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64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docx

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体育概论

1、社会体育的基本涵义:

指职工、农民和居民在余暇时间内自愿参加的、以增加身心健康、娱乐、休闲、交往等多元目地,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2、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共性与个性

①共性——以身体运动为手段

个性——社会体育:

非少数人、非某个群体,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竞技体育:

极少数有体育天赋的个体;学校体育:

学生群体;

②参与性——社会体育:

以业余自愿为原则,鼓励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但是不具有强制性。

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是不同层次教育的必修课程,与升学、毕业直接相关,在参不参与的问题上是具有强制性的。

竞技体育:

长期、系统、强制性的训练。

③目的——社会体育:

目的多元化;竞技体育:

最大限度发挥人体潜力,达到运动极限。

学校体育:

施以身体与心理教育,培养体格健全的个体。

④内容——社会体育:

选择范围广泛,无选择的限制。

竞技体育:

以奥运会、全运会等国家级国际级比较为参照物,设置的项目。

学校体育:

以教学大纲规定的项目为参照,主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3、1995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体育”由: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组成,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并共同支撑其向前发展。

4、社会体育组成要素:

人、时间、空间、财物、信息、管理。

(具体情况分析)

①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

1)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者2)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者3)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者。

②“社会体育--------财”:

政府财政投入——公共大众服务;非政府机构(民间资金)投入——私人服务;社会成员个人消费。

③“社会体育--------物”: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

1949年时整个中国只有不到5000个体育场地(馆)。

1974年底,第一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我国的各类体育场地(馆)总数增加到25488个。

1980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21万多个。

199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馆达到65万个。

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各类体育场地(馆)总数增加到850080个。

5、社会体育的功能体现(开发性问题)

(一)、个人生活的功能(本质功能)

①健身功能②娱乐功能③建立情感功能④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功能

(二)、社会发展的功能(派生功能)

①社会体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功能

A、提高劳动者体质,抵消疲劳,调节精神,提高工作劳动效率B、提高出勤率

C、降低医疗费用D、体育产业的经济创收

②社会体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A、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B、普及体育、保健知识,提高民众体育文化素养

C、业余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丰富与转变D、增进友谊、营造社会风气

¤

第三节社会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了解)

一、古代近代体育的发展:

古代,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活跃,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体育组织也颇有建树。

近代:

西方体育项目传入中国一度形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共存的局面,但吸收两种文化的群体与区域有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体育发发展的简况:

①新中国社会体育的创业时期1949-1957

②马鞍发展期1958-1965③畸形发展期1966-1976④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

第二次创业1992-至今[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

2009、8、8“全民健身日”的设立]

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地位:

三驾马车(社体、竞体、学体)之一

①初步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体育组织领导体制(各级政府‘体育协会’——基层组织)

②社会体育管理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轨道③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正在形成

④社会体育服务管理队伍不断壮大⑤社会体育健身场地有了极大的改善

⑥社会体育经费大幅度提高⑦体育人口逐渐增加,社会体育活动形成热潮

第四节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了解):

1、生活化趋势;2、社会化趋势;(国家到社会组织的转移)

3、科学化趋势;4、法制化趋势;5、产业化趋势

社会体育参与的方式(了解)

间接参与:

亦称非实质性参与,指那些虽然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又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做观众等。

②当然参与或然参与

当然参与:

在总人口中有一部分人从事专业体育工作(体育指导、体育管理等)或职业要求经常从事体育训练等,这部分人属于当然体育参与。

或然参与:

是指经过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感召,可能参与,也可能不参与体育的人,这部分人属于或然参与。

③、终身参与和间断参与

终身参与:

指那些自然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以来,坚持至今,并能持续到老龄的人

间断参与:

指社会成员离开体育教育后,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体育活动,中年或老年后又恢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④、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主动参与:

指人们接受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运动和身体娱乐产生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地坚持体育活动。

被动参与:

指人们迫于某种社会压力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

¤

6、社会体育参与:

人们为了实现身心健康、活跃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交往等目的,采用体育锻炼、娱乐休闲体育或健美体育等方法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体育行为。

7、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一)社会环境层面:

①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制约因素②政治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③文化构筑了社会体育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体育的管理层面

①社会体育的社会定位:

指国家体育事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据的位置和顺序,就是提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②社会体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公平

社会体育资源配置:

指一个社会用于社会体育活动,用以扩大参与体育的人口,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对社会体育资源配置的投入可分为:

政府投入(计划机制)和社会投入(市场机制)两部分。

③社会体育管理水平

(三)社会体育参与的个体因素

体育观念——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兼个人条件允许——第二因素社会环境条件——第三因素

8、体育人口概念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

一般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

9、制定体育人口的标准有: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10、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

