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73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广西南宁市4+N高中联合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O-16C-12N-14Na-23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36C-NMR(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有关136C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6B.电子数为13

C.质子数为6D.质量数为6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详解】A、136C中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3,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6=7,故A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数=6,故B错误;

C.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136C质子数为6,故C正确;

D.元素符号左上角表示质量数,136C质量数为13,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注意: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下列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B.蔗糖C.麦芽糖D.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特别大一般达1万以上、一般具有重复结构单元。

【详解】A、淀粉属于多糖,分子式是(C6H10O5)n,相对分子质量是162n,可以达到1万以上,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选A;

B、蔗糖属于二糖,分子式是C12H22O11,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不选B;

C、麦芽糖属于二糖,分子式是C12H22O11,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不选C;

D、葡萄糖是单糖,分子式是C6H12O6,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不选D;

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

2NH3,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内氨的质量增加了1.7g,则反应速率为

A.V(NH3)=0.02mol/(L·min)B.V(N2)=0.005mol/(L·min)

C.V(NH3)=0.17mol/(L·min)D.V(H2)=0.03mol/(L·min)

【答案】B

【解析】

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

1.7g氨气是0.1mol,所以氨气的反应速率是

因为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

4.在下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

①升高温度②加入催化剂③增大反应物浓度④将块状固体反应物磨成粉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般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据此判断。

【详解】①任何化学反应升高温度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②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③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了活化分子数,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④将固体块状反应物磨成粉末,增大了接触面积,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关于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减慢。

②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体积而使浓度改变来实现的。

③温度改变对任何反应的速率都有影响。

5.CO、NO及H2S都是有毒气体。

下列有关这三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能与氧气反应B.都易溶于水

C.都能与碱溶液反应D.都是电解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三种气体都能与氧气反应,分别是生成CO2、NO2、SO2(或S)和H2O,A正确;

B.CO、NO都难溶于水,H2S能溶于水,B错误;

C.CO、NO都与碱溶液不反应,C错误;

D.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H2S是电解质,CO、NO都不是电解质,D错误。

答案选A。

6.分类方法广泛适用于化学科学中,以下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A.纯金属与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

B.纯碱和烧碱的水溶液均显示碱性,故均属于碱类

C.按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溶于水后其水溶液能导电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所以纯金属与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A正确;B、纯碱即Na2CO3,水溶液显碱性,但属于盐不属于碱,B错误;C、按粒子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C正确;D、溶于水后其水溶液能导电的共价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也可能是非电解质,如二氧化硫,D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的分类判断

【名师点晴】该题的易错选项是D,判断是否是电解质时,除了要注意是不是化合物以外,尤其要看是不是自身电离出阴阳离子,而能否导电只是一种现象,不能作为判断依据,例如氨气溶于水溶液可以导电,但导电的原因是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出离子,氨气不能电离,因此氨气是非电解质,一水合氨是电解质。

7.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HNO3、H3PO4、H2SO4的酸性依次增强

B.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降低

C.Al3+、Mg2+、Na+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D.Na、Mg、Al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酸性:

HNO3>H3PO4,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依次升高,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故B错误;

C、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Al3+、Mg2+、Na+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Na、Mg、Al的金属性依次减弱,故D正确。

8.相同质量的铝分别投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中反应生成氢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氢氧化钡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Al均为2mol,则

A.由2Al~3H2SO4可知,生成氢气,消耗3molH2SO4;

B.由2Al~6HCl可知,生成氢气,消耗6molHCl;

C.由2Al~Ba(OH)2可知,生成氢气,消耗1molBa(OH)2;

D.由2Al~2NaOH可知,生成氢气,消耗2molNaOH;

所以消耗溶质的物质的量最少的是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选C。

9.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可发生可逆反应:

N2(g)+3H2(g)

2NH3(g)。

下列说法中,表明这一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N2、H2、NH3的浓度相等B.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

C.N2、H2、NH3在密闭容器中共存D.反应停止,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答案】B

【解析】

A.N2、H2、NH3的浓度相等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没有关系,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反应过程中N2、H2、NH3的浓度发生变化,当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反应一经开始,N2、H2、NH3在密闭容器中总是共存,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没有关系,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故选B。

