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28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ocx

资料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2、熟悉:

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3、了解:

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

二、教学大纲精要

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

  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发病率可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2)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即:

P=ID,P-患病率,I-发病率,D-病程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3)感染率:

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

  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估计某病的流行势态、也可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的指标。

(4)死亡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比较不同地区死亡率时因人口构成不同,也需要先对死亡率进行标化。

死亡率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作病因探讨的指标。

(5)病死率:

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6)潜在减寿年数(PYLL):

 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用潜在减寿年数来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能消除死亡者年龄构成的不同对预期寿命损失的影响。

潜在减寿年数是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

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用于衡量某种死因对一定年龄组人群的危害程度,比较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即可反映出对各年龄组人群的危害大小。

也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及卫生政策的分析。

(7)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是一个定量的计算因各种疾病造成的早死与残疾对健康寿命年损失的综合指标。

是用于计算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之一。

可对已有的措施计划进行初步的评价,测定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可以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及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可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3、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

1)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2)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3)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

4)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

(2)爆发: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

(4)大流行: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

3,疾病分布的形式

(1)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有助于深入探索致病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可帮助提出重点保护对象及发现高危人群,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不同;有效的预防接种。

  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横断面分析及出生队列分析方法。

后者可明确地呈现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有助于探明年龄、所处时代特点和暴露经历在疾病的频率变化中三者的作用。

横断面分析结果不能看出病因的作用和变化。

 

2)性别:

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包括:

两性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与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生物性的差异有关;妇女较男性有更少的机会从事一些危险性很大的职业;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在对人群中不同性别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进行比较时,亦应先分别对不同年龄组进行标化,再直接比较。

 

3)职业:

疾病的职业分布不同与感染机会或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有关;暴露机会的多少与劳动条件有关;职业反映了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的体力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不同,在疾病的种类上也有不同的反映。

4)民族:

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疾病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与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有关;与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有关;与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与各民族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的不同影响有关;与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不同有关。

此外,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等均与疾病的人群分布有关。

(2)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季节性升高的常见原因包括:

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媒介昆虫的活动力及数量均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与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和人类的活动有关;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及医疗卫生水平变化的影响;与人们暴露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及其人群易感性的变化有关。

3)周期性:

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疾病周期性常见的原因:

多见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存有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疾病便可迅速传播;这类疾病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所以一度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周期性的发生还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传染病流行的间隔时间取决于下列几方面因素:

前一次流行后所遗留下的易感者人数的多少;新的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人群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

4)长期趋势:

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长期变异出现的原因大致可归为:

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是传染病产生长期变异的主要原因;诊治条件和诊断能力的改变、医生诊断经验和诊断手段及方法技术的提高、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的引进、普及与应用;登记报告及登记制度是否完善,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类是否发生改变;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3)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国内各地区的分布:

2)疾病的城乡分布

3)疾病的地区聚集性:

地区聚集性的发生率可提示一个感染因子的作用,对探讨病因或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十分重要;可提示局部环境污染的存在。

4)地方性疾病: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4)移民流行病学:

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

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及移民国当地居民和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并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三、典型题库分析

(1)一种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于是发生下列情况:

A.该病患病率减少B.该病患病率增加C.该病发病率增加D.该病发病率减少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减少

答案:

[B]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

是患病率的概念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又因: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该新疗法虽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因此,再发病率一定的情况下,病程延长,旧病例不断增加,结果该病患病率增加。

正确答案为B。

 

(2)下列那些疾病常用病死率

A.关节炎B.消化道溃疡C.流行性出血热D结核病E.心肌梗死

答案:

[CDE]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

是病死率的概念与用途

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表明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所以,流行出血热,结核病和心肌梗死常用。

正确答案应为:

C、D、E。

四、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检测,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B.罹患率C.患病率D.期间患病率E.时点患病率

(2)下列哪项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无关?

