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74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讲到“民主”,我们常会提到雅典。

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认识?

()

①雅典自立国以来就有民主的优良传统,历任领袖均能加以发扬

②雅典虽然历经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最终认为民主政治最为可行

③雅典式民主是所有人民都可以参与政治,以投票表决公共事物

④当时民主仍有身份限制,公民才有参政的权利,妇女亦被排除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2、关于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伊斯兰教的产生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关系密切②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③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④伊斯兰教属于多神信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B.该法没有给平民阶层带来任何好处

C.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

4、在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以后,贵族和平民成为最初的基本社会等级。

下列关于这两个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迥异B.西欧的封臣对封君没有任何义务

C.古罗马平民与贵族利益趋向一致D.古希腊女性也可以享受民主政治

5、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6、《礼记·坊记》记载:

“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7、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汉朝实行察举制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

A.唐之中书省B.元之中书省C.明之内阁D.清之军机处

10、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1、“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12、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

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B.团结了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13、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大地主的特权问题B.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14、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 

C.散文体的随感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

15、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

《资治通鉴》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16、1880年,薛福成写到: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征婚广告

(一)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

1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侧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8、关于下面两幅图反映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①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②袁世凯在列强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图谋复辟帝制

③由图一到图二情形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④中华民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

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B.普法战争爆发

C.中英正在签订通商协议D.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20、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

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

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

21、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22、俾斯麦说:

“(德意志)这个巨型的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

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

”材料中所说的“这个巨型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指的是

A.处于四分五裂政治状态的德意志

B.德意志工业革命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

C.德意志传统上军国主义思想严重 

D.德意志是当时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23、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实

推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1个B.2个C.3个D.4个

2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组织”、“纪律”、“政治”、“革命”、“申请”、“解决”、“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就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5、右图是一幅关于二战后初期反映“冷战”的漫画《来吧,小鱼!

》。

画面中的山姆大叔手抓渔网,正在召唤小鱼过来。

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凯南“八千字电报”B.富尔顿演说

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

26、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

“应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依据这一观点,建国后进行了

A.土地改革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

”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

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

28、下列是一组国际组织的标志。

其中主要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是

 

ABCD

29、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D.欧俄均衡的世界

30、汤因比说:

“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

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

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

”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特征之一,以下对其认识最全面的是

A.直接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B.有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对佛教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3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

C.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D.清初军国大事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33、有人说:

“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假如这场革命能象________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

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十月革命C.彼得一世改革D.明治维新

3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最有可能

A.受到资本家真诚欢迎B.得到工人的普遍认可

C.获得国会的大多支持D.遭到少数农民的反对

35、“二战”后,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其总统杜鲁门宣称:

“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末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历史价值观的感悟——中西政治制度比较

学完古代历史,同学们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并展开如下讨论:

 

史实二

史实一

苏格拉底: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昼判(处理)狱(案件)而夜理书”。

 

问题:

(8分)

(1)结合材料,指出古代雅典、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分)

(2)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对这场讨论你有什么看法?

(2分)

37、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走进中世纪

 

图一图二

问题:

(10分)

(1)图一、图二分别描绘了中世纪欧洲什么经济的发展状况,其各自特点如何?

(4分)

(2)以上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分)

(3)伴随着以上两种经济的变化,西欧封建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分)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2分)

38、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

 

问题:

(10分)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

为什么?

(6分)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4分)

 

39、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材料二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

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

(12分)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6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2分)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分)

 

40、中国近代外交中的不平等条约

40.阅读下表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问题:

(10分)

(1)如何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叙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8分)

 

41、世界经济格局及演变

材料一:

时间

国家

说明

17世纪

荷兰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

英国

经济上的单极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美、德、法

经济上的多极化

二十世纪初(一战后)

美国

经济上的单极化

二战后

美国、苏联

政治上的多极化

70年代后

美国、日本、德国

当代经济强国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各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1930年

40%

9.5%

7.6%

10.5%

2.9%

5%

1937年

36.2%

9.5%

4.3%

10.4%

3.5%

3.7%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1925年

14%

15%

7%

8%

1%

4%

1937年

13%

16%

5%

9%

4%

%

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问题:

(26分)

(1)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100年的时间,英国单极的世界经济格局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2)基于材料二,阐述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5分)

(3)用史实论证“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观点(2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经济格局及演变的看法。

(15分)

 

历史学科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共75分,1-30每题2分,31-35每题3分,多选不得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DDBABDCDBCBCBAC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BCAADAACCDBCDBA

题号3分1分0分

31CA、DB

32DA、BC

33DB、CA

34BC、DA

35DBCA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或直接民主);君主独裁(或皇权至高无上)(2分)

(2)(能从2个以上角度进行比较,每个角度2分)

如:

地理环境:

海洋/大河;政治基础:

小国寡民城邦政体/大一统帝国;经济基础:

工商业/农业;思想文化因素:

公民追求平等、重视参政和民主的价值观/法家集权思想;其他因素:

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家的努力/秦始皇的决策;

(3)不能以简单的孰优孰劣来评价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与不同的国情相适应;都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任意两点2分)

37.

(1)庄园、城市(2分)。

庄园:

自给自足(或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人身依附明显等)(1分);城市:

商品经济(或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人身自由等)(1分)

(2)庄园是中世纪基本经济组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复兴;随城市的兴起,庄园逐渐衰败。

(2分)

(3)从封建等级制到等级君主制(2分)趋势:

王权逐步加强(2分)

38.

(1)说明:

本题可以按以下五个层次来给分。

第一层次:

仅仅回答“不是”而没有作任何理由阐述的,给1分。

第二层次:

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2分。

第三层次:

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3分。

第四层次:

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而且能够综合表述这些理由的,给4分。

第五层次:

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并且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合理解析问题的根本原因,给5分。

(2)马士认为中英战争的目的是维持中英双方长期的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维持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

(2分)这一目的的实质是:

将中国纳入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分)

39.

(1)(运用核心史实,并阐释得当,每一部分得2分,边缘史实1分)

“物”的部分:

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开设新式学堂等(2分);“心物”结合部分:

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分)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心”的部分: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2分)

影响:

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化转型(2分)(其他方面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物”的部分:

明清以前,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以及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的西传。

(1分)“心”的部分:

16至18世纪儒学远播西方,儒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等。

(1分)

(3)原因:

中国文明逐步落后于西方(2分)(或具体进行中西比较至少两方面要点。

如政治:

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

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

文化专制与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40.(10分)

(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列强重新对中国侵略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分)

(2)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分)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分)1949年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

(1分,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积新中国分别概述,可酌情给分。

主要影响:

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目益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和探索救国之路。

(3分)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分)

41.

(1)(任取一点,共3分)

1、英国是世界工厂

2、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独家垄断地位

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5、英镑成为国际通行的世界货币

(2)特点: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格局,(1分)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是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而是开始受到苏联的挑战。

(1分)苏联的高速发展确立了其世界一极的地位,显现了世界经济格局中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的新格局。

(1分)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分)

(3)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2分)

(4)(4)本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

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出一个视角。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抽象角度:

A: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转移而变化:

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西)—太平洋(东)

B:

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