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570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1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第二章 创生劳动.docx

07第二章创生劳动

 

第二篇

 

劳动价值原理

 

第二章创生劳动

 

早在十三世纪就曾出现过个别的类似流浪的时期,但只是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才成为普遍而持久的现象……迅速繁荣起来的工场手工业,特别是在英国,渐渐地吸收了他们。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2.1

资本运动总公式中w的含义

马克思提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并指出这个总公式的矛盾性。

G-w-G′

1

(1)

矛盾在什么地方呢?

他在《资本论》《货币转化为资本》篇第二节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

他的意思是:

既然“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2

那么,资本家怎么能够在“过程终了时取出了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呢?

3

即:

G必须=w,G′必须=w

那么,G′应该=w,而事实是G′>G,这不是矛盾吗?

这是一个假矛盾。

在马克思分析的框架内,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将货币资本运动公式写成:

G-w……p……w′-G′

4

(2)

意思是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w,投入生产过程后生产出产品w′,最后再转化为一般等价物形式。

显然,公式

(1)是公式

(2)的缩写形式。

(1)中w代表的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从生产要素向最终产品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的两个端点是生产资料、劳动力w,另一个端点是新产品w′。

与G相连的等价交换过程是G-w;

与G′相连的等价交换过程是G′-w′;

由于生产过程造成了w≠w′,因此,G′≠G,何矛盾之有?

因此,所谓G-w-G的矛盾完全是由表达形式的不适当造成的错觉。

在G-w-G中,w不是某一商品,也不是某一产品,它代表的是从生产资料到产品的转化过程。

 

2.2

G-w–G与w-G-w的区别

 

马克思在给出G-w–G作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后,又同时给出了商品流通的公式w-G-w,并用了很大精力阐述两者形式上的区别,这样做的结果是连很少提及马克思的凯恩斯也将两个公式纳入自己的视野,1933年《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第一稿,凯恩斯有言:

“合伙经济和企业家经济之间的区别,同卡尔马克思所作的大量观察有某种关系,……。

他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生产的本质并不像经济学家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如w-G-w的情形……,这也许是私人消费的观点,但不是商家的看法,后者认为是G-w–G的情形……”

5

马克思论述的影响虽大,但逻辑上并不是没有问题。

两公式的形式区别中,起点是不相同的,他对此这样论述:

“w-G-w和G-w-G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是由于同样两个对立流通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作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在前一场合是商品,在后一场合是货币。

在整个过程起媒介作用的在前一形式是货币,在后一形式是商品。

6

两公式的始点,果然不同吗?

w-G-w中,指出了G的来源,那么在公式G-w–G中,为何不指G的来源呢?

如果指出G-w–G中第一个G的来源,它就会变成:

w–G-w-G(3)

与w-G-w(4)相比,它们应有相同的始点。

再看另一种情形。

我们完全可以都不指出两公式中的货币的来源,那么:

w-G-w变成G-w(3)′

w–G-w-G变成G-w–G(4)′

两公式仍有相同的起点。

可见,起点不同乃是马克思对于一个过程指出货币的来源而对另一过程没有相互指出货币来源所致,这个不同点根本不是两个公式之间的区别,不是内容上的区别,也不是形式上的区别。

通过(3)和(4)或(3)′和(4)′可知,商品流通与资本运动的形式区别在于当G转化为w后是否又转化为货币;内容的区别在于商品流通货币购买的是消费品,而资本运作过程中货币购买的是生产资料,即G-w代表消费,G-w–G代表生产。

 

2.3

总公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G-w–G如果作为G-w……p……w′-G′的缩写形式来理解,它本身是无矛盾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没有一点错误,但他在理解他的公式时却显示出一种偏执,他将不确定性理解为一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抽象为一种确定性。

例如,他认为资本与增值有着牢不可破的自然的伴随关系,他说:

“为卖而买,……,为了贵卖而买,即G-w–G′,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

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7

他还说:

“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8

在将增值的不确定性抽象为确定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便有了新商品w′之中保存了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推论,无论是在第一卷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还是第二卷论述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时,或者是论述资本运动总公式时,都可以看到这种推论的影响。

但是,如果考虑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情况,这个推论便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三种可能性来讲:

可能性1W+w(G+g)

可能性2W+0(G)

可能性3W-w(G-g)

