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6168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docx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

心理学教程练习册(补)

李文斐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一、解释

1、注意:

它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

2、感觉: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

它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4、观察: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

式。

二、填空

11、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12、感受性变化的根本条件是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13、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知识经验,也受言语的制约。

9、“万绿丛中一点红”、“黑夜里的灯光”极易引人注意,这是因为(B)引起的。

A刺激的运动B刺激的对比C刺激的强队10、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要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得清楚,这符合知觉的(A)

规律。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11、写美术字时,在字的旁边加些笔画,使字产生立体感。

这是利用了(错觉)

四、判断题

9、痛觉不能适应。

--任何感觉都能适应

10、飞行员在海上飞行,远方水天一色,飞机飞入了海中,这是空间定位错误(错觉)造成

的。

--

11、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这属于感觉(听知觉)。

--12、洗澡时水温没变,但人却觉得渐渐不烫了。

这是由于人的不同(同种)感觉相互作用的

结果。

--

五、问答

1、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P16

答;A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五年级时已跃居主导地位。

B注意由被动到主动逐渐完善。

2、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

答:

使认知材料具有强新奇励的特点,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无意注意为主,而发展有意注意又为学习所必需要做到:

a、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b、通过课内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有意注意。

c、积极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提高注意的品质。

3、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例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答: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

初入学的儿童一般还不会独立的给自己提出观察

李文斐

任务,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的特点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决定。

他们更不会制定观察计划,

就是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时常因不明确其目的而不去完成。

其次观察的精确性较差。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这在识字教学中表现的较明显。

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经常把相识的数字(比如6和9)和相

识的文字(比如已和己)容易混淆。

再有观察的坚持性较差。

低年级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被动性较强,周围环境中各种新异

刺激都会改变他们的知觉方向。

观察受到刺激物的特点的影响,受情绪和兴趣支配的特点,

决定了小学生观察的坚持性差。

例如,再观察某种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到新异刺激----青蛙的

跳动而转移注意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青蛙的跳动上,而离开---4、试从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再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这是为

什么?

答:

这是因为他们对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想象力不丰

富,因此常不能正确确认。

六、案件分析

1、老师再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与相异部分,分别用不同的彩色粉笔写。

这样做有

什么心理学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引起注意。

无意注意的特点)答:

突出对象,使对象成为重点,同时淡化背景,这样做能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

学生观察事物较粗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能说出客体的个别不封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性,老师把形近字的相同与相异不封用

不同颜色粉笔写能使他们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不同颜色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2、数学老师再黑板上用不用直尺画三角形时,虽然三条边不直,但学生人能知觉为三角形,

这是什么规律的表现?

受什么影响?

答:

这是知觉恒常性规律的表现,它受过去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

变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提过那个知觉的恒常性。

人在

不同的情况下始终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而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学生仍把黑

板上的图形知觉为三角形。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解释

1、记忆:

它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表象:

它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即当甘志国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

出来的形象。

3、创造想象:

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二、选择

9、提高记忆的效率,主要是靠提高(C)的单位容量。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常时记忆D、有意记忆10、一位小学生说,上数学课时,脑海忽然浮现出妈妈教我识数的情景,这是(B)

A、记忆联想B、记忆表象C、想象表象D、追忆

李文斐三、判断

10、小学儿童记忆能力与水平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

+11、幻想是一种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想象。

12、创造想象比再创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13、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久不能产生想象。

+14、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更重要。

+

15、小学儿童的幻想都是空想(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

四、回答

2、请你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实记效果的方法。

答:

a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b在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c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

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d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3、你认为怎样复习最有效?

答:

a复习要及时

b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c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d复习时要对材料进一步加工

4、答:

说明:

在外加激发动机情况下,无论表扬和批评对小学儿童的识记均有作用,其中四

年级提高的最多,二年级最少;在外加动机系统中,低年级组、物质奖励组识记效果最好,

高年级组精神表扬组识记效果最好;四年级儿童对精神或物质奖励差异不大,说明随着年龄

增长,精神表扬对识记的作用增强。

六、案列分析

1、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取“漏一补十“、”错一罚百“的做法。

你怎样看

待这种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

答: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的规律,要坚决反对。

学生识记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

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宜过多,否则一起学生的过渡疲劳,降低记忆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