(一)、体育人口总量

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15.5%,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18.3%,比96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如果将7岁至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2000年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至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的31.4%提高了2.5%。

(二)、体育人口结构

①我过体育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基本成正比。

②我国体育人口呈马鞍形发展,16~25岁的和45岁以上的占的比例要多余35~45岁的;

③体育人口男女比例不平衡,男性比例较多有62.50%,而女性比例只有37.50%。

④城乡体育人口比例比较平衡,在全部1.40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0.77亿,农村占44.89%,约为0.63亿。

但是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3.92%,体育人口比例远远

⑤其次职业结构也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重要部分,体育人口中有职业者占82.1%,无职业者占17.9%。

11、体育人口研究的意义

(1)、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影响到人口发展和构成比的必然产物,在一个特定时期将比较客观的反映一个社会现象。

(2)、制订社会发展规划与体育发展战略的先行考虑的重要依据。

(3)、体育人口不仅可以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等程度的重要标志。

12、准体育人口:

是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13、非体育人口:

完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14、亚健康:

没有完全达到“健康”的四个纬度“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良好+社会道德”的准则,自身感觉不太好,但就医检查后无明显的疾病。

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与心理失衡的状态(或边缘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或“次健康”、“中间状态”、“第三状态”。

15、亚健康转化:

“亚健康”是动态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的转归有二:

(1)、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态转变;

(2)、任其发展可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状态。

16、亚健康的导致因素:

(一)、环境破坏与污染

(二)、“营养过剩”(三)、运动不足(四)、职场上:

竞争过激、压力过大、高度紧张

《劳卫制》(了解)

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群众性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劳卫制》(实施时间:

1951年——1958年)

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强力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

1964年,劳卫制被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1975年又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至2002年

总结:

《劳卫制》是我国建国初期一套具有政治色彩的社会性体育制度。

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严格行政命令模式,由国家发号施令来推动群众参与体育中。

于1951年到1958年间,在社会中广受群众追捧,体育活动且搞得如火如荼,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首个最为兴旺的时期。

后期因“大跃进”、“文革”等社会活动的冲击而逐渐退出舞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四项基本法定制度。

单位体育(了解)

1单位:

是指在“中国社会当中人们实现劳动价值的一切社会组织”,通俗的来说是人们进行工作的各类场所,如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一切社会组织均被称为“单位””。

2“单位”(社会组织)的性质:

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外资、合资、民营等。

3“单位体制”具体内涵:

在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单位是国家分配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国家有权直接调动和分配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单位成员,单位又具有体现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度和象征意义。

社会管理控制:

单位制形成了个人——单位——国家三者间的依附链条,国家对于城市居民的行为的控制。

社会资源的分配:

任何单位赋予不同的行政级别,单位的行政级别越高权利越大,被分配的社会资源就越多,利益就越大,社会地位越高。

单位具有复制功能:

对于职工及其家属发挥着保障就业、劳保福利、分配住房、解决子女就学、甚至是结婚登记等功能,从而使个人完全依赖单位。

4单位体育的概念:

为了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树立单位形象、促进单位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在单位内,行业内或特定区域内单位间形成的各种各类的群众性体育的总称。

5单位体育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基本结构:

单位内体育:

工作在同一单位内的职工之间的开展的体育活动。

单位外体育:

工作在不同单位的职工之间的形象的体育活动。

②基本内容:

单位内体育:

1工间操2日常体育锻炼3运动训练队4体育竞赛5提供体育指导、培训

单位外体育:

区域性单位体育/行业体育1体育竞赛2日常体育锻炼

单位内体育

区域性单位体育

行业体育

项目

单位内体育

区域性体育

行业体育

活动范围

单位内、范围小

不同行业、同地区

同行业、不同地区

活动形式

锻炼为主、比赛为辅

锻炼为辅、比赛为主

比赛

参与主体

全体或体育群体

单位精英

单位精英

组织者

单位工会、体育协会、俱乐部

单位工会、区域性体育协会

行业协会

活动目的

健身、键心、交往

健身、提高运动水平

提高运动水平

活动时间

业余时间、工间休息时间

业余时间或者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活动内容

多种多样

竞技项目为主

竞技项目

活动经费

单位经费

单位经费

行业体协经费

活动场地

正规、非正规

正规

正规

技能水平

要求不高

要求不高

要求很高

6单位体育的意义:

①增强职工的体质、提高工作能力、出勤率、生产效率、节约医疗开支

②对内提高凝聚力、对外建立“单位形象”

③以体育锻炼与竞赛为杠杆,促进单位内与单位间职工的沟通交流

7单位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政府行政组织:

对体育事业进行全面管理的专门机构;各行业的主管部门

社会组织:

工会组织;各行业体育协会}一般采用以工会为主要组织管理主体,而体育局主要对业务进行专业的指导,协调。

8单位体育的组织管理原则:

