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600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docx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生平及其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终年七十二岁。

鲁国陬邑人,即今山东曲阜。

孔子为殷纣庶兄微子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以后,封微子于宋,为宋国的第一代国君。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是宋襄公的五世孙,孔父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

由于宋国内乱,防叔逃到鲁国。

防到居鲁后,为了追念其先祖,以孔为姓氏。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即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晚年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去逝。

孔子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少年时由于家庭贫困,他当过吹鼓手,帮人做过杂役,所以他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十八岁时,当过“委吏”,给鲁国贵族看管仓库。

后又当过“乘田”,看管牛羊。

十九岁时娶亓官氏女,一年后生儿子伯鲤。

为了生计当了季平子的“司职吏”,管理畜牧人员的小官。

二十岁时,母亲去逝,他辞去“司职吏”,在家办了私塾,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二十六岁时,由于几年的办学,孔子成名人、名士。

受到季孙氏的赏识,进入大夫之列,后来受到诬陷而被驱出鲁国,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孔子到了齐国,主要是考察齐国的政治,研习礼乐,他感到齐国的政治还不如鲁国,因而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

与齐大师讨论音乐,听齐的韶乐之后,被陶醉了,竟然使之“三月不知肉味”,还感叹地说: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这次到齐国没有被任用,于是孔子回到鲁国。

孔子三十岁那年,郑国子产死了,孔子闻之,恸哭流涕地说:

“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还评价子产说: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大约在这前后,齐景公和晏婴访问过鲁国,与孔子讨论过秦国的政治。

孔子说: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

身举五*,爵之大夫,起缧*之中,与语三日。

虽王可也,其霸小也。

”(《孔子世家》)孔子评价晏婴(晏平仲)说: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公冶长》)

孔子三十四岁,由南宫敬叔陪同去周室考察礼乐。

“孔子西观周室”,与人讨论“史记旧闻”,“问礼于老子”。

当时老子是“周守藏史”,于是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

孔子在参观后稷庙时,看了“金人铭文”之后,对其弟子说:

“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诸子集成·老子本议·附录》)孔子这次考察周室,开阔了眼界。

在与孔子辞别时,老子对他说: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善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

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辞别老子后对弟子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为网;游者,可为纶;飞者,可为缯;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去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史记·老子列传》)后来,孔子为了修《春秋》,又和左丘明一起去周,在那里“观《书》于周史。

”(《左传疏》引《严氏春秋》)这次可能是如《庄子·天道》篇中所说的: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老聃不许,于是*《六经》以说”。

孔子向老子介绍了自己学说的要点“仁义”,老子问何谓仁义?

孔子说:

“中心物恺(以物为乐),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这次孔子还向老子讲了自己修《春秋》的主旨:

“将以正人伦之序”,“杜乱臣贼子之心”。

后来孔子着手修《春秋》时,又派子夏等十四人去周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公羊疏》)孔子访问周室还对礼乐进行了研究,看见夏、商、周的许多文物。

孔子回到鲁国后,名声大振,向他求学的弟子,也不断有增多。

“自周返鲁,弟子稍益进焉。

”(《史记·孔子世家》)当时,鲁国的季、孟、仲三家大夫势力很大,时有越礼的事情发生,“鲁乱”。

孔子认为这是“乱邦”,“乱邦不居”,于是去了齐国。

与齐景公讨论政治,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

齐景公欲用孔子和封食田于孔子,晏婴极力反对,孔子再次回到鲁国。

当时的鲁国正是“陪臣执国命”,“天下无道”的时候。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始终没有被任用,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于是只得研究学问和进行教学,这样达八年之久。

到了鲁定公五年,孔子做了鲁国的“中都宰”。

定公六年,为鲁司空。

定公八年,又升司寇,主管司法行政工作。

孔子任司寇之后,除了整顿法制以外,还参与了外交和军事活动。

鲁定公九年,孔子“以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诛了少正卯之后,有门人问孔子,“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回答说:

“居,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凡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荀子·宥坐》)齐国人怕鲁国任用孔子,使鲁国振兴起来了,齐人送“女乐”给鲁国当政季桓子,“季桓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看到当政的腐败,鲁定公大权傍落,于是孔子离开鲁国都城,辞官而去。

这年孔子五十四岁。

之后周游列国十三年,去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国,游说过七十二位国君。

孔子失望于楚国之后,孔子率弟子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回到鲁国,这年孔子六十八岁。

从这时开始到孔子逝世时,共约五年的时间,孔子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讲学论道,删定《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

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时年七十有三。

二、研究孔子思想的有关资料

首推《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和行事的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的作者是谁?

