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26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护师 妇科护理 第二章讲义.docx

初级护师妇科护理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妊娠生理

  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

  全过程10个妊娠月,40周,280天。

  受精与着床

  

(一)受精

  1.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阴道后,离开精液经宫颈管进入宫腔,与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的α、β淀粉酶作用,解除了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此时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精子获能。

  

  

  

  2.受精过程当精子与卵子相遇后,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在酶的作用下,精子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开始受精。

精原核与卵原核逐渐融合,新的生命诞生。

  

  3.受精卵输送与发育

  借助输卵管内纤毛推动和输卵管平滑肌蠕动的影响,逐渐向子宫腔方向移动,约受精后3日,分裂为早期囊胚。

  受精后第4日进入宫腔形成晚期囊胚。

  

(二)受精卵着床

  受精后第6~7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并被其覆盖的过程称为受精卵着床。

  

  

  胎儿附属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

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一)胎盘

  由底脱膜、叶状绒毛膜、羊膜构成。

  

  

  底脱膜:

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叶状绒毛膜:

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

  羊膜:

位于胎盘最内层。

  

  胎盘的结构

  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450~650g,约为足月新生儿体重的1/6,直径16~20cm,厚约2.5cm,中间厚,边缘薄。

  

  胎盘的功能  

  1.气体交换  

  2.供给营养物质  

  3.排泄功能  

  4.防御功能  

  5.合成功能

  合成功能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在受精后10天左右即可用放射免疫法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的敏感方法之一。

其作用是维持妊娠、营养黄体,使子宫内膜变为蜕膜,维持受精卵生长发育。

  

(2)人胎盘生乳素(HPL)

  由合体滋养细胞合成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

  促进蛋白质合成

  抑制母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多余葡萄糖运转给胎儿,成为胎儿的主要能源,也是蛋白质合成的能源。

  

  (3)雌激素和孕激素:

为甾体激素。

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第8~10周起,由胎盘合成。

  (4)酶:

胎盘能合成多种酶,包括缩宫素酶和耐热性碱性磷酸酶。

  

(二)胎膜 由羊膜、绒毛膜组成。

  (三)脐带 脐带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体蒂发展而来,胚胎及胎儿借助于脐带悬浮于羊水中。

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子面。

  (四)羊水  

  正常足月妊娠羊水量约为1000ml。

  羊水的功能

  ①保护胎儿

  ②保护母体

  

  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

  胚胎:

妊娠8周(受精后6周)

  

  胎儿:

自妊娠第9周起时期。

  

  胎儿发育特征

  8周末:

初具人形,B超可见早期胎心搏动。

  

  12周末:

外生殖器已发生、肠管已蠕动。

  

  16周末:

从外生殖器可确定胎儿性别,孕妇自觉有胎动。

  

  20周末:

用听诊器可听到胎心音。

  

  24周末:

各器官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

  

  28周末:

有呼吸运动,生活力差,但加强护理可以存活。

  

  32周末:

面部毳毛已脱落,出生后有一定生活能力。

  

  36周末:

出生后能啼哭和吸吮,生活能力较好。

  40周末:

胎儿成熟,身长约50厘米,体重约3400克,生活能力强。

  

  胎儿生理特点  

  1.循环系统胎儿的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排出,均需经胎盘脐血管由母体完成。

  

  

(1)解剖学特点:

脐静脉一条和脐动脉两条。

动脉导管出生后闭锁成动脉韧带。

卵圆孔多在生后6~8周完全闭锁。

  

  

  

(2)血液循环特点

  

  ②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于卵圆孔开口处正对着下腔静脉入口,从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绝大部分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

而从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很少或不通过卵圆孔而是直接流向右心室进入肺动脉。

  

  

  ③由于肺循环阻力较高

  

  胎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胎盘循环停止,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

左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压力下降。

  卵圆孔→出生后6~8周完全闭锁

  肺循环建立→动脉导管闭锁为动脉韧带

  脐静脉→闭锁为静脉韧带

  脐动脉、腹下动脉→闭锁为腹下韧带

  2.血液  

  

(1)红细胞:

妊娠足月时至少90%的红细胞由骨髓产生。

红细胞总数无论是早产儿或足月儿均较高。

胎儿期红细胞体积较大,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短,仅为成人的2/3,故需不断生成红细胞。

