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2022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
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
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
2
2.按访问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
(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
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
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
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第2段:
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
第3段:
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4段:
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羞涩、鄂温克。
第5段:
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新课标第一网三、教学过程:
3
(一)讲读第1段。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
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4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
(可分为两层:
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
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
后来呢?
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
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
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5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
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6
(一)导入。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
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7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
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
小丘平地、羊、马、牛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8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9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5.集体交流
(预设: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
“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
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
10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11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2
清晰介绍新疆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白杨)
13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
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①外表:
挺直、粗壮;②内在: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
本课指的是什么?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
)[讨论后板书:
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讨论后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
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接着回答。
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
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14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
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
借物喻人)七、总结深化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树:
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爸爸:
扎根边疆无怨无悔借物喻人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15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
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
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16
(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
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
(2)体验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
17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
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读第8.9自然段)
师: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
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
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师: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8
小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设计意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
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
七、总结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地去
困难一无私奉献
建设者乐观向上困难二科学创新
19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