①主业与副业主次分明②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③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④“以人为本”

9单位体育的组织管理方法:

①行政方法:

体育行政机构或者是上级单位通过行政系统,采用下达指令的方式直接对各下级单位进行指挥的方法。

②经济方法:

使用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被管理组织(者)的方法。

③法律方法:

制定各种职工体育活动法规、法令有序的规范和调整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

④宣传方法:

营造体育氛围,采用转播体育保健知识等方法,加强对人们对体育的理解,自觉参与到体育当中的方法。

⑤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

⑥建立职工体育工作检查评比制度

10、单位体育竞赛的管理

职工体育竞赛管理的目标

②单位职工体育竞赛计划管理:

单位职工体育竞赛计划年限:

以一年为最佳

单位职工体育竞赛计划主要涉及的内容:

单位竞赛的目的、单位竞赛的规模、

③单位职工竞赛的大致规划:

A单位竞赛的项目B单位竞赛的参与者范围与要求(年龄、人数等)

C单位竞赛的时间(工作特点)地点D单位竞赛的具体成办法

单位职工体育竞赛过程管理:

(一)赛前管理工作:

研究确定活动方案A比赛的名称和比赛的目的B比赛的主办方承办方C比赛时间与地方D比赛的规模E比赛的组织机构F竞赛预算

(二)制定竞赛规程:

两个重要的部分:

1竞赛项目的时间、项目顺序、项目分组、参赛资格、地点的安排

2裁判员的分配与培训

(三)赛中管理:

1开幕式的组织A有关人员宣布开幕式开始B运动员与裁判员入场C奏乐升旗

D领导人员讲话E裁判员、运动员代表宣誓F开幕式表演G结束

2赛事活动的管理:

对比赛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处理

3人员的管理:

A裁判员:

工作当天总结、查漏、鼓励B观众C参赛运动员

4后勤管理:

医疗问题

5闭幕式:

A宣布闭幕式开始B裁判员运动员入场C宣布比赛成绩及获奖者名单D发奖E致闭幕词G宣布大会闭幕F闭幕式表演开始G闭幕式结束

(四)赛后管理工作

A对比赛场地、用品进行归为B竞赛费用进行核算C竞赛成绩汇编D竞赛工作总结E评比表彰工作(运动员个人、参与单位、工作人员等)

17、社区体育概念:

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行政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8、社区体育基本特点

①组织形式基层化②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③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型结合④活动时间以早晚为主⑤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

19、社区体育六大构成要素:

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体育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

20、社区体育的功能:

①社区体育的功能包括“一般性功能”和“特殊性功能”两部分。

一般性功能:

健身功能、健心功能、社会化功能

②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二)、改善居民生活方式

(三)、增强社区凝聚力(四)、发展社区文化

2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①组织形式基层化:

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俱乐部、居民体育活动小组、晨晚体育活动点

②参与老年化③活动时间两端化④活动内容非竞技化,活动内容:

走、跑、跳、操、拳、功

⑤活动场所非正规化⑥组织管理多元化⑦管理与指导非职业化

2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

①市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不足,参与感不强②社区体育宣传滞后

③场地设施匮乏(尤其是公益性)经费短缺④参与人群单一,以中老年人为主

⑤社会体育管理者,指导员队伍数量不足

2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象

①加强宣传与健身咨询、指导②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社会体育队伍

③加强社区体育组织机构的建立④建立好物资基础⑤鼓励居民参与自治

24、农村体育的概念:

是指以农村为区域,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对其开展的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25、农村体育的特点:

①体育活动锻炼时间带有明显的随意与季节性(时间缺乏严谨性)

民族性传统型乡土化强③基础条件落后④内容多样,方式灵活

26、农村体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②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相当滞后

农村体育人口偏低④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

⑤体育健身意识薄弱

27、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①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不易组织

②经济环境落后③文化普及程度较差④农村人口有的思想观念极其落后且根深蒂固不易于教化(体育健身意识薄弱)

28、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

①生育功能逐步退化②生产功能从家庭转移到社会

③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受收入渠道影响)④赡养能力弱化⑤教育功能分化

家庭体育了解

所谓“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作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的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1.人际关系的紧密性2、娱乐性3、生活性4、差异性

29、家庭体育的意义

①增进家庭成员感情,改善家庭关系②休闲娱乐功能③健身功能

④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功能(上一代教化下一代体育意识与能力的时机)

⑤美化生活功能⑥为妇女参加锻炼提供了机会

30、终身体育的特点:

①延续性②生活性③多面性

31、终身体育的途径: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32、体育锻炼生理学价值

(一)身体锻炼可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心率)

(二)身体锻炼增强骨骼肌功能(耐力、蛋白质的合成等)

