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04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docx

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56p

言语理解与表达——文章阅读

【通过试题讲方法】

哈勃望远镜是美国航天局联合制造的,长13米,重达12吨。

它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在25日被施放到613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开始了为期15年探索宇宙奥秘的使命。

1990年5月20日,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睁开了它的电眼观察宇宙。

它的对焦精度设计制造为0.007弧秒,也就是说相当于在965公里之外对准一个直径0.03米的目标。

它升空两个月以后,科学家发现望远镜的2.4米主镜的精密度长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使进入望远镜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造成成象模糊。

原先预期它能辨别140亿光年的物体。

但是由于主镜的缺陷,只能清楚地显示40亿光年的物体。

另一个大问题是太阳能电池板颤抖。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运行周期为97分钟,即每隔97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击,一天之内日出日没15次,哈勃望远镜24小时要进出地球阴影区15次,科学家发现,哈勃望远镜每次进出地球阴影都不断产生剧烈振动,是由于其金属支架在地球阴影内外的温差幅度为150℃--50℃情况下,反复热胀冷缩所致。

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振动持续6分钟左右;飞出阴影区时,振动约持续20分钟,这个时段出现的颠簸,造成图像失真,严重地影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宇宙遥远天体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

1993年12月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宙员,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升入太空,执行对哈勃望远镜进行在轨维修的任务。

1、对哈勃望远镜是什么物体,判断对的是()

A、它是安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天文望远镜。

B、它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指挥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C、它是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制造的天文望远镜。

D、它是在近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观测宇宙天体的天文仪器。

2、不属于哈勃望远镜设计制造预期功能的是()

A、对焦精度为0.007弧秒

B、主镜精密度差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

C、能辨别距地球140亿光年的宇宙物体。

D、平均每天绕地球运行近15圈。

3、"是由于其金属支架"一句中的"其"指代的是()

A、哈勃望远镜B、望远镜的主镜头C、太阳能电池板D、航天器上的照相机

4、对哈勃望远镜上产生故障的原因,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主镜头有误差,不符合预定规格B、太阳能电池组的控制板结构有缺陷

C、每次进出地球阴影时都反复热胀冷缩D、其他某些仪器中还有小问题

回答这类题目时,必须先通读全文一遍,基本掌握了原文大意之后,再看题目。

有些题目的答案一目了然,有些则需要透过题意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一般来说,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必须把文中涉及该题的内容再扫瞄一次,以确定判断是否正确。

解答:

答案为:

1、D2、B3、C4、C。

下面我们就文章阅读理解应当注意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

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

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

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

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

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是非常不得了的。

QZZN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帖子地址按住键盘Ctrl键同时点击鼠标左键点击这里就链接过去了),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

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

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

另外,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觉得,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

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用这个训练的软件训练,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也是我最最想推荐给大家网站,极力的推荐给大家(一样的,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左键)。

大家好好学习吧!

祝大家早日上岸!

1、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章阅读中的理解词语含义,主要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困难而弄懂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它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显的,其含义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具体的文字;一种是隐晦的,虽然在语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标示出来,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在考试公务员中前者居多。

例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整的次数。

解答:

选择C。

此题检测考生对数量词所指范围的理解程度。

原文讲他们寻找的结果是"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而不是向这些讯号调查,因此A项不对。

原文称他们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调查,而不是"分片调查",所以B也不对。

D项中的"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内容。

原句的含义是:

用波长21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三次调查,用波长10.5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两次调查。

故选择C项。

2、把握关键语句

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

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具体语境条件。

例题:

据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和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解答:

选择B。

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为了说明这句话,下文先介绍了厂家的说法,又谈了研究人员的看法及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厂家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即句不符实。

原文并没有否定"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科学性,倒数第二句话还对这类物质的特点作了分析;原文也没有否定"生物降解"的现实性,开头强调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数",结尾讲"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的"每个产品"是"经他们试验"的产品,并不是所有产品。

所以A、C有误。

D是明显的干扰项。

3、概括具体内容

概括具体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

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例题: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解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这个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

对上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阴山以南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

B、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对游牧与汉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C、阐明历史上游民族与汉族激烈矛盾的由来与发展

D、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解答:

分析备选答案可以看出:

C项内容有偏差:

A项只讲游牧民族,不全面;B项虽然内容概括全面,但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D项是正确答案,比B项更具有概括性。

4、辨别筛选信息

阅读的主要目的的是从书面语中汲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所以,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信息的正确理解。

例题: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流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强大电波。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

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

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物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1)讯号的波长是宇宙间极为普通的

(2)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3)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4)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5)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

(1)(3)B、(3)(5)C、

(2)(4)(5)D、

(1)

(2)(4)

解答:

选择D。

(1)句强调地球外文明很有可能用波长21厘米的极为普通的电波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

(2)句强调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它们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4)句强调讯号十分强大,这有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

其它(3)(5)的内容与试题的内容无关。

5、分析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就是记叙文中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

在公务员考试中,文章阅读主要是说明文阅读,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例题: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

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

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

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代替电磁波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