一罚百”的做法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人为过

程制造心理障碍。

2、试分析“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等名言的科学道理。

答:

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就是这

个道理。

复习要及时,不要到已给遗忘了在去复习,不及时复习将比及时复习多用成倍的时间,

因此,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学而时习之”是科学的。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李文斐

一、解释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概念:

是人脑上反映事物质量属性的思维形式。

3、创造性思维:

这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4、变式:

它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

二、填空

2、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

人们借助于词进行抽象思维。

3、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酝酿、阐明(顿悟)、证实(验证)等四个阶段。

4、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选择

6、“铜是有色金属”这句话属于思维形式的(B)

A概念B判断C推理

7、“金属能导电,铝是金属,因而它能导电”这是(C)A概念B判断C推理

8、小学生能认识“老虎是动物”,表明其概念发展处于(B)水平。

A具体形象B形象-抽象C本质抽象

四、判断

11、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都是带有具体形象性。

+

12、概念的形成就是利用头脑中已掌握的概念去接受一个新的从属概念。

-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括、抽取共同的

属性,最终形成一个概念。

五、分析

1、答:

这种教师在帮助小学儿童形成和掌握“动物”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好

的。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概念的认识带有具体性、直观性的特点,

对动物这个高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存在着困难的实际。

教师运用了直观的教具帮

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已有知

识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这里教师所提供的“鸡、鸭、鹅”等都是小学儿

童所熟悉的动物。

第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概念形成=账务的思维过程的规律

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撒开一些非本质属性,把一些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及时加以

概括,并把概念加以具体化。

第四,这位教师设计还充分注意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如向学生提供说明各加工完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下定义活动。

如“他们会叫,会爬,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最后凡是有生命能生长、自己又能活动的

生物”还进行概念练习工作---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或否定的例子,要学生作出判断。

2、答:

这个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

产生了兴趣。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

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在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另作了直观教具,

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避免了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

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

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

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仅在教授计算课时可以使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可以使用,这

样又能使教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限以制作“鸭子的图案”,

还可以制作“小青蛙”、游泳|的小朋友扥图案。

那么这种活动产生在“数的认识”“比

多”、“比少”等教学内容可以使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六、问答

李文斐

1、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答:

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发展儿童的言语;b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c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d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2、从思维基本过程的角度评析“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心理学含义。

答:

见木不见林是只有分析没有综合;见林不见木是只有综合没有分析。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七、解释

1、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移情:

是指人们在观察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

3、意志:

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养成教育:

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是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

行为习惯。

八、填空

18、客体是否引起人的情绪体验模式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19、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

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0、儿童入学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在情感的内容、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情感的能力

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21、自控性表现为是否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九、选择

12、有的低年级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会哭起来,这是(A)。

A、情感的稳定性差B、情感的深刻性差

C、情感的内容贫乏D、情感的分化不准确

13、“明知故犯“是缺乏意志的(C)。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14、加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小学生的(A)

A、行为习惯B、坚持性C、毅力D、自制能力十、判断

11、情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并非对现实的反映。

-

12、激情、应激状态下人的认识理解能力显著降低,而在心境好的状态下则明显提高。

-13、应激状态是无法调节的。

-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说明意志对情感(认识)有影响作用。

-

十一、分析

1、答: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对立。

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表现自尊心

是一个人自人尊重的需要的反映,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

李文斐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2、答:

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制力,自我控制。

十二、问答

1、答:

一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b、

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c、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2、答:

认识是意志的基础,意志促进或阻碍认识;意志调节、控制情感,情感推动或阻碍

意志。

3、答:

a、意志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b、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十三、解释

1、品德:

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道德认识:

个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3、自律:

以自己独立的内在的评价为标准。

4、他律:

依靠别人的评价为标准。

十四、填空

5、心理学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

度最快。

6、小学高年级儿童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两方面

7、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方法有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其中说理法是最主

要的方法,因为小学儿童品德方面的问题,主要属于道德观念的错误引发的一些不良行

为。

8、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

“意义障碍”。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是具体人

的意义障碍和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9、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提出的。

给儿童提供的榜样要可敬、可信、可亲才能

发挥效果。

十五、选择

5、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B)最为常见的原因。

A攻击B撒谎C逃学

十六、判断

5、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方面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6、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坚持性的动力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7、儿童的攻击和攻击方式都是模仿的结果。

