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502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docx

现代农业型特色规划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5年)

2003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区重点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淡水鱼、蔬菜、牧草及秸秆饲料、玉米、优质稻麦、酿酒葡萄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实施期限截止到2006年底。

2006年,自治区农牧厅在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农业农村经济的区域发展方略由“两分法”(即川区和山区)调整为“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遵从经济规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突破口,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出在全区重点培育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奶牛、西吉马铃薯等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实践证明,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完全符合我区的区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但是,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四是市场发育不够,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六是品牌培育滞后,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外市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七是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风险防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为了适应我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切实解决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新体系、力促设施农业新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和增强农业装备新实力”的决策部署以及“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的具体要求,参照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及《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在总结第一轮(2003—2007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进一步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是提高产业化水平、走具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重要选择

   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前一轮规划实施表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能够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因此,继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具有特色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事关粮食安全。

继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有利于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的生产潜能,促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

继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增强我区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提高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是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依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还有利于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及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准确把握当前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产业大县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关键,突破产业制约瓶颈,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具有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立足国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突出、优势显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

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尽快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3、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特色优势产业“三大区域”布局,各县(市、区)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一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4、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推广有机结合,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健康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5、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

1、枸杞产业

发展现状:

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50.9万亩,比2003年增长95.7%,干果总产7万吨;全区有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市场总规模的46%,全年枸杞干果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居全国主导地位,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在中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了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主攻方向:

加快枸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继续扩大枸杞基地规模,加强绿色枸杞、有机枸杞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紧枸杞采摘机械研究与开发,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枸杞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优势区域:

加快建设以中宁为核心,以清水河流域和贺兰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

重点建成三大产业分区:

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麓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超过30%。

2、清真牛羊肉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2007年肉牛饲养量150万头,肉羊饲养量1055万只,分别比2003年增长56.3%和13.3%,牛羊肉总产量17.4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8%;全区建成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7家,其中5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建成了平罗宝丰、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

主攻方向:

积极引进国外良种牛羊种质资源,健全杂交改良和纯种繁育体系,加快滩羊保护性开发;加强饲草料调制和高效饲养技术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牛羊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打造“清真”品牌产品。

优势区域:

进一步加快建设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出栏90万头,平均胴体重达到170公斤,牛肉产量达到15.3万吨;羊只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羔羊4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其中,滩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出栏300万只,滩羊肉产量3.9万吨,滩羊裘皮150万以上。

3、奶产业

发展现状:

形成了以市和市为核心区、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2007年奶牛存栏数32万头,是2003年的2.5倍,鲜奶总产量94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有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鲜奶加工能力100万吨,生产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主攻方向:

继续引进国外良种奶牛冻精,实施奶牛良种工程,持续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加快奶牛“出户入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品品种较多、竞争力较强的乳品加工企业。

努力形成奶牛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引领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优势区域:

优先发展、奶业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卫、奶业发展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生产液态奶30万吨以上,各种奶粉12万吨以上;创建乳制品名优品牌5个。

4、马铃薯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带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种植面积335万亩,是2003年的2.6倍,成为全区种植面积第一大作物,鲜薯总产350万吨;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900余家,规模以上100多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

主攻方向:

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产业提质增效。

建设“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全面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促进产业外向型发展。

优势区域:

一是由引黄灌区、扬黄灌区构成的早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二是中部干旱带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三是以南部山区半干旱区为主的淀粉加工薯种植区域;四是以南部山区半阴湿区为主的晚熟菜用薯种植区域;五是以六盘山麓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域。

发展目标:

2008年以后,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到2012年,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400万吨以上。

建设三级脱毒繁种基地30万亩,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

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薯脱毒化率达到60%,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

5、瓜菜产业

(1)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区域由川及山,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拱棚并举,2007年面积达到41.7万亩,是2003年的3.5倍;近年全区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主攻方向:

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进,力促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坚持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多渠道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相互适应与配套;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冷链贮运体系建设,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种苗保障,创造物流营销条件。

优势区域:

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以上,其中,北部引黄灌区50万亩,中部干旱带23万亩,南部山区27万亩;温室(包括阴阳棚、食用菌棚)45万亩,拱棚55万亩。

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90%以上实现外销。

设施农业用水效益达到25元/m3。

(2)硒砂瓜

发展现状:

形成了以环香山地区为主体、牛首山山麓为延伸的产业带;种植面积72.8万亩,是2003年的8.6倍,总产量78.6万吨,2007年底压砂地建成面积突破100万亩;硒砂瓜已在、、等国主要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外销量占总产的80%以上。

主攻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与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优质化率;完善物流营销体系,加快产品流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硒砂瓜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优势区域:

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徐套、喊叫水、鸣沙等周边区域。

发展目标:

2008年以后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到2012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硒砂瓜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485万亩,比2003年增长31.1%,总产220万吨;有粮食加工企业近2300家,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60万吨。

