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248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后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抢抓课改先机,以实践活动为课改突破口,积极探索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教育体系。

要充分发挥小学的实验、示范作用,率先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实施工作。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还要充分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同时,开发研制出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

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实际上,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较大范围的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灵活性,供各校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参考。

因此,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菜单”制。

学期初,由中心校结合全镇整体工作安排提供“总菜单”,各校根据总线安排结合本校实际设计本校的菜单;各班再根据“分菜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出班级活动计划和进度表。

同时,在活动中不断生成,并在实验一个阶段后不断修改和完善。

通过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置方案见附录)。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

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

短线活动时间短,一课时或几课时,以短线活动为主;长线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以长线活动为辅;长短线活动相结合。

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

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以时间段来安排课时,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学生分组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或者是学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班级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作为制定方案的时段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可作为一个时段,在课后进行;总结展示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

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的同时,具体活动时要求各班根据活动计划报学校同意后适时调整时间段的安排。

因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自觉主动按课时计划开齐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3、师资配备实施一辅多兼

目前,在农村小学,还无法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因此,“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主要落实“一辅多兼”的做法。

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实施活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

4、活动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

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般都可以按“确立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成果交流评价”等步骤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选题指导型(选择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二是实践体验型(设计制作、社会实践、家庭体验、网络探究等)。

三是成果交流型(活动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或者是活动结束的成果展示)。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

递进式(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逐步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不断升华)。

协作式(一个专题按不同的活动形式或分成的小专题分组,小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小组内调查研究成果,大组内交流)。

不同的学习领域,各环节有所侧重,但实践体验及成果展示是其中重要环节。

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调查、考察、参观、表演、实验、剪贴等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

用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信息资源本,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

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自办报、小论文、图表、小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校报、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电视台、综合实践活动周等阵地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学习阶段

2、制定方案阶段

制定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方案,制定出分年级的课程内容设置草案。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

抓点

上半年,确定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为点的实验班,按计划进行初步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边探索、边总结。

连线

下半年,在中心小学3—6年级所有班级实施,并对各年级的课程内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4、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

求新

小学根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内化,制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方案》,使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求深

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整理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结合几年来实践活动积累的案例、教学设计等,自主申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编写学材。

学校筛选课题,并对学材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

按3—6年级学材序列,进一步完善、整理成册。

同时,全镇村级完全小学在中心小学的指导和管理下,结合乡土实际,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录的整理。

六、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

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动员,使他们认识、理解和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实施课程良好的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中心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由教导主任任组长、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小组。

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统筹、决策、协调、保障工作;课程指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负责课程的开展、研究、指导;课程实施小组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3、组织教师培训

⑴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全镇教干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及有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等理论学习文章。

⑵专家指导,理清思路

向教研室领导请教,邀请教研室领导来我校指导实验工作,进行专题讲座,向专家讨教,理清工作思路。

⑶外出学习,重点培养

加大对实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安排他们外出学习,通过看现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挑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大梁。

4、加强过程管理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执行课程计划的专项检查内容,列入视导检查中重要工作来落实,落实到对学校目标考评、对教师年度考核聘任等工作中去,确保实验有效实施。

同时,组织学生信息资源本展评、优秀学案评比、活动设计方案评比、活动材料展评、优秀辅导教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展示等活动。

通过竞赛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研究为轴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开创出具有石桥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后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我校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形式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校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三课时。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理念:

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经历。

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个性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现。

给学生一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四、活动内容:

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的领域为活动内容:

A、研究性学习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学会交往与合作。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5、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C、劳动与技术教育

1、了解劳动思想,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

D、信息技术教育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五、实施策略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导、督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以年级组为单位。

年级组长是课程实施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年级人员加强合作与研讨,各班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年级组长要按照“一人有责、团体协同”的原则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同时学校组织好“导师群体”,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

合作小组每月活动一次,以合作组为单位,研究年级主题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资源的开发、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成果的展示等。

3、努力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努力拓展学生活动的时空,增强活动过程的研究成分,充分重视反思的作用。

重视交流,交流过程中做到过程与方法并重,成果与体验并重,汇报与评价、质疑、建议并重。

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与学生一道参加研究、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淡化指令和控制,强化帮助和影响。

4、积极开发和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

在正确指导学生用好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外,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教学内容的开发。

5、探索评价体系,激励师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趣味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强调评价的多元主体参与,对有关项目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家长、教师参与评价。

对于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则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共同参与。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研究的主题,采取多样的、有趣味的评价方式。

(1)问题情境测试:

在学期内的主题活动中设置活动情境进行相关能力的记录与检查。

(2)行为观察记录:

对学生一学期来每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活动情况、活动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记录。

(3)成长记录袋评价。

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袋内有学生研究的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日记、调查报告、项目作业、个人作品等参加活动的过程性记录和成果,还有学生、教师、家长给予的评价。

  评价形式的趣味化。

对于学生评价,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1)形象类:

大红花、大拇指、笑脸等。

(2)评语类:

通过作业本、家校联系卡、学生评语卡等,用富有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评语。

(3)展示类:

将学生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外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园地里;请学生展示方法、技能等。

6、认真及时地积累有关资料。

学校要注意教学计划、教师管理、课时管理、检查调研等过程管理方面的资料积累,教师要注意实施方案、活动计划、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以及反思成果方面资料的积累。

7、课程实施步骤与中心校制定的方案步骤同步。

六、组织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其它的学科课程,落实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学校管理层,一方面校长室、教导处要努力发挥起提纲挈领和协调推动的作用。

另一方面,各年级组要引导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时勤于积累和反思,不断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思考,形成富有个性的各种合理化建议,注意及时抓好信息反馈,提炼“金点子”,自下而上不断补充和完善“理论”,从而给学校总的管理层面提供新的决策与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还要与兄弟学校结成合作伙伴,搭建起校际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困惑,滋生更多的思考。

 

后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社区服务。

通过学生在本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

三、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

其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类: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

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二)社会实践

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

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2、军训:

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参观访问:

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

4、德育基地活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5、社会调查:

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社团活动:

参加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三)社区服务

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

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

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

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4.志愿者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街头义卖、捐款扶贫等各种志愿者活动。

四、课程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应根据其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既要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

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己制定活动方案。

指导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

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立、方法运用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空间。

5、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情况。

五、课程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6——10人为一组,每班5——6组。

2、时间安排和学分分配: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一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54个课时,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成果报告等。

一般学生每学年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

班级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组合成几个6—10名同学的课题研究小组(不能完全自由组合,则由班主任进行调配),实行分工合作制,每个班级配备3名研究性学习指导师。

学生可以自行申报课题,也可以由学校或老师推荐,填写申报表,由综合实践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自我反思。

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

由指导师初步认定,综合实践课程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

学分认定符合以下六个方面,可得相应学分:

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③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④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⑤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⑥课时有保证。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