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33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docx

动物疫病及生物工程设备总论

总论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

第一节传染病的感染类型和发展阶段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亦可以称为传染。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之后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

多数情况是动物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是动物机体可以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入侵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病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

动物对于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抵抗力)称为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感染的类型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之后,动物机体会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抵抗,这种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就是感染过程表现出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引发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

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

但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eg.猪肺疫、马腺疫)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大多数感染过程都是由单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eg.马可同时患有鼻疽和流行性淋巴管炎,牛可以同时患有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等)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者原来存在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eg.猪瘟病毒是引起猪瘟的主要病原体,但慢性猪瘟常出现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继发感染。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疾病都表现严重而复杂,使诊断和防治增加了困难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性和一过型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的病畜或称为亚临诊型,有些病畜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是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有些隐性感染的病畜则既不表现症状,又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但它们能排出病原体散播传染,一般只能用微生物和血清学方法才能检查出来。

这些隐性感染的病畜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型(或消散型)感染。

开始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

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这是一种病程缩短而没有表现主要症状的轻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

4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化脓创。

但是,即使在局部感染中,动物机体仍然作为一个整体,其全部防御机能都参加到与病原体的斗争中去。

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这种感染的全身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

而非典型感染则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eg.典型马腺疫具有颌下淋巴结肿胀等特征症状,而非典型性马腺疫轻者仅有鼻粘膜卡他,严重者可在胸腹腔内器官出现转移性脓肿)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一般常以病畜的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

如果该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可称为良性感染。

相反,如果能引起大批死亡,则可称为恶性感染。

(eg.发生良性口蹄疫时,牛群的病死率不超过2%,如为恶性口蹄疫,则病死率可大大超过此数。

机体抵抗力减弱和病原体毒力增强等都是传染病发生恶性病程的原因)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最急性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一天内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发生牛羊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和猪丹毒等病时,有时遇到这种病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初期。

急性感染病程较短,自几天至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临诊症状,如急性炭疽、口蹄疫、牛瘟、猪瘟、猪丹毒等,主要表现为这种病例。

亚急性感染的临诊表现不如急性那么显著,病程较长,和急性相比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类型,如疹块型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慢性感染的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甚至表现不出来,如慢性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

同一种传染病的病程并不是经常不见的,一个类型常易转变为另一个类型(eg,急性或者亚急性猪瘟、马传染性贫血可转变为慢性经过,反之,慢性鼻疽、结核病等在病势恶化时亦可转变为急性经过)

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有关的症状。

若由此种动物采取血液或脏器感染同种健康动物时,常可成功引起感染(eg.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黏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等所属的病毒)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其与持续感染的不同点,在于疾病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且最后常引起死亡。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病毒,又称寻常病毒(eg.梅迪-维斯纳病毒、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人的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等;二是亚病毒中的阮病毒,又称非寻常病毒(eg.绵羊痒病,人类库鲁病(Kuru),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都是中枢神经退化性疾病

三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与其他非传染病相互区别。

这些特征是:

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性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

(eg.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

从患传染病的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像这样使疾病从病畜传给健畜的现象,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有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

四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现分述如下:

1潜伏期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期被称为潜伏期。

不同种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是不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种属、品种和个体的易感性是不一致的,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侵入途径、部位等情况也有所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但d是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炭疽的潜伏期1~14d,多数为1~5d;猪瘟2~20d,多数为5~8d)。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处于潜伏期中的动物之所以值得注意,主要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传染的来源。

2前驱期

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从多数传染病来说,这个时期仅可察觉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各种传染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一两天

3明显(发病)期

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的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有很多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恢复期)

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

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

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

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在病后一段时间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但是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动物传染病能够在动物之间直接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互相传染,即构成流行过程,亦可称为流行,就是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和发展以及终止的过程

二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这三个条件常统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当着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因此,掌握流行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流行

(一)传染源

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病原微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相对而言病原体生存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有易感性的动物,因此病原体在受感染的动物体内不但可以栖居繁殖,而且可以持续排出。

至于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化环境因素(畜舍、饲料、空气、水源、土壤等)由于缺乏适宜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和营养物质,加上自然界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杀菌作用等,不适于病原体较长时期的生存、繁殖,因此都不能认为是传染源,而应称为传播媒介。

1患病动物

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不同病期的病畜,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着病种不同而异。

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传染病传染期的长短不同。

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该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是携带病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果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病畜,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以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着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它地区,造成新的爆发或者流行。

