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61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docx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化学基础试验班教学心得

化学化工学院李洁

化学基础试验班的培养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打破了原有专业分类的界限,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培养全面素质”的思路,根据我校理工医各专业,特别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各类理工、医药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培养体系。

它充分凸现了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求真、求实的精神。

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以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

根据化学基础试验班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人文精神定位为综合理工科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观念定位: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善于把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性、寻求事物之间于事物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联系特点,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而人文精神主要指执著的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发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二者和谐的融合是体现科学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而且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有健全人格和精湛技术相结合的人,社会需要文理复合式、交互式的创新型人才,而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所以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综合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

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互相依存。

没有科学精神方面的目标,学生的综合理科学习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方面的目标,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精神,将来不能很好地造福于人类。

两者的对立和缺乏,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

化学处于自然科学的中心,它从分子、原子水平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

化学教育的对象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

化学与生物、能源、信息等21世纪热门科学领域密切相关,化学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正确地利用化学知识将造福人类,而不了解化学、滥用化学,就会危害社会。

因此,科学教育一定要人文为其导向。

二、教学体系定位:

“四大化学融合”,体现化学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

化学发展史是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教育的作用应包含化学科学素质与哲学思辩精神的培养。

创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应有一流的知识结构。

化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实验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化学理论对现代化学研究和学科交叉中的指导作用日益突出,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表明,相关学科一旦进入分子层次,就有大的突破。

例如分子生物学,分子计算机,宇宙化学等等。

所以,我们在教改班和化学基础实验班中,按大化学理念构筑四大化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实施先理论化学,后反应化学,以“演绎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先逻辑推理,再实验求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将传统“四大化学”课程内容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层次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四大化学融合”的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提出“以物质制备为主线,以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为基本内容”的大学化学实验新体系。

2、根据“以理为主,理工渗透,理工兼收,远源杂交”的课程建设思想,在“立足基础,保持特色,大化学理念”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一段式”化学教学,即先理论化学,后反应化学,“演绎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设应用专题,强调学科交叉应用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逻辑框架下,增设应用专题,强调学科交叉应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

每个专题比较完整地反映一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但都共同地指向化学的核心内容。

无论在材料、信息、能源、环境或生命科学领域,凡涉及化学的,基本上都离不开结构与物性、化学合成及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转换等。

专题讨论和教学使理论化学生动而充满个性。

教改过程中已经讲述的应用专题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储氢材料”、“燃料电池”、“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刻蚀工艺”,“结晶过程中的超声波强化”、“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冶金及材料科学中的计算化学方法”等等。

学生听了很感兴趣。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科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中物理化学于2004年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2005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评为学校精品课程。

三、教学方法定位:

通过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展现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理想中的教学应该是科学地再现求“知”与艺术地表现“美”,进而使师生双方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

人才培养中,教师就好比国家的“建筑师”,人才培养就好比“建楼房”。

“楼房”既要美观实用,又要融合时代气息;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千姿百态,以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需要。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与时俱进”。

实际上,传授知识只是课程教学的功能之一,而其更重要的功能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美人格的追求。

为此,我们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形成一种实中求活的教学风格,通过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鉴赏化学学科的发现之美、创造之美。

例如,在“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部分分析的部分案例有:

1、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奖励三位科学家“发明了确认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方法,可以迅速、可靠地确认蛋白质,更好地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作用。

”给新药的开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更好地诊断出癌症带来了希望。

得奖发明的是结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在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法上的创新,而这些恰属于化学的核心内容。

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化学融合到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出的基础性、创造性。

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乃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但其制造工艺中60%以上是化学。

如4Mb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制造工艺,有164个工艺步骤,118个依据化学,包括化学合成、化学加工、化学处理等。

充分体现了化学在交叉学科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影响。

3、J.W.吉布斯在热力学、冶金学、矿物学、岩石学、生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发现与巨大建树,尤其是他将热力学理论、物理化学科研实践与数学完美结合,建立了同时代人难以破译的相平衡理论——“相律”,极大地简化了一大批工业生产过程并使之成本下降,例如:

制冷、冶炼、燃烧、能源工程以及合成化学品、陶瓷、玻璃和肥料的大批量生产,从此化学才得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基础。

GIBBS“相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创造之美。

科学求真,真蕴含着美;人文至善,善也蕴含着美。

对于科学的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精辟地论述过“美与物理学”③,“我钦佩数学的美和力量”③,生动地揭示了“比自然现象的美更深一层的准确规律之美”和“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感慨“了解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美的感受似乎有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悟和欣赏本学科领域的科学之美,定能获得对科学探索不懈追求的激情。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创新的意志与誓言。

人文精神与大科学理念是创新的动力。

课堂教学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展示给学生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也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几年来,我们尝试、探索从化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的角度,开展工科大学化学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工科大学化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化学化工学院关鲁雄

 

一、工科大学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化学科学在物质(元素、化合物)与概念(原子论、原子分子论学说等)形成化学理论的基础上,一个多世纪以来大致上形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包括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二级分支学科。

