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517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docx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

OFDI产业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空心化探析

  摘要: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在导致发达国家的诸多原因中,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国内外学者们指出全球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失衡。

导致产业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在于OFDI,但在各国OFDI发展历程中,学者们肯定OFDI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存在。

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文章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空心化之间的区别,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先构建产业空心化测度指标,进而对美国、日本产业空心化进行浅析。

  关键词:

OFDI;产业结构;产业空心化;美国;日本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危机的诸多原因中产业空心化造成了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急剧下降,引起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比例出现严重失衡。

以此为借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各国如何有效利用OFDI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避免产业空心化的潜在威胁。

此外,考虑到现阶段中国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研究OFDI的母国产业结构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美国、日本的经验为例,将探讨一国如何有效规避产业空心化的负面效应,并提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意见。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产业空心化的界定

  1.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空心化最早是由B.Bluestone和B.Harrison(1982)根据美国OFDI的实践提出的,基于投资的角度,将产业空心化定义为一国在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广泛的资产撤退现象。

随后,S.Modic和D.Trautlein(1985)、W.Batholomew和J.Kochanowski(1986)、关下稔(1990)等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趋势性特征,将产业空心化概念进行了定义。

产业空心化现象引起了各国学界关注后,部分研究开始探讨产业空心化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大部分研究均提出产业空心化是OFDI引起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

  关于产业空心化的判断问题,目前尚未存在权威的测度指标,因此,产业空心化测度按照研究目的,主要采用不同经济指标的趋势性特征分析。

王秋石等(2010)对产业空心化的测度指标进行归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制造业产值的绝对值与相对值;第二,制造业就业的绝对值与相对值;第三,制造业净出口;第四,制造业贸易占世界贸易份额。

  在产业空心化方面的研究中,不少研究关注产业空心化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小岛清(1978)认为,OFDI所引起的产业空心化,将给母国经济和企业带来包括贸易逆差、失业率上升等的负面效应。

J.Davis和J.Huston(1992)提出,产业空心化所导致的一国制造业衰退,将引起工作岗位大幅减少与劳动力收入下降,进而,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

R.Barrell和N.Pain(1997)基于欧洲OFDI与外贸净出口关系的研究,发现OFDI对母国贸易与就业均产生负面效应。

  2.产业空心化的界定。

诸多相关研究指出产业空心化是产业结构效应的一种,并将产业结构效应分为两种,即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空心化。

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产业结构效应指的是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一国产业结构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不断走向高度化的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因素所带来的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动态变化效应。

  在产业结构效应中,产业空心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性特征较为相似,按照Petty-Clark定律,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从三次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看,第一、二产业相对比重逐渐缩小,第三产业相对比重不断扩大。

然而,两种产业结构效应的重大区别在于国民经济总量、总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在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同时第三产业吸收大量的第一、二产业剩余劳动力,随之失业人数会减少;相反,产业空心化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第一、二产业的严重衰退,第三产业没能弥补衰退产业的产值流失,直接导致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绝对衰退,同时第三产业不能及时吸收大量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随之失业人数会增加。

  二、产业空心化指标的构建

  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产业空心化中的产业衰退不是如经济周期、通货紧缩等其他因素带来的,而是原有产业的大量转移带来的结果。

此外,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衰退绝不是产业相对衰退,而指的是产业绝对衰退,即该产业生产总值连续出现负增长。

基于此,产业空心化是国内产业的大量持续转移,先直接造成该国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生产总值的绝对规模连续下降,进而最终导致该国或地区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

总之,产业空心化的概念必须具有上述两个条件:

第一,造成产业衰退的直接原因必须是由产业的外移所导致的;第二,产业衰退必须是绝对衰退,而不是相对衰退。

  产业空心化的判断要关注两个经济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数。

目前相关文献尚未存在有效反映产业空心化的测度指标,大部分研究集中分析第二产业产值、就业的变化,相对忽视第三产业的表现,但本文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空心化有密切关系。

本文从经济总量、就业人数两个层面,构建两种产业空心化测度指标,初步判断在美国、日本两国是否存在产业空心化。

从经济总量层面,构建指标的核心逻辑在于产业空心化的基本概念,由于一国某种产业衰退,直接导致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萎缩。

因此,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将第一、二产业视为衰退产业,第三产业视为新兴产业。

我们可以通过三次产业总值的年度流量增减,判断是否出现产业空心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GDP1为第一产业年度产值;GDP2为第二产业年度产值;GDP3为第三产业年度产值;t、t-1表示时间。

即,产业空心化是由于产业衰退导致的经济总量下降,因此,该产业空心化的判断指标通过第一、二产业产值减少量与第三产业产值增加量进行对比,当第三产业产值增加量未能弥补第一、二产业产值减少量时,可以判断为该国出现在经济总量上的产业空心化。