  

(2)血红蛋白

  原始血红蛋白

    ↓

  胎儿血红蛋白

    ↓

  成人血红蛋白

  

  (3)白细胞

  第一道防线:

妊娠8周以后,胎儿血循环出现粒细胞

  第二道防线:

胸腺、脾发育产生淋巴细胞,成为体内抗体的主要来源

  妊娠期母体变化

  一、生理变化

  

(一)生殖系统

  1.子宫:

子宫变化最大。

  子宫体:

随孕月逐渐增大变软,孕晚期呈右旋。

自妊娠14周起,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称BraxtonHicks收缩。

但这种宫缩的宫内压力<15mmHg,常不引起痛感,亦不使子宫颈扩张。

  子宫变化

宫体

非孕时

妊娠足月时

容量

5ml

5000ml(1000倍)

大小

7×5×3cm

35×22×25cm

子宫峡部

1cm

7~10cm

  子宫峡部:

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非孕时长约1cm,孕12周起逐步伸展拉长变薄,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时其长度可达7~10cm。

  

  子宫颈:

孕期子宫颈血管增多伴水肿,外观肥大、呈紫蓝色。

颈管腺体因受孕激素影响分泌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栓,有防止病原体侵入的作用。

  2.阴道:

妊娠时阴道黏膜着色、增厚、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

阴道脱落细胞增多,分泌物增多成糊状。

阴道上皮在大量雌、孕激素影响下,细胞内糖原积聚,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内酸度增高,对防止细菌感染起重要作用。

  3.外阴:

妊娠期外阴部充血,皮肤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大阴唇内血管增多及结缔组织变松软,故伸展性增加。

  4.卵巢:

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

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

黄体功能于妊娠10周后由胎盘取代。

  5.输卵管:

妊娠期输卵管伸长,但肌层无明显增厚。

黏膜上皮细胞变扁平,在基质中可见蜕膜细胞。

有时黏膜呈蜕膜样改变。

  

(二)乳房  

  妊娠早期开始增大,充血明显。

孕妇自觉乳房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

乳晕变黑,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蒙氏结节。

垂体生乳素、胎盘生乳素等多种激素,参与乳腺发育完善,为泌乳做准备,妊娠末期,尤其在接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稀薄黄色液体溢出,称初乳。

正式分泌乳汁需在分娩后。

  (三)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 

  1.心脏:

妊娠期由于膈肌升高,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更贴近胸壁,心尖搏动左移约1cm,心浊音界稍扩大。

心脏容量从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于妊娠晚期每分钟增加10~15次。

由于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及心脏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曲,多数孕妇的心尖区及肺动脉区可听及Ⅰ~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

  2.心排出量和血容量

  心排出量:

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32~34周达到高峰,临产后在第二产程显著增加。

  血容量增加:

孕32~34周达高峰,增加30~45%,平均增加1500ml。

  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约增加500ml,使血液稀释,出现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合并心脏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后3天之内,因心脏负荷较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3.静脉压:

妊娠期盆腔血液回流至下腔静脉的血量增加,右旋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使孕妇下肢、外阴及直肠的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壁扩张,孕妇容易发生下肢及外阴静脉曲张和痔,孕妇若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4.血液成分

  

(1)红细胞:

由于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约为3.6×1012/L(非孕妇女约为4.2×1012/L),血红蛋白值约为110g/L(非孕妇女约为130g/L),血细胞比容从未孕时0.38~0.47降至0.31~0.34。

  

(2)白细胞:

妊娠期白细胞稍增加,约为10×109/L,有时可达15×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多,而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几乎无改变。

  (3)凝血因子: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对预防产后出血有利,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

妊娠期血沉加快,可高达100mm/h。

  (四)泌尿系统 

  肾血浆流量(RPF)及肾小球滤过率(GFR)于妊娠早期均增加,孕妇仰卧位尿量增加,故夜尿量多于日尿量。

  自妊娠中期,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有尿液逆流现象,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

  (五)呼吸系统

  妊娠早期孕妇的胸廓即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廓横径加宽,周径加大,横膈上升,呼吸时膈肌活动幅度增加。