(三)身体锻炼可延缓骨骼的衰老(钙)

(四)身体锻炼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方法(多余能量的排除)

(五)身体锻炼是阻碍、减少、避免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33、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影响)

①身体锻炼可调节不良情绪,治疗心理疾病②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③身体锻炼可以培养乐观开朗、乐群、合群的性格,调节人际关系。

④身体锻炼可以缓解心理衰老。

34、值得注意的问题:

A、两类身体锻炼形式均不能够低于20分钟。

B、两类身体锻炼形式均以无氧练习以主。

C、低强度的练习与中高强度的练习一样都具有改善不良情绪的功效,但后者在改善特质性心理状况的效果更加明显;

D、一次与持续的身体锻炼都能够改善不良情绪状态;但特质性心理状况只有以持续性身体锻炼10周以上才具有效率。

35、体育锻炼的原则

(一)、适宜运动负荷的锻炼原则:

①掌握锻炼强度。

②把握锻炼时间。

③确定锻炼频度。

(二)、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

运动内容由易到难:

运动内容由少到多

(三)、持之以恒的锻炼原则(四)、全面锻炼原则(五)、因人而易原则

36、运动处方的概念:

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用处方的方式规定体疗病人或健身运动者适宜运动内容、时间、运动强度,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为锻炼者提供的可量化、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37、运动处方的目的:

①增进健康②提高身体机能③治疗疾病

38、运动处方的种类:

①治疗性运动处方②预防性运动处方③竞技性运动处方

39、运动处方的内容:

“运动的目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以及注意事项和调整(反馈)”。

40、运动负荷安排(公式)

1、“运动强度”的确定:

第一种方法:

用“心率”确定“运动强度”。

目标心率的均值≤有效心率≤目标心率

A、目标心率=0.9×(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

(注:

目标心率为运动负荷的上限,如果超越就有危险)

B、目标心率的均值=0.7×(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

(注:

目标心率的均值为运动负荷的下限,低于此则没有效果)

C、最大心率=220-当时年龄

41、婴儿期人生两次“快速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42、婴儿期心理发育特征:

①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兴奋大于抑制,基本上长期处于兴奋状态。

但是兴奋点容易泛化和转移,维持一件事情的持久力极低。

②注意力的发展:

“无意注意”为主,易受到形象、具体的事物及单一语言的吸引,注意力极易分散。

③模仿能力的发展:

无——增强

④言语形成与发展

(1)、乳儿期不具备语言能力

(2)、乳儿后期语言表达零碎

(3)、婴儿中后期达到初步掌握生活所需的口语理解与表达,基本言语交流功能

43、“四个阶段具体表现”:

第一阶段(0—1岁)从“躺卧”到“直立行走”

第二阶段(1—2岁)从“直立行走”到“跑动”

第三阶段(2—3岁)从“跑动”到“跳跃”

第四阶段(3—6岁)能够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组合以及技巧

44、儿童期心理发展特征

①神经系统的发育

大脑的结构不断完善,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不平衡,但主要是以兴奋为主。

②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趋势,但总体不稳定,专注度不高,转移度较高,稳定性差。

③记忆的发展:

儿童记忆在实践中发展,记忆能力总体偏低,抽象记忆能力较低,具体形象记忆能力较好。

④情感的发展:

除与家人的建立的依赖感外,与同学、集体等关系网逐渐铺张开,产生出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等多种情感。

⑤意志的发展:

自制力、坚持力、克服力等品质逐渐塑就,但维持时间极短暂。

⑥感知觉的发展:

听觉与视觉能力增加;知觉方面,初入学儿童的空间(方位感)感觉极差,后期有所改善。

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在活动中主要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对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容易掌握。

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开始建立,在本年龄段后期(4年级)逐步占主导地位。

45、儿童期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

在遵循身心自然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以及正确的身体姿态的“体态教育”,掌握基础的动作,促使儿童感受体育的乐趣,培养其较好的意志品质。

46、儿童期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运动强度:

由于机能结构均处于完善的过程中,负荷不宜过重。

②运动项目:

A、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易分散,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多样化和经常变换,防止单一的内容(并应尽可能减少憋气动作)

B、锻炼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体条件,家庭条件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而不必受到过多的限制。

③运动时间:

儿童时,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宜过长

④不应过早地让儿童进行某种专项训练,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如:

力量、柔韧、协调、平衡、肌肉耐力、心肺机能。

⑤指导以“直观示范”为主,活动形式多侧重于群体性。

47、少年期的界定:

13——17岁;人生两次“快速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48、少年期身体发展特征

①身体生长发育特征

(1)、体重、身高的发生显著变化

(2)、身体机能日益健全

心脏的发育——心肌加厚、收缩力增加、脉搏次数减少

肺的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