10.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H3B.HClC.NaOHD.NaC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全部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则氨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

氢氧化钠是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判断

点评:

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化学键以及化学键和化合物关系的熟悉了解程度,意在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

明确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关系是答题的关键。

11.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是吸热反应。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A错误;B.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系,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错误;D.反应吸热,则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D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考查反应热的应用与判断

12.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

A.CH4B.CH3CH3C.C2H2D.C5H1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等质量的各种烃,其中氢元素的含量越大,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就越多。

由于甲烷的氢元素的含量最大,所以等质量的有机物中完全燃烧,消耗O2最多,选项A正确。

考点:

考查有机物燃烧规律的应用的知识。

13.化学中存在一些守恒或平衡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原子)守恒定律,某物质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则该物质一定是烃

B.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所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根据电子守恒定律,原电池中负极反应失电子数一定等于正极反应得电子数

D.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在任何时刻一定等于逆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

A不正确,因为无法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B不正确,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可逆反应中只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才是相等的,D不正确。

答案选C。

14.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

X

B.原子半径:

X>Y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X>Y

D.得电子能力:

X>Y

【答案】B

【解析】

【分析】

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为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Y为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以此来解答。

【详解】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为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Y为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则

A.由以上分析可知X的原子序数大于Y的原子序数,A错误;

B.X为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Y为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由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可知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B正确;

C.X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Y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X<Y,C错误;

D.X是金属,不能得到电子,Y是非金属,容易得到电子,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由信息得出元素的相对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熟悉元素周期律来解答即可,题目难度不大。

15.把甲、乙、丙、丁四块金属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若甲、乙相连,甲为负极;丙、丁相连,丁上有气泡逸出;甲、丙相连,甲上发生氧化反应;乙、丁相连,乙是电子流入的一极。

则四种一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A.甲>丙>丁>乙B.甲>丙>乙>丁

C.甲>乙>丙>丁D.乙>丁>丙>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电池中,负极材料为较为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为较不活泼的金属,氢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以此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详解】原电池中,负极材料为较为活泼的金属,若甲、乙相连,甲为负极,所以甲的活泼性大于乙的活泼性;丙、丁相连,丁上有气泡逸出,氢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所以丙的活泼性大于丁的活泼性;甲、丙相连,甲上发生氧化反应,负极材料为较为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所以甲的活泼性大于丙的活泼性;乙、丁相连,乙是电子流入的一极,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所以丁的活泼性大于乙的活泼性;所以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甲>丙>丁>乙。

答案选A。

16.下列各组混合物中,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A.硝基苯和水B.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水和溴苯D.碘和四氯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两种液体不能相互溶解,混合后分层,则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详解】A.硝基苯难溶于水,硝基苯与水混合后分层,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不选A;

B.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混合后分层,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不选B;

C.水和溴苯不能相互溶解,混合后分层,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不选C;

D.碘易溶于四氯化碳,碘和四氯化碳混合后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选D。

1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8gH2O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

C.1L1.0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

K+数为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和2.24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均为0.2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常温、常压下,18gH2O的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的原子数为3NA,A正确;

B.标准状况下乙醇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乙醇含有的分子数,B错误;

C.1L1.0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K+数为2NA,C错误;

D.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和2.24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分别0.1NA、0.2NA,D错误。

答案选A。

1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20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知,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故A错误;

B.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香叶醇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错误;

C.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羟基,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

D.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羟基,所以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实验室需要配制0.50mol·L-1NaCl溶液480mL。

按下列操作步骤填上适当的文字,使整个操作完整。

⑴选择仪器。

完成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托盘天平(带砝码,最小砝码为5g)、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胶头滴管等以及等质量的两片滤纸。

⑵计算。

配制该溶液需取NaCl晶体____________g。

⑶称量。

称量过程中NaCl晶体应放于天平的____________(填“左盘”或“右盘”)。

称量完毕,将药品倒入烧杯中。

⑷溶解、冷却。

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移液、洗涤。

在移液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需要洗涤烧杯2~3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定容。