其中当然有孔了学生。

从《论语》一书的内容看,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

因而。

《论语》一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些作者之间的年代相去甚远。

自唐代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疑心是曾参的学生编定的。

《论语》中对曾子都称子,记载曾子的言行比孔子的其他弟子多。

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子最年轻,《论语》还记载有曾子死之前与孟敬子的一段对话。

曾子死于鲁元公元年(前436年),这是《论语》成书的上限。

根据郭店出土的竹简的记载,《表记》、《坊记》、《缁衣》等为曾子的弟子子思所记孔子语,在《坊记》中直接提到《论语》并引用其文,而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这是《论语》编定的时间下限。

因而,《论语》的编定的时间在公元前436--402这34年之间,即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语言、文学、政事四科,今本《论语》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由此可以推知,此书可能是由孔子德行一科的弟子门人所结集的。

《论语》传到汉代,有今文《论语》和古文《论语》。

今文《论语》中有《鲁论语》和《齐论语》两种。

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语》,后又学习《齐论语》,他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篇目以《鲁论语》为依据,称为《张侯论》。

《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没有传授。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

参照齐论和鲁论作了《论语注》。

我们所用的本子基本是《张侯论》。

《论语》和《孝经》在汉代已是启蒙性的书,必须先学习了《论语》和《孝经》之后,再学习五经。

汉代人所注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

十三经中的《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丙的疏。

其他和《论语》注疏有:

《论语义疏》十卷,魏何晏注、梁皇侃疏;《论语正义》二十卷,魏何晏注、宋邢丙疏;《论语全解》十卷,宋陈祥道撰;《论语集解》十卷,宋蔡节撰;《论语集注》,宋朱熹撰;《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论语集释》,程树德撰;《论语疏证》,杨树达撰;《论语泽注》,杨伯峻撰。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著作,有几千种之多。

除《论语》之外,关于孔子思想的资料还有很多。

它们包容在儒家的其他的经书,如《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孟子》等,还包容在周泰诸子与史志、两汉诸子与史志、纬书、魏晋南北朝诸子与史志之中。

上述资料由姜文华等编辑到《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这部大型资料书。

该书于199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10月,在湖南荆门郭门出土的804枚竹简中,除了《老子》和《文子》和《语丛》之外,其余全部都是儒家的文献。

它们是:

《表记》、《坊记》、《缁衣》、《中庸》、《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五行》、《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等。

自宋代开疑古之风以来,对孔子研究的资料只信《论语》、《左传》、《史记》,其余有关孔子的文献都斥为伪作或假托,这种言论是不值得相信的。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在这么多的弟子中,一定有大量记录孔子语的笔记。

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派。

儒学各派弟子一定各自整理自己记录的孔子言论,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有关孔子思想的文献,就绝不奇怪了。

这种《论语》类文献,其史料价值与《论语》不相上下。

如今本和帛书本《易传》中的有关文献、《孝经》、定县竹简《儒家者言》和《哀公问五义》、《荀子》中的有关文献、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文献、《孔子家语》、《孔丛子》中的有关文献等。

现在,《缁衣》出土于战国楚墓,为上述史料的价值提供了证明。

孔子从20岁(或说从30岁)开始办学,直到他逝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事教学与学术活动,他的思想必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从学习到创新的过程,有一个从传统到创新的过程。

清末民初的廖平认为,今文经学为孔子早年之学,古文经学为孔子晚年之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在于“礼制”。

今文经学主《王制》之礼制;古文经学主《周礼》之礼制。

(参见《廖平学术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郭沂认为,孔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早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即经历了由礼学而仁学,由仁学而易学三个阶段。

(参见《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第五版)我认为,郭沂先生的见解很有见地。

现存的有关孔子思想的文献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郭先生观点的正确性,也可以解决在孔子思想研究中的许多矛盾。

譬如说有人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

蔡尚思先生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为此而列举了大量的证据。

如果我们把孔子的思想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上述争论就可以统一起来了。

第二节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为礼学时期,二为仁时期,三为易时期。

下面为阶段予以讲述:

第一,孔子的“礼学”。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现代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学者蔡尚思教授的观点。

为什么说“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呢?