只有第一种情况,可以将新商品价值理解为生产资料价值、工人工资和剩余价值之和;而第二种可能性的存在否定了w′中必然会有剩余价值的结论;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在否定新商品w′中会有剩余价值的同时,还进一步否定了新商品之中如数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这一结论。

资本运动过程,除掉两端的交换过程,就是生产过程本身,即从w—w′,不仅是新商品的创造的过程,同时是价值的淹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G消失了,与G等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一起消失了,产生的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价值形式的直接对立物,正因为它不是价值形式,它需要转化为价值形式。

转化的结果G′,由于w′与w之间的独立,必然与等价于w的G表现为一个不同的量。

它即可能增值,G′>G;也可能亏损G′

 

2.4

创生劳动

 

在金融理论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基本概念,它就是投资学中的复制(replicate)的概念。

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资产组合,包括一个价值为f美元的一股股票远期合约,其执行价格为x,还包括如下数量的现金:

那么到期日,现金量变成

,用此货币正好可以按合约购买一股股票,就是说:

合约价值+现金量=一股股票

到期日,这项资产组合复制了一股股票。

现在我们用这一理念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运动总公式:

G-w……p……w′-G′

如果将G理解为上述等式中的现金量,把w′理解为一股股票,那么,充当合约价值的那一项能够使w′≠w平衡起来是什么呢?

首先,如果我们考虑,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生产资料,它们的算术和就是G,然后,生产过程开始了,在这个过程结束时,产生了w′,并没有任何价值介入,然而价值变化了,马克思认为这是购买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的价格是不等量造成的,这表面上看似乎解决了问题,但存在着致命的缺隙。

如果我们问:

若随机地用G一部分来购买劳动力,又随机地用G的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然后同样随机地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且假定在雇用期满后,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均延长一倍,那么,能不能生产出一种新的商品w′呢?

如果有否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在劳动时间前加上一个系数k∈(1,∞),能不能复制出新的产品w′呢?

显然不能。

要生产一批香烟,我们随机地在生产资料市场上购买几台挖掘机,又随机地雇用几名大学教授,恰好用了G,那么凭你如何延长教授的劳动时间,也不管剩余劳动时间多长,也不会生产出卷烟来。

可见,购买劳动力并支付一部分劳动时间以费用无偿占有另一部分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资本运动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充分条件。

(当然也不是必要条件,这一点后面分析)

挖掘机+教授劳动≠卷烟

(图2-a)

生产资料劳动力

既然劳动力被支付较少的价值并不意味着w=w′,那么,是什么与货币一起最终创造了产品w′呢?

上面的例子已经给予我们以提示,替代无机的杂乱无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组合,变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机组合(用

表示),就会发现,即使真实地付给劳动力以工资不占用他的剩余价值,在过程终了时,G,也会转变成产品w′也就是说:

=w′

,这个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体与G是什么关系呢?

换以立场发问,价格为G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怎么会在生产目标的召引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无它,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在一种被我们称之为创生劳动的作用下,才完成了统一,形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

用公式表示:

G+创生劳动=

(1)

=w′

(2)

即G+创生劳动=w′(3)

如果将w′的价值形式G′代入(3),就会有:

G+创生劳动=G′(4)

(4)式才是资本运动的本质关系式。

也可以详细地写为:

G+创生劳动=

……p……w′=G′(5)

创生劳动的概念是资本运动过程内在的核心概念,有了它才能克服马克思劳动力假说的局限性,真正解决资本运动之谜。

有了(4)式和(5)式,货币向资本转化之谜,以及何为货币、何为资本,就易于把握了。

(4)式中左边的G是货币,不是资本,是资本产生的条件,同样的资本要产生还需要另一个条件,即创生劳动。

或者说,在创生劳动作用下,货币转化成资本。

由此可得如下结论: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9的命题是错误的。

●马克思同时认为货币不采取商品形式就不能成为资本的命题是正确的

10。

●马克思认为“黑人就是黑人。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11的命题是正确的。

货币就是货币,只有它实际上处于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之中时,或者它转化为组合起来的生产要素时,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货币才表现为资本。

●马克思认为:

资本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12。

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具有不朽的价值。

这一命题的下一句,也极具价值。

他说:

“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13

如果我们能够不受意识形态模式定势的束缚,自然会发现马克思这句话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称这种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的呢?