8、表扬或批评运用过于频繁,作用就会降低。

+

9、小学阶段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

十七、问答

1、答:

联系:

道德制约品德,是品德的依据;品德是道德的体现。

区别:

从属性来看,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心理现象。

从制约性来看,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个

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从所属学科来看,道德属伦理学、社会学,品德属教育学、心理学。

2、答:

3、请解释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现象的原因。

李文斐答: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教师和家长等外部因素调节阶段,

行为习惯虽缺乏自觉性切不巩固,但受到一定控制;中年级儿童由于独立性的发展,不少儿

童显得不那么“听话”了于是久可能破坏了原先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行为习惯水品的

降低;高年级儿童行为习惯水品的上升,表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已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开始向

内心自觉的方面国度。

4、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答:

这是因为:

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惩罚会消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十八、填空

十九、选择

二十、判断

二十一、讨论(问答)

1、答:

a、教师的主导性b、学生的全员性c、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2、答:

小学儿童的择友特点是:

同质性和趋上性。

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为教育实践提

供了值得高度重视的心理学特征,教师应善于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利用和调节。

3、答:

目前现存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在集体中进行,但集体只提供了一种背景,并没有发

挥集体的作用。

新的模式应是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室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

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排成马蹄型,按小组入座。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互相

启发,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交往。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二十二、解释

1、个性:

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洗礼特征系统。

2、需要:

当个体或者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不平衡状态以

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3、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则是由活动的

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二十三、填空

二十四、选择

二十五、判断

二十六、论述

1、答:

日常我们讲的个性,指的是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而心理学中的个性是

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答:

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同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会作

用时,首先要发生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一旦失去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个人便离开了人

类社会环境,心理发展也就定格在动物的水平上。

人与人联系是人与动物的联系的中介,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形成对世界、社会、劳动、他

李文斐

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因此,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3、答:

小学儿童的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

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它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A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b交往需要的发展;c认识需要的发展;d成就

需要的发展。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二十七、填空

二十八、选择

二十九、判断

三十、问答

1、答:

教师在评价儿童的学习活动及其成果时,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个性、个性发展的可能

性以及在班集体中地位的评价。

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通常是信服的接受教师的这

种评定,并在理解教师的评价时把自己划归相应的等级。

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对儿童

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儿童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今后的

努力方向。

同时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尤其是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

低的儿童,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前者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处没让后者看到自己还有某些

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

发展。

2、答:

两种都不利。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

些个性品质,他们通常在选题和做作业时很自信,而且喜欢选则那些显然是力不胜任的

任务,这些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

他们在选题和做作业时,不

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般选做容易的题目,这些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

格特征。

总上所述,所以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发展成长都不利。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十一、填空

三十二、选择

三十三、判断

三十四、问答

1、答:

联系:

a气质使性格染上气质色彩;b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及难易程度;c性格

掩盖、改造气质。

区别:

从反映内容上看,气质反映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性格则反映对社会现实的态

度;从形式上看,气质是先天形成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从稳定性看,气质很难改变,

性格较易;从气质上来说,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2、答:

为培养还只良好的性格,要注意以下几点:

a、提供适当参照体;b、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c、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d、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榜样教育的的作用;集体教育在良好

李文斐

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个别指导;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第十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三十五、填空

1、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

质属性;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逐步稳定。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年龄阶段:

a从出生至一个月为新生儿期;b从一个月至一岁为婴儿期;c从一岁至三岁为幼儿早期;d从三岁至六岁为幼儿期;e从六岁至11或12岁为童年期;f从11或12至14或15岁为少年期;g从14或15至17或18岁为青年期。

4、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5、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的典型特征。

三十六、选择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

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

3、儿童心理学中核心概念是(C)。

A成长B发育C发展

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

三十七、判断

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不可以)逆行的。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3、遗传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生物)现象。

-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教育对心理发展其主导作用。

+三十八、问答

怎样理解年龄特征的概念?

答:

年龄特征和年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他们对应起来。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的年龄

特征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首先表现为心理发展有固定的极端顺序和变化的速度,每一阶段

儿童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是共同的、普遍的。

其次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的心理发

展同样具有诸多共同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我们应根据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

阶段性、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妥善处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儿童发展水平之间的

关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