他列举了13条例证,认为在孔子学说中,“礼独高于其他诸德”、“以礼为仁的主要标准”、“以礼为孝的主要标准”、“以礼为忠的主要标准”、“以礼为中和的主要标准”、“以礼为治国的主要标准”、“以礼为法律的主要标准”、“以礼为外交的主要标准”、“以礼军事的主要标准”、“以礼为经济的主要标准”、“以礼为教育的主要标准”等等。

(蔡尚思:

《孔子的礼学体系》,《孔子研究》,1993(3),10--11页)蔡教授的观点可备一说,他深刻揭示了“礼”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孔子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周礼在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了。

孔子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礼文化的薰染很深。

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脱离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孔子青年时代,还专门去周室学习周礼。

他首先接受的礼文化的教育。

但是,孔子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他在学习周礼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西汉时,《仪礼》已经取得了“经”的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仅只是《仪礼》的从属性的资料。

到了东汉时,“记”经过长期的流传增删,大多数被淘汰,最后形成了85篇本和49篇本,传说85篇为戴德所辑,称《大戴礼记》;49篇本为戴圣所辑,称《小戴礼记》。

后来郑玄对《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释,从此《礼记》才脱离《仪礼》而独立成书。

《礼记》的内容十分庞杂,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门说明《仪礼》中的关内容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侧重日常礼节的、有孔子的言论、有完整的论文、有记授时颁政的等。

《礼记》包含有儒家丰富的思想资料,特别是含有极为详尽的礼治主义的内容。

孔子在《礼记》强调“礼”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更也是人的文明水平的标志,也是人的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礼·曲礼上》)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礼”,离开了”礼“的制约,人的行为就会异化。

儒家在《仪礼》、《礼记》中规定了繁多的礼节、仪式来规范、制约和强化的人行为,使其人与人之间,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同僚之间都严格按礼的规定行事,把社会中各种关系、地位、上下、尊卑、利益都调节到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力图达到社会的平衡与和谐,达到天下安宁的管理目标。

“礼”有其内容和形式之分,“仁”是“礼”的内容,徒具形式的“礼”不成其为“礼”。

孔子一贯反对徒具形式的“礼”,重视“礼”的实质和内容。

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

”(《沦语·八佾》)人没有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有“礼”。

还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礼呀礼呀,难道仅仅只是玉器和布帛等礼物吗!

只讲“礼”的形式已经失去“礼”的社会功能,只有合于“仁”的“礼”和礼仪的规定,才能起到调节人伦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这种调节实质上起约束性作用,“礼”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外在约束力进而转化为人的内在心灵的规定性。

“礼”是儒家倡导的五德之一,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一种本质规定。

人的仁爱之心通过“礼”来表现,孟子认为“辞让之心”表现出来就属“礼”这种德行,通过“礼”的种种规定来规范和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之成其为人,而不致于异化。

《礼记·曲礼》说: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即人如果没有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

“是故圣人作(兴起),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既然“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仁德的一种表现,学“礼”,按礼的规定做事,按礼的规定去待人接物,就应该是人的自觉行为。

《礼记·曲礼》还说: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取:

趣也,治也。

即只能由人主动来循“礼”,学习“礼”;而不是相反,以“礼”去就近于人,强制人,教人。

“礼”是要在人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由人自觉自愿的遵守礼和实行礼,遵守“礼”应该是人的自觉行为。

“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所以,孔子强调说: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不学习礼,不知道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

要想成为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就要学礼知礼。

孔子从反面讲了之后,又从正面强调要“立于礼”,说明“礼”这种德行在社会中是何等的重要!

第二,孔子的“仁学”。

A、孔子首次创立“仁学”,“仁”本来只属于“德”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孔子把它从“德”中独立出来,上升为诸德之首位,并且把“仁”释为“爱人”,以“仁”释“礼”,实是孔子的独创,这也是儒学得成立的标志。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它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B、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孔子说的“人”是指什么?

是泛指所有的人,还是如赵纪炳先生所说的是指“统治阶级”呢?

