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10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docx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

中考作文巧结尾技巧

湖北监利县实验中学 胡礼仁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古人说过: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③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一、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结尾写道:

“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

“驿路梨花处处开。

”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

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

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中考作文构思5点创新方式

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

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

总结2001年中考作文的形式创新技法,定会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一、答题式构思。

2001的南京市中考作文要求以“对与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位考生自拟题目《自证对与错》,除首尾简约的环境描写外,文章主体部分由“已知”、“求证”、“证明”、“解答”这四部分组成,作者以这种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罚抄500遍”的认识,文章的主题——罚抄的“对与错”和拒绝罚抄,“与老师斗智”的“对与错”,通过这一新颖别致的形式表现得轻松而幽默。

二、剧本式构思。

随着中考作文文体要求的放开,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错?

对!

》抓住初三学生爱好写作“究竟对还是错”构思剧情,具备独幕剧的各种要素,序幕交代背景,学生涵静和李老师这两个人物的对话个性鲜明,涵静的内心独白声情并茂,舞台场景的转换自然流畅,“不语,扯衣角”、“抬头”、“站起”、“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等舞台说明准确得当。

剧本通过紧凑而集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当代教育体制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反思,取得了其他文体难以收到的表达效果。

三、谈心式构思。

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

河北一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呼告达42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奋斗的动力”、“发现你自己,发现你的美丽,更发现你的瑕疵”、“发现你自己的兴趣,展示你个性的美丽”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变异式构思。

“循规蹈矩”、一一对应地照题目的要求构思,难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机智的考生善于从题目中寻找“变异”点,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展示思维的个性。

2001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一句是“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使人心旷神怡”,在备选的三个题目中有一题是“听____我真____”。

不少考生在前一横线上填上具体的歌曲名,思维流向单一,雷同卷甚多。

有位考生将“校园歌曲”作为变异点,说那“飘洒缠绵”的春雨是一首没有乐谱的“校园歌曲”,于是拟出“听雨,我真陶醉”这样的佳题,令人耳目一新。

文中,作者说春雨“轻唱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变成一滴雨,一棵树,一棵草,一束花,一撮泥土”,“我成长中的错误会在这柔和的歌唱中变得美丽”,“太多心思……太多哀怨能在这春雨的浅吟中将它们逐一放飞”,由于作者通过变异式构思找到了适合自己抒发个性的切入口,所以能把听雨的陶醉说得入丝入扣,不同凡响。

五、反向式构思。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

2001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很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思考,新人耳目。

 

如何使文句有意蕴

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过:

“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刘知畿在《史通·叙事》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言近而意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文章饱含感情,言此意彼,将意蕴蕴含在言辞的深处或所写的形象里,让读者经过思考,透过字面的意义去了解其中的底蕴;能让读者阅读是被深深的吸引,阅读后能掩卷沉思,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这就是文句有意蕴。

如何使文句有意蕴呢?

一、形象描绘——“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加以表达,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和意蕴。

首先让我们来比较下面几组句子:

(1)

A、二十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B、二十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

站在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的往事……

(2)

A、大海从很远的地方向堤岸冲来。

B、大海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摆好姿势,弓起脊背,像一头西班牙斗牛拼死向堤岸冲来。

(3)

A、中年是一个繁杂丰富的人生阶段。

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

我现在是身兼多职,既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又要关心淘气的儿子。

学校里的事要忙,家务事也不能不管,自己还得学习进修,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地进行着。

有时候颇为感慨:

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中年是一块色彩斑驳的画布,亮丽的色调和平庸的线条在这里交织。

中年的行囊里装着一生最多的面具:

我现在既要扮演孝顺儿子,又要扮演慈祥父亲;既要争当模范丈夫,又要争当优秀教师。

中年的目光不能遗漏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既要关心妻子的血压是高还是低,儿子的考分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最近有什么新名词,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花样。

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小厨房的抹布之间,杂然展开。

有时候难免感慨:

生命就随着这日子,在一根根多起来的白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悄然流逝了……

(4)