研究各种传染病存在着何种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不仅有助于对流行过程特征的了解,而且对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或流行也有重要的意义

病原携带者一般可以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传染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体,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是有少数传染病比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潜伏期后期就可以排出病原体了,此时就具有传染性了。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之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如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在很多传染病的恢复阶段,机体免疫力增强,虽然外表症状消失但病原尚未肃清,对于这种病原携带者除了应考察其过去病史,还应该做多次病原体检查,才能查明。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查出来。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仅凭一次病原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反复多次的检查才能排除病原携带者状态。

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以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到传染,这是防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传播途径可以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大类

1水平传播

是指传染病在群体或者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⑴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被感染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引起的传播方式。

以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染病为数不多,家畜中以狂犬病具有代表性,通常只有被病畜直接咬伤并随着唾液将狂犬病病毒带入伤口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狂犬病传染。

仅能以直接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状。

这种方式使疾病的传播受到限制。

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⑵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可能是生物(媒介者vector),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或称污染物)

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间接接触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而传播

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

空气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的存在,但空气可以作为传染的媒介物,作为病原体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存留的环境。

经过空气传散播的传染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或尘埃为媒介而传播

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细微泡沫而散播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而传播的,如口蹄疫、马立克氏病、结核病、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这类病畜的呼吸道中往往积蓄着不少渗出液,刺激机体发生咳嗽或喷嚏,很强的气流把带着病原体的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出形成飞沫飘散于空气中,可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

动物在呼出的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叫鸡、咳嗽、喷嚏)会喷出飞沫。

一般飞沫中的水分蒸干以后,成为蛋白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核越大落地越快。

越小则越慢,这种小的飞沫核能在空气中漂浮时间较久,距离较远,总体来说,飞沫传染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从病畜一次喷出的飞沫来说,其传播的空间不过几米,维持的时间最多只有几个小时,但为什么不少经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会引起大规模流行呢?

这是由于传染源和易感动物不断转移和集散,到处喷出飞沫所致。

一般来说,干燥、光明、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飞沫漂浮的时间较短,其中病原体(特别是病毒)死亡比较快;相反,畜群密度较大、潮湿、阴暗、低温和通风不良,则飞沫传播的作用时间比较长

从传染源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散布在外界环境的病原体附着物,经干燥后,由于空气流动冲击,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称为尘埃传染。

尘埃传染的传播作用比飞沫作用要小,只有少数在外界环境生存能力较强的病原体能耐过干燥环境或者暴晒,能借助尘埃传播的传染病有结核病、炭疽、痘等

经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

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患者多为传染源周围易感的动物,在潜伏期短的传染病例如流行性感冒等,易感动物集中时可形成爆发。

2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等,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传染源的分泌物、排出物和病畜尸体及流出物污染了饲料、牧草、饲槽、水池、水井、水桶,或由某些污染的管理用具、车船、畜舍等辗转污染了饲料、饮水而传给了易感动物。

因此,在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饮水污染,防止饲料仓库、饲料加工场、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并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随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

它能引起的传染病有炭疽、破伤风、恶性水肿、猪丹毒等

破伤风和恶性水肿的病原体常生活在草食动物的肠道里,随粪便一起落入土壤中,其芽孢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中长久生存。

如果动物伤口污染了土壤中的芽孢时在一定条件下即可能引起感染。

炭疽和气肿疽的病原体是随着病畜的排泄物或其尸体而污染土壤,形成芽孢后可长期保存在土壤中,尤其是在有机质丰富、排水不良的土壤中保存时间更长。

芽孢在土壤中常随着水流方向逐渐转移扩大和向积水的沼泽地聚集。

严重的污染地区,常由于洪水冲刷,使土壤中的芽孢被水冲起依附在牧草上,家畜啃食此种牧草容易发病

猪丹毒的病原体虽然不形成芽孢,但对于干燥、腐败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落入土壤中能生存一定时间。

某些猪场成为猪丹毒的老疫区,除了有带菌排菌的传染源之外,土壤的污染也是重要的因素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经过污染的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疫区的存在相当牢固。

因此必须特别注意病畜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落入土壤,以免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患

4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

非本种动物和人类也可能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家畜传染病,主要有:

节肢动物:

主要有牤类、螯蝇、蚊、蠓、家蝇和蜱等。

传播主要是机械性的,它们通过在病、健畜间的刺螯吸血而散播病原体。

亦有少数是生物性传播,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体内通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致病