A.致病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和减弱B.患病率的升高或下降C.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D.诊断标准的变化E.防疫措施的有效与否 

(3)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

A.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C.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E.存活时间长短

(4)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B.发病专率C.罹患率D.时点患病率E.期间患病率

(5)疾病分布是指

A.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B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C.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

D.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E.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 

(6)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

A.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B.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C.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D.民族别发病率,民族别死亡率E.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7)发病率指标来自

A.对住院病人的调查B.对门诊病人的调查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D.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8)患病率指标来自

A.现况调查资料B.门诊病例资料C.住院病例资料D.专科医院病例资料E.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9)对暴发性肝炎评价临床抢救效果时最恰当的指标应是

A.死亡率B.发病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

(10)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标最合适?

A.死亡率B.发病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

[A2型题]

(11)1994年平山县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B.罹患率C.时点患病率D.期间患病率E.感染率

(12)某医院心血管内科1985年和1986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数分别101人和121人,那么和1985年相比

A.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死亡危险性更大

B.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

C.心肌梗塞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

D.所有资料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频率的升降

E.以上均不对 

[A3]型题

某县有人口10万人,1997年因各种疾病死亡1000人。

该年共发生结核300人,原有结核400人,1987年共有60人死于结核,请问:

(13)该县的总死亡率为

A.300/10万B.60/1000C.60/10万D.1000/10万E.资料不足,不能计算

(14)结核的病死率为

A.60/300B.60/400C.60/700D.60/1000E.60/10万

(15)结核的发病率为

A.300/10万B.400/10万C.700/10万D.300/1000E.400/1000

[B]型题

(16)A.森林脑炎见于春天

B.吸毒、不正当性行为可致艾滋病

C.城市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农村

D.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有隐性流行

E.霍乱可发生大流行

1.人群分布2.地区分布3.时间分布

(二)多项选择题

(17)研究职业与疾病的关系时应考虑那些因素

A暴露机会B劳动条件 C民族 D劳动强度 E精神紧张强度

(18)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

A提供病因线索B帮助认识疾病特征 C提出治疗方案D有助于制定防治策略E可以确定病因

(19)疾病分布的季节性升高现象时由于

A气象条件的影响B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的劳动条件D风俗习惯 E人们的文化水平

(20)疾病年龄分布横断面分析方法可以说明

A描述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B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 

C同一年龄组不同时期死亡率的变化D不同年代各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E描述不同年代的发病率、死亡率

(三)名词解释

(21)发病率 

(22)患病率 

(23)感染率 

(24)死亡率 

(25)病死率 

(26)PYLL, 

(27)DALY 

(28)散发

 (29)爆发

 (30)流行

 (31)移民流行病学

(四)论述题

(32)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那些?

(33)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

有何区别?

(34)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35)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什么?

(36)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那些?

(37)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38)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39)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40)疾病出现城乡分布差异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五、参考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3)C(4)A(5)B(6)E 

(7)C(8)C(9)D(10)B(11)B(12)D 

(13)D(14)C(15)A(16)1B2C3A

(二)多项选择题

(17)ABDE(18)ABD(19)ABCD(20)ABD

(三)名词解释

(21)发病率:

发病率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2)患病率:

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23)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24)死亡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25)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26)潜在减寿年数:

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27)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和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28)散发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29)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0)流行:

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31)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作用大小。

(四)论述题

(32)升高:

病程长,②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降低:

病死率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33)1)横断面分析:

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多用于传染病。

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2)出生队列分析:

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

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34)1)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2)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

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5)1)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5)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36)1)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2)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

3)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

4)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37)1)遗传因素不同。

2)社会经济状况不同。

3)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

4)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

5)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

(38)1)原因:

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

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

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

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39)1)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

2)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

3)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

4)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

5)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40)1)城市:

①人口多、密度大、居住狭窄、交通拥挤。

青壮年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大,故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形成爆发或流行。

②城市工业集中、环境严重受污染、慢性病患病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高。

③空气污染或噪音的职业因素所致病害城市多见。

④城市饮水卫生水平较高故肠道传染病及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少见。

⑤城市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均高于农村。

罕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

2)农村:

①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

故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若有传染源传入会引起爆发。

②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可流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

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可传入、传出传染源,乡镇企业也出现职业伤害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