近代化学发展迅速,知识量迅猛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许多新的交叉学科。

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地位逐渐得到认同。

化学也已经从实验科学转变为实验与理论并重的科学。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强调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化学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四门实验课融合为一门新的实验课程——《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该课程以物质制备(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为龙头,将化学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有机地融合,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科化学实验知识体系。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体现了化学实验自身的系统性与规律性。

二、《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1、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将传统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理论课程合并为一门新课程,其内容体系按“模块”与“网络”相结合的思维框架构筑。

以化学的三级学科和四级学科为“模块”单元,理顺彼此间的“网络”关系,合并原“四大化学”中相互重复的内容,保留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知识,形成一个包含了化学科学的必要知识点,能反映现代化学知识的课程体系。

这是一个“大化学”的概念,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将“四大化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

在构筑新的《工科大学化学》课程体系时,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理论化学”和“反应化学”两大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理论化学”以讲授为主、“反应化学”以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先“理论化学”后“反应化学”的“一段式化学教学”模式,使反应化学(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起点提高、信息量加大。

真正实现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归纳法”,不弃“演绎法”。

新的课程体系与旧体系相比较,节省课时25%,新增内容25%,较好地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课时压缩而要求提高”这一尖锐矛盾,使冶金、材料类工科专业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一步到位”。

这种教学模式被全国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界定为“一段式”的化学教学改革模式,它有别于其它化学教学改革模式,其特点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实行先化学原理推演,后化学实践知识归纳,充分考虑冶金、材料类专业的特点,即:

化学系列课程是这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其专业课又是基础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提高,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巩固与提高。

2、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前的化学实验依附于各门化学课程,在实验内容、项目、方法手段和设施上都有相当的重复,也没有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与研究”的知识体系。

通过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验证、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重大改革后形成的“四大化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新课程,是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

体现了现代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早期相结合;体现了设备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以“方法论”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培养和自我发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采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方法,即实行先用演绎法讲授化学原理(理论化学),后用归纳法介绍化学实践知识(反应化学),鼓励学生进行跳跃性思维,实现了“高起点,一步到位”的目标。

教学中强调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而不是化学资料的占有,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必讲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自学内容(描述性内容)和备查内容(化学数据),突出必讲内容,引导学生消化自学内容,掌握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网络)查阅收集整理化学资料的能力。

采取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如在“元素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重点讲解元素化学的研究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充实元素化学的具体内容。

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广泛收集资料,每人完成一篇小论文。

在课堂上以论文报告会的形式组织交流和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学形式:

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专家教授,如德国基尔大学Brodowsky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周福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LaiXiaojun教授等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开展题为“我身边的化学”的化学征文竞赛和实验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和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在规定学时学分内,学生可选做某一实验方法中的实验项目,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预约选作其感兴趣的实验。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课学习热情,学生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开放:

贯彻“基本要求加特色”的原则,通过“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内容的开放,较好地克服了开放实验中“学生放任自流”的偏向。

例如,“基本型实验”安排为“必做”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相结合,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选做”实验。

实验时间的开放:

贯彻“节约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通过“统一安排”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时间的开放,有效地克服了开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室忙闲不一”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

实验场地的开放与仪器设备的开放:

贯彻“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实验中心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全院打通,实现实验场地的开放、仪器设备的开放,在全院形成“创新教育”的合力。

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有利条件和实验中心网站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网上实验教学的24小时开放。

网络实验教学内容包括:

通过网络预习系统进行网络预习与自测;通过网络课件与教学视频材料进行网上听课;通过实验仿真课件进行网上虚拟实验;通过网络答疑系统进行网上师生对话和实验课答疑。

5、考试方法的改革

(1)理论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查、考试方法,注重个性教育,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因人而异地阅读不同的参考书,选做不同的习题。

改革单一的考查考试方法,采用课后练习与小论文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老师评分和学生评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2)实验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实验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0%,考试占30%。

期末考试形式多样,包括笔试、口试、实地操作、提交实验设计方案与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选作的不同实验项目,分别组织考试。

考核的内容不仅包含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这种弹性和多元的实验考核方法严格、科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与教学改革成果

1、着力于“改”字,贯穿着“导”字,突出“练”字,鼓励“创”字

教改班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的兴趣浓、劲头大。

面对素质良好的学生们,不只是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是注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改变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互不相同,都得自己独立完成。

这样,从资料收集到整理,从打印成文到报告,从多媒体软件的构思到制作,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过程的锻炼。

有了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将来如果需要哪个化学元素的资料,写出那儿元素的文章,都会中心有数了。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观察敏锐,所得的结论,常常是特别新颖的,对于一些创新思维,不仅让他(她)们畅所欲言,而且还加以鼓励。

这次教学改革,对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具有良好地推动作用的。

这种教学改革经验,值得推广。

2、学生评价

教化0201班班委会评语:

《工科大学化学》一书自身是有其特色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只学了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部分。

