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30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docx

社区精神卫生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指维护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保健:

社区精神卫生保健得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地区社会为单元,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预防,康复和社会适应的统筹安排管理,以期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有效的实施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社会上散在的精神疾病患者,延缓精神疾病的复发,促进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安定和谐,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范围内全体人群用科学方法,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4.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感情,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大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5.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6.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已具有临床意义

7.痴呆:

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症,通常表现为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呈慢性或进行性病程

8.自杀未遂:

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果

9.准自杀:

又称类自杀,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试图以此来摆脱困境,有自我伤害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用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少,通常不造成死亡

10.社区康复:

是指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对残疾者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11.功能训练:

指利用各种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各种功能活动训练,包括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训练

12.社会适应能力:

指个体外显、内在的行为都符合复杂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其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

13.亚健康状态:

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

14.应激:

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应过程,所致反应可为适应或适应不良

15.应激反应:

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所致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反面的变化,也可称应激的心身反应

16.焦虑:

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变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17.社会支持: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工会等社会组织的精神与物质的联系程度

18.反向:

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因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制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显现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19.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其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苦恼,保持个人自尊

20.升华:

指个体把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向教高尚的目标和方向作表述,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1.心身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概念从心身相互关系出发,把许多人类疾病都归为心身疾病,狭义心身疾病概念,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性疾病

22.慢性疾病患者:

一般认为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已较固定者可称慢性疾病患者

23.第一反抗期:

幼儿从3岁起,就发展独立的愿望,事事都愿自己干,此即自我意识发展的明显标志,是萌发独立性的表现,也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24.升华:

指个体把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向较高尚德目标和方向作表述,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5.厌恶治疗:

又称为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有的行为治疗技术,将欲戒除目标与某种不愉快或惩罚性刺激相结合,通过厌恶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治疗,是行为治疗中最早最广泛使用的部分

26.心理健康教育:

指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开展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专题、有设计的普及性教育活动,以促进人们明确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系,指导人们主动地掌握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付方式,帮助人们在自身的条件下保持良好。

稳定的情绪状态,降低或消除社会心理应激对人们健康的严重损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7.暗示:

暗示是指一种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动作、语言、观念或情境。

导致自己知觉,判断、信念,情感或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

暗示包括自暗示和他暗示,其中具有权威性的他暗示,可以对受示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28.妄想:

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状态下,是病理推断和判断的结果。

29.心身疾病:

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性疾病。

30.感知综合障碍:

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31.认知疗法: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32.抑郁性木僵:

抑郁发作严重者,可表现为不语不动、不吃不喝,达到亚木僵或木僵的程度,称抑郁性木僵。

33.心理评估:

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和测量。

34.幻觉:

指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35.内感性不适:

是指患者感觉体内有不舒服或不能忍受的撕扯、挤压、虫爬感等,但患者不能明确说明不适的部位。

36工娱治疗:

是通过工作、劳动、集体娱乐活动丰富和调节患者的住院生活,缓解精神症状,改善交往能力,防止精神衰退,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治疗方法。

37.精神疾病:

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与意识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

38.危机状态:

是指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自控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

39.电抽搐治疗:

是一种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是性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症状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40.虚构:

是在严重记忆损害的基础上,患者在被要求回忆往事时,为摆脱窘境,以随意想出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的空白。

41.耐受性:

是指长期持续的使用某物质,若欲到达预期的效应,则需要明显增加该物质的剂量,若仅使用相同的剂量则效果明显降低。

42.精神性厌食:

以患者对自身体象的感知有歪曲,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43.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是指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功能减弱或缺乏,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社会隔离、反应迟钝等,也称为Ⅱ型精神分裂症。

44.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患者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为严重的自主神经紊乱。

45.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的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其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苦恼,保持个人自尊。

46.A型性格:

是与心脏病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性格,该类型个体却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特别高。

47.离差智商:

指用一个的成绩和同年龄组受试者的平均成绩相比,相差多少个标准来计算。

48.恶劣心境障碍:

指一种以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49.阿尔茨海默病: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

50.亚健康:

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减弱,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

51.同感:

指治疗师能进入患者深层,隐秘的知觉世界,觉察其内心不断变化的感受。

52.SCL_90:

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有时也叫做Hopkin′s(HSCL)。

本量表共90个项目,总计分为10个症状因子,反映各种心理症状有否及其严重程度。

53应对:

又称应付,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又称为应对策略。

目前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出现自身不平衡状况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54.心理防御机制:

指个体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是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55.健康:

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需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6.心理治疗:

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即以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中介,有经过专业?

