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708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2.docx

人民版历史必须三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版

【课题名称】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学时】一课时

【课标依据】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掌握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2)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教材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并学会分析史料、评价历史事实的方法。

(2)通过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

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理论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并有效利用学案(已提前准备),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课前提示指出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

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关头,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建议以多媒体打出孙中山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一、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吗?

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前提示,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必修一《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很多,因而学生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基本掌握,这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力因素,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且理论性较强,所以我使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分析三民主义及其发展,理解理论成果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任务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大力采用谈话法、情景引导法,指导学生感知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第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及评价。

第三,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关系。

【设计思路】

以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探讨救国之路导入新课,分析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局限,然后评价三民主义,结合三民主义的实践及局限,进而学习新三民主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认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学习孙中山崇高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设计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江泽民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

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学生活动)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教师活动)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学生活动)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教师活动)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情景设计:

补充资料——孙中山图片和《国父纪念歌》

“我们国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国父详加计划,重新改革中华。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追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为国家牺牲奋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流。

民生凋蔽,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大家要互相勉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设计意图)

1、站在宏观角度,以历史理性思考的方式,引出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2、将历史与现实相连,创设情境。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教师活动)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ppt的补充资料,思考:

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展示)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教材第44页

(教师活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原因: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材料展示)《时局图》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如何?

 

 

(学生活动)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社会现实:

救国探索不断碰壁。

(学生活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

魏源、林则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兴办洋务;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教师总结)屈辱的历史告诉人们:

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而孙中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4)个人因素:

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承担历史重任?

(材料展示)

孙中山个人转变

A.孙中山受西方式教育,加之长期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他具有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早在1879年,孙中山就进入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

1887年他转入香港雅丽西医医院学习,课余他常与同窗好友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

他对洪秀全的事业非常向往,称洪秀全为反清的第一人。

朋友们戏称他为“洪秀全第二”。

B.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

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知识扩展)孙中山先生号逸仙,又号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4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毕业于意奥兰尼书院。

1883年夏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在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

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个开创世纪奇迹的伟人,他为祖国的独立、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教师总结)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

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5)思想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教师讲述)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6)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概况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运用史料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历史前进一步,是何等的艰难,思想理论的形成是时代综合的产物。

2、“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

(教师讲述)

(1)成立团体

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时候,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2)发动起义

1895年,兴中会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

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3)组建政党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知识延伸)A、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政治:

民族危机的严重,戊戌变法的失败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思想:

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必要性:

起义失败,需要一个统一政党

B、纲领: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C、评价:

中国同盟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尽管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都存在缺陷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4)提出三民主义

(学生活动)A.提出:

1905年11月,《民报》创刊。

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确立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奋斗目标,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正式形成。

B.内容: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理解: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

(1)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

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1906)

(学生活动)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但是,民族主义所反的只是满族贵族封建统治,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

(学生活动)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而民权主义正是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材料一: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

就算那地将来固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

赢利八千,当是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学生活动)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

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展示表格教师总结)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含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民族(满族贵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通过社会革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建成“社会的国家”。

具体办法是: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性质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地位

前提

核心

补充

评价

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把矛头指向清政府同时打击了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问题

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愿望。

(师生共同完成)C.评价:

(1)性质:

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局限性:

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教师活动)过渡: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教师结合学案进行讲解,但是只是点到为止,不作展开。

1、指导辛亥革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意义: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

(1)背景: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

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资料展示总结)三民主义的实践

时间

地点

目标

依靠力量

结果

辛亥革命

1911

湖北

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

会党、新军

虽然取得部分成果,但总体上失败了(两个没有)。

二次革命

1913

江西

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军阀

护国运动

1915

云南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军阀

护法运动

1917

广东

反对段祺瑞

军阀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至;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群众。

教训

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新的力量)

(教师活动)过渡: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

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1924

(设问)从材料看,孙中山认识到了什么?

为了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孙中山又是如何继续革命的呢?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指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失败。

(3)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思想实现转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

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提出:

(学生活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

(1)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

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合作探究】2、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不明确反帝到反帝;反满到民族平等。

→反帝联俄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主张。

→联共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合作探究】3、新旧三民主义有什么相同点?

①性质:

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②内容:

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

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

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合作探究】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A.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B.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学生活动)4、意义

(1)进步意义: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合作探究】5、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相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反帝反封建)一致。

不同: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铲除私有制有着本质不同,中共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之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合作探究】6、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

(1)学习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习其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其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4)学习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情感教育与历史理论相结合

【课堂总结】

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