它可以冲破电磁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个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

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

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

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

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

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

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带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了,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1、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来传输信息的

2、下列对中微子通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调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其些物性,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解答:

1、B2、C。

做这类题需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逐一对应,淘汰错误的,选择正确的。

如果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则做法恰好与前者相反。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题:

A项错误,虽然第二自然段从开头讲中微子和微波通信过程相似,但这是从都有发射和接收装置角度讲的。

中微子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禁区,二者传递路线不同;从通信装置看,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B项正确,因为中微子与μ子共同穿过钢板后,μ子被阻挡并衰变。

剩下的是纯净的中微子束。

C项错误,中微子通信现在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目前"的通信方式。

D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中微子的光波和电磁波的电波这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再看第二题:

C项是不正确的,因为经过磁场之前的中微子已成为束状,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称,"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类试题主要是在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通过比较来选择或排除,考生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更要有阅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够迅速抓住关键词语,分辨原文与备选答案之间的细微差异。

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注意在阅读训练中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专项训练一】

(1)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你能想象一只绿色老鼠的样子吗?

科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试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相信,将相关基因移植入毛囊可以改变毛发的颜色,这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可能大有作为。

  抗癌公司是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里的科学家将一种水母基因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使老鼠长出了在蓝光下呈现荧光绿的毛发。

该公司总裁罗伯特•霍夫曼说:

“这些毛发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其中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

”这种荧光绿蛋白质就是使水母在暗处发绿光的那种基因。

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他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胶原酶可使毛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然后将老鼠皮放入培养液中。

培养液含有一种腺病毒,这种病毒与平常引起感冒的腺病毒相似。

该病毒很快进入老鼠皮上的水母基因细胞中。

霍夫曼采取措施使病毒迅速复制,这样病毒细胞就可以将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载入老鼠的细胞中。

霍夫曼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过程,他发现,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了绿色蛋白质的斑点,这是每根毛发生长的基础。

此后,这块老鼠皮上80%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毛。

然后,霍夫曼将这块长有绿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移植的毛发在老鼠身上不断生长,逐渐遍布全身。

  目前,该研究最乐观的前景可能就是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

研究人员已通过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这对于治疗灰白头发是重大进步。

但这种基因变体技术还要在老鼠身上再做几年试验才能用于人类。

科学家们认为,一旦人类掌握了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基因疗法就可以用于美发。

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红头发和褐色头发也都有其生成色素,但目前还没破解金发的分子构造。

一旦科学家们发现了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

霍夫曼同时指出:

“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

”他相信基因工程能使毛囊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和干扰素(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

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

通过基因疗法,毛囊里不仅能长出健康的头发,还有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糖尿病、癌症等。

实际上,把基因疗法用于美发要比治病困难得多。

美发需要把头上所有的毛囊都进行处理,而治病只在几个毛囊上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基因”和“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水母基因水母细胞的基因成分B.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病毒细胞的原有的基因成分

C.一种水母基因病毒细胞的原有的基因成分D.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水母细胞的基因成分

2.文中说“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依据的一项是()。

A.毛囊能通过基因工程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

B.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能制造胰岛素和干扰素

C.毛囊里能长出健康的头发

D.毛囊里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等顽症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水母身上带有能在暗处发绿光的荧光绿蛋白质,将该蛋白质植入老鼠毛发,就能使之发绿光

B.霍夫曼把一种类似感冒病毒的腺病毒,植入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并迅速复制,这样就使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绿色蛋白质的斑点

C.霍夫曼采用的基因变体疗法就是通过基因变化技术对老鼠的毛囊进行基因改造,从而改变毛发的颜色

D.科学家们认为,基因疗法能否用于美发,关键在于人类对头发颜色的基因的掌握,如果不能发现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很难改变头发的颜色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能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绿色的毛,意味着目前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技术使老鼠长出其他各种颜色的毛

B.人类的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将来科学家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就可能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

C.霍夫曼移入水母基因细胞时,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如果不用这种胶原酶,他的实验就不能取得成功

D.如果利用毛囊进行的基因变体疗法在人身上的试验获得成功,那么人类对白化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顽疾的治疗就会轻而易举了

5.下列哪项最适合作该段文字的标题?

()

A.彩色头发基因技术B.老鼠毛色变绿的原因C.毛囊的作用D.如何利用基因技术

  

(2)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0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

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

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

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

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

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

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

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

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

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

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这就是“深海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

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

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

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6.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7.在海水下的声速与温度和海水压力的关系是()。

A.温度愈低,声速愈慢B.温度愈低,声速愈快

C.海水压力愈小,声速愈快D.海水压力愈大,声速愈慢

8.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9.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并利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5题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沈冠军教授等根据可靠的石制品测年结果,认定云南省宜良县张口洞遗址在距今4万~10万年间存在人类话动,此前的中国原住民并未消亡,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这一重要依据相应不能成立。

作者同时认为骨化石的常规14C年龄存在较大误差,不宜在学术研究中引为佐证。

这一成果发表于最近出版的《科学通报》上。

  众所周知,具有现代解剖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