孕妇有过度通气现象,有利于提供孕妇和胎儿所需的氧气。

妊娠后期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较深,有过度通气现象,有利于提供孕妇和胎儿所需的氧气。

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妊娠后期因横膈上升,平卧后有呼吸困难感,睡眠时稍垫高头部可减轻症状。

  (六)消化系统

  妊娠早期(约停经6周左右),约50%的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牙龈充血、水肿、增生,刷牙时易出血。

牙齿易松动及出现龋齿。

孕妇常有唾液增多。

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使蠕动减少、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易出现上腹部饱胀感。

妊娠中晚期,由于胃部受压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胃内酸性内容物可反流至食管下部,产生胃烧灼感。

肠蠕动减弱,易便秘。

  

  (七)内分泌系统

  妊娠期腺垂体增大1~2倍。

嗜酸细胞肥大、增多,形成"妊娠细胞"。

约于产后10天左右恢复。

产后有出血性休克者,可使增大的垂体缺血、坏死,导致席汉综合征

  由于妊娠黄体以及胎盘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的负反馈作用,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故妊娠期间卵巢内的卵泡不再发育成熟,也无排卵。

垂体催乳激素逐渐增量,分娩前达高峰,与其他激素协同作用,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为产后泌乳做准备。

  (八)其他

  1.皮肤:

妊娠期垂体分泌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增加,加之雌、孕激素大量增多,使黑色素增加,导致孕妇面颊、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等处出现色素沉着。

随妊娠子宫增大,孕妇腹壁皮肤弹力纤维过度伸展而断裂,使腹壁皮肤出现紫色或淡红色不规则平行的裂纹,称妊娠纹。

产后变为银白色,持久不退。

  2.体重:

于妊娠13周前体重无明显变化。

以后平均每周增加350g,直至妊娠足月时体重平均增加12.5kg,包括胎儿、胎盘、羊水、子宫、乳房、血液、组织间液及脂肪沉积等。

  3.矿物质:

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磷、铁。

近足月妊娠的胎儿体内含钙约25g,磷24g,绝大部分是在妊娠末期2个月内积累的,故至少应于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及钙,以提高钙含量。

  

  【例题】妊娠期母体循环系统的变化,错误的是

  A.血容量至妊娠末期增加30%~45%

  B.心率从妊娠早期至末期每分钟增加10~15次

  C.心搏出量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

  D.妊娠后期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

  E.第二产程期间,心搏出量略减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排出量:

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32~34周达到高峰,临产后在第二产程显著增加。

  

  二、心理变化

  

(一)孕妇常见的心理反应

  1.惊讶和震惊。

  2.矛盾心理。

  3.接受。

  4.情绪不稳定。

  5.内省。

  

  

(二)孕妇的心理调节:

美国心理学家鲁宾1984年提出妊娠期孕妇为接受新生命的诞生,维持个人及家庭的功能完整,必须完成4项心理发展任务:

  1.确保自己及胎儿能安全顺利地度过妊娠期、分娩期。

  

  2.促使家庭重要成员接受新生儿。

  3.学习为孩子贡献自己。

  4.情绪上与胎儿连成一体。

  

  妊娠诊断

  妊娠期全过程从末次月经第一日开始计算,平均280日,即40周。

  妊娠分期

  早期妊娠:

13周末之前

  中期妊娠:

14~27周末

  晚期妊娠:

第28周及其后

  早期妊娠的诊断

  1.症状与体征

  

(1)停经:

停经是妊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

  

(2)早孕反应:

乏力、嗜睡、恶心、晨起呕吐。

约半数妇女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早孕反应。

早孕反应多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

由于增大的子宫在盆腔内压迫膀胱所致。

约至妊娠12周左右,增大的子宫进入腹腔,尿频症状自然消失。

  (4)乳房变化:

自妊娠8周起,在雌、孕激素的影响下,乳头增大,着色加深,乳晕周围皮脂腺增生出现深褐色结节称蒙氏结节。

  (5)妇科检查:

停经6~8周双合诊检查子宫峡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之间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随妊娠进展至8周,子宫约为非妊娠子宫的2倍,妊娠12周时约非妊娠子宫的3倍,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双合诊

  

  2.辅助检查

  

(1)妊娠试验:

血hCG增高。

  

