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5158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Word版含答案

课时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农业的发展。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知识点一 “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1)区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

粟和水稻。

(3)传说:

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

(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

2.(判断)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

(√)

知识点二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

(1)原始社会:

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2)春秋战国:

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3)汉代:

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

③东汉:

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4)唐朝:

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

(1)积极: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

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

2.(思考)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答:

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3.(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3.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知识点三 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

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②破坏:

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各种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农民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

2.土地兼并

(1)原因: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②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

①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出现民众暴动。

(4)结果:

①地主阶级:

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②农民阶级:

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预习评价】

1.(判断)井田制和均田制都属于土地国有制。

(√)

2.(思考)我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试答:

封建土地私有制。

知识点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

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

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

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基本含义: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积极作用:

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3)消极作用: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3.影响

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预习评价】

1.(判断)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

2.(判断)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封建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知识点五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事业的发展

(1)远古:

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并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

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黄河等。

2.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预习评价】

1.(判断)“井渠”是新疆地区人民最早创造的。

(×)

2.(思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说的是我国古代哪项著名水利工程?

试答:

都江堰。

【历史概念】农业耕作方式

(1)“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

(2)“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

“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是“耕”的层面,它囊括物的因素;“粗放式农耕”与“精耕细作”是经营的层面涉及技术因素;而“大规模简单协作”及“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组织方式的层面属于人的因素。

【图示巧记】农业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

【易错防范】理清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错防范】古代耕作技术始终未实现革命性突破

自唐代出现曲辕犁,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始终没有革命性突破,根源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而西方在19世纪中期已经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

【历史概念】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图示巧记】古代土地兼并的影响

【易错防范】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易错防范】精耕细作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主题

 精耕细作的农业

[史料探究]

1.农业的耕作方式

史料

注:

注意观察图一的犁杠是直的,而图二犁杠是弯曲的。

思考 图二与图一相比有何优点?

反映了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答案 优点:

减轻了自身重量,使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随心所欲;耕作平稳,利于水田使用;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方式:

铁犁牛耕。

影响:

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农业的经营方式

史料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注:

“耦”二人并耕;“千”概数,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思考 史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组织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由集体耕作制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制过渡。

3.水利与灌溉技术

史料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注:

“水能利物”意为运用水利。

思考 上述史料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农业工具?

有何意义。

答案 唐朝的水转筒车。

实现灌溉工具由人力、畜力到水力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营方式看,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从生产方式看,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从农业结构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并不断强化。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主题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探究]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注:

“男”“女”“桑麻”“头白不出门”为史料关键信息。

思考 史料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

史料一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一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救荒活民书》

注:

“赈贷”是中国传统救荒政策的一项具体内容。

思考 分析上述史料,归纳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徭役沉重、土地兼并、赈灾不及时、自然灾害。

[史论形成]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分散性:

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

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5)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3.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名家论史]

观点: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导读: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封建统治。

主题

 古代的土地制度

[史料探究]

1.井田制

史料

注:

中间一块为公田(八家躬耕,所得归属于贵族),周边八块为私田(八家一人得一家,所得归每家所有)。

思考 史料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其性质是什么?

答案 反映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私有制

史料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注:

彘(zhì),豕也,即猪。

思考 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的土地制度有何不足?

根源是什么?

答案 变化: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不足:

土地兼并严重;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史论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时期

表现形式

特点

奴隶社会

(商周)

井田制

名义上属于国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封建社会

(战国

以来)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

封建土地国有制

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虽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重视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重视改进耕作技术;重视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重视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投入人力多;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等等。

1.(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答案 A

2.(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工具,故本题选C。

答案 C

3.(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是(  )

A.耧车B.翻车

C.曲辕犁D.筒车

解析 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以前的耕犁相比,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4.(2016·海南学业水平测试)“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 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田车进低田”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水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唐诗《田家》中写道: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

“妇织,课儿锄”,这体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B。

答案 B

6.(2015·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

解析 根据题干,赵过推行的代田法,合理利用了地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答案选D。

答案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这种生产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假如你穿越时间隧道,回到材料二所示的时期,你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即小农经济,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其中第

(2)问要把握小农经济影响下农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答案 

(1)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儿孙满堂。

(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思考】

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教材第4页)

提示 原因有: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教材第7页)

提示 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之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3.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教材第9页)

提示 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教材第9页)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9页)

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提示 

(1)诗句理解:

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就能收很多粮食。

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

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

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课时作业

1.(2017·宜宾检测)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解析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两者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行的,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D。

答案 D

3.(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史书载:

“(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解析 从题干材料“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可知是古代统治者重视牛耕,结合题干时间“立春之日”,故选A。

答案 A

4.(2017·宁波检测)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

A.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减轻农民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解析 土地的大量兼并,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不利于对农民的控制,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土地的兼并对农民来说是负担加重,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使宋朝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土地大量集中到地主手中,这就迫使农民要从地主手中租赁土地,因此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叶茵在《田父吟》的诗中说:

“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解析 从材料“但求一熟偿逋债”可知,农民债务沉重,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能反映诗中的状况。

答案 D

6.(2017·徐州检测)宋代梅尧臣有诗云: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

A.体现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推动水田农业的发展

C.改变农村的传统产业结构D.形成完备的灌溉体系

解析 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宋代南方使用一种灌溉工具——高转筒车,无法得出形成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朔州检测)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这说明小农经济(  )

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

解析 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7·长沙高一检测)“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解析 由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知当时的农民在限定的田地里增加人力投入,对庄稼作物的精心培植,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体现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二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然后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

(2)问可从材料二、三中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第(3)问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因素。

答案 

(1)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批小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繁荣的基础。

(3)有利因素:

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

不利因素: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小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和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