孔子的第七代孙孔穿,慕公孙龙之名,去拜公孙龙之为师。

但是,孔穿请求公孙龙放弃“白马非马”的理论。

公孙龙说:

“先生之言悖。

龙之所以为名者,乃白马之论尔。

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

先教而后师者悖。

且白马之论,乃仲尼之所取。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弓。

左右请求之。

楚王曰:

‘止。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仲尼之曰:

‘楚王仁义而未遂也。

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上面孔子说的“爱人”的“人”,就是“人亡弓人得之”这个“人”,即一般的人,不是指哪个阶级、哪个阶层,或者某种亲疏关系的人,也就是在卫国看见的庶民百姓这些众多的普通的人。

所以,孔子“仁者爱人”这个命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

孔子“仁者爱人”这个命题,表现了孔子哲学思想的人本主义性质。

“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

”(《礼记·表记》)

从“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出发,引伸出孔子的其他思想的特征:

孔子曰: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礼记·哀公问》)

子曰:

“节用而爱人。

”(《学而》)

老聃曰:

“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孔子曰:

“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仁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老聃曰:

“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

“心中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庄子·天道》)“成”,成长。

“生”,生存。

“恺”,欢乐、和乐。

“物恺”,以物为乐,与物为一体的意思。

心中与万物为一体,兼爱万物而无偏私,是仁义的真正本质。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雍也》)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就是“泛爱大众,而亲近一切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想有所立,而应该让别人也有所立;自己想要发达,应该也让别人发达。

“博施济众”,那是高一个层次的境界。

C、“仁”是诸德的统帅。

子张问仁於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仁”统帅五德。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刚强、果断、朴实、说话谨惧。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於行。

”(《里仁》)君子对于一件事情,要多作思考,说话谟惧,不轻易作结论,而作事要果断迅速,不拖拖拉拉。

子曰:

“巧言令色,鲜也仁。

”(《学而》)“令”,善也。

花言巧话、在人面前讨好卖献媚者,是少有仁德的。

D、仁与勇的关系

子曰: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子曰: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子曰:

“勇而无礼则乱。

”(《泰伯》)

子曰:

“好勇疾贫,乱也。

”(同上)

孔子曰:

“夫水,……若有决地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荀子·宥坐》)

子曰: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

E、仁与礼的关系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佾》)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顺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子路》)

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子曰:

“不知礼,无以立也。

”(《尧曰》)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经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F、孝悌是仁的基础

有子曰:

“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子夏曰:

“贤贤易色(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他的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曾子曰:

“慎终追远(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用祭祀十分恭敬的方法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矣。

”(《学而》)

J、孔子德治的基础是仁学,德治是仁学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运用。

甲、通过道德的教化,启发百姓的自律性,反对用暴力或用杀戮的办法来管理国家,治理人民。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

孔子对曰:

“子(季康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仲尼曰: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乙、要实行富民、利民、惠民的经济政策,使百姓富之。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也哉!

”冉有曰:

“既庶也,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也,又何焉?

”曰:

“教之。

”(《子路》)

“所重:

民、食、丧、祭。

”(《尧曰》)

子曰:

“因民之利而利之。

”(《尧曰》)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颜渊》)

子曰:

“其养民也惠。

”(《公也长》)

如何做到“因民之利而利之”呢?

第一,“使民以时”(《学而》);第二,“其使民也义。

”(《公也长》)第三,减轻百姓的赋税。

“哀公问於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

鲁哀公问於孔子。

孔子对曰:

“政在使民富且寿。

”哀公曰:

“何谓也?

”孔子曰:

“薄赋敛则民富。

”(《春秋繁露·政理》)

丙、要对百姓实施教育,反对“不教而杀”的愚民政策。

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民认可或认为可以实行的事情,就教他们去做;民认为不可的事情或不认可的事情,就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

”(《尧曰》)先不对百姓实行教化,他们一犯法就进行杀戮,就叫做暴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

子曰: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经》)

孔子还以“六艺”教育学生,指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认为:

“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滑稽列传》)

第三,孔子的易学:

孔子晚年潜心研究《周易》,著有《易传》,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

正是因为孔子写了《易传》,才使后能读得懂《周易》;如果没有《易传》,《易经》真的成了天书。

正因为有了《易传》,才使《易经》脱离卜筮,走上义理之学的发展道路。

孔子从礼学到仁学,又从仁学到易学,也是孔子之学习继承到创新的过程。

也是孔子学说从研究社会走向研究天道,研究宇宙间普遍规律的过程。

《周易》是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普遍变化的学问,是孔子的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

《周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