(2)超声检查:

是检查早期妊娠快速准确的方法。

用超声多普勒仪能听到有节律、单一高调的主音,胎心率多在120~160次/分,可确诊为早期妊娠且为活胎,最早出现在妊娠7周时。

  (3)黄体酮试验:

每日肌注黄体酮20mg,连用3~5日,若停药后超过7日仍未出现阴道流血,则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很大。

停药后3~7日内出现阴道流血,排除早孕可能。

  

  (4)基础体温测定:

双相型体温的妇女,停经后高温相持续18日不见下降者,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大。

高温相持续3周以上,早孕的可能性更大。

  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1.病史与症状有早期妊娠经过,可觉胎动、听诊有胎心。

  2.子宫增大:

根据手测宫底高度或尺测耻上子宫长度,可以估计胎儿大小及孕周。

  不同妊娠周数的宫底高度及子宫长度

妊娠周数

妊娠月份

手测宫底高度

尺测耻上子宫长度(cm)

12周末

3个月末

耻骨联合上2~3横指

 

16周末

4个月末

脐耻之间

 

20周末

5个月末

脐下1横指

18(15.3~21.4)

24周末

6个月末

脐上1横指

24(22.0~25.1)

28周末

7个月末

脐上3横指

26(22.4~29.0)

32周末

8个月末

脐与剑突之间

29(25.3~32.0)

36周末

9个月末

剑突下2横指

32(29.8~34.5)

40周末

10个月末

脐与剑突之间或略高

33(30.0~35.3)

  口诀:

3月联合上23、脐耻脐下脐上1、脐3脐突剑下2

  3.胎动:

胎儿在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称胎动,孕妇于妊娠18~20周时开始自觉胎动,胎动每小时约3~5次。

  

  4.胎心音:

妊娠18~20周用普通听诊仪在孕妇腹壁上可听到胎心音,呈双音,第一音和第二音相接近,似钟表“滴答”声,速度较快,每分钟120~160次。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不仅能显示胎儿数目、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有无胎心搏动、胎盘位置及分级、羊水量、胎儿有无畸形,还能测量胎头双顶径、股骨长等多条径线,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2.胎儿心电图目前国内常用间接法检测胎儿心电图,通常于妊娠12周以后显示较规律的图形,于妊娠20周后的成功率更高。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和姿势不同,因此有不同的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

  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

  两纵轴平行称纵产式

  两纵轴垂直称横产式

  两纵轴交叉称斜产式,属暂时的,在分娩过程中多数转为纵产式,偶尔转成横产式。

  

  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

  纵产式有头先露和臀先露,横产式为肩先露。

  头先露因胎头屈伸程度不同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面先露。

  

  臀先露又可因入盆的先露部分不同,分为混合臀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和双足先露,偶见头先露或臀先露与胎手或胎臀同时入盆,称复合先露。

  

  横产式:

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

  枕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颏骨、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

根据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入口左、右、前、后、横而有不同胎位。

  

  

  

  【例题】胎头矢状缝与母体骨盆入口右斜径一致,小囟门位于母体骨盆左前方,其胎位是

  A.枕左横

  B.枕右横

  C.枕左前

  D.枕右前

  E.枕右后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胎头矢状缝与母体骨盆入口右斜径一致,说明胎方位为枕左前或枕右后位,文中又提到小囟门位于骨盆左前方说明了胎位为枕左前。

因此通过胎儿解剖位置与母体骨盆入口位置之间的关系,确定胎位。

  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的时间:

首次产前检查时间从确诊早孕时开始。

妊娠28前每4周检查1次,妊娠28周以后每2周检查一次,妊娠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

高危孕妇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一、病史

  

(一)健康史

  个人资料、过去史、月经史、家族史、丈夫健康状况。

  

(二)孕产史

  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经过。

  了解末次月经(LMP)的日期以推算预产期(EDC)。

  按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

如为阴历,月份仍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大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注意:

2月有28天和29天之分。

  

  二、身体评估

  

(一)全身检查:

观察发育、营养、精神状态、身高及步态。

  

(二)产科检查

  1.腹部检查:

排尿后,孕妇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稍抬高,双腿略屈曲分开,放松腹肌。

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

(视诊、触诊、听诊)

