则应通过货币掉期,掉换成弱币,以便减轻强币汇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倘若经过货币掉期后,弱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