A、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

B、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看夕阳。

以上几组句子,很明显下一句要比上一句更具体更形象,或使用修辞,或精心地锤炼了动词、形容词,使语言具有描摹美。

比如,第四组两句虽然都表达了“女孩想家了”的主题,但上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

而下句通过“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看夕阳”的意象,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下面我们以一篇写“春天”(节选)的高考作文来具体说明:

作家告诉我,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脸,一首清新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新谢的春泥,一声春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漫天的白云。

语文老师对我说,关于春的名字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在昆虫噬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时候,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相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亲切的耳语为这季节命名——春。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

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孩子告诉我:

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

可是所有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地笑了。

本文借作家、语文老师、老将军、孩子以及老农民等不同人之口,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的画图。

文章是怎样用语言构成画面的呢﹖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其基本手法是:

创设一个具体场景,再分头描述这个场景里的“个体”形象或感受,进行绘声绘色绘态地描写。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绘声,就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

文段中的雪有“扑哧”声,鸟有“吱吱喳喳”声,农民有“嘿嘿”的笑声。

绘色,就要遣色彩于笔端。

在作者笔下,雪成了花脸,小鸭的黄蹼,江畔浣纱的素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绘态,就要抓住景物或人物具有特征的“动作”神态。

在作者笔下,雪在笑,树会吟,春雪在“无端地惹哭”白云,桃花“攻陷”了山村水郭,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

鸟儿用双翼“丈量”天空……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物象,姿态万千。

可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训练,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再如,一篇题为《百年回眸》的作文中有这样的文段:

一百年前,屈辱的晚清统治者常常要用算盘算算“赔款”帐,而今天,中国人则用大型电子荧屏来显示澳门回归的倒计时。

一百年前,洋火,洋布,洋钉,洋油充斥中国的市场,而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遍布全世界。

一百年前,中国妇女要用小脚迈进20世纪的门槛,今天,英姿飒爽的中国女足队员踢出了一个世界亚军,扬威四海。

本来,这样的文章是很容易写空的老话题,作者却用“算盘”“荧屏”“洋钉”“洋油”的细节,把关于政治经济的抽象议论的话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历史的巨变;用女性不同时代的“脚步”形象反映时代的沧桑;用洋货与“中国制造”的对比,表达扬眉吐气的欢畅。

这样,通过联想和想像化抽象为具象的文字,显得生动而引人入胜。

这里的启示还在于:

作者抓住具有时代特征的某“一对具象”进行对比性描摹,既起“以一当十”的说理作用,又能够喻抽象于具象之中。

有时形象的描绘中加上丰富的密集的材料优势,对加强文句的意蕴也有很好的作用。

比如: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文段聚合了富有文学意蕴的意象,使语言含蓄,富有意蕴,而且文采飞扬。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传说等,都表现了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或哲理,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写作时,恰当地借用、化用都能增强作文的意蕴。

如某考生写听《梁祝》的感受: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

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

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

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

文中化用多个文学意象,厚重积淀令读者拍案!

再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一文:

作文开头,作者就以“一份诚信,一腔热血,一片拿云心事;一曲诚信,一阕高歌,一剑笑看风云”这样两行颇具新潮色彩的铿锵句式进行造势;又以“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诚信是一只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这样隽永飘逸而又象征意味十足的描写加以铺垫。

然后就推出了这样三段文字: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

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双双。

这朵爱的诚信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这朵诚信的花啊,凄美、哀婉。

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

这棵树里,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助。

这棵诚信的树里,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棵诚信的树啊,浓郁、隽秀。

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

这方土里,洗礼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土里,培养出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民。

这一方诚信的土啊,深厚、凝重。

这三段文字,可谓旁征博引,撷英掇花:

从孟姜女的相思泪,到梁祝的化蝶双飞;从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周恩来的鞠躬尽瘁,到孔繁森的一心为民。

其视野之广阔、材料之丰赡、信息之密集、语言之凝练之精美确实令人赞叹。

但是这一切,却基本上没有超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

这位考生能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迅速调出自己的所学所知,加以整合分类,以“花、树、土”三项来归类就绪,焕然生辉。