  2.骨盆测量:

三个平面、五条径线。

  骨盆外测量

  髂棘间径:

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髂嵴间径:

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侧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以上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的长度。

  骶耻外径:

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相当于腰骶部米氏菱形窝的上角)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18~20cm。

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短,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

  

  坐骨结节间径(出口横径):

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双手抱膝。

测量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之间的距离,正常值8.5~9.5cm,平均值9cm。

  

  坐骨结节间径<8cm,加测后矢状径(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尾关节),正常值为9cm。

出口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大于15cm,一般足月胎儿可以娩出。

  

  耻骨弓角度:

用两拇指尖斜着对拢,放于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的上面,测量两拇指之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

正常为90°,小于80°为异常。

  

  

  骨盆内测量:

测量时,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外阴消毒,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并涂润滑油。

  

  骶耻内径:

对角径,测量时期以妊娠24~36周、阴道松软时进行为宜。

正常值为12.5~13cm。

此值减去1.5~2cm,真结合径,正常值为11cm。

如触不到骶岬,说明此径线>12.5cm。

测量时期以妊娠24~36周、阴道松软时进行为宜。

  

  

  坐骨棘间径(中骨盆):

测量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

正常值约为10cm。

  

  坐骨切迹宽度:

如能容纳3横指(约5~5.5cm)为正常,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3.阴道检查:

妊娠最后一个月以及临产后,应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4.肛诊:

可以了解胎先露部、骶骨前面弯曲度、坐骨棘及坐骨切迹宽度以及骶尾关节活动度。

  

  5.绘制妊娠图:

将各项检查结果如血压、体重、宫高、腹围、胎位、胎心率等填于妊娠图中,绘成曲线图,观察动态变化,及早发现及处理孕妇和胎儿异常情况。

  

  【例题】低于正常值的骨盆测量数值是

  A.髂棘间径25cm

  B.髂嵴间径28cm

  C.骶耻外径19cm

  D.坐骨棘间径10cm

  E.坐骨结节间径7cm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坐骨结节间径又称出口横径。

正常值8.5~9.5cm,平均值9cm。

  

  三、心理社会评估

  

(一)妊娠早期:

重点评估孕妇对妊娠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评估孕妇对妊娠的接受程度。

孕妇接受妊娠的程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

孕妇遵循产前指导的能力,筑巢行为,能否主动或在鼓励下谈论怀孕的不适、感受和困惑,怀孕过程中与丈夫及其他家人的关系等。

  

(二)妊娠中晚期:

评估孕妇对妊娠有无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即将为人母或分娩有无焦虑和恐惧心理。

评估支持系统,尤其是丈夫对此次妊娠的态度。

评估孕妇的家庭经济情况、居住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孕妇在家庭中的角色等。

  

  四、高危因素评估

  重点评估孕妇是否存在下列高危因素:

年龄<18岁或>35岁;残疾;遗传性疾病史;既往有无流产、异位妊娠、早产、死产、死胎、难产、畸胎史;有无妊娠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无妊娠并发症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过期妊娠、母儿血型不符等。

  妊娠期常见症状及其护理

  一、临床表现

  1.恶心、呕吐约50%孕妇在妊娠6周左右出现恶心、晨起呕吐等早孕反应,12周左右消失。

  2.尿频、尿急、白带增多于妊娠初3个月及末3个月明显,是妊娠期正常的生理变化。

但应排除真菌、滴虫、淋菌、衣原体等感染。

  3.下肢水肿及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孕妇在妊娠后期常有踝部及小腿下半部轻度水肿,经休息后消退,属正常现象。

若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或经休息后不消退者,应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4.便秘由于妊娠期间肠蠕动及肠张力减弱,巨大子宫及胎先露部的压迫,加之孕妇运动量减少,容易发生便秘。

  5.腰背痛妊娠期间由于关节韧带松弛,增大的子宫向前突使躯体重心后移,腰椎向前突使背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常出现轻微腰背痛。

  6.下肢肌肉痉挛是孕妇缺钙的表现,发生于小腿腓肠肌,于妊娠后期多见,常在夜间发作。

  7.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于妊娠末期,孕妇若较长时间取仰卧姿势,由于增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骤然减少,出现低血压。

  8.贫血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