虻类主要分布于森林、沼泽和草原地带,在温暖的季节最为活跃;螯蝇通常生活在畜舍附近,都是主要的吸血昆虫,可以传播炭疽、气肿疽、土拉杆菌病、马传染性贫血等败血性传染病。

蚊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病原体转移到很远的地方去,可以传播各种脑炎和猪丹毒等。

库蠓可以传播蓝舌病和非洲马瘟等。

家蝇虽不吸血,但活动于畜体与排泄物、分泌物、尸体、饲料之间,并会传播一些消化道传染病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的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本身对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在感染之后再传染给畜禽,实际上野生动物在这里起了传染源的作用。

如狐、狼、吸血蝙蝠等将狂犬病传染给家畜,鼠类传播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野鸭传播鸭瘟等。

另一类是本身对该病病原体无易感性,但是可以机械传播疾病,如乌鸦在啄食炭疽病畜的尸体后从粪内排出炭疽杆菌的芽孢,鼠类也可机械的传播猪瘟和口蹄疫

人类:

饲养人员和兽医在工作中如果不注意遵守防疫卫生制度,消毒不严时,容易传播病原体。

如在进出病畜和健畜的畜舍时可将手上、衣服、鞋底粘染的病原体传播给健畜。

兽医的体温计、注射针头以及其他器械如果消毒不严就可能成为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炭疽、鸡新城疫等病的传播媒介。

有些人畜共患病如口蹄疫、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人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因此结核病的患者不可以管理家畜

2垂直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⑴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孕畜经胎盘血流传播病原体给胎儿,eg.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弯曲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

⑵经卵传播:

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到感染,主要见于禽类,eg.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鸡白痢沙门氏菌等

⑶经产道传播:

病原体经孕畜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

或者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eg.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有的可能只有一种途径,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毒病等;有的则有多种途径,如炭疽可经接触、饲料、饮水、空气、土壤或媒介节肢动物等途径传播。

掌握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及各传播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特征,将有助于对现实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畜群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

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禽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1畜群的内在因素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同一种病原体表现的临诊反应很大的差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某一种病原体可能使多种动物感染引起不同的表现。

不同品系的动物对于传染病抵抗力有遗传性差别,有些是抗病育种的结果。

例如通过选种培育而成的白来航鸡对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增强。

如对于水貂阿留申病来说遗传要素的影响特别明显,水貂阿留申病是由一种慢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使大多数品系的水貂发病,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是蓝色水貂,其原因是蓝色水貂的抗体应答水平很低,在所有白细胞中存在特异性的异常颗粒

2畜群的外界因素

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以及隔离检疫等都是与疫病发生有关的重要因素,再考虑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类似农场和畜群的差别时,很明显得可以看出是饲养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因素,比如猪气喘病

3特异性的外界因素

在某些疾病流行时,畜群中易感性最高的个体易于死亡,余下的家畜或以耐过,或经过无症状传染都获得了特异免疫力,所以在发生流行之后该地区的畜群易感性降低,疾病停止流行。

此种免疫的家畜所生的后代常有先天性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在幼年时期有一定的免疫力。

在某些疾病存在的地区,其中有不少带菌者并无临床表现,但从无病地区新引进的动物群—被传染常引起急性暴发,如猪气喘病等。

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系。

一般如果畜群中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

而当一批新的易感动物引进一个畜群的时候,畜群免疫力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使畜群免疫性逐渐降低以至于引起流行。

一次流行之后,畜群免疫性提高而保护了这个群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幼雏的出生,易感动物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一定情况下足以引起新的疾病流行

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一)疫源地

1概念

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不仅是病畜和带菌者散播病原体,所有可能已接触病畜的可疑畜群和该范围以内的环境、饲料、用具和畜舍等也有病原体污染,这种传染员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的含义比传染源的含义要广泛得多,除包括传染源之外,还包括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而传染源则仅仅是指带有病原体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在防疫方面,对于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和处理;而对于疫源地则处以上措施外,还应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目前在于停止疫源地内传染病的蔓延和杜绝向外扩散,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保护广大的受威胁区和安全区

2疫源地的范围

疫源地的范围大小要根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的具体情况而定。

它可能存在于个别畜栏、厩舍、牧地,也可能包括某畜牧场、自然村或者更大的地区。

根据疫源地的大小,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