这种所属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

资产阶级是这种生产关系的缔造者,是他们用智慧(一种无差别的人类抽象)改变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无序状态,使它们结合成一种有生命的运动着的有序的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体现了当今社会生产组织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又补充说,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这也是正确的。

有了创生劳动的概念,资产阶级便可以从被人贬义的内含中出走来,它可以不再是拥有产业的人、富人,甚至是达官显贵含混不清的一个阶层。

资产阶级就是创生劳动的实施者,就是在无序中制造了一种有序的生产关系有机组合的群体,正是他们的劳动使货币——僵死的货币,单纯的购买力,——转变成改变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

他们在创生新的生产关系这一点上是值得人们以钦佩的眼光来凝视的。

 

2.5

一般劳动过程的分化

 

创生劳动是资本家将社会生产系统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进行有序组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劳动形式表现为某类个人(如货币所有者)或某类机构人的集合的特定的劳动,与其它劳动形式有着明确的分界。

一个人是在创生企业还是在管理企业或是搞产品组装或是搞产品销售,我们可以精确地加以把握。

为什么呢?

因为创生劳动与其它生产劳动彼此是相互独立的时间区域内进行的。

但,这一点,并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

在很久远之前,创生劳动是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合二而一的整体,它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地分化出来,在资本主义时代才达到了一种普遍性和统治性。

要想说明创生劳动是人类一般劳动过程分化出来的,必需首先说明何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而要理解“人类”劳动的特性,最好是在人类的对立物中反向把握这一特点,即应该明白人类生产与动物生产之间的区别。

对此,马克思有过一段格言式的经典论述:

“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了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们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14

引文的观念明确,人与蜘蛛和蜜蜂之类动物的劳动的区别在于人的设计性、目的性,以及对目的自觉性,以及目的对活动方式的制约性。

设计性、目的性、自觉性、制约性,对于人类劳动过程确实存在无疑,但将此作为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区别是不充分的,必须还要说明动物的活动中没有它们。

第一,动物的劳动中,捕食或筑巢,没有设计性吗?

要想说明在劳动过程发生之前,它们的头脑中没有一种“观念”着的劳动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一群猿类捕食的配合过程不亚于人类军事家的活动,对这样的活动的实现,说没有设计性,有何根据呢?

第二,动物的劳动过程中,难道缺少目的性吗?

与人类相比,它们缺少的是目的的种类与催生这些目的的产生的条件,但绝不缺少目的本身。

筑巢有时是为了争取一名配偶来繁育后代。

一只雄性的喜鹊,即使被人类摧残了一只腿而丧失了搭巢的本事之后仍知道在雌性伙伴面前去衔一枚枝条,博取欢心,它的劳动缺乏目的性吗?

第三,自觉性。

动物劳动的自觉性可能是不存在的,即动物在劳动过程中,并不需要反复体察反思劳动本身。

动物的进食或劳作,颇类似于一个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

在他那里,只有音乐的意境存在,没有我的观念(即忘我),同时也没有“我在演奏”的概念,动作的完成,专注纯一,多少人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在动物界却是极为普通的表现。

但是这一点能够成为动物劳动与人类劳动本质上的区别吗?

一个出色一点的打字员、程序员,或者说一个出色一点的技术工人,或者说一个比较专注的劳动者,难道不是常常进入忘我状态吗?

一眨眼就到了午休时间,一眨眼午夜已过,不是一个标准的劳动者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吗?

因此人类的自觉性作为人类劳动的一个特点,即使我们不想用人们可以做到劳动过程的忘我状态来否定这一点,也不能让我们同意:

它就是人类劳动区别动物劳动的最本质的地方,它就是人类劳动的本质。

第四,制约性。

生产活动的方式方法受活动的目的的制约,对于人类和动物界完全相同,没有细述的必要。

那么,人类劳动与动物劳动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利用了自己的创造物作为劳动资料。

老虎捕食中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利用它的伟力举起巨石将熊狼击倒,猿群捕猎时能够利用自制的陷阱而不仅限于围追堵截的分工,喜鹊筑巢不是一次次用嘴叨衔枝木,而是利用一片较大树叶将它需要的枝条包装后一起运到目的地,蜘蛛不是吐丝结网,而是能够知道将自然界赐予的松油集中起来涂抹在树皮上来粘住蚊虫,……,那么,即使它们做得再笨拙,也可跨入人类劳动的行列。

但它们不能,利用自然界的原材料制造工具去征服自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定义:

运用劳动资料(工具)进行的劳动就是人类劳动。

在这一定义下,人类劳动包含了三项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劳动方法

人类劳动过程分为两个前后相依的两个阶段:

●确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方法的决策阶段

●后继操作阶段。

设想鲁宾逊要在孤岛上打猎。

他第一件事情要做的不是在空气中挥拳,而是通过感觉器官的观察确定捕猎对象,犀兕熊罴豪彘之属。

然后要做的不是一头扎进丛林,而是想一想,是制造弓矢,还是挖设陷阱,否则他赤手空拳去捉这些猛兽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当他用自己的体力劳动将智力劳动的结果转换为现实的工具设备后他开始出征了。

第一天一个山鸡野兔影都不见,这使他制造的工具毫无用处,他不得不在孤岛上仔细反复侦查——继续投入它的抽象劳动,将兽类集中的东南之隅定为捕猎地点。

这次他真的打到一头豪彘,还有一只鹄。

有人记录下鲁宾逊在捕猎过程中劳动时间的分配:

确定劳动对象1天

Ⅰ.确定劳动工具1/2天

确定劳动方法1/2天

Ⅱ.获得工具2天

Ⅲ.围猎2天

上述三个阶段中所付出的人类劳动皆不可缺少,由于三个阶段的前后相继的性质,如果前面的阶段不能实施,整个劳动过程就会中断。

鲁宾逊连打什么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劳动工具的制造。

或者,鲁先生知道劳动对象,也知道可能的劳动资料,但是他受伤了或病倒,没有能力来制造工具,那么他的智力活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臆幻,跟他设想在城市中就会有高射机枪,什么野兽都能归他所有的性质完全相同。

如果幸运的是他的伤口已经愈合病体已经康复,按计划制造了工具,可天降大雨,过程Ⅲ不能实施,他仍然不会有任何劳动结果。

捕猎是人类最原始的生产劳动。

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如果这种捕猎已经是脱离开动物界的捕猎方式,那么它就一定包含以上Ⅰ,Ⅱ,Ⅲ阶段。

采集行为,以及后来的定居农业劳动过程也离不开这三个阶段。

作为人类抽象劳动一种的交易劳动,同样包括三个阶段:

Ⅰ.交易什么,交易目标,它对应于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对象的确定。

用什么交易,即交易手段,它对应于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工具的确定。

怎样交易,即交易程式,它对应于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方法。

Ⅱ.获得用来交易的产品。

Ⅲ.实施交易。

人类的生产劳动和交换劳动,即使处于原始状态,由某一个人连续完成时,实质上仍然是由可分离的前后相继的三个环节组成,这就为人类劳动分化成对应的三种形式提供了自然的基础。

而这种分化达到了统治整个社会生产的情势之时,资本主义社会便产生了。

与鲁先生第Ⅰ阶段劳动相对应的由专门的阶层提供的劳动就是创生劳动。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要想创生它,必须经过一番劳动,拟将各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序地结合起来。

与鲁宾逊第Ⅱ阶段相对应的是在以创生劳动为前提,将货币转化为现实的资本或生产关系,购买生产要素,形成有机组合。

与鲁宾逊第Ⅲ阶段相对应的是工人在Ⅰ,Ⅱ的基础上实施后继操作,形成劳动结果。

见下表:

孤岛鲁宾逊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

Ⅰ确定目标工具方法

创生劳动

Ⅱ获得工具

货币转化为资本

Ⅲ围猎

生产过程

(表2-a)

现在假定孤岛上的鲁宾逊化分为A、B、C三个人,A的智力好,B的手巧,C勇猛。

他们决定共同劳动捕取猎物,开始的时候,它们并不分工,一起出动,生产效率低下,劳动配合过程中逐渐使得分工变为现实,A不再制造工具,也不再围猎,而去专心研究到底捕什么,用什么捕,怎样捕;B则按A的方案来制造工具,他也不再过问捕猎的具体技巧了;C则按A的决策方案和B提供的工具用尚武精神捕杀野兽。

三个人各自避免了自己的短处,同时又发挥了自己的特殊才能,生产效率扶摇直上。

三种技能与Ⅰ,Ⅱ,Ⅲ种劳动阶段可以形成的六种排列: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ABCACBCBA

最优次劣次劣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BACCABBCA

次劣最劣最劣

(图2-b)

