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98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docx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

2019-2020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I)

〔说明:

试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案纸”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68分)

一、科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

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

“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

“子可与言乎?

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

“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

“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

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由此日夜怨望望,埋怨,责怪

B.信尝过樊将军哙过,拜访

C.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叛乱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

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3分)

①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

④常称病不朝从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B.③④C.①③D.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陛下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他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

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7.用“/”为下面划线的文字断句。

(2分)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2分)

译: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3分)

译: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苏溪亭(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9.这首诗描绘的是何时景色?

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10.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以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师者,所以。

(韩愈《师说》)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5)见贤思齐焉,。

(《论语》)

(6)水至清则无鱼,。

(《汉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①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草萌芽的早春,在春日思念起十月的枫红,在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盛夏,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

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天与地的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③不久前,孩子从美国打来电话:

“您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电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

”我说:

“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

”之所以这么回答儿孙,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

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儿孙们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在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

假如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

④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别离”。

台湾余光中老先生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别离”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

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

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的诠注吗!

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儿女,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情感田园中的绿茵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⑤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

记得198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

此话一出口,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

之所以如此,全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

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的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而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

如果将此延伸至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般的精神草场。

⑥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个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手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

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

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情致的画面吗?

⑦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

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美好景物的“思念”体悟到思念是一种享受。

B.第②段中“撕裂”一词,在文中有“终止”、“割断”之意,形象地写出现代科技给人类想象力带来的破坏。

C.作者不愿意安装电脑出像设备,是担心一旦关上电脑,仍然会陷入思念的痛苦中而难以自拔。

D.《乡愁》的动人魅力正来自于“久别离”孕育出的“长相思”,启示读者“思念”必须以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为前提。

E.全文虽以“思念”起,以“思念”终,但其旨并不在于对思念的感叹上,而是在于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思。

1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如何理解第①段中,“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4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2分)

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

14.从全文看,第⑤段中写王安忆访台一事有何作用?

(6分)

15.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读图时代”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7分)

 

第Ⅱ卷表达题(9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6.下列每对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3分)

A.刹那/古刹轧钢/轧花机重听/重足而立

B.颤抖/颤栗颈联/脖颈儿差劲/差强人意

C.证券/拱券伎俩/兄弟俩补给/家给人足

D.称职/职称荨麻/荨麻疹捋虎须/捋胳膊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无论世事怎样多姿多色,林林总总,这个核却是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宗,带有起源和归宿的性质的。

B.靠近外滩那边,窗外正好是黄浊浊的黄浦江,江对面浦东工厂的烟囱和田野历历在目。

C.有些记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新闻,这直接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

D.挂在墙上的这些装饰品,已成明日黄花,应该换下来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3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

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

20.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

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

(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

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颐和园旧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

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

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

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通水条件:

届时,前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

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条信息:

答:

第二条信息:

答:

2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

(6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

树叶(感激地)说:

(排比)

阳光(谦逊地)说:

(比喻)

六、写作(70分)

22.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文体不限。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纸

1—6选择题(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断句:

(2分)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8.翻译:

(1)(2分)

(2)(3分)

(3)

(5分)

9.

(4分)

10.

(5分)

11.名句默写(6分)

(1)

(2)

(3)(4)

(5)(6)

12.(4分)

13.

(1)

(4分)

(2)(2分)

14.

(6分)

15.

(7分)

16—18题(每题3分)

题号

16

17

18

答案

19.

答:

(3分)

20.(4分)

第一条信息:

答:

(2分)

第二条信息:

答:

(2分)

21.(6分)

树叶(感激地)说:

(排比)

阳光(谦逊地)说:

(比喻)

 

参考答案:

1.D(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2.C(“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3.A(B少了“常常”;C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D“必然趋势”判断武断。

4.D(弟,副词,只管。

5.C

6.D(“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有误。

7.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8.

(1)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3)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成为贤者了。

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

说:

“大王怎么竟肯光临。

”韩信出门笑着说:

“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皇上问韩信:

“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

“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皇上说:

“你怎么样?

”回答说:

“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

“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

“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

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

“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

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

“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

“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

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

深信不疑,说:

“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

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

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

“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萧相国欺骗韩信说:

“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

”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斩时说: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

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

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成为贤者了。

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9.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色,抒发的是怨别的情感。

“草漫漫”、“春事晚”以及“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文字都表明此时已是暮春。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形式刻画倚阑人凝眸深思的形象,第三句借“燕子不归”道出倚阑人心中思亲之情。

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

你看: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

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

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

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

11.名句(略)

12.CE(C项,作者不愿安装出像设备,是因为作者认为“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之间的感情淡化”;E项,其旨有对思念的感叹。

13.

(1)对未来、对亲人的想念如同雨后彩虹一般令人产生美感,在人生历程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希望和慰藉。

(“彩虹美丽”、“精神上的希望和慰藉”各2分)

(2)一种流于表面的装饰。

(1分)浅薄之徒对感情不认真不严肃的行为。

(1分)

14.王安忆访台一事,表现出作者崇尚含蓄而深邃的古典之美,自然引出下文对当今人类感情的议论,为深化主题奠定基础。

(“崇尚含蓄而深邃的古典之美”2分,“自然引出下文对当今人类感情的议论”2分,“为深化主题奠定基础”2分)

15.示例一:

持赞成态度“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让人用简单的方式表达感情。

现代科技虽然提供了快利的生活方式,却使人失去精神空间,久而久之,感情变成一种游戏,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含蓄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示例二:

持反对态度,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让我们表达感情更加便利。

生活载体只是一种形式,它的飞跃进行,无法取代人间感情,更不必担心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态度鲜明2分,从文章出发谈理由2分,自圆其说2分,语言通顺1分)

16.B

17.C

18.A

19.示例:

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20.第一条信息:

长江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2010年进京。

第一条信息:

2008年4月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由河北向北京供水。

21.参考:

树叶:

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给予,温暖的呵护,是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

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

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