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5833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高二历史教案.docx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1高二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1_高二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位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2)通过对农村和城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及结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和学习历史的习惯。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体制。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是重点。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又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难点分析: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难点。

学生阅历和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一些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事实,由具体到抽象。

课堂教学设计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请同学们回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生:

(回答问题)

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板书第二节课题)

师:

哪位同学能说说:

什么是现代化?

生:

(回答)

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是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投影出下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现代化福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切合实际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生:

(同教师一起阅读理解资料)

师:

资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主要是指经济体制。

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发民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适应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

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生:

(阅读教材并理解)

师: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进行改革?

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然后又推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

请同学们想想,我国为什么要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生:

(思考回答)

师:

邓小平说过:

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我国就不可能摆脱贫困。

所以,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什么?

是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请同学们看教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师:

从原因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产管理过于集中,搞大锅饭。

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

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家在农村的,大概很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及实施后产生的影响)

生:

(阅读教材小字)

师: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意义)

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克服了曾经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窝工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摆脱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3.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

农村中由于管理过于集中,束缚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城市中,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效益?

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可以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130页中节选的材料)

生:

(同教师一起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师:

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知识,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如何改革才能使企业有活力?

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介绍,国家是如何对城市经济进行改革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生:

(阅读教材并概括)师:

通过这样的改革,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请同学们继续来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130页“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而明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材料)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进一步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生:

(阅读教材)

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用电脑软件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从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生:

(与教师共同学习)

2.对外开放的意义

师:

请同学们讨论:

我国对外开放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它同旧中国时的“门户开放”有什么不同?

生:

(互相讨论,宣布讨论结果)

师:

(总结学生的发言)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1.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农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意义)

生:

(阅读教材并概括)

2.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师:

(利用电脑演示《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门重要工程示意图》)

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对外贸易和科学文体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生:

(阅读教材了解)

师:

(简要介绍我国小康水平的标准)

(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步伐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十八课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发展;纺织、制瓷和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手工工场的出现。

在教师指导下,看本课地图及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分析机户和机工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提高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认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的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

通过对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廉政措施,促使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以身作则行为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明朝时期,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

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当前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

导入新课:

1.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l)背景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社会十分贫困,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社会不稳定,统治者也很难剥削到很多财物。

(2)目的

使安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

(3)内容

①奖励垦荒(并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

②实行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

③兴修水利;

④提倡节俭。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到明太祖后期,田地大量开垦,军队的粮食基本自给,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西汉初年,统治者也采取过休养生息政策,访问有哪几位统治者?

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2.农作物引进新品种

(1)原因

明初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加的速度较快。

从洪武十四年到永乐元年22年中,人口增长了12%.平均每年增加人口30万。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给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突出的国情。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人口控制不住,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因此,现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明朝政府是怎样解决粮食紧张这个问题的呢?

(2)措施

①种植高产的小麦、稻米;

②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出现三季稻;

③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如美洲的甘薯、玉米等。

(指出这是明朝农业的一大特点。

3.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

(1)纺织业

纺织业有两种,分别是棉纺织业和丝纺织业。

书中说“松江仍是棉织业中心”,言外之意在明代以前的元朝它已经是棉织业中心了。

明朝的棉织业很发达,我们除了掌握松江外,还应该掌握另外两个地点——杭州和湖州。

明代时候有一句谚语:

“买不尽松江市,收不尽魏塘纱。

”这句话主要形容松江的布和魏塘的纱特别多。

丝织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西汉时候就有“丝绸之路”。

发展到明代,仍然很发达。

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优。

(2)制瓷业

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到了明朝,制瓷业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了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代表作就是“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景德镇在明朝仍然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景德镇瓷器质量好、品种多、产量大,名扬海内外。

英文中称中国为CHINA,而CHINA的解释之一就是“瓷器”。

可见,制瓷业在中国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

(3)采矿业

明代的采矿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用火药爆破开采矿石,这在当时是采矿技术的一大进步。

那时,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为燃料。

焦炭是用煤干馏而成的固体燃料,质地坚硬,多孔,发热量高,多用于冶炼。

并且,使用活塞式风箱,加大风压和风量,提高炉温,所以冶铁的技术和质量都高于以前。

著名的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地。

在采矿、冶炼技术提高的同时,铸造工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华严钟就是一个代表。

(教师向学习出示钟的图片)该钟钟体高6.75米,重46.5吨,钟身内外铸有佛经23万多字,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大铜钟。

它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钟声依旧,它在北京的大钟寺内,向世人展示着我国人民高超的冶铸技术。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国人民又成功地铸造出一个世界奇迹——“世纪钟”。

它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才智。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期以后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4.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1)商品种类繁多

当时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200多种。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农产品的上市?

(因为明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粮食有了大量剩余。

手工业品种多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手工业发展快,纺织、棉织、制瓷、采矿、冶金等各行业都超过了前代的发展水平。

(2)城市繁荣

明代商业城市很多,除了北京、南京,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当时,南京的商业决不亚于北京。

尽管南京、北京的商业已经极其繁荣,但是仍然比不上苏州与杭州,当时流行一句谚语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可见其繁荣程度绝非一般。

(3)集市贸易的发展

这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课文中提到的苏州吴江的盛泽镇,从明朝初年的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发展成为明朝中后期上万户人家的市镇,就是一例。

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5.“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

(2)表现形式——“机户”和“机工”的出现。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几十个劳动者进行生产。

被雇佣者就是“机工”,他们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这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3)实质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不同于奴隶制下的人身占有关系,也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

比如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有时也带几个学徒和帮工,但学徒和帮工“衣食于主人”,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学徒没有工资,帮工除衣食外,工资也很少。

而手工工场主即“机户”,则是利用手中的资金雇佣“机工”劳动,成为完全靠剥削机工剩余劳动为生的早期资本家。

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机工”,他们自己没有织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计日受值,自食其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文,仔细理解。

(4)地位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总结:

明朝中后期的这种资本主义萌芽,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

从地域看,只是出现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带地区;从行业上看,也仅仅限于纺织、制瓷业等少数行业中。

在全国范围内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着主要地位。

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进入了衰退时期。

它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课重点:

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本课难点:

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

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

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

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

  2、掌握内阁实权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标志:

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

  教师指出:

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①“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

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

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③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

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1913年)

  教师讲述: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

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

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三、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

  1、原因(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总统独裁和总统世袭制的建立

  教师总结:

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独裁专制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袁世凯不仅成为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子孙,这时的中国只剩下“民国”一块招牌了。

  2、袁世凯空前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

  洪宪帝制的丑剧,使一些原来对他还抱有幻想的人也认清了他的真面目。

反帝制复辟的怒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

  3、孙中山号召讨武力袁

  ①过程: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

蔡锷率军出兵四川、李烈钧出兵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

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

1916年2——3月间,继贵州独立后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先后独立。

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革命党人在活动。

  ②结果:

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还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但胜利果实最终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四、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

  原因:

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发动:

孙中山

  响应:

滇、桂军阀(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威胁)

  为保护被孙中山视作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因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滇、桂军阀的利益,所以滇、桂军阀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

但是随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展开和段祺瑞的失势,武力统一的威胁消除,南北军阀串通一气,排挤孙中山。

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

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

(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

(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

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

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文艺复兴

重点:

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

电教手段应用:

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