57心理咨询:

又称为心理辅导,被视为特殊的助人职业。

58.学龄前儿童:

也称幼儿,指3~6岁的儿童。

59.乳儿:

指刚出生到1岁的孩子。

60.环性心境障碍:

指情感高涨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61.精神障碍康复:

是运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纠正病态的精神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

62.自杀意念:

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死,但尚未采取自杀行为。

63.思维逻辑障碍:

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64.自杀死亡:

指有意采取自杀行为并且导致死亡。

65自杀:

是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分为间接自我毁灭行为和直接自我毁灭行为,间接自我毁灭行为,是指那些明知将导致生命损害的行为,但行为者并无致死的故意,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又称慢性自杀。

直接自我毁灭行为,即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行为有致死的故意。

66.流利型失语:

谈话中途出现停顿。

67.失职行为:

指医务人员因主观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照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68.侵权行为:

指医务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69.血管性痴呆(VD):

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既往成为脑动脉硬化行痴呆,其中以MID最多见。

(五)简答题

1.简述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角色特征

答:

爱心与同情,抗压与包容,独立与协作,敏锐与冷静,严谨与灵活,

2.简述社区精神卫生立法的意义

答:

精神卫生立法一方面保护患者就医的权利,患者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和控告医护违法行为等权利,另一反面也保护医护工作者的从业权利,职业自主权以及正当医护活动中的人身安全等

3.简述判断某人有无知情同意过程的决定能力的参考标准

答:

能否正确理解相关信息,能否明了自身状况,能否理性分析其接受诊疗及过程的后果,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决定

4.简述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

(1)阳性症状:

1)知觉障碍2)思维障碍3)情感障碍4)意志行为障碍

(2)阴性障碍:

1)思维贫乏2)情感平淡或淡漠3)意志活动减退

5.简述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鉴别要点

答:

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患者均可表现为语言动作的减少,兴趣减退,意志减退及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两者的本质不同。

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外部表情愁苦,双眉紧锁,有心忡忡,唉声叹气,内心深感痛苦,悲观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常伴有明显的思维迟缓,语言动作减少食欲减退以及早醒等症状,常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反应性抑郁及更年期抑郁。

情感淡漠是情感反应的减退或缺乏,患者外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对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自身前途及周围发生的事情不关心,熟视无睹,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得联系,它是精神分裂症晚期常见的症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6.精神分裂症有哪些早期症状

答1)类神经衰弱状态: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头疼,失眠,多梦异醒,做事丢三纳四,注意力不集中,遗精,月经紊乱,虽有诸多不适,但无痛苦体验,且不主动就医

1)性格改变:

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无故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或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

2)情绪反常:

如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的淡漠,疏远不理,既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

3)意志减退:

如无明显原因一反原有的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课,学习成绩下降,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

4)零星出现难以理解的行为:

一反往日的热情乐观的精神而沉默不语,动作迟疑,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呆视,独处不爱交往,或对空叫骂,喃喃自语,或做些莫名其妙,令人费解的动作

7.简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

答1)减轻或缓解症状,并减少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2)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制定全面的全程综合性治疗计划

4)努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增强依从性

5)精神科医生还应作为指导者,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6)提供健康教育

8.人们常常说的心境障碍“三低”症状是什么

答:

(1)情感低落,沮丧忧虑,常表现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欲望,患者有时可表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自感疲乏无力,精神不足,不思饮食,有的患者情绪低落

(2)思维明显缓解,对文化反应迟钝,注意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自感脑子迟钝,联想困难。

语言少,声音低,随着症状加重,患者的自责,内疚观念加重,可成为妄想,常见为自责自罪妄想,也可有贫穷妄想、疑病妄想

(3)患者活动减少,终日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逐渐发展到不去工作,疏远亲友,回避社交,过去的爱好和生活乐趣一概丧失

9.心境障碍的双相障碍是什么

答:

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出项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发作期间通常完全缓解,与其他心境障碍相比,本病的男女发病率较为接近