最后,又用“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一语点睛,照应题目,从而体现出一种韵致非凡的美感和氤氲清丽的哲思,使语言臻于化境。

 

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能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

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2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一下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中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一、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

  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

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直至“为伊销得人憔悴”。

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

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看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的确给人新颖的感觉:

1.引用流行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1997年山西)、《一切尽在不言中》(2003年淮安)、《常回家看看》(2003年甘肃)。

2.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2002年江西)、《生活好比一桌宴席》(2002年江苏)、《现在?

现在!

》(2003年陕西)、《成才全靠父母吗?

》(2002年江苏)。

3.套用流行语,如《在桥一方》(2003年山西)、《都是课外书惹的祸》(2003年天津)。

4.借用成语或名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1999年重庆)、《学无止境》(1999年广东)。

5.活用熟语,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交往说明书》、《低下头看看》(2003年四川)。

6.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2000年上海)、《着一袭美丽的绿袍》(2001年青海)、《一丝甘醇沁心田》(2002江苏)。

二、炼开头——举头已觉满眼春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

精彩的开头能一下子就打动评卷老师的心。

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我们可以欣赏一下下面这些满分作文的开头:

1.引名句,起点高远,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

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1999年广东《学无止境》)

2.巧博喻,形象开阔,如:

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土地。

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

(2002年盐城《一丝甘醇沁心田》)

3.趣比拟,别开生面,如:

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

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

(2002年河北《我叫把握》)

4.作排比,造势磅礴,如: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

(2003年江西《待人和善》)

5.巧设问,引人深思,如:

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

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

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

你在想什么?

(2003年江西《今夜星光灿烂》)

6.深抒情,生动感人,如: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流动。

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

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

(2003年丽水《永恒的情结》)

7.用题记,揭示主旨,如:

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

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

——题记(2003年荆州《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三、炼形式——巧持彩练当空舞

  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

我们谈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巧”。

其实,好的作品更需要漂亮的包装,我们如果少用传统的“三段体”形式,给作文换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的视野与享受。

看全国满分作文,各种各样的创新形式让人拍案叫绝。

1.日记体式:

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

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

如:

2003年安徽满分作文《体验“女朋友”》就以日记的形式表现了自己与女生交往的一段经历,每则日记着力写好一个小镜头,以此见证他的独特体验。

2003年深圳满分作文《留下》则用日记记录下三个时间段亲朋给自己的电话留言,来表现“非典”时期的非常爱意。

2.剧本式:

如2002年眉山满分作文《善良归家》:

时间:

寒冬的一个早晨地点:

一片茫茫的荒原上人物:

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

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

(画外音:

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急驰而过,金钱上,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

停车!

停车!

(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金钱:

你是谁呀?

为什么在这半路上挡我的车呢?

(边说边探出头来)

  ……(限于篇幅,后文略)

  小作者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短剧的表现形式,用场景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用舞台提示展示细节,用人物的台词阐述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见解,新颖独特的构思,让人拍手叫好。

3.小标题串联式:

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

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

如:

2003年河南满分作文《打造蓝天》就用了三个十分抢眼的小标题:

“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从表面上看,它们是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写照,深入文章,你会发现它们更是“我”心理变化的形象表述,通过小标题,文章的情节一气贯通。

4.童话寓言式:

如2002年江西满分作文《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中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童话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采用换位思考,站在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写出“我”——一条海豚回归大海时的幸福感受。

2003年辽宁的《一棵老槐树的自述》、云南的《做一片云,真好》、益阳的《书国的罢工》、淮安的《“鼓励”自传》、安徽的《真走访记》等满分作文将“老槐树”、“云”、“书本”、“鼓励”、“真”等形象事物或抽象事物拟人化,采用童话寓言形式,带给人独特的感受。

5.还有诸如书信、故事新编、微型小说、演讲词等形式,作者们围绕文章内容,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形式,从而让文章以创新之光照亮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