结构化学一部分的主线是能量最低原理。

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了各种理论的介绍。

由于结构化学的艰深,所以各种理论都无法览其全貌,因而一个理论代替一个理论,一个理论联合一个理论,而本书的好处就是将各个理论的优缺点讲得明了,使理论之间的过渡自然。

其次,本书后的思考题出的很好,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要领的理解。

教化0301班史静评语:

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在我所喜爱的课程上遇到一位很棒的老师。

关老师不只教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他还教会了我如何学习书本。

我觉得我在化学这一科的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前我部是孤立地死极地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就只会这么一个,无法与其知识点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现在,关老师有条有理的讲解,以及把各个知识点在一起的清晰的思路改变了我的不良思维方式,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提高了很多。

物理基础试验班《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小结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符力平

一、情况简介

物教实验班的《大学物理》课程分四个部分:

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用时两个学期。

二、教学宗旨

根据教改班的办学思想,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方法的培养。

由于该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绝大部分同学将来并不从事物理方向的研究,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我们认为:

《大学物理》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和了解物理学当中的一些基本实验现象和基本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这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从中学会和掌握如何解决客观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手段

具体做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一方面把物理的知识讲清楚,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所教的物理内容,把处理这类物理问题的方法明确指出来,使的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做法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将这种方法在其他领域内的应用也做相应的介绍。

在讲力学的时候,我们注重运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去处理变量的物理问题,例如强调极限的概念,并运用它重新定义速度、加速度;用“积分和”的思想重新给出功的定义等,这些对将来处理其它类似问题就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又如,在讲述振动问题时,根据同构的思想,引出简谐振动的矢量表示法,讲述振动的分解引入频谱分析思想,这些都是其他专业后续课程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如信号与系统等课程。

此外,还强调矢量和矢量分析的运用。

在讲述热学的时候,特别是在讨论分子运动论的时候,注重概率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客观现实中除了有一类确定性问题外,还大量存在一类不确定性的问题,并让学生掌握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如刻画这类现象特征所用的数学期望、方差等。

在讲述电磁学的时候,注重对连续体系问题的描述和处理,既引入“场”的概念和对“场”的描述方式,对不同的“场”,如何从“场”的梯度、散度和旋度这些方面着手,并建立相应的“场”的偏微分方程,这些对将来处理类似的连续体系的问题(如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在讲光学的时候,注重电磁波理论的运用。

例如,在讲述完光的空间干涉和时间干涉问题后,适当地介绍傅立叶光学,指出其方法与电信专业的通信理论的同源性,使学生能很快大致了解通信理论的原理。

四、教学效果

由于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发展当中的特殊地位,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处理和解决科学上一些问题的方法,使得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学科研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建议

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要组织不同专业的专家,对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讨论,定出一些标准来,使我们有目的地培养相应的人才。

2、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培养方案,如教学内容的选定,重点掌握的学科知识等。

3、组织一批在各个不同学科领域内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一起讨论编写即非某一专业又非物理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一批教材来,这是实行培养方案的切实保证。

4、建立长期的跟踪制度,对办学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这样可以对办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

物理基础试验班《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总结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夏庆林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基本原则和思路:

在保证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主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与近现代物理知识和物理学研究前沿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和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

2、具体做法:

与热力学统计物理相关的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和现代高新技术进课堂。

物理学每次重大突破,都深刻地影响其它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带动一大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相关内容纳入课题教学的范围,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熵和熵增原理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在材料学中相图计算中的应用、超导材料及应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及应用(特别是金刚石低压气相生长的热力学耦合模型)、耗散结构理论及应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霍耳效应(整数量子霍耳效应和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等等。

3、教学内容改革的实现途径

面对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采取了以下途径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

加强课程整合,达到系统优化。

认识《热力学统计物理》和《热学》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考虑其教学内容的互补性。

考虑《热力学统计物理》和后续相关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例如:

《热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较多,故在《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中对第一章的内容大部分只作简单的归纳复习。

固体热容量的爱因斯坦理论和固体热容量的德拜理论在《固体物理》中是重点内容,故在《热力学统计物理》中弱化,主要讲思路和方法,具体推导过程自学。

通过课程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互动,启发创新思维;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新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2、具体做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法:

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中组织阶段性的讨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及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精心选择讨论题,并将讨论题提前发给学生准备,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安排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并写出调研报告或小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讲授法:

在教学内容篇幅较大而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把一些相对简单或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或弱化,如:

热力学三定律等相关内容;而集中时间讲解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缓解了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踪学科前沿和动态:

将国内外与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的科研成果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如:

讲授二元相图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介绍与之相关的金展鹏院士的三元扩散偶方法及其在相图研究中的应用;讲授磁介质热力学时,介绍目前物理学和材料学领域研究得很火热的巨磁电阻材料、庞磁电阻材料、纳米双相耦合磁性材料和用途广泛的NdFeB和SmCo磁性材料;讲授获得低温的方法时,介绍与之相关的低温物理研究,如超导电性主要介绍高温超导材料BiS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