混合性发作是双相障碍的亚型,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患者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的表现,如一个活动明显增多,讲话滔滔不绝的患者,同时有严重的消极想法,又如有抑郁心境的患者可有语言和动作的增多,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临床上得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10.对有抑郁障碍的患者在安全和生活护理措施当中要注意哪些

答:

(1)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将有自伤自杀危险的患者安置于重点房间,其活动范围不离护士视线。

(2)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沟通,及早发现患者自杀先兆,适时帮助其分析认知精神症状,帮助和鼓励其树立正向性人生观。

(3)保证患者定时足量进食和饮水,如患者有罪恶妄想,可将饭菜泡在一起让其认为是剩饭为避免浪费而吃掉,因抑郁症患者思维和动作缓慢,必要时需专人耐心劝导并协助喂饭,确实拒食者可酌情考虑采用鼻饲流质。

(4)教会患者应对失眠和早醒的方法,培养其自行按时睡眠的习惯,必要时给予催眠药。

详细记录睡眠时数及用药情况。

(5);了解患者的爱好,鼓励其参与易完成,有趣的活动,教会其放松技术,引导患者关注周围及外界的事情,帮助其与病友交往,酌情参与病室的活动。

11.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哪些特点

答: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令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此类患者往往在少儿期即出现品行问题如1.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2.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等。

此类患者成年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1经常旷课,矿工,不能维持持久工作或学习,频繁变换工作2.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不抚养自己的子女或赡养父母,待人冷酷。

3.经常撒谎、欺骗以获私立或取乐4.缺乏自我控制,易激动,并有攻击行为5.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无内疚感。

6。

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往往损人不利己。

12.人格障碍的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答:

1.有暴力行为的危险2.偏执观念3.自卑4.焦虑5.抑郁6.日常生活功能障碍7.社会功能障碍8.应对功能障碍

13.简述儿童孤僻症社会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答:

1.缺乏社交凝视,微笑和依恋2.注意缺陷3.不能进行正常游戏4.不能遵守社会规则5.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14.简述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孤僻症的鉴别要点

答:

儿童孤独症患儿中有75%合并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社会化功能相对较好,他们大多数愿意与人交往,模仿他人的活动,言语水平不足而无质的损害,能进行角色游戏,大部分孤僻症儿童在婴幼儿期就出现对人缺乏兴趣,喜欢独处,不喜欢被抱起,不会注视着妈妈的微笑,与人缺乏视接触,六七个月以后还不能分辨亲人和陌生人。

肠表现为特别安静,当有不安,不满足或不适时,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安慰,多以哭叫或怪异的方式表达等等。

15.简述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原则

答:

1.教育和训练:

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促进其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2.心理治疗:

较多采用行为治疗,主要目的是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对干扰接受教育训练、影响社会交往和危害自身的异常行为予以矫正。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的行为症状,以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

16.简述引起痴呆的常见原因

答:

1.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疾病2,系统疾病3.营养缺乏病4.药物与毒素5.脑肿瘤与脑外伤6.感染性疾病及其他

17.当我们发现有自杀意念的人时,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答:

第一步,明确核心问题,即迅速明确自杀者的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自杀的直接原因,此时需完全从当事者的角度出发,不要讨论和争辩,更不要试图说服对方。

第二步:

保证当事者的安全,实际干预过程中,保证当事者的安全应为首要目标,尽量说服当事者终止自杀行为或脱离危险处境,接受必要的医疗救助或自救。

第三步。

提供情感支持,无条件的给予当事人情感支持,尽可能全面,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当事人,不管促其轻生得原因是天灾人祸或其自身过失,也不计其当前感受可以理解或不合常情,一律不予评价。

第五步: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帮助其康复的项目表和时间表,虽然多人数并不反对危机干预者替他制定计划,但需注意,干预者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

第六步:

当事人的承诺,干预后期一定要得到当事人的明确承诺,还要继续关心当事人康复计划的执行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强化、支持和鼓励

18:

社区医务工作者怎样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实施早期干预

答:

首先在社区要设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如自杀预防中心,危机干预中心,其功能是对处于困难中的人提供电话服务,不需预约,随时可行的面对面的帮助,书信服务和上门访问等干预措施,让意图轻生者得到求助机会和及时帮助,让自杀未遂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危机干预