主攻方向:

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品种引进、培育及繁育、推广体系,不断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统供率;推进耕作改制,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病虫无害化防治,严格控制粮食产品农药残留,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优势区域:

一是引黄灌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产业带;二是扬黄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三是原州、阳等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

发展目标:

到2012年,优质粮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总产220万吨。

优质小麦、稻谷和玉米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20%、30%和30%以上。

2、淡水鱼产业

发展现状:

形成了沿黄河产业带,养殖水面35万亩,比2003年增长77%,水产品总量7.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全区70%以上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及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主攻方向:

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快良种繁育及养殖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良种鱼苗的自给能力;加强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病害预测预报及质量安全检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开展水产品加工,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优势区域:

以市为重点的现代渔业先导区;以市、农垦国营农场、青铜峡、中卫等地为重点的“适水产业”开发区;以沙湖、青铜峡库区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建设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

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各类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70%以上水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旅游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0%、15%、5%、10%,渔业经济向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3、葡萄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贺兰麓,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

贺兰麓产区已成为裕、王朝、长城等国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

 主攻方向:

加快低产园改造步伐,加强示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全程监控,保障葡萄产品的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葡萄酒企业多元化战略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葡萄酒档次;加强贺兰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全力打造贺兰麓葡萄酒品牌。

 优势区域:

集中建设以贺兰麓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带,加快建成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四大主产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60万亩,产量20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庄园、酒堡发展到40家以上,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创建名优葡萄酒品牌10个以上。

 4、红枣产业

发展现状:

形成了灵—红—同—海产业带,面积达到45万亩,是2003年的4.4倍,总产量4.5万吨;灵武长枣远销、等地,中宁园枣南下等地;全区建成红枣节能冷贮冷藏保鲜库59座,贮量达40多万公斤。

 主攻方向:

加快技术研发,提高产后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培育一批以流通型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驰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

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包括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经过5年发展,在中部干旱带新增红枣种植基地10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20万亩,到2012年,全区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以上;培育红枣保鲜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30家。

5、优质牧草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种草构成;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24万亩,是2003年的1.7倍,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有草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累计生产出售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加工品84万吨。

主攻方向:

着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加快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的更新,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实现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加快龙头企业培育,促进牧草加工及合理利用。

优势区域:

南部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区;引黄灌区粮饲兼用作物和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

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00万亩以上,一年生牧草种植200万亩以上。

年产优质干草620万吨。

年加工、销售牧草产品50万吨。

6、农作物制种产业

发展现状:

玉米、麦稻、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35万亩,是2003年的1.3倍,生产种子和繁育种薯共1.9亿公斤。

   主攻方向:

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单产为主的繁制种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种子质量为主的检测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

稳定国营农场,扩大惠农、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地的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平罗、贺兰、永宁、利通、中卫城区等稻、麦繁制种大县(区);以平罗、青铜峡、中卫城区等地为重点发展瓜菜制种;稳步推进以西吉、隆德、泾源、原州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稻麦10万亩,玉米20万亩,瓜菜10万亩,马铃薯30万亩;生产种子总量1.36亿公斤,繁育脱毒种薯60万吨。

(三)地方性特色产业

1、苹果产业

发展现状:

形成了以市利通、青铜峡、中宁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面积40万亩,是2003年的1.3倍,总产40万吨;有加工企业5家,苹果加工总能力达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主攻方向:

调整品种结构,加工、鲜食并重,加大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拉长鲜食果和加工原料果供应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加工能力,提升转化水平。

优势区域:

建成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黄土高原三大适栽区,重点发展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

苹果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生产浓缩果汁11万吨。

2、中药材产业

发展现状:

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带,面积25.9万亩、产量49535吨,均为2003年的1.6倍。

主攻方向:

着力建立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培植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以提高育苗、种植成活率及单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建立一批科技示基地,引领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优势区域:

一是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种植区:

包括灵武市东部山区、市区东部山区、盐池县中北部和红寺堡开发区。

二是六盘山阴湿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区:

包括隆德、泾源两县全部和西吉、阳、原州等县(区)的阴湿冷凉地区。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林药间作60万亩,资源修复和培植400万亩。

使我区中部干旱带成为国家级的道地乌拉尔甘草生态保护区、人工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甘草集散地;六盘山区成为国家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四、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领导是推进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突出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把推进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工作机制,按照规划确定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区,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层级管理和层层考核;自治区农牧、林业、水利、科技、扶贫、财政、发改等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宏观指导,并结合本部门职能提出相应的扶持和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各地要按照区域布局,以主产县(市、区)为主持单位,召开联席会议,举办节庆活动,研究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有关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行整体推进。

各级农牧部门要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和机制,积极作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锲机,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投资,进一步增加自治区用于农业建设的投资比例,切实加大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围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一是继续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