需要注意的是此公式仅限于(GDP1t+GDP2t)-(GDP1t-1+GDP2t-1)<0的情况下才有效。

 从就业人数层面,产业空心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产业衰退导致该产业的大量失业现象,因此,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通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可以判断一国产业空心化的存在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Worker1为第一产业年度从业人数;Worker2为第二产业年度从业人数;Worker3为第三产业年度从业人数;t、t-1表示时间。

即,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产业衰退,导致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大量失业,因此,该产业空心化的判断指标通过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减少量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量进行对比,当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加量少于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减少量时,可以判断为该国出现在就业人数上的产业空心化。

  三、美国、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探讨

  目前,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增长均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两国以服务业为主的虚拟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两个典型发达国家在OFDI进程中,其国内产业结构均呈现出走向软化升级的特征,但由于两国OFDI的不同特征,直接导致了具有不同特征的产业空心化趋势。

其中,日本产业空心化的特征可以视为“离本土化”,美国产业空心化的特征则视为“离制造化”。

  从美国、日本两国产业空心化经济总量判断指标看,美国仅有一次,2009年出现了整体经济的衰退,但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量均呈现出负增长,并且,2010年得到了有效反弹,据此推断,2009年美国整体经济总量衰退的根源在于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主要问题在于第三产业,它与前一年对比,增量出现大幅度下降,这导致美国整体GDP的严重衰退。

与此相比,20年代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制造业大规模向外转移,日本在1998年~2003年、2008年~2011年存在经济总量上的产业空心化迹象,早在1993年~1995年已经出现日本第一、二产业产值的严重下滑,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高于第一、二产业产值的衰退,因此,保持了在经济总量上的增长。

但从1998年起,第一、二产业衰退连续了八年,从趋势性特征看,这种趋势1998年~2011年连续了十四年。

在第一、二产业绝对衰退过程中,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较慢,没能较好地弥补第一、二产业产值的下降,日本经济总量也随之下降,导致了产业空心化。

  从美国、日本两国产业空心化就业人数判断指标看,美国有过两次类似于产业空心化的迹象:

2000年美国经历了新经济危机后,2001年~2003年美国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这一期间第三产业没能够吸纳第一、二产业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随之出现大量失业;接着,2007年~2010年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再度大幅下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因此,第一、二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没能找到新工作,导致了失业率上升。

因此,可以认为,新世纪以来美国经历的两场危机,使得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空心化中的大量失业问题。

与此相比,日本经济的产业空心化更为明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国内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原因,第一、二产业大量向外转移,释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增长比较缓慢,对创造就业的能力有限,在1993年~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出现产业空心化导致的失业现象。

  产业空心化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产业环境约束日趋深化。

根据对美国、日本两个典型发达国家的分析,一国在国内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均出现产业环境约束不断升级的趋势。

从劳动力的供应层面,后工业化阶段对制造业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终将结束,同时出现人口老龄化、普及高等教育等因素,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不足,这表示以成本优势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从自然资源的供应层面,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建立在以耗资源、高污染等问题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第二,国内企业战略的转型。

国内企业应对劳动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饱和等产业环境约束下,为了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全球市场份额,企业会考虑将国内一部分高成本、耗资源的生产环节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出去。

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的离本土化或离制造化是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直接原因。

国内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在国内经营活动从地区、业务结构等方面进行大幅度调整中,企业通过OFDI进行企业资源再配置,此时均呈现出离本土化、离制造化的趋势。

  产业空心化的出现在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其在各国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区别。

从形成机理的异质性看,美国与日本两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日本作为国内人口较少、资源匮乏的后工业化小国,国内产业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环境的约束,因此,受到产业环境约束较大的产业将成为边际产业,处在边际产业的企业通过OFDI向外撤退性转移,呈现出离本土化;美国作为人口较多、资源丰富的后工业化大国,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生产要素的国内自由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离本土化的产业空心化的出现。

但美国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直接限制了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投资,并其突出表现为美国制造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从治理方法看,两国不同类型的产业空心化需要不同的治理方案。

日本以离本土化为特征的产业空心化属于整体边际产业的转移,日本曾经有过两次撤退性产业转移,曾经成功摆脱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威胁,这些成功基于新兴战略产业的有效培养,新旧主导产业的更替有效弥补了撤退性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美国以离制造化为特征的产业空心化属于企业经营活动中某种生产环节的向外转移,能吸纳大量国内劳动力的制造业增长萎缩与国内就业存在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2008年美国经济经历了灾难性危机后,美国采取再工业化战略,坚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适度控制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并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

  四、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