其次,在社区内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结合社会个部门,及时化解矛盾,识别各类自杀的危险因素和线索,一旦有自杀行为发生,及时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防止酿成自杀的后果。

第三,应加强急诊救助服务,一旦发现自杀或蓄意自伤者应尽快送至医院急诊室救助,紧急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发生重要作用,及时救治往往可挽救部分自杀者的性命

19.简述精神障碍康复的任务

答:

训练心理社会功能,改善生活环境条件。

贯彻支持性心理治疗,进行家庭及社会干预,促使患者逐步回归社会,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20.简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形式

答1.基层专科2.精神卫生工疗站3.群众性看护小组4.厂矿企业开展精神障碍的防治康复工作5.家庭病床6.日间医院7.夜间医院8.中途住所9.长期看护所10.亲属联谊会

21,。

简述社会康复要达到的目的

答:

提供残疾人所需的各项康复服务,减少或消除各种环境方面的障碍,最大限度的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支持残疾人在社区发挥作用,做出适当的贡献

22.简述家庭病床的工作内容

答:

1.建立病史材料,2.制定因人而异的防治康复方案,3.督促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保证药物治疗顺利进行,4.及时给与病情稳定的患者以心理的支持和疏导,初步实施心理社会功能训练,协助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5.指导患者家属护理和照料患者6.评估康复训练及治疗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调整对策7.及时监护发病状况的患者,防止或减少因疾病所致的不良事故

23.简述医院康复的训练措施

答:

1.生活行为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生活与活动技能训练,文体娱乐活动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2.学习行为技能训练3,。

就业行为技能训练,包括简单作业训练,工艺制作训练,职业性劳动训练

24.简述修那里疾病的人群特征

答:

心身疾病的特征:

1.患者群的性别特征,总体女性高于男性,二者比例为3:

2,但个别病种男性高于女性,如冠心病。

支气管哮喘2.患者群的年龄特征:

>=65岁和<=15岁的老少人群患病率较低,从青年期到中年期,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更年期或老年期为患病顶峰年龄,3.患者群的社会环境特征,不同社会环境中人群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不同,主要取决于种族差异,饮食习惯,全人口的年龄构成,体力劳动多寡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5.简述心身疾病的阳性指针

答:

1.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存在2.个体患者与心理应激发生存在密切的时间关系3.病者的波动与心理应激的程度及个体的情绪体验有关4.个体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5.个体可能有童年的特殊心理体验。

26.简述心身疾病与非心身疾病的区别

答:

1.心身疾病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指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在内的各种精神疾病,其病因虽然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但他们并无明显的躯体症状和阳性体征,更无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2.心身疾病也非单纯性躯体疾病,单纯性躯体疾病的病因通常比较明确,且与心理因素无直接相关

27.简述常用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答:

否认、压抑、反向、退化、转移、合理化、升华、幽默

28.什么是应激,应激的心理反应有哪些

答:

应激是个体观察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造成威胁时系统反应过程,所致反应可为适应或适应不良,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2.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29:

简述孕妇常见心理特点

答:

在孕早期,当被确诊妊娠后,孕妇一般既激动又忧虑,往往伴有疲劳,常因全神贯注于自身而加重不适,在孕中期,孕妇逐渐适应妊娠,各种不适明显减轻,对外界兴趣也随之恢复,并随胎动开始想象孩子的相貌,在孕晚期,随着预产期临近,可增加孕妇将为人母的兴奋,也可加剧其对分娩的恐惧与担忧

30.简述孕妇的社区心理卫生要点

答:

消除孕妇对妊娠的认知误区,淡化孕妇对胎儿的性别预期,强化孕妇对未来的角色意识,关注孕妇中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

1.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的孕妇2.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孕妇3.患有慢性疾病或躯体疾病的孕妇和高龄孕妇

31.简述产妇的社区心理卫生要点

答:

1.评估产妇的精神状况2.防范产妇的精神疾患3.舒缓产妇的精神压力4.丰富产妇的精神生活

32.简述老年人的健康标准

答: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应符合以下5个条件,1.生活自理2.精神健康3.躯体俱佳4.社会适应5.经济无忧

33.简述老年人心理发展的常见冲突

答;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冲突2.老有所为与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