由于第一种结合方式会产生最高的效率,它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必然战胜其它诸种生产方式,而在现实中成为主流。

 

2.6

分工与剥削

 

A,B,C三个人在孤岛上实现了最优的生产组合,没有愉快多久,C对这种生产方式提出了异议。

A,B付出的劳动何其少,而我C付出的劳动何其多;并且我还要听命于A和B,尤其是A,他让我打鹄我就不能打羊,他命我去东南,我就不可去西北,他让我打猎前隐蔽好自己,我就不能在那时歌一曲,我压抑,我郁闷,我不平。

他们是在借助他们自身的优势,A的智慧,B的手巧来对我实行控制。

他们(A,B)对我不仅是控制压抑,还分得了很大份额的我亲手猎回的鹄肉。

他们得到的鹄肉,没有参与任何捕猎活动,没有投入任何体力,他们流汗了吗?

他们冒被野兽咬伤的风险了吗?

他们得到鹄肉,没有付出任何劳动!

他们无偿占有了我猎取的鹄肉!

他们在剥削我!

C的这种被剥削的观念在他自身的生活景况与A和B的生活景况存在着与生产本身部分相关的巨大差异时,就会得到空前的强化,如果C赤贫到一无所有的程度,而这一切发生在C与A和B合作生产猎取鹄肉之前,C甚至会将因果倒置,将自己的赤贫归罪于A和B。

如果又有同样赤贫的D和E与C争夺与A和B的生产合作,从而形成一种竞争压力,降低了C分配猎物的份额。

那么,C就又会将这种本应由赤贫人口存在给他带来的低分配再次投射到与A和B合作的生产制度上。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是什么使C产生了被剥削的观念:

●自己擅长的劳作技能的受动性质。

●赤贫的竞争者大量存在压低了分配份额。

●生产前各自拥有的禀赋差异导致的生活质量差异。

三条里面的后两者乃是生产制度的外生给定量,它们导致的生活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差异,与生产制度本身毫无关系,不可能作为制度性剥削的证据。

第一条涉及到了生产的组织形式,虽然受动性质就其纯粹意义上讲与剥削部分相关,但C的受动并不是纯粹的,他们是由选择的主动的受动。

随着主体主动选择过程的结束,C忘记了这一切,而接下来发生的受动性则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强化地成为C的意识观念,于是剥削的表象终于在C的内心中成形了。

如果他想到在他漫长的被动之前他所拥有的选择权,单就这一点而言,他还能认为这是构成剥削的充分根据吗?

在共同的事业或行动中即使是纯粹的被控制也不一定意味了剥削。

最为典型的例子表现在人类广泛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信仰上,在那里受控、被动等价于荣誉、力量和心灵的宁静。

与剥削毫不相干!

因此无论如何第一条不能说明同样付出劳动的B和A对C实行了剥削。

在严格的或理想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剥削的存在完全出自一种善良的人道的,却是非理性的心理暗示。

下面《资本论》中列举的触目惊心的事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

是生产制度的恶果,还是另有因由?

例1:

工作日有极大的变动余地。

有8小时、10小时、12小时、14小时、16小时、18小时。

15

例2:

9岁到10岁的孩子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深夜10、11、12点钟。

他们四肢瘦弱,身体萎缩,神态呆痴,麻木的象石头人一样。

16

例3:

劳动时间过长导致陶工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胸部畸形。

17

例4:

火柴制造业生产工人在充满磷毒的工作室里吃饭。

18

例5:

面包工人是短命的工人,即使幸运地逃脱了通常难免的夭折,也很少活到42岁。

19

例6:

在海峡彼岸的苏格兰,农业工人在寒冷的天气里要劳动13~14小时,星期日要从事4小时的额外劳动。

20

例7:

铁路工人劳动时间为14、18甚至20小时,旺季往往连续工作40~50小时。

21

例8:

时装店女工平均每天劳动16.5小时。

其中玛丽安·沃克因在过分拥挤的工作室里劳动时间过长,寝室太小,不通风而病死。

22

例9:

铁匠的死亡率比英国成年男子的平均死亡率高,前者是31/100,后者是11/1000。

过度劳动使之成为毁灭人的职业。

23

例10:

9岁的儿童,有时一连做3班,每班12小时,10岁时,有时干两天两夜。

24

面对以上略带血腥味的实例中,我们不禁要问:

面包工人,还有童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