向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________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若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溶解搅拌时有液体溅出,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同上)。

⑺摇匀、装瓶。

【答案】

(1).500mL容量瓶

(2).14.6(3).左盘(4).搅拌,加速NaCl溶解(5).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中(6).1~2cm(7).偏高(8).偏低

【解析】

【分析】

(1)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需要的仪器;

⑵根据m=cVM计算NaCl的质量;

⑶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回答;

⑷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⑸洗涤烧杯2~3次,可以保证溶质全部移入容量瓶中;

⑹根据定容操作的方法回答;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分析误差;

【详解】

(1)移液、定容需要容量瓶,根据容量瓶的规格,配制480mL0.50mol·L-1的NaCl溶液,必须用500mL的容量瓶;

(2)用500mL的容量瓶,配制溶液的体积是500mL,m(NaCl)=0.50mol·L-1×0.5L×58.5g·mol-1≈14.6g;

⑶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称量过程中NaCl晶体应放于天平的左盘;

⑷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NaCl溶解;

⑸洗涤烧杯2~3次,可以保证溶质全部移入容量瓶中;

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定容时眼睛俯视刻度线,则容量瓶中溶液

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偏高;溶解搅拌时有液体溅出,容量瓶中溶质减少,所配溶液的浓度浓度偏低。

 

20.Ⅰ.下列各组粒子,属于同种核素的是___________(填编号,下同),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同种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

①16O2和18O3②CH4和C3H8③H、D、T④3015R和

(核内15个中子)⑤CH3CH2OH和CH3OCH3⑥

Ⅱ.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

支柱之一。

⑴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①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Ba(OH)2·8H2O与NH4Cl混合搅拌B.高温煅烧石灰石

C.铝与盐酸反应D.C+H2O(g)=CO+H2

②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

为akJ,bkJ,ckJ,则1molN2和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需要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kJ。

⑵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负极是_______,正极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若消耗锌6.5g,则放出气体________g。

【答案】

(1).④

(2).③(3).①(4).⑤(5).⑥(6).②(7).C(8).(6b﹣3a﹣c)(9).Zn(10).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泡(11).2H++2e-=H2↑(12).0.2

【解析】

【分析】

Ⅰ.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分子式相同、结构也相同的物质属于同种物质;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

Ⅱ.⑴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②成键放出的总能量-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反应放出的能量;

⑵原电池中,活泼电极为负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负极是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根据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详解】Ⅰ.①16O2和18O3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②CH4和C3H8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2个CH2原子团,属于同系物;③

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④

(核内15个中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属于同种核素;⑤CH3CH2OH和CH3OCH3是具有相同分子式,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⑥

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属于同种物质。

故属于同种核素的是④,互为同位素的是③,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⑤,属于同种物质的是⑥,互为同系物的是②。

Ⅱ.⑴A.Ba(OH)2•8H2O与NH4Cl混合搅拌是吸热反应,故不选A;

B.高温煅烧石灰石是吸热反应,故不选B;

C.铝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C;

D、C或氢气做还原剂时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H2O(g)=CO+H2是吸热反应,故不选D。

生成2molNH3吸收热量1mol×ckJ/mol+akJ/mol×3mol,放出热量bkJ/mol×3×2mol,放出6b﹣(3a+c)kJ=(6b﹣3a﹣c)kJ。

⑵原电池中,活泼电极为负极,锌的活泼性大于铜,所以负极是Zn;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正极反应式是2H++2e-=H2↑,现象是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泡;负极是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

原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g。

Zn+2H+=Zn2++H2↑

652

6.5xg

X=0.2g。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E、H、G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

(3)I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

高温灼烧该化合物时,火焰呈______________色。

(4)分别写出B、G两种单质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素A和F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写出其中较稳定的化合物与CO2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r

(2).C(3).NaOH(4).HClO4(5).

(6).黄(7).2K+2H2O=2K++2OH—+H2↑(8).Cl2+H2O=Cl—+H++HClO(9).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首先判断出元素种类,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并结合有关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R分别是Na、K、Mg、Al、C、O、Cl、N、F、Ar。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

化合物中最多的是有机物,则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

(2)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